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论文_卢佳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422500

【摘 要】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外科手术患者1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 130例入选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1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23%;年龄、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季节与切口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55岁、手术时间≥3h、合并基础疾病、Ⅱ、Ⅲ类切口类型等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外科手术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人员要针对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临床常见问题,严重者能并发脓毒血症,不利于患者康复[1]。本研究通过分析130例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外科手术患者130例,入选者临床资料完整,其中男73例,女57例,年龄24-71岁,平均(48.1±7.6)岁,>55岁51例,≤55岁79例;急性阑尾炎手术51例(39.2%),肠道手术48例(36.9%),胃部手术31例(23.8%);硬膜外麻醉56例(43.1%),全身麻醉74例(56.9%),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术前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15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冠心病7例。

1.2 方法

1.2.1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卫生部2001年发布)判断切口感染[2]。切口自然裂开或外科医师打开切口后见脓性分泌物,或伴有超过38℃发热症状,局部压痛感;切口见红、肿、痛、热或脓性分泌物;深部切口穿刺抽出脓液或引流出脓液;④临床医师诊断为切口感染的;⑤组织病理学或再次手术探查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感染证据;⑥临床诊断基础上,合并有病原学诊断依据;⑦排除切口脂肪液化。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即判定为切口感染。

1.2.2 资料统计 制定调查表,录入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性质、切口分类、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术后放置引流、是否术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等各项内容,并统计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及尿液、血液、粪便、影像学检查、一般生化检查等资料。

1.3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单因素组间比较采用X²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感染情况 130例入选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1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23%。

2.2 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1 结果发现,年龄、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季节与切口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

2.3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依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其有统计学意义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切口感染作为因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55岁、手术时间≥3h、合并基础疾病、Ⅱ、Ⅲ类切口类型,见表2。

表2 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讨论

外科手术切口作为一种创伤,其破坏了皮肤组织的完整性,局部保护屏障得到损坏,极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有研究显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在5%-10%之间[3]。本研究中通过对130例外科手术患者分析发现,有1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9.23%。与研究资料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季节与切口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55岁、手术时间≥3h、合并基础疾病、Ⅱ、Ⅲ类切口类型等因素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年龄大于55岁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易感人群,这可能与该类人群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对手术创伤后细菌侵袭的耐受性较差有一定关系[4]。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管理,在术前对其血糖进行良好控制,并完善肠道准备和加强营养,术后加强护理,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定时翻身。

资料显示,手术时间越长,其术野受医师及手术室环境病原菌污染的几率越大[5]。有研究显示,手术时间超过2h即成为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6]。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h的切口感染率为15.7%,明显高于手术时间小于3h者(P<0.05)。因此,针对手术时间过长患者,要在术前2-3h给予其足量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感染,这样能保障切口及其周围组织的药物有效浓度维持1h以上,避免污染菌的生长繁殖,必要时要在术中加用1次抗生素。同时,对于手术时间过长患者,要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明确人员分工、手术器械备齐、提高手术技巧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切口类型为Ⅱ、Ⅲ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Ⅰ类患者。为此,护理人员要加强手术切口的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是否有渗出、渗出液的量及颜色等,并指导患者做好切口保护。尤其是胃肠道手术患者,要做好腹腔与消化道及切口的相对隔离,并告知患者在大便、咳嗽、翻身时动作尽量轻柔,以避免由于腹压升高而导致切口裂开。同时,护理人员要坚持无菌操作,并严格对陪护和探视人员的接触进行管理,必要时探视人员要先行全身消毒后再进入病房。

综上,外科手术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人员要针对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应学清,徐立新,吴方华,等.围术期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28-429.

[2]欧麟飞,程海光.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01-102.

[3]宗春霞.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4,35(21):4765.

[4]丁峰.普外科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和临床预防方式[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126.

[5]张海燕.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5,36(9):1914-1915.

[6]杨贤杰.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8):98-99.

论文作者:卢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  ;  ;  ;  ;  ;  ;  ;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论文_卢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