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开展作文教学_儿童语言训练论文

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开展作文教学_儿童语言训练论文

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开展作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培养学生论文,作文教学论文,交际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怕写作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调查数据表明:农村有百分之七十的中小学生,城市有百分之六十的中小学生害怕写作文。但是,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很多平常怕写作文的孩子却热衷发表博文;有些不爱写作文的孩子却偷偷写出了幻想小说。我们还发现,许多老师办起了班级作文小报,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写作热情和作文水平。这些现象表明:并不是学生天生就怕写作文,只是因为大多数的课堂作文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写作需要,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表达愿望。我们认为,孩子怕写作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忽视作文的交际功能,没有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开展作文教学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何才能转变作文教学这种被动局面,让学生从怕写作文变得爱写作文,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写作素养?我们依据国内外心理学、语言学和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儿童作文必须以现实的交际活动作为背景

      传统的作文训练与学生的交际活动完全脱离。学生只知道为了家长和教师,或者是为了得到好分数而写文章,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写的文章有什么实际价值。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写一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学生无话可说,就言不由衷地编造假话、空话、套话。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在说每一句话、进行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说话这一活动的内在诱因和需要。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语言、谈话、对白的每一个新的转折的动机。”正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动机,促使语言符合其本来的使命——交际,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发展。

      我们认为,书面语言同样要激发学生内心的需要,必须将作文教学置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价值和意义。

      英国“国家写作计划”委员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学生在校内写作活动中往往缺乏一个真正的写作对象——读者。而事实上,写作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真实的读者,才能刺激作者写作的欲望。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价值,英国专门制定了一个“圣连纳故事书计划”——让小学生为学前儿童编写故事书。参加写作计划的学生需要探访当地的幼儿园,了解学前儿童喜欢听什么故事,然后才开始构思故事内容。年纪小一点的学生还会被安排与一位学前儿童的父母定期会面,互相就故事内容交换意见。年纪大一点的学生可以选择写作伙伴,大家合作创作故事。结果,小学生们创作出来的故事不但图文并茂,而且别有创意。他们创作的故事得到了学前儿童们的喜爱。这个实验正好说明写作需要真正的读者,在互相的交流和回应中,作者更能体会到写作的意义。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非常重视作文的交际功能。每次作文课,于永正老师都会精心创设一个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表达。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转述通知”这堂课。

      上课了,于老师迟迟没进教室,却来了一位“教育局的王秘书”,通知于老师下午去教育局开会。学生不知不觉就置身在于老师创设的真实交际情境中了。接下来,为了把这位“王秘书”的外貌特征讲清楚、把通知的内容转述准确,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现出极高的表达热情,说得也越来越好。

      于老师说:“说和写都是应该有目的、有对象的。要让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至少让学生感到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让学生感到说与写都是生活的一种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现实的交际活动为背景,并不反对写想象性作文。恰恰相反,我们提倡,低年级学生应该多写想象性作文,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的能力。因为童年阶段,孩子是借助想象和幻想来观察世界的,低龄孩子的交际活动也是以游戏的方式完成的,所以写想象性作文正是遵循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是孩子特有的现实交际活动。

      二、作文训练要让学生表达完整的意思

      长期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都重视分项的技能训练。例如,“作文分格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要求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训练的“格”,让学生按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训练。如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文思维能力等,一共分325格。

      分项训练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分步骤培养学生的各种作文技能,最后就能让学生写整篇的文章了。事实上,这种分项训练,因为不能让学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生对这种像重复抄写生字词一样的机械训练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进而对作文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

      从心理学上说,任何人做某项事情,都需要有动机的驱使。如果没有真实的动机,是不会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是为了使儿童的书面语言活动产生动机,让他们意识到作文是有实用价值的,它可以向别人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和意思。

      从作文的形成过程来看,每次写作都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生思想内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让儿童在头脑中涌现作文的内容,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千万不要用书写和语法的规则去苛求他们的表达,而是鼓励他们打开思路,解放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第二个阶段是文字的表达修饰阶段。这一阶段,要教会儿童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们所构思的思想。分项技能训练大多采用复述和模仿的形式,只能培养学生表达的技能;而写完整文章训练采用创造性活动的形式,既培养学生产生思想内容的能力,又培养表达思想内容的技能。

      比如,《校园一角》是一个常见的作文题。一般老师都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按顺序描写景物”上。很多老师也会把学生带到校园去观察,然后再写。但是,这样的观察活动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按顺序描写景物”只是一项表达技能的要求,并没有触动学生真实的表达需要,不能促使他们努力产生文章的思想内容。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校园一角发生兴趣,产生真实的写作动机呢?我们来看浙江省义乌绣湖小学的一项活动——评比“校园最美十景”。活动要求孩子们为自己喜欢的校园景点命名,并写出入选的理由。这项评比活动激起了孩子们极大的热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行动起来,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校园景点名称很快闪亮出炉了,一篇篇闪烁着个性色彩的评选文章也很快产生了。

      很显然,“按顺序描写景物”是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但不是学生写作文的动机。正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所说:“要把相应的目的变为探求未知的动机,换句话说,要激起兴趣,用不着光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而相反,要形成动机,以后才有可能在这种或那种物体内容中找出目的。”这就是说,作文训练一定要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校园最美十景”评比活动,正是从激发学生的动机入手,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景物描写表达训练,从而更好地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三、师生合作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如何组织?目前我国很多学校通常的作文组织形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这种教学形式是建立在权威和服从基础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支配下叙述别人的思想和语言。这种教学形式造成了所谓的“鲁滨逊现象”。每个学生只能像漂泊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一样,各自孤独地进行写作活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实质上的交流,作文没有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仅仅是一项教师要求完成的作业任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把作文活动理解为学生个人掌握作文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活动,强调作文活动的“个体性”和“认识性”。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对“作文活动”的科学理解应该是:第一,作文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第二,作文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作文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且在于发展积极的个性,包括让学生掌握人们合作与交往的经验;第三,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合作和交往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因素。简言之,应该强调作文活动的“群体性”和“合作性”。

      我们认为,小学作文应该更多地采用师生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合作教学中,学生的个人活动是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的组成部分,其活动必须受到成员的检查、评估和认可。因此,对每个学生来说,作文,不仅仅是个人的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满足社会要求的活动。合作活动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互相竞争动机。

      那么,如何建立师生合作的关系?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作文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间“权威——服从”的关系。教师不应该站在一旁对学生指手画脚,而应该同他们一起写文章,修改文章,一起参与作文活动。教师应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作文教学要消除老师的话语霸权,否则不可能根除学生说假话、空话的毛病。他告诉学生:“宁愿说错误的真话,不说正确的假话;宁愿说不好听的真话,不说好听的假话。”为了让学生敢于说真话,他鼓励学生写老师的缺点。刚开始,学生怕老师事后打击报复,都不敢写。一次,一个孩子和管老师闹别扭,在作文中狠狠发泄了对管老师的不满。没想到,他的文章周一被刊登在《班级作文周报》的头版头条,还受到了管老师的大力表扬。此后,同学们在作文中不再畏首畏尾,“说真话、抒真情”在班级写作中蔚然成风。管老师认为:当学生发现作文可以帮他在班级行使话语权的时候,会唤起他巨大的写作热情。

      其次,要建立“写作伙伴关系”。英国一项调查发现: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能够和其他人一同讨论、研究和分享,那么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的满足感会大为提高,从而增加了儿童的写作兴趣。这种写作的伙伴可以是同班同学、同校同学,甚至不同校的学生。

      英国一所学校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学生写一本小册子介绍一个机器人。一组是单个的学生来写,一组是三个学生一起合作来写。结果发现,三人一组的学生效率大大提高。这个实验证明在合作写作中,学生们不但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和投入感,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如何与其他人共同工作。

      最后,要变换师生合作和学生合作的形式。为了逐步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和合作效果,学生应不断变换合作学习的形式。小学作文教学中,根据训练内容的难易和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程度,可以采用五种不同的合作形式:①师生整体合作,即师生共同构思作文内容,以扶为主。②师生分步合作,即教师仅对作文难点进行点拨,有扶有放。③小组自发合作,即让三四位作文程度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由一个学生主持,其他学生尽其所能发表意见。④小组自觉合作,即在小组学习时,每个学生都必须从文章构思到文字表达进行全面思考。⑤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自觉合作,即每个学生先独立写出文章,然后在小组内彼此交流、评议和修改。

      四、依据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确定适合的作文训练形式

      活动心理学认为:在儿童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由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从一个年龄阶段向另一个年龄阶段过渡,也是因为主导活动的改变造成的。新的主导活动出现后,就会产生新的心理形成物。这些新的心理形成物,就是划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期的标准。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决定着语言的功能和形式。如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儿童语言的发展也可以划分阶段。随着主导活动的改变,语言的功能和形式也会随着改变。

      活动心理学认为:人的语言交际功能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维果茨基说:“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他认为,有意识地表现思想和体验的交际,必然要求一定的手段系统,即把所表达的内容列入已知的现象群。这就是说,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因此,小学作文训练如何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语言功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1.低年级儿童应以创造型想象作文为主

      低年级儿童以游戏活动为主,思维具有非常明显的幻想性和想象性。心理学家认为,小学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且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因此,低年级儿童最佳的作文形式既不是复述,也不是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想象作文,包括童话故事和儿童诗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省凤凰县箭道坪小学藤昭荣老师进行的“童话引路”实验和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何夏寿老师进行的童话体作文教学实验,都是非常突出的典型。

      2.中年级学生应以观察作文为主

      中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由以游戏活动为主转变为以学习活动为主。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趋于平衡。一方面,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另一方面,他们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形式得到一定的发展。在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他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趋于平衡的标志。中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细致性和持续性都有很大发展。因此,中年级最适合的作文形式是观察作文,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细致的表达能力。20世纪80年代,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和特级教师贾志敏合作的“素描作文”教学实验,是观察作文典型的范例,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高年级学生应以实用生活作文为主

      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他们从事系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人际联系活动已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迅速增强。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抽象思维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思维形式,可以通过运用概念,以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联系的认识过程。为了发展他们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能力,必须教会他们写各种实用生活作文,包括写简单的记叙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初步学会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20世纪9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进行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就是实用生活作文的最有代表性的改革实验,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开展作文教学_儿童语言训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