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末中国中心城市电大教育走势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中国论文,中心城市论文,走势论文,本世纪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995年—2000年高等教育展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当前要特别注意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财会、税务、金融等各类人才。
为实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我们还缺少2千万以上具有大专程度的专门人才。而目前,我国适龄人口的大学入学率极低,高校录取学生与全国人口总数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90.2,我国约为1:160;普通高校系统在80年代的培养能力不过300多万,90年代翻番也不过六、七百万。另外,我国人口基数大又属年轻型,即使出生率控制在14‰,按最低的估计,在未来的十几年内,人口将增加2亿多;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的生育高峰,必然造成90年代的大学入学高峰,其变化幅度高达50%,人数差异达数百万之巨。
按1982年7月的普查资料(《光明日报》1984年6月17日)把15岁以上的知识分子按比例分布曲线表述如表(1):
(附图 )
从图上可以看到,曲线有个深谷,以1982年时为25岁至35岁的人为界,谷底在30岁的点上,这个深谷进入人才骨干区从而产生最大影响的时间为1992—2002年,谷底出现在骨干区的中心点的时间是1997年。这一年将是我国人才整体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最弱的危机点。而这个时期,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转向调整发展的紧要关头。无论如何,从现在起,必须尽快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
然而要想加大投入,似乎困难重重。尽管我国的教育投资逐年加大,然而每年教育经费增加的绝对数赶不上入校学生的增长数字。所以,普通高校无论就质量、数量、师资、设备以及办学条件,其现状均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另外,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平均一个人的一生的工作转移机会大概有4——5次。这又使我们的学生,包括大学毕业生都要重新接受职业教育。今后,继续教育、全员培训方针、就职人员的高学历化等趋势,亦将使职工教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60年代,国际上是高校大发展时期,而我国由于十年“文革”,高校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大大萎缩,虽然现在我国普通高校以每年增加近20万学生的速度发展,但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底子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不论在实际数量或是升学率上,都远远落后。只有2亿多人口的美国,1992年高校数为3380所(为同期我国的3.2倍),学生数1080万(为我国同期的4.9倍)。因此,要想在本世经末追上世界中上水平,如果仅靠普通高校的发展,那是注定办不到的。
二 讲一步发展电大教育势在必行
为了完成上述艰巨的任务,必需是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同步发展。而发展成人高校又必需以电大为先。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作出重要指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李鹏总理为电大成立10周年题词:努力办好广播电视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更多更优秀人才。《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远距离教学形式为中小城市、乡镇企业、农村及边远地区和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服务。
这里,有必要将电大与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作一比较:
1992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电大系统情况统计表(2)
(附图 )
(据《中国年鉴》1993.《全国电大教育统计年鉴》1993.)
从上表可知:C类、B类、A类学校数之比为:1:27.22:23.92;在校学生数之比为:1:3.24:5.78;招生数之比为:1:3.11:5.25;毕业生之比为:1:3.50:7.66;教职工数之比为:1:3.86:25.15。其办学效益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十年来,电大毕业生人数相当于同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258.7万人的39.7%,相当于同期全国成人高校毕业生总数116万的90%,”(《中国电大教育志》1979—1980)《中国电大教育》(1992年9期)评论员文章指出:“广播电视大学办学13年就为国家培养大专毕业生140多万,非学历教育的结业生400多万而办学费用仅为普通高校的三分之一,这种办学的高效益是其它高等教育不可比拟的”。
以上仅是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问题。最有说服力的是全国电大毕业生追踪调查的分析;用人单位给予信任和比较信任评价的占90%,80%和70%(《中国电大教育志》79—88年)。
由于电大具有系统办学这一优势,电大可以聘请全国最好的专家、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可以集中全国的专门人才担纲组织编写教材,可以克服、避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急需新专业而师资严重不足的缺陷。电大课程60%的主干课使用全国统一教材,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其教学质量早已得到社会的检验和认可。
由于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教材更新率的高低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最好的教科书上的一般知识要比最新的科技知识落后5年,在中国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这个问题更显得十分突出。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材,每年20%被淘汰,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生物学教材,每5年要改写一次,还有其它课程的变动速度,也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赶不上的。而电大由于可以相对集中全国的优秀学者,所以经济类和文科类(理工科1/2部分)的主干课教材的更新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的科目已超过世界教材平均更新速度。
电大还有一个办学优势,就是它的生源吸纳能力强。从电大开办到现在,电大所数并未增加多少,国家以及各省市财政经费投入也不是逐年加大,有的省市还逐年有所减少,而生源却不断扩大,其奥秘就在于各省级电大下面的办学单位逐年为“社会力量”和电大系统办学所取代,国家无需投入大量资金。近几年,电大办学单位已由过去厂矿企事业办班为主变为“社会力量”和电大系统办班为主。
此外,电大还具有“按需办学、转向快”的办学优势。从1979年电大开办之初到1986年,电大所开专业与普通高校所开的传统专业差不多,1986年后,所开专业开始发生很大变化,社会急需又奇缺的专业很快推出,其中的财经专业长盛不衰。近年,计算机及计算机派生专业、各种复合型专业入校学生和开班单位越来越多,充分显现出了电大按需办学、转向快的优势和优点。
三 1995年—2000年中心城市电大教育走势
为便于分析问题,本文以重庆电大为例来预测1995—2000年类似重庆这样的中心城市电大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重庆目前人口为1496万,市辖9区人口305.5,(其中市中区约为55万),所辖12县人口1190.5万。人口特点是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其它大城市,城镇化率为36.20%(《重庆年鉴》1993年)。下面是重庆电大办学概况表。
重庆电大1984年—1994年所办专业统计表(表3)
(附图 )
注:某些短线专业如劳经、人事、新闻、图书未计在内。
重庆电大(1984—1994)办班概况(表4)
(附图 )
(附图 )
(资料来源:重庆电大教务处)
从表(3、4)可以看到:1.理工类中的机械、化工、土建,文科类中的汉语、政史(图书、档案未统计在表内)等传统专业的办班数量基本上是递减或持平,经济类中的管理、财会、财审、金融,工科类中的农学、电气,文科类中的行政管理、法律、英语(含英师),由于是国家大量急需的,所以开班情况相对稳定。2.自1990年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发展迅猛,有的专业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如计算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文科类中的文秘、公共关系,经济类中的现代管理与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外经贸等专业均是如此,且学生人数亦成倍(1.4倍)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8%。3.所开专业大类兴盛有先后。先是理工科后是文科,然后才是经济类。从1986年开始,经济类的招生一直长盛不衰。自1990年起工科所开专业从机械、电气、化工为主逐渐过渡到计算机及派生专业、机电一体化等复合型专业为主,文科则从汉语、政史过渡到以文秘、公关、法律、英语(含英师)为主;经济类则从管理、财会起步过渡到营销、财审、会计电算化、外经贸、国际贸易等复合型或新专业为主。
重庆市委市府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实施意见〔渝委发(1992)16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扩大出口创汇。为实现这一目标。实施意见还强调要:“抓紧培训懂外语的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工程技术、国际营销、国际金融、国际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要利用现有院校,增设有关外经、外贸、外事等专业”。
从上表可知,重庆电大所开专业基本适应了重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重庆电大能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另据《重庆年鉴》(1993)的报道:重庆当前乡镇企业和区(市)县工业势头正盛,但其人才匮乏,技术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急需乡镇企业管理农学,机电一体化等学科人才”。而下表(5)所列数据也说明了重庆电大办学形式和办学方向也与重庆急需发展乡镇企业的需要基本一致。
重庆电大办班单位地区变化表(5)
(附图 )
从表(5)可以看到:1.办学单位由以前的厂矿企事业单位为主自1989年开始渐次转变为以“电大办学系统和社会力量”办学为主。2.办班地区逐年由市区向近郊(6区)和远郊(12县)转移。以1990年为界,市区办学班次变化不大,近郊(6区)和远郊(12县)则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
社会力量和电大系统办学办班数自1990—1994年,平均年递增率为289%,近郊办班年递增率为14.9%,远郊办班年递增率为34%。
将前文介绍过的全国高等教育形势和重庆电大教育发展情况加以综合、归纳,可以对类似重庆这样的中心城市电大教育的走势作出以下估计:
从1995年—2000年(尤其是97年前后)将是电大又一个大发展的时机,在发展的方向上表现为:1.学生的专业取向多为复合型、派生型和新开专业。2.经济类仍然是电大的“拳头产品”,工科、文科中的复合型、新型专业亦可在本世纪末吸引相当生源,保持相对平稳发展的势头。3.招生重点地区也必将从市区向近郊和远郊进一步转移。4.办学单位由厂矿企事业转为“社会力量和电大系统办学”为主的趋势更为明显,从表(5)预测,今后各种社会力量和电大系统办班率将占整个办班单位70%以上。在电大发展的速度上,预计电大年招生率平均将以10%的速度增长,1997年将达到顶峰。因此,中国电大教育发展战略不论是其方向或是速度、规模,都应以远郊区县为其重点。为迎接这个趋势,我们应及早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