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长与经济政策:经济理论分析_货币需求论文

消费增长与经济政策:一个经济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政策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4)01-0005-05

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已经有好几年了,投资连年高速增长,消费却持续不振。分析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探索如何促进消费增长,成为媒体和专家讨论的热点。本文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的观点出发,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的模型,来推导最优的消费函数,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因素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并给出经验证据。

一、消费函数的一般均衡模型

假设一个代表性家庭在预算约束下选择最优的消费和货币与债券余额路径,以获取效用的最大化,家庭总效用函数如下:

变现且没有变现成本,这样人均预算约束方程为:

即家庭在t期的资源包括经济产出中扣除积累、消耗和税收后的净收入,政府净转移支付,上期留存的净资本存量,上期存在银行的货币的利息收入和本金的现值,上期持有的政府债券本金和债券利息的现值。家庭再把这些资源用于现期消费基金,生产基金,持有货币存款和债券。

即政府通过税收、增发货币和债券来为非转移支付g[,t]的政府支出和净转移支付τ[,t]、货币利息、债券利息融资。

在给定上述目标函数和人均预算约束后,这就是一个动态最优化的问题,构造价值方程:

(下标S表示稳态,以下同)。这样我们得到稳态均衡时的人均资本k[,t]由下式决定,即:

这就是我们导出的稳态消费函数。由消费的经济意义,(17)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应为正。该式表明最优消费是产出f(K)、收入产出比μ、税率ζ、政府支出g、资本存量k、债券利率i[,b]、银行存款利率i[,m]、通货膨胀率π、主观折现因子β、货币和债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即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γ等多因素的复杂函数。把(17)式代入(15)式我们可以导出稳态货币需求函数,它受到与消费函数同样的因素的影响。这就说明货币需求本质上也是依赖于复杂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它不由货币供给决定。这正是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观点。

在上述因素中,主观折现率β、效用因子γ和受消费者主观因素特别是主观预期的影响。收入产出比μ和税率ζ受分配机制和税收机制等制度性因素影响,在短期内不容易调整。经济产出、政府支出、资本存量(实际上是投资)、利率、通货膨胀率、资本收益率是影响消费决策和货币需求的经济活动因素。为了更加看清这些主要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上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二、影响消费增长率的因素分析与政策含义

为分析各种因素使消费偏离稳态的影响,我们对(17)式两边进行对数得到下式:

因分子和分母都大于零,故这项偏导数大于零,即产出增长会提高消费增长率,这是显然的。但产出增长对消费增长率的贡献大小还要看μ和ξ大小。可以看出ξ和μ较高时则经济增长对消费增长率的贡献比较低,要提高经济增长对消费增长率的贡献,则ξ和μ应该比较低。更进一步分析,μ又受到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如果收入占国民经济产出效益过高,就会影响消费增长率的上升。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居民收入不高,但收入分配结构很不平衡。在一段时期内一些企业和一些行业职工收入增长过快导致这些企业和行业没有达到应有的增长水平,甚至少数人群占有与他们人口比例和产出份额极不相称的收入。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城镇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我国经济中的主要成分。他们收入的快速上升一方面形成了城镇过多的储蓄供给现象,造成资本报酬率下降,另一方面拉大了收入差距,导致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消费增长没有达到与经济增长相应水平。而低收入人口占多数就降低了目前整体的平均消费水平。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对整体国民平均消费增长率的促进作用不是太大。

较高的税率也会导致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增长率增长的贡献较小,因此降低税率能使更多人受惠于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存在着税负过高的现象,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太低,限制了他们的消费,农村农民负担重使农民消费更加萎缩,企业税负过重降低了资本利润率。税负过重的根源在于政府机构过于庞大,减税就必须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

2.非转移支付的政府支出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为:

政府消费对私人消费增长率具有挤出效应。要提高人民生活政府节支责任重大。

3.资本存量变化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为:

该式分母大于零,分子的符号不定,如果f[,k](k[,a])(μ-μξ+ξ)σ>0则增加资本存量(即增加投资)会促进消费水平的增长。反之,资本存量增长会使消费增长率下降。假定μ=0.6172(它是居民消费额和居民储蓄年增额与GDP比率的均值),ξ=0.13(等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率均值),δ=0.08(与估计的资本折旧与资本存量比率均值相当),则资本的边际报酬至少要大于12.96%才能保证大于零。否则消费增长率下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投资、过度竞争以及资本-产出比率增长过快所形成的过度资本化造成资本收益率过快下降,经济增长轨迹和资本形成速度有着明显的发散趋势(张军,2002),资本边际报酬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比如2000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利润率只有5.32%,即使是进入世界1000家大的中国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的平均资本利润率也只为11.14%。2001年我国进入1000家大银行的14家银行尤其是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尽管无论按一级资本排名还是按资产排名均进入前50家之列但从资本利润率的指标来看,平均只有4.64%。而英国、美国、新加坡和印度银行业的平均数分别为26.13%、20.41%、15.57%、19.17%。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差距确实不小(北京青年报2001.12.03)。在我国资本存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消费增长率的上升。因此在资本边际报酬很低的情况下增加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最终要受到消费增长的约束。

4.价格水平变动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为:

而β很大(普雷斯秋特1995依据美国的资料估计的β=0.989),即在消费型社会里,人们时间偏好比较高消费意愿强,储蓄欲望低,因而通常有,即物价的上升是有利于提高消费增长率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并进而促进消费增长率的上升。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β远没有美国高,人们并非没有消费欲望,实在是收入水平低导致消费水平低。β不是一个常数,宇泽弘文(Uzawa,1968)把时间偏好率看作是效用水平或消费水平的增函数。这样消费水平下降时β亦下降。对于中国

即降低通胀率可以提高消费增长率。随着价格水平下降和β的上升,通胀率下降对消费增长率的边际贡献亦下降,并最终消失,即消费增长率对低通胀率缺乏弹性。如果价格持续下跌,使通胀率为零甚至为负此时就不是通货膨胀的问题,而是通货紧缩的问题,如果这种通货紧缩带来经济增长下降,但货币供给并没有下降的话,那这种通货紧缩就不是货币意义上的通货紧缩,而是反映了实际经济出了问题。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可能的解释就是在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有两个原因造成这种非均衡的现象:(1)人们收入不足,以至不能增加消费,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就造成了他们的消费不足;(2)是资本投资过度,投资不能维持在最佳限度以至资本边际报酬下降过快,我国的投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政府投资的非理性往往容易形成这种局面。在实际经济出现问题时,试图用下调利率来刺激投资的货币政策就没有效,因为不是投资过少的原因,同样,靠扩大货币供给以期提升价格水平的货币政策也会没有效果,因为价格水平下跌不是因为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打破这种非均衡局面的政策应该是减少政府垄断的高利润率领域的投资,优化政府投资结构,让更多的投资行为由民间投资来做,因为民间投资更具理性。过去我们扩大财政投资的政策在某些方面是不到位的,政府投资一方面扩大了资本存量,特别是重复建设投资和盲目投资造成过度竞争,使资本边际报酬率迅速下降,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垄断了许多利润率相对较高领域,使得民间投资只能停留在竞争相当激烈,利润率较低的行业,这又使得民间资本利润率太低。政府应该补贴私人资本以提高私人资本利润率,增加就业和增加收入,增加转移支付以促进消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以改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5.货币储蓄利率变化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为,其符号取决于π的符号,π为正时,货币储蓄利率下降亦有利于消费增长率提高,但当通胀率很高的时候,γ会变的很小,甚至为零,这样利率变化对消费增长率影响就很小。当通胀率为负时,货币储蓄利率下降使消费增长率也下降。近年来我国出现物价负增长时同时大幅度下调储蓄存款利率,存款利率从95年的1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7%左右,这对那些资产以储蓄为主的中国人的生活特别是以退休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的消费带来很大冲击。

政府债券利率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为当π为正时,债券利率下降有利于提高消费增长率,但π为负时,债券利率上升会对促进消费增长率上升。

结合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时候货币当局应该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以降低物价促进消费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在通胀率为正的时候,下调货币储蓄率促进消费增长率的提高的利率政策也是有效的。但在通胀率为负,资本边际报酬很低的情况下,下调利率,扩大货币供给以刺激消费增长率上升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说明货币政策在实际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很有效果。也说明货币供给并非完全由中央银行外生地加以控制。货币供给在很多时候是由货币需求来决定的,而货币需求和消费一样是由复杂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和决策来决定的。这正是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的观点。在经济增长下降时应该采用更多的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但财政政策不是要扩大政府的垄断性领域的投资,也不是增加非转移支付的政府支出,财政政策应结合收入政策,即是减少政府垄断的高利润率领域的投资优化投资结构,补贴私人资本以提高私人资本利润率,增加就业和增加收入,增加转移支付以促进消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以改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三、经验证据

现在我们以中国1981-1998年的相关的统计资料来验证我们的理论。我们选取GDP值、资本存量、政府支出、物价指数、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货币供应量M1作为模型检验资料,因为债券利率数据缺乏,我们以银行贷款利率代替。依据比较静态分析建立如下检验模型:

△lnC=a△y+b△g+e△k+f△DR+h△p+j△LR+i

其中△为差分算子,c:人均居民消费,y:人均GDP值,g:人均政府支出,K:人均资本存量,DR:银行存款利率,LR:银行贷款利率,p: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率。其他字母为待估参数。同样的我们也用这些变量来检验货币需求模型。检验用的数据如下表1:

表1

OBSC(元/人) Y(元/人) DR(%) LR(%) P(%) M1(元/人)

K(元/人)

g(元/人)

1980

219.4502425.86755.4 5.04 5.808391

108.8017 2774.38 62.41322

1981

252.1883464.09015.4 5.04 2.376712

128.336 3083.935 68.27415

1982

275.7619482.58895.76 7.2 1.87925143.1166 3205.663 74.03907

1983

301.6033522.27325.76 7.2 1.495848

165.742 3385.107 79.41668

1984

338.8394597.87175.76 7.2 2.756419

225.8683 3487.021 94.33465

1985

394.1161748.55937.2 7.92 8.467219

259.1084 3619.343 101.6852

1986

449.257 875.76867.2 7.92 5.837201

335.0111 3952.404 118.6733

1987

503.137 986.66997.2 7.92 7.03665386.0346 4262.2969125.7589

1988

574.15411215.1848.64

9 17.00063

412.7567 4415.413 129.9032

1989

635.14471448.10211.34

11.3416.36185

434.7465 4809.398 151.4928

1990

772.59231569.3668.649.36 2.092025

589.2614 5411.759 190.9184

1991

856.77891715.4297.568.64 2.847843

717.0319 5836.584 235.0434

1992

998.77 1995.2137.568.64 5.241573

940.3899 5609.549 279.9166

1993

1157.95 2580.11110.98

10.9812.38824

1202.105 5606.116 332.2689

1994

1414.5653472.39610.98

10.9819.63459

1396.273 7094.672 406.9037

1995

1923.0494383.64410.98

12.0613.79943

1711.978 8169.614 477.5418

1996

2458.7245081.069 7.47

10.085.915336

2180.56 9174.669 600.4516

1997

2779.1335556.896 5.67

8.64 0.790935

2776.877 10307.92 695.6883

1998

3018.7685841.915 3.78

6.39 -2.634183184.959 11580.11 775.5191

数据说明:人均值c,m,g经过环比零售商品价格指数调整,人均产出y经过环比GDP指数调整,资本存量K来自张军和施少华(2000),其他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和《国际金融统计》(2000)。

OLS单方程检验结果为:

人均消费增长率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人均货币(M1)需求增长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如图1、2所示。

图1 人均消费增长率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

图2 人均货币(M1)需求增长率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

在消费增长模型中所有参数通过检验,没有残差自相关,方程拟合度高,由于贷款利率不显著,所以没有进入方程。实证分析表明人均消费增长率确实如前面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人均产出每增加1元/年,带动消费增长0.0367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加对消费增长率的拉动作用不是很多,这说明正如我们所分析的一样,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影响了人均消费增长率的提高。人均资本存量每增加1元/年,却使人均消费增长下降0.0063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资本增长已陷入动态无效区域,资本边际报酬确实下降太快。价格每上升(下降)一个百分点,使得人均消费下降(上升)0.4254个百分点,存款利率每上升(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消费下降(上升)2.087个百分点,人均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年,使人均消费增长率下降0.156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下降对人均消费增长率的促进作用较大,这说明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很低使得β较小,验证了我们前面的论述,同时也说明过去我国重视控制通货膨胀率政策对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重大作用。但请读者注意的是上述资料乃是1998年以前的数据,98年以前通胀率为正,故我们得到上述结论并不奇怪,但自98年后物价持续下跌,出现负增长,上述结论就不一定正确。货币储蓄利率下降也推动人均消费增长率上升,同样如前所述,在物价负增长时,利率继续下调可能会使人均消费增长率下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人均政府支出的增加对降低人均消费增长率的影响也很大,这说明我们的政府支出挤占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资源,机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人均货币需求模型中,人均政府支出变化和存款利率变化的检验不显著,所以没有进入上述方程。资本存量每增加1元/年,降低人均货币需求增长0.0169个百分点。其原因仍然如前所述。人均GDP每增加1元/年,带动人均货币需求增长上升0.022个百分点,价格水平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人均货币需求增加0.534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货币需求增长4.019个百分点。除了人均政府支出和贷款利率与消费需求方程不同,货币需求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变化对人均货币需求增长率的变化与对人均消费需求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影响程度相当,原因也是一样的,因为人均货币需求模型是由人均消费需求模型转化而来的。人均政府支出不进入人均货币需求模型说明政府支出与货币需求不相关。贷款利率进入而存款利率不进入货币需求模型可能是因为M1中有很多存款是企业存款,企业存款对贷款利率比较敏感,而对存款利率不太敏感。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基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和货币需求模型是能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的,该模型也很好地解析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些宏观经济问题。消费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使得多数消费者收入不足,少数占据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人群收入增长过快,整体平均消费增长较少地受惠于经济增长。过度的政府资本投资造成了资本边际报酬下降过快,消费不足和资本利润率过快下降使价格水平下跌,价格下降在通胀率较高时会提高人均消费增长,但价格持续的下降在收入不足的情况下不会增加人均消费。消费不足,价格下降,资本利润率不高等诸多实际经济因素会恶化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出于预防动机人们增加储蓄。货币储蓄利率下降和货币供给扩大的货币政策在人们预期不好时不能刺激经济增长,但在价格增长率仍然为正时会有利于消费水平增长,在价格增长率为负时,利率下降则会减少消费增长。基于上述实际经济原因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下降,企图通过政府垄断性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有其局限性。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着眼于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促进他们的就业,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以改善人们的预期。政府应优化投资结构,把更多垄断性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对私人资本采取投资补贴,提高资本投资收益率。

标签:;  ;  ;  ;  ;  ;  ;  ;  ;  ;  ;  ;  ;  ;  ;  

消费增长与经济政策:经济理论分析_货币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