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内科防治措施及效果研究论文_刘艳红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165000

【摘要】目的 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内科防治措施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防治干预后,显效30例,有效18例,治疗显效率为60%,治疗总有效率为96%。结论 加强内科防治措施能够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性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内膜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在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1]。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故称动脉粥样硬化。现抽选我院收治的5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内科防治措施及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1.7±2.4)岁。

2临床表现

2.1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有关器官受累后可表现为进行性脑力和体力衰退,或可有头晕、心悸、失眠、胸闷等症状。

2.2触诊体表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可发现变粗、变长、迂曲和变硬。

2.3根据血管分布,可表现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2]。

3防治措施

3.1一般防治措施

3.1.1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

3.1.2合理膳食,控制饮食总热量,维持正常体重,使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保持在20~24。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限制糖和食盐的摄入,饮食宜清淡,严禁暴饮暴食。

3.1.3不吸烟,不饮烈性酒。

3.1.4保持生活规律,心情乐观,注意劳逸结合。

3.1.5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3.2药物治疗

3.2.1调整血脂药物

血脂异常的患者,经饮食调节和体育锻炼3个月后,未达到目标水平者,可选用下列药物调整血脂。

(1)用于降低三酰甘油(TG)的药物:首选贝特类、烟酸类,亦可选用N-3脂肪酸制剂。如非诺贝特0.1g口服,每日3次或其微粒型0.2g,每日1次。苯扎贝特0.2g,每日3次或其缓释型0.4g,每晚1次。烟酸0.2g:口服,每日3次,渐增至1~2g/d,阿昔莫司0.25g,每日l~3次,餐后服[3]。

(2)用于降低胆固醇(TC)为主的药物:首选他汀类,如洛伐他汀lO~80mg,辛伐他汀5~40mg,普伐他汀10~40mg,氟伐他汀10~40mg,瑞伐他汀10~20mg,每晚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4周后可增加至80mg/d。如单用他汀类不能使血脂降至治疗目标值者,可加服依折麦布,常用剂量10mg,每日1次;也可选用普罗布考0.5g,口服,每日2次。还可选用树脂类,如考来烯胺4~16g/d,考来替泊5~20g/d,分3~4次口服,从小剂量开始[4]。

(3)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药物:以TC与低密度脂胆固醇(LDL-C)增高为主,首选他汀类;以TG增高为主,首选贝特类;如TC、LDL-C与TG均显著增高,可考虑联合用药。他汀类与贝特类或烟酸类联合使用,可明显改善血脂谱,但有增加肌病和肝脏毒性的可能,应予高度重视[5]。此外,尚可用亚油酸0.2~0.4g,每日3次,餐后服;或月见草油1.5~2.0g,每日3次。

3.2.2抗血小板药

可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150mg,每日1次;或噻氯匹啶250mg,每日2次;或双嘧达莫(潘生丁)50~100mg,每日3次,口服。

3.2.3维生素类

维生素C每日最少1.0g,口服或静脉给药;维生素B650mg,口服,每日3次。

4观察指标与结果

50例患者经防治干预后,治疗显效率为60%,治疗总有效率为96%。详见表1.

5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病因尚未完全确定,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与糖耐量异常、吸烟、肥胖等。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动脉内皮损伤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6]。其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发生并发症者,防止病情恶化,延长患者的寿命。

本研究中5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防治干预后,显效30例,有效18例,治疗显效率为60%,治疗总有效率为96%。

综上所述,加强内科防治措施能够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梅,赵雪芹,王同兆,王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综述[J].科技视界,2017,(26).

[2]秦德鸿.5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临床治疗观察[J].临床研究,2016,24(3).

[3]陈萍.86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4):134-135.

[4]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

[5]陈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0):55.

[6]杨欣.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意义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2).

论文作者:刘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动脉粥样硬化的内科防治措施及效果研究论文_刘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