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新编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新媒体和新编辑,如果说互联网2.0是一个新媒体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新媒体本身很难下定义,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互联网就是新媒体。随着手机与互联网嫁接,手机又可称作新媒体。在大概两年以前,互联网2.0进入中国的时候,互联网信息是由网站编辑去发布。今天的2.0上的许多信息是由普通的网民来发布,也就是产生了像博客、播客这样的2.0产品。原来互联网信息以文字图片为主,随着宽带的普及,很多网民用互联网看视频。这时视频又是一个新的媒体。有最新数据显示,80%的网民都在通过互联网看宽带互联网的内容,在线观看电影电视剧、电视直播,等等。这是现在的情况。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2.0呢?我总结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比如大家经常说新浪新闻是以新闻,以文字类的东西为核心的。今天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比如某一个博客,原来是指某一篇博客的文章。今天提到博客的时候不再是博客文章,比如徐静蕾博客是一个人,而不是一篇文章。再比如最近做的新浪视频。新浪视频经过大概一年半的发展,从最近来看独立用户达到第一位。这说明视频用户的成长率是非常高的。在新浪视频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是牢牢把握2.0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去发展新浪的播客。简单来讲我们新浪播客里面的三个栏目,第一个是拍客,什么叫做拍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机和DV,每个人去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很多有趣的不一样的事。产生的这个流量是非常可观的。我们新浪的拍客用于奖励的奖金有十几万,到年底的时候还会有很大幅度的增长。还有一个是导演频道,导演频道原来和互联网的划分不一样。像刚才说的有拍客,还有导演,导演是指有一定制作实力的视频的相关人员。比如最近反藏独的,我们旗下有一千家机构,这些机构给我们提供经过精心编辑的视频,由此带来的流量大概有一千多万。第三个是以家庭为单位开设自己的栏目。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的生老病死、孩子出生、结婚、生日宴会,旅游、宠物,等等。每个家庭都可以以家庭为单元,用DV把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上传。上传之后形成自己的家庭档案馆。很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2007年这一年的时候,会发现这家几口人过了几个生日,有婚礼没有,然后是宠物的故事,家庭出去旅游,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通过互联网,通过人与家庭,我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子博物馆。这是互联网2.0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
互联网2.0的第二个特点是面向用户自我管理的体系。我们现在普及率最高的就是博客。新浪的博客是开放给所有的人,不需要付任何费用就可以免费注册,注册完了之后便成为我们庞大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开放之后,很多用户就可以自主编辑自己的博客,自己写文章,上传图片,上传视频给别人,等等,这个权利是给个人了,这是互联网2.0非常重要的特点。我今天在机场买了几本书,非常高兴看到书的封面上都打了新浪博客的地址,像潘石屹的《我用一生去寻找》。还有一本关于活佛的书,也打上新浪的博客地址。这些书籍的作者可能在别的地方也有自己的博客,但是为什么打新浪的地址呢?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我们邀请每一个名人在新浪开设博客的时候,都要求他必须自己更新,而不是新浪的编辑替他更新。我们每天邀请大量人来新浪开设博客,让这些人亲自去使用这些产品,亲自去给别人发评论,让他们感觉到2.0是有魅力的。如果只是让他们注册,让网站的编辑去操作的话,我想没有这种效果。
互联网2.0的第三个特点是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这也是互联网2.0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互联网2.0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有点像做直销。像安利,有直销店,底下的人员可能没有岗位,没有固定的座位,但是给他们授权,让他们去卖东西,如果卖得比较好可以晋级。
互联网2.0的第四个特点是在前三个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小额收费的可能性。我们2007年的广告大概有14个亿,这些主要来自于品牌广告,像国内外的很多大企业的广告。但是随着互联网2.0的出现,就出现了一大堆小额收费的可能性,像我们大家都知道互联网上非常热的淘宝网,就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公司。我身边的很多人在阿里巴巴的淘宝网开店,卖东西,通过买卖赚取利润。这个利润虽然少,但是出现了百万富翁。这是通过小额利润获取大量收益。我们2007年推出通过写博客,由广告商给做广告,然后和新浪共同分成。到2008年年底的时候突破33万人民币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新浪的博客作者现在因为写博客,最多的,一个月可得到五万元人民币收入。可以预言到2008年年底的时候通过写博客一年可以赚取一百多万。起点中文网做得也很了不起,目前已经有几十个作者通过写小说能年赚取百万以上了。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千字只有两分钱。但又因为长尾效应,所以“集腋成裘”。
关于“新编辑”,我觉得首先要有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大概43年以前著名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说过,电子媒体成为媒介的时候纸媒就一定死了。这样的结论出来以后很多人质疑。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广告在下降,关注度在走低,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新媒体的威力。目前,大家对电子阅读还是有一些警惕的,我觉得电子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是一个免费的阅读客体。面对新媒体,传统出版社应该是拥抱的姿态,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它,接纳它,在这个基础上共谋双赢。我想传统的图书与电子阅读和互联网一定有交集,有合作的空间。互联网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应该和这个平台去结合。最近大家发现电梯广告、电视广告、南方周末,等等,这些媒体开始打衬衫的广告,比如PPG的广告,以前衬衫是很少在这些媒体做广告的,但是现在通过新媒体大做广告。这说明传统产业品牌正在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经营。传统工业或者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一定是依赖于互联网作为平台这样一种方式而出现的。
其次要关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家都知道,刚才教授也讲过,中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像英国的创新产业、文化产业已经真正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但是在中国,应该说还没有形成具有国家经济支柱性意义的文化产业、支柱性文化产业集团。像英国的《哈利·波特》一本书能够创造上百亿、上千亿的价值链,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企业。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媒体的编辑、传统出版社的编辑一定要有一个产业化的认识。我昨天参加了徐静蕾搞的一个电子杂志的活动。徐静蕾是一个明星,但是她产业化的路线是走得比较好的。她原来拍电影就是一个明星,但是现在她做博客,做自己的电子杂志,做网站。她的广告现在越来越多,比如蒙牛、三星、因特尔。很难想象她有这么多的广告,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单元一个棋子的缩影。很多小的网站也都具备这样的潜质。前一段时间我接触长江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的朋友,他们在做什么事呢?他们在做专访的时候已经开始全程录制视频,同时还搞了一个类似《百家讲坛》的栏目。他们甚至雄心勃勃地要开展文学选秀活动,和郭敬明等合作,要推广书业经济,我觉得他们这种布局和考虑是让人敬佩的。
新媒体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它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我想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该拥抱这种变化,去关注它,去了解它,进而获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