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品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乳品论文,中国论文,制造业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65(2005)01—0034—05
一、引言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消费意识的增强,乳品消费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我国人均消费原奶量从1990年的4.4公斤到2001年的8.8公斤,平均每年递增6.65%。[1]而2002年世界原奶平均消费水平为102公斤/人,欧美发达国家为200—300公斤/人[2],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相比,我国乳品消费水平还很低、增长空间还很大。
乳品消费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我国乳品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94年乳品行业销售收入总额为57.13亿元,而2003年乳业销售收入高达478.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6.6%。近年来,乳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一批资金雄厚的饲料、食品、房地产等企业纷纷介入乳业,如新希望、顶新、汇源、维维、统一等把乳业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供求的快速增长与国家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乳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经济学者开始探索竞争与垄断的关系,试图构造和寻找协调二者关系的理论与政策,20世纪中叶,梅森和贝恩汲取马歇尔、张伯伦和琼·罗宾逊等人关于规模经济、竞争与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运行绩效”为分析框架(即SCP框架),研究特定市场中企业之间垄断与竞争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企业行为、组织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变化,创立了产业组织理论[3]。
本文试图将SCP范式引入我国乳品制造业的分析,对我国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企业竞争行为与经营绩效作简单描述,并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企业竞争行为和经营绩效分析
1.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
衡量市场集中度比较常用的指标有行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行业集中度表示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可以是销售收入、产值、产量、职工人数等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通常N为4或8,CR4表示前4家的厂商集中度,CR8表示前8家的厂商集中度,该指标介于0于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该产业越接近垄断市场,数值越小,表示该产业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赫芬达尔指数(HHI)是指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由于“平方和”计算的“放大性”,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特别敏感,因此HHI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差距[4](P.125-128)。
表1 1996年—2001年我国乳品制造业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指标1996年1997年1998年2000年2001年
2002年
CR4
18.13%
22.44%
34.15%
31.88%
33.36% 38.73%
CR8
26.34%
30.59%
44.15%
40.93%
43.43%NA
HHI
0.01980.02390.03970.03770.0399 NA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与相关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注:测量HHI理论上需要全行业各个企业的数据,本文采用阿尔德曼的近似算法计算出HHI的最大和最小值,然后得出平均数,具体方法见文末附注。
由表1看出,我国乳品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6年到2001年CR4指标增长了15.23%,CR8指标增长了17.09%,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正逐渐向大企业集中。根据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标准,参照CR4与CR8指标,2001年我国乳品制造业属于寡占V型,即低集中寡占型;而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标准,参照HHI指标,2001年我国乳品制造业属于竞争型中的竞争Ⅱ型。HHI测算的行业集中度较低,说明我国乳品制造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前几位厂商的市场占有份额差距不大,而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中还占有相当的市场势力。
(2)产品差别化
从产品的种类差异上看,目前乳品市场上主要品种有液体奶、液体奶制品、乳酸制品、奶粉、雪糕、冰淇淋、干酪、奶油、炼乳等。国内厂商生产主要集中在液体奶、奶粉、冷饮等领域,而干酪、奶油、炼乳等产品进口量比较大。当前市场液体奶需求增长比较快,它已经成为我国各乳品生产商的主打产品,从消费者需求的喜好看,2001年光明、三元、伊利、蒙牛、三鹿等企业的液体奶需求量最大,分别占全国市场的15.5%、7.4%、6.4%、3.7%、3.5%。同时液体奶具有不宜储藏的特性,一些地方性品牌如黑龙江乳业、南京奶业集团、沈阳乳业、均瑶乳业等,在当地同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相比之下,国内奶粉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本国厂商不仅要面对来自内部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国际知名乳品生产商的竞争,如雀巢、卡夫、达能等企业纷纷把奶粉作为拓展中国乳品市场的主要突破口。国内乳品生产厂商如三鹿、伊利、完达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拓展奶粉市场,其销量多年来一直名列国内企业前茅,2001年三者乳粉产量占总产量的16.2%。但是,目前我国乳粉的品质与国外产品还有很大的差距,据市场调查分析,目前市场上同类国外品牌的奶粉价格往往是国内品牌奶粉价格的两倍以上,但消费者还是偏好国外名牌奶粉,尤其是婴幼儿奶粉。
(3)进入壁垒
从生产角度而言,乳品加工企业的传统生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特别是液态奶同质性较高,构成的初始进入壁垒很小。但由于乳业的特殊性,乳品加工企业只是作为乳业整个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上游奶源基地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加工业的发展,对企业而言,没有好的奶源,就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同时也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如内蒙古的伊利集团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先后投资1.8亿元用于呼和浩特奶源基地的建设,使呼和浩特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之一。随着乳业市场竞争加剧,奶源必将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从消费角度而言,乳制品的安全与营养特性是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目前市场上的知名企业,不管是在产品口味、品质,还是安全性上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质量控制和广告宣传,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后进企业构成了很大程度的进入壁垒,如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成熟型品牌伊利、光明、蒙牛、三鹿等在质量控制上能够实现从原料奶的收购开始一直到产成品下线的全部过程杜绝奶接触工作人员乃至空气,同时在广告宣传上,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而,新近入者要克服这一壁垒就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进行质量跟踪与广告宣传。可见,大规模资本也构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
2.企业竞争行为
(1)价格行为
从乳制品市场销售价格看,1992—1998年间,液态奶和奶粉价格均有上涨,液态奶上涨幅度为157%,奶粉为137%。[3]近几年,乳品价格整体上趋于稳定,根据国家计委价格监测网的监测,2002年全国监测城市鲜奶的平均价格为2.07元/500ml,2001年全年平均2.01元/500ml,2002年比2001年上涨了3.1%左右。从不同省份来看,2002年与上年相比,价格基本平稳的省份(价格波动正负在2%以内)有10个省区,上涨(价格上涨在2%以上)的省份有15个省区。从南北方价格差异看,南方省区的价格普遍高于北方省区,2002年,价格在2.00元/500ml以上的16个省区中,有15个位于南部(包括西藏),牧区及牛奶生产大省的市场零售价格普遍低于其他省市。调查表明,品牌是决定乳品售价的重要因素,同类国产和进口乳品的价格相差较为悬殊,有的甚至相差两倍。总的来说,当前乳品市场价格总体上波动不大,但存在区域性的价格差异。
(2)品牌经营与广告投入
①品牌经营
由于乳品消费极高的安全要求,在市场检验检测手段落后、市场秩序不尽规范的现阶段,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品牌自然成为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增加盈利的最重要因素(见表2)。
表2 名牌企业与非名牌企业的利税总额、成本收益率比较单位:万元;%
名牌企业 利税总额 成本收益率 非名牌企业
利税总额 成本收益率
伊利 22810 74.14新疆伊犁俏星9 12.24
完达山 8198
59.51 天津乳业 598
10.54
三鹿 21798 58.38甘肃灵泽雪莲41 9.47
三元 12012 28.32 大连渤海 1205.66
光明 21348 24.56伊犁河乳品厂24 4.94
平均 17233 48.98平均158.4 8.57
数据来源:姚莉等《中国乳业发展的支点—乳品加工大企业》,《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2期。
注:本文中名牌企业指1997—2000年连续4年销售收入在全国排名前十位的全国知名企业。同时选取2000年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评定的成本收益率呈正态分布的部分地方性乳品企业作为非名牌企业的代表。
从表2中看出利税总额名牌企业是非名牌企业的108.8倍,成本收益率名牌企业是非名牌企业的5.7倍,名牌企业与非名牌企业在盈利能力上有质的差距。可见,如何塑造强势品牌是乳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②广告投入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广告策略是构建品牌的最有效途径。对于乳品企业而言,广告能够迅速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营养、安全等特性的了解,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根据当前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乳品企业投放的广告数额要看企业的销售额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定,一般来说广告额度占其上年销售收入8%—15%左右,而成长型乳企业的广告额要比成熟型企业的广告额高[6]。
根据AC尼尔森监测的相关广告数据,2003年1—10月各乳业巨头在大陆总共投入广告费用为28.42亿元,其广告费用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在9%左右。表3显示,2003年乳业传统巨头继续保持在广告上的大投入,排名前六位企业平均广告投入达2.66亿,同期作为目前行业中成长较快的福建长富、山西恒康乳品企业广告投入分别为0.92亿和0.4亿,分别占上年销售收入的30%与20%,远远高出成熟型乳品企业同期水平。由此可见,当前乳品市场广告战十分激烈。
表3 2003年1—10月中国乳品企业广告额对比单位:亿元;%
企业名称 广告投入额广告占销售收入比例企业名称广告投入额广告占销售收入比例
伊利
4.27 8.7 娃哈哈2.41 9.0
完达山 1.08 10
蒙牛 3.74 8.9
三鹿
2.31 5.4 福建长富 0.92 30
光明
2.17 5.5 山西恒康 0.4
20
数据来源:侯明廷《乳业广告额度多少才算合适》,2004年。
(3)并购行为
根据乳业的行业特征,控制奶源与销售渠道是乳品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根本动力。大企业通过并购一些地方性品牌,可以快速达到控制奶源、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而通过并购行为也可以降低进入壁垒,业外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品牌优势与资本优势通过整合、并购业内企业,可以迅速获取乳品制造业的技术能力、管理理念、奶源和销售渠道,达到快速进入乳业的目标。近年来,并购行为在乳品行业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仅2002年乳品行业大规模并购就有30多起,如上海光明两年内收购了30多家公司;北京三元上市后,并购了卡夫、上海全佳乳品公司,与广州风行协议合作;乳业新贵新希望集团在确立进军乳业的半年时间内收购10多家乳品企业,收购脚步遍及四川、安徽、吉林、浙江、河北,云南等多个省份。据统计,1996年规模以上乳品制造企业达到610家,而到了2002年只剩下了499家,下降了22.24%,可2002年规模以上乳品制造企业亏损比例仍旧高达24.25%,因此未来几年乳业的厂商格局还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3.行业经营绩效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乳品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表4显示,1996年—2002年我国乳品制造业的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行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各项指标都得到显著提高。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从1996年的98.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73.63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1.37%,同时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递增,2002年达到了0.337%。2002年,乳品行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7.48亿元,比1996年增加294.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92倍,同时产品销售利润率稳步增长,快于同期食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以2001年为例,食品制造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36%,而乳品制造业为6.3%,高出1.94个百分点。伴随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行业的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也快速增加,2002年行业产品销售成本达251.86亿元,比1996年增加246.2%,2002年行业产品销售费用达48.75亿元,比1996年增加593.5%,可见行业用于产品销售费用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用于产品生产费用的幅度,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乳品企业在广告宣传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导致产品销售费用急剧增加。
表4 1996年—2002年我国乳品制造业经营绩效单位:亿元;%
项目
1996199719981999 2000 2001 2002
年末资产总额
119.56 119.5
149.5
160.43185.91
245.11
330.46
年末负债总额
82.54
90.18
98.67
97.25 108.57
140.94
171.72
年末所有者权益 37.03
39.32
50.84
63.19 77.33104.17
158.74
行业总产值(当年价)
98.55
129.08 122.92 147.88195.45
291.68
373.63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
0.157
0.189
0.180.2
0.2280.3060.337
产品销售收入
87.99
116.54 118.3
148.68193.46
271.89
347.48
产品销售成本
72.76
80.16
93.29
115.44144.18
202.95
251.86
产品销售费用
7.0318.43
12.59
15.73 22.6933.3848.75
利润总额
-2.62.060.183.62 8.38 17.1223.73
销售利润率 -2.91.760.152.43 4.33 6.3 6.83
企业亏损率 29.84
29.32
35.932.8 26
25.3524.25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统计获得。
注:表中数据均为全国规模以上乳品制造业企业的统计数据。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虽然近几年我国乳品制造业集中度提高速度很快,但绝对值仍很低,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目前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同时面对来自产业内部、产业外部以及国外厂商的整合压力,但就未来几年内,市场内仅有几家大规模企业的高垄断市场结构并不会出现,因为促进当前我国乳业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液态奶领域,由于受到收奶半径和保鲜期等因素影响,几家大规模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么大的销售半径,这就给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由于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只要乳品制造业高利润空间继续存在,就会不断有新企业进入,很难形成高垄断市场结构。
(2)从乳品企业的竞争行为来看,品牌塑造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品牌效应对乳品企业的发展及其重要,但不能简单认为企业只要塑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就会拥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因为消费者对著名品牌的偏好是基于对名牌产品质量的信任,而且著名乳品品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整个乳品行业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以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3)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乳品制造业厂商结构调整已经不可避免,为了加快乳业的发展,地方各级政府不仅不应该对当地的经营不善的乳品企业加以扶持,而且应该促使这些弱势企业通过一定途径退出行业的竞争。同时乳品制造业作为乳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发展离不开奶源基地的建设与市场的开发,因此在改革中,政府的职能一方面是积极配合企业加快奶源基地建设,调整好畜群结构,同时应加强对全民乳品消费意识的宣传,在产业链的两头为中国乳品制造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附注:HHI=∑(Xi/X)[2]=∑Si[2],其中X表示产业市场的总规模,Xi表示行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Si表示行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阿尔德曼指出在实际案例中,计算HHI并不需要所有厂商的信息,即可得到H指数的合理的近似值。假设我们有第1家到第n家厂商的信息,这些厂商总的市场份额为S,则行业中其余厂商的市场份额为(1-S)。假定行业中其余厂商的规模不超过Sn,而且它们尽可能大,则对H指数的贡献达到最大。因此,假定行业内剩下的厂商有(1-S)/Sn家,每家厂商的规模低于Sn,则可以估算H指数的最大值;如果假定除了已经知道的n家厂商的信息,其余厂商的规模大体相当,那么就可以估算出H指数的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