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护国内市场的灵活壁垒_柔性管理论文

日本保护国内市场的灵活壁垒_柔性管理论文

日本保护国内市场的柔性屏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柔性论文,屏障论文,国内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为了扶持幼稚产业,保护国内市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国内市场裹上了一层层保护膜。它们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市场,避免了国外商品的竞争和冲击,使国内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得到了调整和优化。这些保护膜包括: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柔性屏障(这里的柔性屏障是指人为培养的市场本身对外来商品的异体反应)。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柔性屏障。这种柔性保护层不仅对外来商品的排斥性极强,而且具有难以消除的特点。加强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保护主义的认识,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讨论这道屏障的主要部分对日本国内市场的保护。

一、利用产业政策保护国内市场

战后,日本政府从完全属于“内政”的产业政策入手,以直接扶植战略产业部门为手段,来达到间接保护本国特定商品市场的目的。它通过制定中长期计划,选择和确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来重点扶植国内产业部门,以迅速提高经济实力和增强与国外商品的竞争能力,抢占本国市场。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产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计划地规划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程和步骤。60年代,日本政府在总体上确立了重化工业化的产业构想。同时,重点选择了钢铁、机械工业等战略产业部门进行培育和扶植;70年代确立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构想,重点选定了汽车和电子等战略产业部门,对之实施倾斜政策;80年代又确立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构想,重点选定了生物工程和智能化等战略产业部门作为政策上重点保护和优先发展的对象。国家每选定一个重点产业,就花大力气扶植,采取各种微观化、具体化的倾斜政策培植、扶持促其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产业的产品不仅很快占领国内市场,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市场扩张。据80年代初期美国有关机构对日本126种制造业商品市场的调查表明,在日本国内市场上露出市场空隙,并有可能让外国商品打进市场的只有27种。在这27种产品中,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又居绝大多数,而汽车和电子产品竟无一项。这就充分表明,日本主要工业产品市场已完全被本国的战略产业部门所占据,国内的主要市场空间被本国的战略产业部门的产品填补得无隙可乘。此外,日本政府还将贸易立国、出口导向、国内产业和市场的保护融为一体,使壮大起来的战略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际市场。

二、企业系列化对国内市场的保护

企业系列化是日本产业组织的特有形式。它以大银行为核心,以综合商社为事业开拓者,形成以环状或相互持股为主要资金来源、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依托的供、产、销一条龙形式的大型企业集团,其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垄断性、排它性和竞争性。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企业系列化在国内市场的排它性,亦即企业系列化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所起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萨克森豪斯曾给系列企业下过一个定义:一个宁愿从自己的内部而不是从外部购买东西的集团。这一定义形象地说明了日本系列企业的实质。这种由多种企业、多层关系相互捆绑而成的既松散又紧密联系的复合型有机实体,在市场行为和市场保护方面发挥了一种有形、无形的保护作用。

首先,企业系列化集团以金融机构为核心,内部融资比率高,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能有效地抢占国内市场。日本的企业系列化集团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处于塔顶的是金融财团,它们是三菱、住友、三和、三井、第一劝业等等,这些财团是集团内最大的股东之一;中间是各大企业,如丰田汽车公司、新日铁、日产汽车公司等;最下面的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这些拥有巨大资本的企业系列化集团,上连中央政府,影响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产业政策的倾斜措施;下接企业,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利用产业政策以保护、扶持国内战略产业和抢先占领本国市场方面,它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企业系列化集团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形成了集团军式的规模优势和联合竞争格局,使外来经济力量在日本某一市场领域很难独立发展壮大。企业集团通过相互持股进行资产联结,增强了内部凝聚力;采用承包制组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具有规模效益的生产经营体制;通过集团内部相互派遣董事,进行人事的结合。从资金、技术、生产原料、人事等方面组合成相对紧密合作的一体化生产经营网络系统,开展内部化产销经营活动,从而结成紧密合作的具有规模效益的“集团军”。由于有了共同的经济利益,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支持,互通情报,输送优秀管理人才,传授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同心协力,共同发展。在市场竞争上,一方面,在外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时候,它们一致抵制,并在绝对规模上打垮对手;另一方面,一旦有外国企业收购的可能性,集团的成员可以马上采取一致的措施,阻止事件发生。例如,1989年,美国收购公司的能手T布恩·皮肯斯收购了日本小系制作所(汽车配件供应商)26%的股份,取得了对该公司的控股权。但小系制作所是丰田的系列企业,其19%的股份和约50%的产品为丰田汽车公司所拥有和购买。结果,皮肯斯连董事会成员的资格都没能取得,最后只得退出这宗贸易。这就从外贸和投资两方面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市场。

再次,长期的内部贸易关系在生产和流通上带有封闭性的营销特征。分工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征,也是企业增强活力和强化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这种分工合作的体制也必然促进内部贸易关系的发展。但日本的系列化集团体制与其他国家松散型联合的企业体制不同,它是一种紧密固定型的联合。第一,系列化规模越来越庞大,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日本系列化大企业体制是垂直和水平经纬交织的网络系统,其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从绝对量上看,丰田汽车的系列企业群体1960年仅为16家,1970年为26家,1980年增加到64家,到1985年则达161家,而且承包关系也由一级承包逐渐发展到四级以上的承包。企业间多级承包网络的不断扩大,不仅使系列化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使网络内企业的连接也越来越密切。第二,由于受经济和非经济的各种因素制约,使网络内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一般都得以长期维持。据日本公正委员会1987年的调查,有持续交易关系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8%。又据1991年的调查表明,家电和造船行业的系列化企业间的长期贸易关系几乎都在5年以上。第三,内部贸易额大,随着系列化企业群规模的日益庞大,内部贸易额也日益增大。以汽车产品为例,在总共8000多个零部件的汽车制造中,大企业的自制率仅为20—30%(与之相比,美国约为60—7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日本的系列化企业集团有着很强的排它性,使得日本市场人为地染上封闭性的色彩。在外国商品和外国投资与日本国内市场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使其无法顺利进入。

三、企业文化对国内市场的保护

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日本的企业文化在对市场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的岛国意识、民族意识和企业归属意识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日本特殊的企业文化体系,如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及传统的商业惯例。这些都起着阻碍国外企业的投资和商品的输入的作用。

终身雇佣制使日本人对效劳于外国企业有一种不安隐的心态,再加上“日本至上”的传统意识的影响,使得长期习惯服务于一家企业的日本人,不愿受雇于在日经营的外资企业。即使受雇也多是短期行为。年功序列工资制使日本人在日本国内企业中可稳定地增加工资,在外国投资于日本的企业中服务则没有这种好处。如受到外国企业裁员或者不愿继续在外国企业中干而转到国内其他企业去,工资得从头开始。这就使日本人产生一种在外企工作不合算的心态。虽然近年来外资企业用高薪聘请优秀人才,但愿意去外资企业工作的人不但没有增多,反而有逐步减少的趋势。一些已受雇于外资企业的人不断地退出并重返原日本公司。神户大学的调查表明,外资企业在市场营销、生产、研究开发、人事管理四大领域都程度不同地遇到雇工难的困扰,这就使得外资在日本很难站稳脚根。

日本企业在国内形成了一种重视个人关系和人际关系、重视长期稳定的客户、重视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互相交换的交易惯例,流通渠道不仅层次多、环节多,而且支付标准也很不统一,很不规范,给国外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增添了障碍。同时,在日本买方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退货,卖方一般都满足买方要求,允许退货,国外厂商不愿接受这种退货习惯,零售店又不愿冒风险,因而对经销进口商品不热心。另外,商业机构与生产单位之间有一种长期稳定关系,重视相互间的信用,这对习惯于通过签约来达成交易的外国企业来说真是不知如何入门。从手续程序上看,日本规定外国人在日本开办一个大型店,需要与所在社区的有关各方进行漫长艰难的协商。加之审批程序十分缓慢,有时长达10年之久,这也起到了阻止欧美公司进入日本市场的作用。

标签:;  ;  

日本保护国内市场的灵活壁垒_柔性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