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感和语感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感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夏丐尊和叶圣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但语感和语感教学并没为人们真正理解和重视。当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正式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教学要求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我国的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还留着语感及语感教学这片肥沃的荒原。这是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遗憾。现在,必须认真探索语感的本质特征,切实弄清语感的构成要素,正确认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努力寻找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彻底解决制约语感教学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有关问题。
一
究竟什么是语感?夏丐尊和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1]叶圣陶又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2]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近几年来,关于语感的本质特征不乏有见地的阐述。李海林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语感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3]杨炳辉、杨成章、苏廷桢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确定语感的本质特征。杨炳辉认为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4]杨成章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5]苏廷桢则说“语感是一种情感”,“语感的基本传达媒介只能是语音”,“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只能是有声语言”。[6]王尚文从哲学的角度认为:“主观的语感源于客体的言语,是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7]李珊林从教学论的角度认为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8]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9]应该肯定,这些定义或解释可以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语感的本质特征提供有益启示。
但我们又必须注意,这种各执一端、众说纷纭的理论背后隐藏着的危害:人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感的本质特征,无法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综观众说,我觉得:第一,理论概括语感的本质特征,应让人感到它有鲜明的确定性。第二,单从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论或哲学的角度来揭示语感的本质特征,其结果必然导致对语感认识的片面性。第三,只从理想的境界来确定语感的本质特征,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对语感认识的绝对化。我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感的这种本质特征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感受的主体是人。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多种多样,如乐感、色感、味感等,语感只是人的感受能力的一种。第二,感受的直接客体或对象是语言文字。它既可是口头语言,也可是书面语言;既可是形式的,也可是内容的、更多的则既有形式的又有内容的。第三,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具有心理因素的综合性。第四,语感作为人的一种能力,就会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只要其先天的生理基础具备,语感能力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和发展,这一点是语感教学观念的哲学本源。
二
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感,还需要切实弄清它的构成要素。我认为,当人们进行语感操作时都表现为一种语言感受现象,语感能力的显现即语言感受现象的发生过程,包括两大要素系统。
第一,客体要素系统。语感的直接客体无疑是语言文字,但给读者或听者以语言文字并不是作者或说话人的目的所在,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一定的内容。所以,作者写出的文字和说话人说出的话语包含的“文”“象”“意”“情”才是读者和听者要感受的真正客体。这种客体又可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方面即“文”和“象”,内容方面即“意”和“情”。“文”是语言文字所具有的一定语音、语法、语气、语体和思路、结构、表达方式、风格神韵等。“象”是组成语言文字基本内容的人物、景物、事物、事例、数据、道德等。“意”是语言文字的语表意义和隐含意义,它包括特定的意蕴、理智、道德等。“情”指作者和说话人流露或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情操气质、人格品质、理想抱负等。
第二,主体要素系统。作为语感主体的人,应有健全的言语印入心理系统。在语感的主体要素系统中,从语感的形成和教育功能考察,感受语言文字的心理系统的重要性远胜于生理系统。良好的语感至少应具备如下四种品质:其一,敏锐的感知。感受语言文字的心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敏锐感知是构成灵敏语感的首要条件。言语听觉不灵敏,是很难分辨语音的,对韵语、韵文的感受力也差;对文字的视觉不灵敏,则难以对文章的词语、句子、篇章、思想、情感迅速地作出直觉判断。而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就是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其二,直觉的思维。语感是靠直觉思维,一般不依赖于分析思维,有些人读文章,并未用语法规则和语文知识进行专门分析,就能敏捷、准确地发现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段落写得精妙,哪些地方特别感人,便是从直觉思维中获得的。其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夏丐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10]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其四,真切的情感体验。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己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11]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对父亲产生了敬佩感,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
三
有识之士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也深有同感,理由如下:
第一,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正如毛光伟所说:语感教学“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12]的确,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始终抓住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不放,把这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和失误就在于以语文知识传授为中心。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确凿表明,只有确立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学及改革才可望走上正轨,才可为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高效率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第二,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王尚文说,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语感是它的核心。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萨亚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特别是汉语,它“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与西洋的“法治”的语言不同,是一种“人治”的语言(王力语),就更不能完全依赖有关“形式”的知识,而必须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主要就是语感。事实是,人们进行读写听说活动既不会也不可能亦步亦趋地依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而主要凭靠语感。语感实际上是左右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也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13]
第三,语文知识教学应为语感训练服务。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感虽然以直觉的语言经验为前提,但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只是应该明确,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服从并服务于培养和提高语感的品位。为此,语文知识的教学要通过恰当的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结构。张志公说:“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练习;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纯熟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14]例如,“风吹”对“云腾”实际上是训练运用主谓结构造句,“凿井”对“耕田”是训练运用动宾结构造句,“微云”对“细雨”是训练运用偏正结构造句。经过多次训练,也就形成了语感。
第四,语感教学有利于正确实施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不是“渗透”进去的份外之事。学生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觉悟,应通过感受具体作品,让作品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学生心灵深处撞击闪光,认同接受,从而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这恰从原则、方法和过程几个方面表明要通过语感教学来科学地实施思想教育。
第五,语感教学是语文美育的有效手段。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15]“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语文教学既基于语感又终于语感,也应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还不止于上述这些。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向和策略问题。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了,势必推动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带来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和高效率。
四
语感构成要素的综合性,语感能力形成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感教学途径和方法的复杂多样性。
语感教学的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写,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感实践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二是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例如教《梁生宝买稻种》,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作者是怎样安排写作思路,怎样突出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梁生宝“按照党的指示为群众办事,吃苦也是享乐”的精神品质后,再让学生分析作者为表现这种可贵精神所使用的细节描写方法,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和学习过程,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语感分析教学。
语感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指导学生朗诵、吟诵。这里的朗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比较。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心须多揣摩。”[16]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再如《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三是指导学生切身体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17]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四是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如教《拿来主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课文语境,仔细体味“孱头”“昏蛋”“废物”“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等关键词语的意义、色彩和作用,深入挖掘这些表象的隐含意义及相互联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文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这一抽象道理得到形象化的凸现,进而体会鲁迅的辩证思想和战斗情怀,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体味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
五
前面所论,都是语感和语感教学内部的问题。要正确实施语感教学,还有另外两个严重影响和制约它的迫切问题非解决不可。
第一,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8]似乎已成为最权威的定论,尽管不少人始终没有放弃对它的怀疑和批评,但“基础工具论”仍以其巨大的力量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语感教学真正到位,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那么,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论”就该告终结了。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造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马克思语)的教育局面的出现,是我们由衷期待和应该努力促成的。
第二,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核心,必须解决好教学内容问题。语文教科书在编写指导思想、课文选择、习题编排诸方面还没有真正围绕语感能力培养这一核心,没有在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语感习得上做深入的文章,这就必然会影响语感教学的实施。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审定机构应该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总结语文教科书的失误,花力气为未来的语文教学编制出更好的教科书。然而,这是一种异常痛苦而艰难的选择,但21世纪的语文教学迫使我们必须历经这种阵痛,必须迈出艰难的一步。
注释:
[1]转引自《实用语文教学词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页
[2][10][11][16][17]《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268、339页
[3]《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语文学习》1992.10
[4]《试谈语感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12
[5]《语感学习的心理探索》,《语文学习》1992.11
[6]《论语感》,《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1988.2
[7]《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10
[8]《语感训练的思考和作法》,《语文学习》1990.9
[9]《论语感及其训练》,《中学语文》1994.1
[12]《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5
[13]《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3
[14]转引自《语法教学必须与培养语感相结合》,《语文学习》1993.4
[15]《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11
[18]《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