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认识_学校文化论文

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认识_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1)03—0026—03

一、学校特色化发展是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战略

“学校特色”和“学校特色化发展”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学校特色”指的是一所学校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与风貌,而“学校特色化发展”是一种学校发展战略,或者更上位地说,是国家或地区对所管辖学校如何发展所作出的战略安排。“学校特色化发展”作为一个命题被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若要准确地理解其理论内涵,就必须从国家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设计入手,从历史的视角分析这一命题的时代感。

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学校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重点化发展。该阶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学校的普及和学校数量的发展,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入学机会。

第二个阶段是均衡化发展。针对第一个阶段存在的校际发展不均衡问题,该阶段关注学校间的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目的是使学校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有机会享有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第三个阶段是特色化发展。该阶段针对的是前两个阶段普遍存在的学校在发展中有数量、有质量而没有个性的问题。学校为什么必须要有个性、要有特色呢?从总体上看,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批准建立的学校群是一个生态系统,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之间存在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无论是教育的接受者——学生,还是教育的经营者——学校,抑或是教育的需求者——家长,都有让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从学生的视角看,儿童个性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由于儿童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受的社会影响以及所获得的遗传素质各不相同,在他们进入学校前就会在外貌、体质、感情、欲望、阅历、能力和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用划一化的教育去面对多样化的儿童,学校教育只有多样化、丰富化和特色化才能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其次,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越来越具有办学的自主性与能动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教育权力下放的运动,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主体。“校本管理”体制的逐步确立,意味着办学主体对教育可以有多元化的理解,学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第三,从家长的视角看,家长有多样化和选择性的教育需求。学校满足社会需求的最高境界绝对不是“电脑派位”和“划片入学”,而是对家长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尊重和对选择性要求的满足,以学生发展性向为依据的“选择性入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见,特色就是要多样化,是对“均衡”时代学校“千篇一律”发展的一种超越。

学校特色化发展是在均衡化发展之后的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战略,尽管在重点化发展阶段和均衡化发展阶段也有许多学校办得有特色,但其大多是学校的一种自发行为,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发展所作的总体战略设计。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特色学校问题,应该有战略的眼光、高度和境界,学校特色化发展应该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二、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质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校特色化建设可以从教育目标(如南京琅琊路小学的“小主人”教育)、教育内容(如上海建平中学的“体验德育”、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情境教育”、北京大兴区庞各庄小学的“田园教育”)、教育改革(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潜能生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和教育管理(如北京十一学校的“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浙江台州书生中学的“股份制”办学体制改革)等多个角度切入,但不论从何处入手,学校特色的核心一定是学生,学校的其他方面特色都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服务的。存实践领域,许多校长抓特色学校建设,往往热衷于突出自己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不同(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转),热衷于搞一些能快速出名的项目,虽然他们也考虑了学生,但还没有把学生放到核心位置,更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上这些认识偏差,缘于校长对学校特色化发展的“竞争论”和“品牌论”理解,似乎只有搞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具有宣传效应的新东西,才能在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中占得优势。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校长确实希望把学校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但实践中由于没有厘清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实质,也走了不少弯路。同样,在学术领域,学者们也多关注特色化学校的外显特征、形成路径与发展机制,很少把重心放到学生上,即使关注到了学生,最多也只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说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质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呢?这涉及学校存在的价值与目的问题。如果说在学校发展的重点化和均衡化阶段,其核心目的在于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有质量的公平教育机会的话,那么,特色化发展阶段才真正实现了由“物”到“人”、由“少数人”到“全体人”的回归和跃升。学校的存在价值和教育的本然目的都是培养人,特色化学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培养有个性的人,其目的是使儿童少年的个性获得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学术界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存在不少错误认识。笔者认为,个性从其外延来说隶属于人性,因此,所谓的个性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性的发展。作为一种人性,个性的发展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个体人性的特殊性。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禀赋,有特色的学校教育一定是适应孩子的这种特殊性并促进其向卓越发展的教育。二是个体人性的主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会形成自己特殊的认识与感悟,个性化的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主动性。个性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只听父母、教师和大人的,而是让孩子拥有自由的自己。三是个体人性的社会性。过去,人们一谈个性就与社会性对立起来,似乎个性天然就是反社会的,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任何人的自由都是有限的,从社会的意义上看,这种有限性就是人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之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如果我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社会性的缺失),那么,交通拥堵的后果就是谁也无法从十字路口通过(个性得不到实现)。

但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定位又不能仅仅限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不是学校特色化建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既出于对实践中特色化学校理解偏差的担忧,也出于理论上对特色化学校认识不完整的忧虑。从实践上看,许多学校把特色建设等同于特色项目,把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发展等同于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被割裂。实际上,某一个方面的特色可以作为学校在特色化建设初级阶段追求的目标,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化学校。从笔者个人的经验看,真正的特色学校不仅是在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与众不同,而是全面地显示其卓越性,学生也不只是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展现出其出类拔萃的素质,而是全面地展现其素质水平。笔者认为,特色学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对个性发展的一种超越,也是对特色化学校建设的一种深化。从理论上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不足以使人全面发展。正是在全面发展的意义上,我们才说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同时也是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不是在某些方面有特色,而是在整体上综合性地体现出特色,即使就其中任意一个个别方面来说,学校也都应该是特色鲜明的。

三、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标志是独特学校文化气质的形成

学校文化是师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文化,至少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笔者认为,学校的文化结构类似于海洋中漂浮的冰山,是由显性文化、交界文化和隐性文化构成的。显性文化只是冰山的一角,表现为学校的仪式与典礼、榜样与故事、标语与题词、建筑与图腾、语言与行为、禁忌与礼节等。虽然显性文化直观可见,但在整个学校文化体系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交界文化处于海平面,它随着大海的波涛时起时伏,具有漂浮的特征,如学校的传统与习惯、风格与气氛等,交界文化是当你走入学校时就会感受到的整体性的学校氛围。它不是通过某一具体的东西体现出来的,而是整体性的文化;它不是直接可见的,却是可以感受到的文化。隐性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庞大、最稳固的部分,是显性文化和交界文化的根基,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哲学信条、成员的心智模式与行为的前提假设、学校制度背后的精神和动机、器物与仪式背后的意义和解释模式等,是学校文化的遗传基因。

评价一所学校是不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可以有多方面的指标。但笔者认为,以学校文化的冰山结构理论为依据,可以从根本上把握学校特色化建设的水平。首先,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是气质性的,它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一种厚重的积淀,是学校独特性的核心表达。别人可以学你的形,但很难学你的神,“神”的差别才是学校特色之所在。其次,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是整体性的,是隐藏或显现在学校每一个方面的,是一种整体的独特性,是别人学不来的。第三,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是生命性的,它具有生长性、创新性和内在的活力,即使别人可以在整体上模仿你、追赶你,但由于学校具有了文化的生命机制,它就永远走在前头,因为创新是不可以模仿的,当有人模仿你时,它就已经不是新的了。所以,一所学校是不是有特色,其根本标志就是学校独特文化气质的形成。

总之,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可以从显性层面开始,如通过学校的典礼与仪式彰显学校行动中的文化,通过建筑与器物彰显学校符号和标志的力量,通过制度与规范彰显学校成员的内心规矩和意义追求。学校的特色化建设也可以从交界文化抓起,如通过讲述学校的故事来达至对学校深层文化的理解,通过历史传统的总结与升华达至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当然,学校特色建设更可以从隐性层面入手,如通过培育全体师生员工的共享信念和勾画学校的未来愿景,来形成学校文化的向心力与价值追求。在这三者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学校文化的显性层面而忽视各种可见文化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体系,因为学校的隐性文化才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根基,没有根基的学校特色化建设自然就成了浮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逐潮式文化的冲击而随波逐流。

标签:;  ;  

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认识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