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支柱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_中国模式论文

我国三大支柱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_中国模式论文

我国三大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2-0067-03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通过放宽进口限制,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努力获取国际性经济资源,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发展本国的产业。20多年的产业开放,有成就,有代价,有经验,有教训,值得认真分析思考。本文对我国造船工业、汽车制造工业(着眼于作为耐用消费品的轿车生产)、飞机制造工业(着眼于作为运输工具的民航飞机工业)三大产业进行对比,探讨以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发展的选择问题。

一、三大产业扩大开放的方式比较

1.造船工业的开放方式。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造船是“以军为主”,远洋航运“以外购为主”。造船工业的实际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起步的。中国船舶总公司及时进行战略转移,实行两个转变:从以军为主的封闭体系,转向军民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开拓体系;从单纯为国内服务,转向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自此,中国船舶工业走上一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提高创新,扩大出口”的成长道路。

造船工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来提高技术水平,发展本产业。从80年代起,通过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等方式,引进世界名牌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共100余项。如中高速柴油机引进德、法、日等国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率达到80%,零部件国产化率达90%以上。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船舶设计,自主创新,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开发一代,改进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加快船型、船用设备国产化。现在,从一般货轮到全铝合金高速水翼船等,我国都能自行设计、生产。

在实行这样一种利用国外技术资源、自主进行产业发展的方式中,中国船舶工业创造了破除“四个迷信”的经验:(1)破除了“民族工业取得国际竞争力高不可攀”的迷信;(2)破除了“要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必须走合资道路”的迷信;(3)破除了“自主开发(有国际竞争力产品)高不可攀”的迷信;(4)破除了“国有企业机制不行,只有合资企业机制才行”的迷信。总的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不盲目地相信外国、相信跨国公司,而是相信自己的工人阶级(包括科技工作者)。

为了实现产业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发展,中国造船者创造了如下具体经验。(1)选择好出口市场的突破口——香港。香港是国际贸易、航运中心,船队占世界的1/10,船东多为中国人或外籍华人,地理条件有利于我们做生意。(2)走技术创新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入手,经技术获取、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开拓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活动都提高质量。(3)只有在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提高国产化率才有意义。(4)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产品从低档入手,由低档向高档发展。

2.轿车工业的开放方式。中国轿车工业是从1958年生产红旗轿车开始的,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世界的距离并不很大。由于此后20多年轿车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市场竞争,这一工业行业必定落后。改革开放,本来可以通过面向国际市场,在此基础上改进技术,求得自主发展,可是却另外选择了一条全面合资的道路。

从短期目标来看,合资确实是走了一条发展的捷径。从1981年到1998年,共引进技术近600项以及40多种各类型整车,初步形成了汽车工业体系,企业熟悉了世界通行的市场规则,学到了现代经营管理技能和操作技能。但是,我国轿车基地全面合资,产生了如下负面影响:(1)轿车工业重组难度加大。八个轿车基地、四大直属集团、外加各系统研究所,不乏精兵强将,可惜各为其主,形不成拳头。这就决定了难以联合起来自主开发中国的轿车。(2)技术上受制于人,难以形成自主开发车型的技术能力。合资10年以上的上海大众,只靠外方提供车型,中方的技术力量只在零部件国产化上下功夫。

我国汽车工业除了一汽还有自己的独资轿车厂、有独立品牌之外,其余全部合资,生产洋品牌。这种格局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走向。今后部分企业虽然可以自主开发本国的轿车新产品,但力量已经很有限。

3.民航工业的开放方式。我国早在80年代初就成功地研制出大型民航飞机运十,并使我国一举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等五个研制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国际干线飞机俱乐部”(美、欧、苏、中)。

由于掌握飞机市场命运的中国民航看中的是发达国家的民航客机,明确表示不接受运十进入民航客运系统。为此,国家不再继续支持运十的改进与生产。自此,中国开始转而通过国际合作来发展民航飞机。1986年上海航空集团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MD80飞机,1992年转为合作生产MD90飞机。这项合作由美国出知识产权,中国出设备和人工。1999年10月与2000年2月,两架MD90分别试飞成功,拿到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适航证。试飞成功充分显示了我国在干线飞机的制造和总装技术方面获得巨大进步,达到了90年代的国际水平。然而,试飞成功之日就是这一事业中断之时,也是中美十几年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的终结之时,我国航空工业多年来拼搏所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再次处于被搁置的命运。原因在于,该合作项目仍然没有本国的市场支持。于是,成功的项目同时成了既赔钱,又无前景的包袱。

二、三大产业开放条件下发展结果评价

1.造船工业发展初步成功。我国造船工业以它自己的对外开放方式,取得了初步的然而是显著的成功。时至今日,尽管船舶工业的质量还有诸多问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十分虚弱,但毕竟已成为有自主产品知识产权与企业产权,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与韩国),造船总量占世界份额排名第三位的民族工业。

不容讳言,中国船舶工业问题还很多。如集中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层次较低;船用设备自给能力低,等等。造成上述弱势的原因,有的是技术水平问题,有的是企业管理水平问题,有的是工业体制问题。总的说来是改革开放都还不够到位。以开放来说,船舶工业“以我为主”是正确的,但适当吸收国外资本,加强资本扩张,在分支企业上允许外商经营以补足薄弱环节,以至进行跨国经营,都是必要的。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别国造船业进行经营方式和技术升级的态势面前,我国的船舶工业是需要加大努力的。

另外,我国船舶工业又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据统计,我国航运部门每年都有80%的定单流到国外,而船舶工业每年又要拿出相当大的生产能力承建出口船舶。我国用户在日韩订购的大批量散装货船、集装箱船,其实都是我国技术上十分成熟的常规出口船型,有的还享誉国际市场。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外购船贷款条件差异太大。外国政府贷款造船期限10年,宽限4年,贷款利率3.25%~3.75%。我国贷款5~10年,税后还贷,贷款利率8%~15%,延期还贷追加20%罚息。这实际上形成了负保护主义。

可见,中国船舶工业今后的发展,既要扩大开放,又要加强保护。

2.汽车工业发展之路很有争议。我国轿车工业全面合资形成的是多头合资、相互竞争的局面。看起来,没有哪一家跨国汽车公司能垄断我国轿车工业,还逼使各合资厂注重本土技术开发,加快改型换代。看起来,“中国的”轿车工业是在“国际竞争”中发展,但实际上,国内轿车市场已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各跨国集团“商战”的战场。这种格局一旦形成,中国人想要发展成体系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工业,道路就十分漫长了。因为合资企业对自主开发失去兴趣,一讲扩大生产能力就热衷于全套引进外国设备。即使企业的中方愿意自主开发新产品,也具备相应的技术管理能力,但不经外方同意,中方寸步难行。甚至合资企业本身的改进,其产品权也要属于外方。而且,跨国公司在掌握产品开发权的同时,也掌握了零部件的定点权,轿车零部件国产化也要受外方控制,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像汽车工业这样一个在工业化较长时期能对国民经济起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如果不培养自己科技人才的优势,走自主开发的道路,我们的市场优势就是为汽车强国提供的。

3.航空工业的“开放”带来了方便但中断了发展。从运十的矢折到MD项目的中断,这段时期正值我国民航市场猛烈扩张的10年。这种态势本来对民族航空工业发展是好事,但由于民航从国外购进各型干线飞机达400多架,由短缺变为过剩,反过来演变成为置民族航空工业于死地的态势。我国的民航飞机市场慷慨地让给国际航机公司,却不给自己的民族工业任何一点生存发展空间,中国的民航飞机制造工业一再受挫。

迄今,在民航工业的发展上,中国的飞机制造厂已成为发达国家飞机的转包生产基地。中国飞机制造厂家(上海飞机厂)那些具备研制飞机系统工程经验的群体,即对于主制造商——供应商系统运行已有宝贵实际经验、管理标准以及相应的电子设计制造图技术的人才资源,是从此改行为一般的飞机零部件制造技术的人员,还是流失到国外,难以预料。

三、发展中国家以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三大产业对外开放的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初步论断:造船工业通过引进技术来取得产业自主发展,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轿车工业通过全面合资成为外国知识产权的应用生产基地,在国内市场上形成“国际竞争”;民航飞机工业通过开放自行搞垮本国飞机制造工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使飞机制造厂家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线上的加工装配车间。这三种模式,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发展中国家鉴于产业的落后现状,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为此让出部分市场和产权是必要的。但这一开放必须服从产业现代化这个基本目标,而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就是培养自有研制开发能力。如果偏离这个目标,将以开放促发展理解为大量建立经济效益好的厂家,那就只能达到这样的“有得有失”;得税收,得就业,得产品供给;失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

有人认为: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是盲目赶超,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跨国公司的国籍正在逐渐淡化,“民族工业”已是过时的概念,没有必要去为它费心;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一切取决于市场竞争。对上述观点,本文有如下分析:

(1)中国有能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比如航天工业,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体系地发展起来,自有知识产权一点不含糊。就算整体技术比美国差,中间总有自己的强项。90年代航天部主动请缨,上百家单位合作,花钱不多,不到十年,模拟载人飞船上天。这说明新时期自力更生、密切合作的精神照样是振兴民族科技和民族产业的法宝。发挥比较优势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该原则要服从于国家产业发展目标,为实施发展目标所运用,而不是凌驾于发展目标之上。

(2)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经济战略不能没有本国技术发展的席位。不培养自己本国的研发能力,不要说赶超,连跟都跟不上。技术差距太大,就无法对等的经济合作。中国可以用吃亏来换发展,但不能用所谓的“发展”来换世世代代的吃亏。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在大的方面就是世世代代吃亏的。国际经济理论界早就指出了这些道理,如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3)若把国家的发展模式取决于市场竞争,那么,这种思维可以比喻为:“如果法律同样禁止穷人和富人夜间在桥洞下睡觉,这个社会就是极为平等的。”面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强手的竞争,没有自己精心设计的战略目标就没有发展的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坚持扩大开放是必要的,但发挥国家的组织作用,尤其是思想动员作用也是必要的。只有本国骨干企业联合起来,集中力量,掌握引进外资的主动权,积极引进进而消化国外技术,培育自己的研发能力,才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并在自己的支配下走向国际化。

[收稿日期]2000-01-10

标签:;  ;  ;  

我国三大支柱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_中国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