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主任走向研究性的班级管理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主任论文,研究性论文,班级管理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给日常管理工作注入理性思考
教育本身以及教育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从事教育的人必须基于他们对实践的深思而做出许多决定,他必须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行为的目标及其可能的后果进行审慎的思考和判断。[1] 这一思考过程可以让教师理解在他自己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各种要素的含义,从而使其实践更具有一种“理性”的特征。[2]
如某班主任老师每天在黑板上抄一条名言警句,并要学生抄下来,还要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感想,叫做“我手写我心”。老师每天批阅,每星期组织学生交流一次。这种“心灵对话”,既是学生同伟人、名人、民族传统精神的对话,也是学生自己同自己对话(反省)、同学之间对话、师生对话。能够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坚持一学期,很不容易。这里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例如,名言、警句如何选择?只由教师选择,还是师生共同选择?由学生选择岂不更好?是不是需要每天更换名言警句?是不是需要每周交流一次?能不能以每周一条名言警句每月交流一次与之做比较?学生写的解释与体会情况如何?老师批语的情况如何?能不能以学生相互批阅与之做比较?学生对这种“心灵对话”态度如何?前后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做法对学生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问题,如及时加以分析,便会使这种举措不断得到改进,使其更加可行,更加有效。[3]
给日常管理工作注入理性思考,意味着在班级管理中事事、处处需要班主任的深入思考;班主任的理性思考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班主任的工作质量。为此,班主任必须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北京市教育科学院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曾呼吁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将之称为“第四种思维方式”。[4]
如班上孩子丢钱了,老师就可以让每个孩子去写自己那个时间干了什么,然后一一排查。这是警察调查的方法,非常客观也最有效。但现在的老师基本都不具备。比如班里丢了钱,老师就在班里说“我知道是谁了”,这是日常的思维方式;再比如宿舍里丢了钱,查不出来,老师就让每个人出一点给丢钱的学生,这是管理的思维方式;还有就是讲故事,通过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的故事感动孩子,这是“文学”的思维方式。现在的老师基本上就用这三种思维方式管理学生。
再比如,孩子上课时老是有小动作,于是老师说“你为什么要动”,这是普通人的思维方式;然后说“不要动,再动就罚你写检查”如何如何,或者又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等等,期望感动孩子,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学校班级管理。但事实上,对于孩子的表现并不能一概而论。孩子上课动,是因为什么动?是不是他(她)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现在的一些研究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孩子不动就学不下去,这是一种特殊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理性思考对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重要性。
总之,班主任若要让自己的管理工作(内容与行为)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行为”(而非随意性行为),就必须时时给自己的工作注入理性的思考,并要把管理工作设计为:目标——内容——方法——反馈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如果要进一步将之转型为“研究性”的教育行为,那么,就要让教师的“问题反思”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并进行持续、往复的实践与考察,即:目标——内容——方法——反馈——目标修正——内容重组——方法优化——再反馈。如此,必定会将班主任工作不断推向更高境界,并大幅提升班主任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把工作经验与内心感受提炼为理论观点和管理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这样说道:“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5] 同样,倡导“新教育”理想的朱永新教授曾这样谈到“写作”的重要作用:教育随笔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的确,我们提倡和鼓励班主任写作,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班主任“自我确证”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一)学会叙事
知识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explicit)”和“隐性的(tacit)”两类。哈佛学者布鲁克在其《知识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经验和诀窍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同时,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的简单加工处理,更重要的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灵感和智慧。[6] 教育工作正是这样一个存贮着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即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和格式化、编码为教育科学各分支的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积聚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经验中。那么,如何实现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呢?上海市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在实践中曾提出几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策略,如“课后小结与札记”、“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教育个案集体探讨”等等。[7] 这几种策略的共同特征就是教师的“叙事研究”,即教师通过对特定教育事件和活动的描述与揭示,把日常的教育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结构的事件、串缀成有现实意义的链条,从而将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体验和韵味。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具体地、情景性地,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记录的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真情实感。[8]
(二)从“叙事”到“论理”
叙事为班主任关注情境、呈现问题、定格经验提供了极佳的载体,为班主任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研究事实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且,“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9] 这就是说,积累事实的目的,是为了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是为了做出概括性的、抽象的结论。因为,只有让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对实践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
由此,我们认为,班主任的写作可以经历从“叙述故事”到“发表议论”的过程,即从具体的问题情境描述到抽象的理论思维。讲故事,让班主任学会发现问题,培植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正是班主任专业发展意识的雏形;发表议论,有利于班主任个人观念的澄清、工作思路的整理、理论思维的训练、教育思想的提炼。议论让班主任学会辩护,学会归纳、演绎,借此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形象。
三、将班主任的工作计划以课题形式来确立和操作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倾向于将课题研究视为复杂、神秘、与自己工作无关之事,认为那是大学教师、理论工作者的专职。事实上“从个案研究到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正是一线教师走上科研道路的坚实台阶。[10]当前,教改大潮下,学校走向“研究性”变革实践已成大势所趋,这意味着学校要超越经验积累,超越因循行为,注重现状诊断和问题反思,并基于问题解决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为此,我们倡导班主任要善于将工作计划以课题形式、要求来确立和操作,以求得高水准的班级管理。
我们可以把班主任的课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简单地表达为三个部分:我之所想(困惑)、我之所做(措施)、我之所获(成效)。
我之所想:课题立项的依据,包括现实依据(即现实问题)和理论依据(理论,事实上就是有关该问题的别人的做法或思路的总结、提炼与抽象,用来观照、分析当前的问题,以使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让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逻辑凭依)。
我之所做:针对当前的问题,计划做什么及如何做,一般包括目标、内容和方法。
我之所获:根据具体目标,有目的地实施教育措施后,通过种种方法与途径收集、记录相关资料后所获得(观察到)的教育成果及还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包括从这些成果与问题的思考中所得出的理论启示。
如某教师以“小学低段书写训练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班级特色建设项目,若以课题方案的形式来拟定其工作的计划,则大致框架如下:
一、概念界定
1.“书写训练”的含义(包括校内书法课、“天天练”、语文课书写训练和校外书法班培训、家庭书写训练等)。
2.“良好行为习惯”的含义(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学习行为)。
二、起点分析
1.学生书写现状:优等、中等、差各占比例。
2.学生行为分析:课堂听课、作业行为、考试;课间活动、出操集合、用午餐等。
三、书写训练策略
1.班主任(语文教师)为主导的书写训练策略。
2.学生校外书写训练(家长配合)。
3.其他学科教师书写训练。
四、问题诊断与过程记录
对班级特色建设的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学生书写进步与行为变化等状况),积累研究资料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及修正。
五、总结与反思
总结班级特色建设的成果及有待改进的问题,并通过对成果与问题的思考,获得某种理论启示。
标签: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