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用电子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与护理要点。方法:48 例慢性胃炎住院患者均给予电子灸足三里、中脘、神阙冶疗。结果:显效31 例,好转12 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89.6%。结论:电子灸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电子灸;慢性胃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6-0867(2015)03-0071-01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AG) 是一种由于不同病因导致胃黏膜损伤并且以消化不良、上腹饱胀、嘈杂、泛酸、嗳气、乏力、纳呆、胃脘痛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消化道炎症反应,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气虚、胃络淤阻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慢性胃炎常影响患者的食欲、消化功能,导致营养摄人障碍,机体抵抗力下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治疗上除药物外,采用中医方法,电子灸足三里、中脘、神阙四穴,以达到温经通络,调节脏腑气血,达到缓解胃脘痛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收集2014 年1 月至2014 年月12 月我科采用电子灸治疗慢性胃炎48 例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治疗
1.1 临床贤料:48 例患者均为我科2014 年1 月一2014 年12 月的住院患者,均有慢性胃炎病史。病程最长的11 年,最短的2 年。48 例中男31 例,女17 例,最大年龄67 岁,最小年龄23 岁。48例患者均为多次出现胃脘痛,在家自服胃药无效收治入院,入院后确诊为慢性胃炎。
1.2 治疗方法:48 例患者治疗上采用西医抑酸、助胃动力药物,中医采用电子灸治疗仪灸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电子灸治疗仪采用eMoxa- Ⅲ型,由苏州工业园区为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采用现代电子温控技术,研发出的科技产品。电子灸使用方法:在灸头环形凹槽处放置灸片,将此面对准皮肤穴位,用胶布将灸头固定在皮肤上,接通电源调节显示屏,调节温度为50-60℃,持续30min,每日一次,持续治疗一周。
2. 效果
2.1 评判标准:根据患者胃脘痛症状改善情况及胃镜检查结果来判定。
2.2 结果: 显效31 例, 好转12 例, 无效5 例。总有效率89.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讨论
3.1 电子灸的优点
艾灸是中医常用治疗方法。艾灸是运用艾条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2]。传统艾灸疗法需手工操作,不能多个穴位同时施灸,且艾绒燃烧污染环境,易灼伤患者,电子灸治疗仪是一种现代艾灸诊疗设备,它通过电子加热和磁疗作用,可同时对多个穴位施灸,温度、时间可控,彻底消除了传统艾灸疗法效率低下、操作不便、污染环境等弊端。
3.2 施灸的护理
3.2.1 取穴与定位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胃的下合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 寸。号称胃的“灵魂穴”具有键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效[3]。神阙:脐中,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足三里穴可理气和胃、宣调气机而止痛;神阙、中脘穴可调理中焦,温阳健脾,四穴并用,可达到调理脾胃气机,温中止痛的作用[4]。有研究证明,艾灸神阙穴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从而保护胃黏膜[5]。
3.2.2 方法
用胶布将已置入灸片的灸头固定在皮肤穴位上,接通电源调节显示屏,调节温度为50-60℃,持续30min。
3.2.3 注意事项
实热症,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操作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及时调整温度。操作后观察施灸部位皮肤是否完好,如有发红、瘙痒、水泡烫伤等情况及时处理。
4 结论
电子灸治疗仪是依据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结合现代电子温控技术和中医经络穴位灸疗法而研制的现代艾灸诊疗设备,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2-134.
[2] 刘茜.针法灸法[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5-67.
[3]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175.
[4] 刘永兰.《中医护理学基础》第1 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9-30.
[5] 江庆淇,许文波,杨丹红,等.艾灸对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影响及胃肠激素的关系[J].现代康复,2002,4(12):40.
论文作者:屈花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7
标签:艾灸论文; 电子论文; 穴位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脾胃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