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论文_张少红2,魏英凯1,王延聪1,蔡华珠1,陈进春2(通

浅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论文_张少红2,魏英凯1,王延聪1,蔡华珠1,陈进春2(通

张少红2 魏英凯1 王延聪1 蔡华珠1 陈进春2(通讯作者)

【摘 要】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出自《素问?阳明脉解》篇,对此句经文的内在的含义,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不同看法。在归纳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当理解为“诸阳为四肢之本”,“诸阳”在此主要指的是脾胃之阳气,“本”为根本之意。运用于临床,阳气或盛或衰可引起的诸多病证,主要有狂肿厥痹等;治疗上,或补益阳气,或宣通解郁,或清泻热邪,补虚泻实,使阳气恢复正常。

【关键词】 四肢; 诸阳; 临床实践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出自《素问?阳明脉解》篇。对此句经文的内在的含义,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不同看法。古代如王冰认为“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也”。而今之学者,多力从“本”字解惑。如陕西中医胡永年[1]认为“本”应解释为“依据”,河南中医赵喜新[2]则认为,“本”应读若稻(tāo),大下有十,进趣也等。部分医家如陕西渭南地区王三虎[3]认为“本”字应为“末”之意,王洪图[4]则认为四肢是人体十二经脉阳气起始和发源的地方……虽各医家对经文的解释略有差异,都认为全身的阳气通过脾的升清、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人体四肢,阳气主动,故能产生各种功能活动。本句的目的在于阐明四肢与阳气存在密切关系。笔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认为“本”字不必改音,也不必改写法,“四肢者诸阳之本”当理解为阳气为四肢之根本,理由如下。

剖文析义,诸阳为四肢之本

首先对古文的理解必须建立在语法基础上,“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这是一个判断句,“之”字在这里作为代词[5],“本”为根本之意,故解释为“诸阳为四肢之本”。黄帝问:“有人在阳明病重的时候,脱掉衣服乱跑,登高唱歌,或者几天不吃饭,跳墙上屋。这是他平素所不能做到的,在生病时,能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呢?”。歧伯的回答是“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者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从歧伯的回答可以看出,阳气盛导致四肢妄动,出现平素做不能做到的行为;不仅如此,联系原文,阳气盛还可以导致人的神至昏乱,出现“妄言骂譬不避亲疏”。假若四肢为诸阳之本,四肢能导致上述病理表现吗?答案是否定的,阳盛才是病因。从医理上,一方面,四肢为诸阳之本的理解欠妥当的,虽经曰:“动作以避寒”,即人可以活动四肢来振奋阳气以抵御寒邪入侵,然而四肢活动强度大小无法决定人身阳气的盛衰;另一方面,阳气向四肢输布,使得筋骨养,四肢健。所以说四肢与阳气是存在着密切联系,诸阳是根本,起主导的作用。

四肢与阳气的关系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诸阳在此主要指的是脾胃之阳气。张三锡[6]亦认为“阳主四肢”。从生理上来看,四肢与阳气相互联系,且阳气占主导地位:脾胃通过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将饮食水谷转变为水谷精微,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四肢得到水谷精微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有“脾主四肢”、“清阳实四肢”之谓[7]。从病理来看,脾胃的病变影响四肢的异常,不外乎虚实两个方面。虚证方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脾病而四肢不用”,即阳明有病,不能够受纳和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生成障碍;脾有病,运化、升清功能失常,水谷之气外不能下达四肢筋骨肌肉,。四肢得不到水谷精微的滋养,则气渐以衰[8]。实证方面,如《素问?阳明脉解篇》所言:“登高而歌、瑜垣上屋”。其病机为阳明盛则四肢实。虚实证虽不同,道理却相通,脾(阳)虚失养,故四肢不用。(胃)阳亢盛,则“四肢实”。由此可得,四肢以阳气为本。

临床实践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阳气或盛或衰可引起的诸多病证,主要有狂肿厥痹[9]等;治疗上,或补益阳气,或宣通解郁,或清泻热邪,补虚泻实,使阳气恢复正常。1.狂《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做了较详细地探讨,经中认为阳盛是狂证的病理基础,邪热内扰心神,神明失守不用,故而出现“弃衣而走”等神智错乱之举。从生理上“脾主四肢”[10]来理解,即四肢与脾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脾胃虚弱则四肢无力,脾受湿邪所困则四肢倦怠,而阳明经热盛则易出现四肢躁动,狂乱无知,逾垣上屋等各种异常病理表现时候。洪营东[11]对《针灸甲乙经》中治疗狂证的处方经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治疗狂证时,重用阳经,轻用阴经;在阳经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手阳明大肠经。从侧面反应了阳明经热盛与狂证的密切联系。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故治法应为泻火涤痰,醒脑开窍,主穴以水沟、风府、少商、大陵、曲池、丰隆、隐白为主[12]。四肢以阳气为本,通过针刺四肢部位的腧穴以清泻里热,使亢盛的阳气得以平复,神明自安,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水肿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姚止庵注解为:“四维者,四肢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气盛则,则四肢实而挥霍扰乱。阳气虚则手足浮肿也”[13],从水肿论证了四肢以阳气为本。内经中认为水肿乃五脏阳以竭所致。对于“竭”字,古今注家,有不用的解释。马莳[14]、张景岳[15]均认为“竭”为“竭尽”之意。然而李今庸认为,故此处“竭”当读作“遏”为“阻塞”之义,阳气阻遏于内而不用,故水气泛滥于皮肤,发为水肿[16]。综上所述,四肢阳气衰竭或阳气受阻,进而运化无力,不能化气行水,导致水液无以代谢停聚于内,故发为水肿。所以在治疗上,或通阳化气利水,或温阳利水,使气化功能得以恢复,水肿自消;辅以“微动四级”,通过活动四肢,使阳气得以宣行,有助于水邪排除。

3.寒厥 四肢以阳气为本,故阳虚四肢失于温煦,出现手足厥冷的症状。《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即因四肢皆受气于胃,故阳虚于中,则不能渗营经络而手足寒也。脾主四肢,肾精亏耗,脾肾阳虚,四肢失于温煦,发为寒厥。当然阳郁于内也可致手足寒冷,故张仲景治在阳虚不足之虚证时用四逆汤治疗,以回阳救逆,当病人出现阳郁于内之实证时,则采用四逆散治疗。阳气为四肢之根本,阳气有温煦作用,能温养人体,故只要人仍有一息阳气留于体内,那么躯体必留有余温,若反之,四肢为阳气之根本,则肢厥(指寒厥)之时即阳绝之期[17],那么手脚冰凉,四肢厥冷之人就是回天乏力之意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

4.痹证 四肢疼痛、麻木不仁多属于“痹证”的范畴,一般认为是邪气痹阻经络,主要是风寒湿邪为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内,则肢体失于温煦、滋养所致,经络痹阻不通而痛。寒痹之下肢疼痛剧烈者,王士福教授认为是下肢阳微加之寒邪外侵所致,肢体失于温煦,气血凝滞不通,筋脉拘急收引,疼痛剧烈。正如《素问?痹论》所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主张先以大剂量短期使用川乌、草乌温经散寒止痛治其标,疼痛缓解后,续以温阳补益之品治其本[18]。通过温补阳气,四肢得以温煦,祛除并抵御寒邪,疼痛得以缓解。叶天士亦认为有经脉受伤,阳气不为护持而为痹者,以温养通补,扶持生气为主[19]。除此之外,痹证还可见到四肢麻木不仁的症状,为病情日久愈深,营卫受损而衰少,四肢未能得到温养所致。“清阳实四肢”,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四肢,可化生营卫,滋养温煦四肢经络,使得麻木得以缓解,故可通过健脾益气的方法来治疗四肢麻木[20]。正如内经中所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21]此处精者,精微也;柔者,津液也。意为阳气不仅可以促进精微的生成运化使其养于神气,又可输布津液至全身以养四肢筋脉。所以说阳气对人体来说十分重要,人体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抵御疾病,保证机体的健康状态,是因阳气的温煦养护,运输精微疏布于脏腑,经络,肢窍百骸。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联系上下文,剖析四肢与阳气的关系,借鉴临床实践可得,“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当理解为“诸阳为四肢之本”。概而言之,四肢随阳气的盛衰而产生不同的表现,阳气充足,则四肢得以温煦,活动有力;阳气衰微,则四肢厥冷,活动无力;阳气亢盛,则四肢躁动,意识不清等。

参考文献

[1]胡永年.《内经》析义二则[J].陕西中医,1982,02:24.

[2]赵喜新.四支者诸阳之本(音滔tāo)也[J].河南中医,1983,02:21.

[3]王三虎.“本”、“末”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02:55.

[4]王洪图.试析四肢为诸阳之本[J].中医杂志,1984,08:78.

[5]苏礼,洪文旭.“四支者,诸阳之本”疏证[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07:43.

[6](明)张三锡著.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经络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48-49.

[7]王新华.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05:184-186.

[8]尹雪萍.“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之我见[J].山东中医杂志,1986,01:2-4.

[9]洪素兰.“四肢者诸阳之本”探源[J].中医函授通讯,1994,04:12-13.

[10]湖南省新医药学研究所编.《脾胃论》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08:296-298.

[11]洪营东.探索《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狂证的经络运用规律[J].中医外治杂志,2013,03:11.

[12]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癫狂痫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08:08.

[13]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01:07-10.

[14]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0:20-23.

[15]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303-304.

[16]李今庸.读古医书随笔.《黄帝内经》析疑三十三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01:24.

[17]丁建国,朱建锋.“四肢为诸阳之本”识[J].河南中医,2000,06:9.

[18]王洪俊.王士福教授治疗痹证体会[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03:7.

[19]陈凯佳.主编.痹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3-34.

[20]张仕玉.脾胃学说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89-90.

[21]刘尚义,吴元黔,陈国信,等.中医名言选[M].贵阳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1985,04:28.

论文作者:张少红2,魏英凯1,王延聪1,蔡华珠1,陈进春2(通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浅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论文_张少红2,魏英凯1,王延聪1,蔡华珠1,陈进春2(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