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周期论文,利益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益相关者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丰富和完善了企业理论,并成为认识和管理企业的有力工具。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受到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故此,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已成为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对利益相关者分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静态的概念性研究,动态的实证研究较少。本论文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利益相关者分类问题结合起来,在具体界定中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利益相关者分类,为企业制定权变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提供指导。
一、中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拥有某种利益要求,会受到企业经营活动影响,同时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个体、群体与机构。通过文献分析我们拟定了国内外学者认同度较高的20类利益相关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问卷调查表,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根据利益相关者定义,从问卷调查表所给出的名单中选出符合利益相关者定义并对自己所在企业相对重要的10类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表在深圳和成都一共发出193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1.1%。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利益相关者认同度按频率由高到低的排序
企业利益相关者 提及数 频数
1.管理人员 163 92.6%
2.员工 157 89.2%
3.股东 150 85.2%
4.顾客 144 81.8%
5.政府 144 81.8%
6.供应商132 75.0%
7.债权人95 54.0%
8.分销商82 46.6%
9.企业所在社区 79 44.9%
10.竞争对手 76 43.2%
11.媒体 75 42.6%
12.行业协会 73 41.5%
13.自然环境 47 26.7%
14.社会公众 31 17.6%
15.工会 29 16.5%
16.环保组织 19 10.8%
17.人类后代 13 7.4%
18.教育机构 9
5.1%
19.社会活动家
6
3.4%
20.宗教团体 0
0
国外大多数学者和企业家都认同企业所在社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取重要性认同度达到45%以上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人员、员工、股东、顾客、政府、供应商、债权人、分销商、企业所在社区共9类。
二、国内外企业利益相关者分类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国外兴起了对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的研究高潮,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如:Freeman(1984)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Clarkson(1994;1995)根据相关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种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和非自愿的利益相关者;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1997)提出了一种评分法,从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个属性上对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根据分值的高低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的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1]。
Grant、万建华、 李心合从企业利益相关者合作性和威胁性两个维度将利益相关者细分为混合型、支持型、反对型、边缘型四类[2,3,4];陈宏辉从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的主动性、重要性和利益要求的紧急性三个维度,通过实证研究,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类。但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并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维度,内涵相互重叠交叉,难免影响分类的可信度。
上述对利益相关者分类的研究大都是根据概念进行逻辑推理,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分类结果不具普适性;同时研究往往是静态的,没有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动态分析,导致企业面对众多的分类维度和分类结果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企业管理实践。针对这些缺陷,我们在理论和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中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重要性——对利益相关者资源的依赖程度随企业生命周期变化的规律,并据此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
三、企业生命周期特征、面临的危机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5]
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和非物质资源。资源依赖理论(Pfeffer; Salancik,1978)认为组织将关心、注意和处理关键资源的来源以确保继续生存。Jawahar和Mclaughlin(2001)利用资源依赖理论解释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的相对重要性。由于企业拥有有限的时间和金钱,所以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预见性地处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和要求,相对于那些非关键资源来源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更关注控制关键资源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同其他组织一样具有生命体的部分形态,即企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系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伊查克·爱迪思博士提出,他根据企业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和老化两个阶段。理查德L·达夫特(1999)则提出企业发展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Miller和Friesen(1980)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再生期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企业组织结构、产品或服务、企业目标、高层管理方式都有不同特点并面临不同危机。
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一个较低的阶段向另一个更高阶段的连续性过渡或跃升。企业在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危机,需要的关键资源不同,可能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也不一样。
1.创业阶段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创业阶段企业主要面临生存危机,制定和实施商业计划、获得最初资金和进入市场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Dodge,Robbins,1992; Kazanjian,1988)[6,7]。因此,在创业阶段虽然威胁企业生存的因素很多,但资金、领导能力及市场是关键因素。
股东和债权人可能是大部分创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顾客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创业阶段,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和顾客有可能是最有潜力影响组织生存的关键利益相关者。
2.成长阶段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已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威胁企业生存的主要问题已大部分得到克服,企业正积极寻找扩张机会。由于高速发展,各种规章制度,如有关企业的产品管理、产权治理结构、组织与激励、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后于企业扩张的速度,很容易出现内部管理混乱,严重时会引发企业直接进入衰退阶段。所以,企业在成长阶段面临制度危机,企业所有者必须调整组织结构、雇佣更能干的管理者以适应企业不断成长。
随着企业不断成长,需要面对的典型问题是销售的稳定增长,生产和产品/服务的可靠性,维持现金流和规范组织结构。同时,在成长阶段,有可能进行重大的新投资,需要大量的雇员。因此,在成长阶段,管理人员、员工、股东、债权人和顾客有可能是最有潜力影响组织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3.成熟阶段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企业在成熟阶段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竞争危机。产品差异性缩小、竞争者的模仿必然引发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为了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否则不但会降低利润空间,而且还可能失去已有的市场,甚至导致企业的衰退或死亡。
为了扩大市场并寻找新的增长和发展方向,企业呈现多元化趋势,能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投资信息和许可的政府、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会增强。同时过多的现金和成熟阶段筹集资金相对容易,债权人的重要性可能下降。
因此,在成熟阶段,政府、管理人员、顾客有可能是最有潜力影响企业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4.衰退/再生阶段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在此阶段,为了摆脱衰退,必须努力构建新的市场或重获市场份额,企业会对顾客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另外,成熟阶段的过多现金可能已耗尽,为了获得更多资金,企业会积极对待债权人和股东。为了努力削减成本和稳定股价,企业也可能接受和执行极端的削减成本措施,包括缩小规模、外购或减少业务的多样性,因此很可能减少对员工的关注。
与创业阶段类似,资金与市场问题成为企业衰退阶段的主要问题,股东、债权人和顾客有可能是最有潜力影响企业摆脱衰退获得再生的利益相关者。
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重要性的实证研究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重要性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完成,被调查对象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者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前面界定出的九类利益相关者资源的重要性用数字1—9进行排序。“1”代表最重要,“2”代表很重要,依此类推,“9”代表最不重要。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笔者在深圳某培训中心、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历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65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有效回收率达68.2%。笔者利用SPSS11.5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样本中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50家;成长阶段的企业81家;成熟阶段的企业112家;衰退期的企业较少,只有6家,因此本实证研究只包括企业创业、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数据分析与研究结论如下:
创业阶段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
利用SPSS11.5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创业阶段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创业阶段九类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评分的描述性统计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Deviation
股东 47 1.007.002.3333
1.35873
管理人员 48 1.007.002.7857
1.79210
员工 48 2.009.004.3929
1.89227
顾客 49 1.005.002.5862
1.57020
债权人
46 2.009.006.1154
2.17857
政府 48 1.009.004.1786
2.48035
供应商
47 1.009.005.3333
2.01914
分销商
46 2.009.006.3077
2.07402
企业所在社区 46 3.009.007.6923
1.64364
注:根据问卷设计,若对某一利益相关者的评分越小,表明被调查者认为该利益相关者越重要;由于填写人对某些利益相关者没有排序,因此每类利益相关者的样本容量不同。
依据表2,创业阶段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均值递减排序依次为:股东、顾客、管理人员、政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分销商、企业所在社区。
同理,其他阶段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均值递减排序依次为(囿于篇幅,略去描述性统计表):
成长阶段:管理人员、股东、顾客、员工、政府、分销商、供应商、债权人、企业所在社区。
成熟阶段:管理人员、顾客、政府、股东、供应商、员工、分销商、债权人、企业所在社区。
仅仅根据均值大小判断某一利益相关者一定比另一利益相关者更重要,可能没有统计意义,必须做进一步的统计检验,以判断每两个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对利益相关者的评分均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创业阶段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略去配对样本T检验表):股东与管理人员、股东与顾客、管理人员与顾客、员工与政府、员工与供应商、债权人与供应商、债权人与分销商、政府与供应商之间的重要性无显著差异,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性差异显著。
成长阶段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略去配对样本T检验表):股东与管理人员、股东与员工、股东与顾客、股东与政府、员工与顾客、员工与政府、顾客与政府、债权人与供应商、债权人与分销商、供应商与分销商之间的重要性无显著差异,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性差异显著。
成熟阶段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略去配对样本T检验表):股东与管理人员、股东与顾客、股东与政府、管理人员与顾客、管理人员与政府、员工与供应商、顾客与政府、债权人与分销商之间的重要性无显著差异,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性差异显著。
五、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理论上重要性排序的最小均值为1,最大均值为9,均值越小,利益相关者越重要。我们将均值划分为1—4分、4—7分、7—9分三个区间,根据九类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评分的均值所落入的区间,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3类:
关键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评分均值介于1—4之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的关键资源,他们的支持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
非关键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评分均值介于4—7之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但企业生存与发展对他们的依赖程度显著低于关键利益相关者;
边缘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评分均值介于7—9之间,没有这类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企业仍能生存和发展,他们游离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非利益相关者之间。分类结果如表3:
表3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生命周期阶段
利益相关者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利益相关者分类
股东管理人员顾客
关键利益相关者管理人员股东顾客
(重要性评分均 管理人员顾客政府
值区间:1-4)
员工股东
政府
政府分销商 分销商
非关键利益相关者 员工供应商 供应商
(重要性评分均 供应商 债权人 员工
值区间:4-7)
债权人 债权人
分销商
边缘利益相关者企业所在企业所在企业所在
(重要性评分均 社区社区社区
值区间:7-9)
前面的配对样本T检验基本验证了同属一类的利益相关者,其重要性排序的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分属不同类的利益相关者,其重要性排序的均值之间差异显著。即:在创业阶段,股东、顾客、管理人员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重要性的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差异显著。因此,显著性检验证明将股东、顾客、管理人员分为一类是合理的。政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分销商是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重要性的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差异显著,因此,将它们分为一类也是合理的。企业所在社区最不重要,其重要性均值与前两类利益相关者差异显著。其他阶段的分类也得到了同样证明。因此,“配对样本T 检验”显示我们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是合理的,且具有统计意义。
六、分析与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根据分类结果,股东、顾客、管理人员在整个创业、成长和成熟期都是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资源;员工、政府在成长期是关键利益相关者,政府在成熟期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因此,员工、政府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资源,该实证研究结论与对企业生命周期特征、面临的危机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基本一致。在三个阶段中,企业所在社区都是边缘利益相关者,说明目前对我国企业而言,企业所在社区还很难被认为是利益相关者。据此,企业可以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管理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