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财政更有效地服务“三农”——访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部论文,副部长论文,三农论文,更有效地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近年来,中央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财政支农资金数额逐年大幅度提升,能否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近年来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
丁学东:好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结构,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2003~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达2.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7%,比同期中央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高出4.4个百分点,比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高出0.8个百分点,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16.8%。特别是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5955亿元,比2007年增加1637.2亿元,增长37.9%,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过去的6年,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农民受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积极完善投入结构。通过投入结构的完善和调整,体现国家政策的取向,促进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国家“稳粮、增收”目标的实现。2003~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支持农业生产的支出达9358亿元,占“三农”总支出的43.5%。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涉农民生的改善。2003~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达6532亿元,占“三农”总支出的30.3%。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体现国家“多予、少取”的政策方针。2003~2008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民培训等四项直接补贴累计达2217亿元,占“三农”总支出的10.3%。
三是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资金规范使用,确保各项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有章可循;坚持因素法和以结果为导向相结合的资金分配方法,既体现公平,又突出效益;切块下达资金,下放项目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支农项目决策中的作用,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开展资金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益;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实行“一卡通”补贴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农民直接受益;积极推行公示公告制,接受农民及社会各有关方面的监督;积极开展资金监管年活动,全面提升支农资金管理水平。经过各级财政的共同努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重点更加突出,管理更加规范,机制创新更加深入,效果更加显著。
记者:支农资金的大量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由于支农资金种类多、覆盖广,不少地方反映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未能有效整合,形成了“撒胡椒面”现象,影响了支农效果,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丁学东: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财政支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形不成合力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但重要的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支农资金的管理部门较多,据初步统计,直接参与管理和分配“三农”资金的中央部门就有17个,而且一些部门内部还有若干个机构在分管支农资金,一些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也都分散在各部门分别管理。由于各部门的管理目标和要求不同,再加上各自为政,信息又互不沟通,不仅造成资金分散使用,而且造成了资金和项目重复安排,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为了解决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2006年,我部开展了以县为主整合资金试点工作,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26个县进行试点,集中安排部分资金引导和支持试点县进行资金整合,各地财政部门也选择了160多个县,开展了整合试点工作。各地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2008年,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既积极、又稳妥,既整合、又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整合机制。一是对县级整合试点实行绩效考评和奖补制度。2008年中央安排资金1.5亿元,对支农资金整合成效突出的50个县给予了奖励。二是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建立和完善省级支农资金整合机制。三是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巩固中央农口部门支农资金整合成果。按照有关要求,将部门预算中性质相近、用途相同的项目资金进行归并整合,并直接用于地方。经过几年的实践,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认可和肯定。
今年,我们将在全面总结经验、巩固整合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扩大整合资金的范围,深入推进整合工作。一是进一步增加资金整合试点县的数量,加大整合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和鼓励省一级加强资金整合;三是进一步完善整合资金的奖励制度,以奖励引导和推动整合。
记者:如何完善体制机制以减少财政支农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
丁学东:从总体上看,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是比较规范的,效益也是比较好的,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格局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部分地区和部门在支农资金管理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资金跑冒滴漏、损失浪费的问题时有发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强化支农资金制度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倡导和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即牢固树立“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新的理财观念,切实把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与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彻底改变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现象。二是下放项目管理权限,由地方自主确定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资金及项目的公示公告制。对项目的立项、实施以及资金的使用等有关情况进行公示公告,接受农民和全社会的监督。四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将专项资金的分配与资金使用效益挂钩,对绩效好、监管措施到位的地方和部门,在安排支农项目和分配财政支农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对绩效差、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和部门,适当进行扣减。五是建立规范的支出行为机制。推行财政支农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县级报账制,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对直补农民的资金,实行“一卡通”、“一折通”等发放方式,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六是建立健全支农支出的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支农支出的决策行为和责任追究。七是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特别是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的作用,加强对财政支农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检查;积极发挥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实现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督内容多元化和监督方式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
记者:目前,财政支农较多地采取了直接给农民发放各种补贴的方式,这种方式效率高,且使农民直接受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人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效益有限,种粮的不种粮的都可得补贴,且补贴数额抵不上农资涨价,难以起到鼓励农民种粮的效果;而在家电下乡中,补贴返还手续过于复杂,也影响了效果,对此您怎么看?是否可以考虑改善补贴机制或办法,以提高补贴效果?是否会出台一些配套措施?
丁学东: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总体上看,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其政策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接补贴后,农民种粮不仅不用交税,还得到政府的补贴,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促进粮食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连续5年粮食增产,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为应对近年来全球粮食危机、确保国内粮食市场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广大种粮农民对粮食直补政策是非常拥戴的,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98%的农户对这些政策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正如你刚才提到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补贴政策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问题。比如,按计税面积补贴的地方,一些没有种粮的面积也得到了补贴,而一些实际种粮的面积却没有得到补贴,补贴政策与粮食生产挂钩不紧密。同时,有关方面也反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补贴数额抵不上农资涨价,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方式,更好地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
“家电下乡”工作自2007年12月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试点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三个试点省实施家电下乡后,家电销售量同比增长近40%,增长幅度提高了30个百分点,极大地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带动了家电产业发展。家电下乡产品凭借质优价廉优势已经成为农民的首选,而家电下乡政策的直补机制也让农民购买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国家对农民的关心,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家电下乡是政府首次对亿万农民购买生活消费品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创新,这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政部门需要对农民购买行为进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兑付补贴资金。为了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并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我们设计了严密的补贴审核兑付手续。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现有的补贴机制是比较成熟的。
但同时,有关方面反映,农民领取补贴的时间比较长、手续比较复杂,建议进一步简化补贴手续。对此,国务院领导已有明确批示。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我们正在研究完善家电下乡操作办法,简化补贴资金审核兑付手续,以方便群众。相关操作细则将于近期出台。
记者:在财政投入支农资金确实有限但需求无限的情况下,资金往哪些环节和领域重点投入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丁学东:资金供给有限、需求无限,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的问题,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这一矛盾更为突出。要实现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必须正确把握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能够调节的事务,政府应尽量退出。对农村公共事务,政府要保障必要的投入。政府资金投向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二是要正确把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该管不管。要科学划分和界定中央与地方的支农事权,分清各自的投入责任,建立责任明确的分级负担机制。三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投入能力有限,政府有责任给予必要的扶持。但政府绝不能完全替农民投入,更绝不能超越爱民的意愿替农民决策,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认为,正确把握上述三方面的关系,是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按照公共财政职能的要求,围绕国家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目标,积极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建设;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支持林业和草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加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安全高效农业;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支持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贡献率;支持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产业发展渠道。三是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提高农民直接受益程度。四是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继续加大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地方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记者:关于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目前有无较成熟的设想?
丁学东: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财政支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各级财政、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增加投入的增长机制。一是切实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业”,以及“一个高于、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二是创新农业投入引导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财政贴息政策力度,探索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及担保等手段,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格局。三是整合支农资金,以整合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放大。四是处理好取消地方配套与地方增加投入的关系。
近年来,中央财政根据财政支农的客观实际,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了地方的配套要求。逐步取消地方配套的目的,是为了切实减轻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配套投入的负担,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资金的自主性和针对性。但是取消配套,并不意味着地方不再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了,而是恰恰相反,地方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也应按照有关规定,不断地增加农业投入。
记者:在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财政在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上应着力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丁学东: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和行业联动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央1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当前财政在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方面应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囊中羞涩没钱消费的问题,二是有后顾之忧不敢消费的问题,三是生产成本过高挤占了消费空间的问题。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分配制度,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乏力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双重目标。进一步强化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拉动消费的双重政策作用;充分发挥农资综合直补、减少农民生产负担的作用,拓宽农民消费空间。加强农民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增强抗风险能力,减轻农民遭灾后的损失。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减少农民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消费。三是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拉动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大幅度增加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支持供销社系统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只有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标签:农民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财政学论文; 农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