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课前语文活动”的开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前论文,语文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初中的教改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课前、课外语文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如课前的一分钟到三分钟的演讲,由一人纠正一个错别字,介绍一段自己摘抄的名言警句,读一篇自己的日记或练笔;课外走上社会纠正不规范的广告招牌,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其中的“课前语文活动”,使那些本来很容易心猿意马的十三四岁的“淘气鬼”,一上课就能使思路迅速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因而也就出现了接下来转入正课后师生配合相当默契,整个课堂生机盎然的情形。或许有些高中老师会说:那是初中的特色,高中生的自控力比初中生强得多,勿需老师耍什么“花棒”,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转移到学习上来。其实不然,高中生毕竟不是成熟的成年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其思维是最活跃的,求知欲望也是最强烈的。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其社会阅历浅,思想还比较幼稚,自控力也并非我们成年人所想像的那么强。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而是一成不变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本××页……”那么,课堂就难免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难怪不少高中生会疑惑不解:初中时学习语文趣味盎然,怎么上了高中就越学越没兴趣了?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增强,学习效率也就难以提高。近几年初中开展的课前、课外语文活动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高中教师学习、借鉴。
巧妙地利用课前三分钟,可作为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一节课的头尾三分钟,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开头三分钟,学生或因课间休息,放松了十分钟,兴奋的心情还未能平伏,或因刚上完另一科的课,思路一时还未能转过来,因而注意力也就不可能迅速集中而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这时如果老师匆忙开始讲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那么,如何利用这三分钟呢?也搞“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前一人纠正一个错别字”或“课前介绍一则自己摘抄的名言警句?”也是,也不是。说是,是初中开展“语文活动”的形式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说不是,是这三分钟的“语文活动”可以搞得更“成熟”些,更“高层次”些,更符合青年人的学习心理。10多年来,笔者都一直教高二高三,且以教高三毕业班为主,在这方面,我不断地进行探索、实验,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且收到了较好效果的做法。我的做法是:学年
学期
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 高
上
介绍语文知识 二
下
小测练 高
上
推荐、简评一篇佳作 三
下
介绍复习方法或提出疑惑
以前我也搞过“课前三分钟演讲”,但我发现,第一个学期搞这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很浓,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胆子也大了许多。但第二个学期还搞这个活动,学生的兴致就没那么高了,尤其是那些语文基础较好,语文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也难怪,短短的三分钟,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而对那些语文基础和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再采用旧的方式,是不容易刺激起其大脑中的兴奋点的。于是,我将这“三分钟演讲”做了一个改进,即改为“三分钟介绍语文知识”,结果出乎意料,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课前,要上讲台的学生为了使自己介绍的语文知识更吸引人,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平时同学们学习上的疑难点或疏忽了的知识点,如“比喻与象征的区别”“‘对’和‘对于’的异同点”“长句改短句的方法”“变式句的类型”“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并非都是复句”“修辞手法与作文标题”“作文如何开头才更吸引人”“巧记外国文学常识”“‘干支’‘公元’巧推算”等等,并反复修改讲稿,构思采用与众不同的表达辅助手段,如用图画、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甚至毛笔抄出的方式介绍知识要点;课堂上,同学们为了补上这个知识缺漏,都全神贯注地听着,且不时记些笔记。课后,我要求介绍语文知识的同学将讲稿贴出。说实话,有许多小知识点,老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详讲的,而对于不少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是其他同学注意搜集并介绍出来,有些知识就难以得到巩固,而有些知识则可能会永远缺漏。期末,我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笔记本上都摘抄了近百个由同学在课堂上介绍的“语文知识”,语文笔记本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翻阅的笔记本。而对于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又一次领悟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深刻道理,因为学生在向同学介绍那些“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帮我弥补了不少知识漏洞!
测练,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堂上练习方式,它既带有一些测验的严肃性,又带有练习的一些自由性。为了加强练,许多教师都将练安排在课中或讲完课后,我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开展三分钟“语文活动”的时候,将测练放到讲课前,上课时用投影或印发练习纸的方式,出示一至两道客观题或一道主观题。题目多是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与将学课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其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往往能使学生通过测练,巩固已学知识,了解高考要求,弥补知识漏洞。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项活动,每次要出示题目时,学生们都会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急不可待的神情;答题时,绝大多数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做完后,我出示答案时,答对的雀跃欢呼,其满足感不亚于忽得重奖,学习的自信心往往因此增强;而答错的则抓耳挠腮,“忿忿不平”,一种“不甘人后,迎头赶上”的学习劲头油然而生。
若问学生“你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可能90%以上的学生都会回答:“写作文!”的确如此,一篇作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提到作文,有几个学生不心惊胆战呢?于是,强化作文训练,就成了高三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整体评讲,肢解分析;常见格式,基本结构,惯用手法……哪一样不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但其结果仍是学生一写作文就“紧皱眉头,咬烂笔头”。怎么办?捷径是没有的。不过,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写诗如此,写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作文看多了,畏惧心理也就淡化了。基于此,我在高三开展了“课前三分钟介绍、简评一篇佳作”的活动。“介绍”,就是课前选定一篇自己欣赏或是认为有可取之处的作文,在堂上读出来,让大家欣赏;“简评”,就是顺带谈谈自己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可取。另外,课后还要求学生将介绍的佳作和自己的简评工整地抄写出来并贴在堂上。这样,就逼使要上讲台的学生扩大阅读面,也使其他学生能够天天欣赏到一篇好的文章。一学期下来,除了老师推荐给学生的范文,学生还能够读到100多篇同学们自己精选的佳作,其收益实在不小。
高三第二学期已是向高考冲刺的阶段,还要不要坚持搞语文活动?我曾为此思考过不短的时间。结果是决定继续搞!高三第二学期,学生一般是在强化训练中度过的,天天练得头晕脑胀,其辛苦是只可体会而难以言传的。但是,学生被动地练,其收获到底有多大?其疑惑还有多少?学生的复习方法是否科学?学生的信心如何?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一个将其说出来的机会,那么,老师的教就会更有针对性,而学生也会学得更主动、更舒心。于是,高三第二学期开学至考前停课前夕(约在6月中),除了测试,我都继续开展“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即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学生或谈自己的复习计划,或总结一下自己最近的一次测试,或提出在复习中弄不明白的问题,或分析一道多人做错的习题。由于这项活动较大程度地使学生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往年在高考冲刺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茫然、困惑消失了。
抽出一堂课中的三分钟搞一下“语文活动”,看似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是,其激发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真正主人的效果,却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取得的。再说,活动的内容虽然看似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无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些内容能起到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作用,谁能说这是“偏离了主题,游离了中心”呢?
愿能有更多的高中教师在开展“课前、课外语文活动”方面走出更多、更宽广的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