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康复心理学;发展现状;未来方向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揭示康复活动中主客体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学科。他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应用在康复医学的各个方面,主要研究伤,病,残者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心理因素对残疾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作用。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残疾人、老年人和各种慢性伤病患者,旨在激发康复活动中主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促进,完善康复效果。
一、康复心理学发展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群心理健康的重视也间接推动了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康复心理学逐渐从单一、形而上学向多元化、高实用性转变,旨在最大程度上从心理治疗角度促进、完善康复效果[2]。从当前行业需求来看,理论更系统,方案更科学,操作更规范的康复心理学才是更适应社会发展方向的,全国各地的康复机构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康复心理学,从而为保障国民的健康,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经过近60年的发展,康复心理学已经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发展体系,发展成果惠及了心理咨询、临床医学和特殊教育等诸多方面,对医学护理的完善,康复治疗手段的应用以及康复主客体的心理健康维护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康复心理学的地位及发展现状
2.1 康复心理学的地位
康复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具有同等的地位。康复心理学采用行为和心理科学的咨询,临床,组织方法,它和工业,职业,咨询,临床和社会心理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3]。康复心理学经常在一个业务机构里执行,这种机构会出现明显的康复名称或者标志。康复医疗机构设置和服务逐渐由横向性扩展向纵向性扩展转变,康复心理学将出现在不同层次的服务中,并同时注重向社区扩展。康复心理服务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需要受过充分训练的心理专业人员来承担。康复机构可以成立单独的康复心理科,聘用一些经过充分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康复心理工作者应参加伤病残者的康复专业治疗组,参与综合功能制定和评定,参与全面的康复治疗计划[4]。康复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伤病残者在心理学方面的服务,用来促进其适应生活,适应工作和适应社会的过程。康复医师和护士以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也应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这样可以密切配合治疗。
2.2 康复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康复心理学是伴随康复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残疾人事业的需要,康复心理学正在逐渐充实。它研究内容主要分为患者心理与伤病残等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康复实践主客体之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等。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康复心理学十分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多学科理论之间的融合与借鉴,正在逐步完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综合康复模式。
三、康复心理学的未来方向
康复心理学主要针对残疾人和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心理变化,以及可以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发挥心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患者的积极乐观情绪,调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机体的补偿能力,恢复或改善其失去的功能,治愈其病痛、心理创伤,使其能够适应社会,让患者恢复身体原状,充分享有人民应有的权利[5]。康复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落实,都能帮助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进程,大大缩小了心理问题造成的缓慢状态的比率,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面对我国国情和康复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康复心理学的作用,我认为以下因素非常重要:
3.1 医护工作人员转变态度
现代社会现代医学的发展飞速,纯生物医学向人类医学的兴起已然是大势所趋。人类,必将成为医学的主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康复治疗师就更不能坚持本身专业的局限性,而应将重点放在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是要注重病患的身体和功能,更要注重他们心理的健康[6]。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百姓也面临着更多新的社会问题以及新的选择,以致更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其实,进入20世纪以来,普罗大众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排解。因此人们对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需求,将会为心理康复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是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进行相关康复工作还不足以适应发展需要,医务人员还要真正认清社会现实,并积极改变工作态度,树立高效恢复病人健康的意识,身体力行推广康复心理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和民众深化康复心理。如此,只有医务人员真正理解现代医疗角色和康复心理的意义,才能不断提升身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
3.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康复相关专业加深对心理学的学习,同时为行业中优秀专业人才提供出国留学或交流的机会,为了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技术精湛的关键人才,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医疗队伍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增加医疗康复的专业,医学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时。同时培养在岗的工作人员,一是要不断完善相关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资格认证制度、职业道德标准及相关监管制度,确保医务人员职业意识的严肃性,二是提要升心理康复服务水平,使从业者向着逐步规范化和职业化的目标发展。不但要定期培训或组织考察,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还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准。充分发挥中国康复医学协会等学术机构的作用,这样做,既解决我国康复心理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实现社会认同。又能发挥更加专业水平,服务于公众。
3.3 政府及社会的支持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康复心理方面发展的投入,积极鼓励开展并建设大批与心理康复治疗的有关机构,为百姓医疗康复支付更多费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更应加强对康复心理行业的立法保护,一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一方面提供财政支持,如制定面向社会的心理辅导规范、康复心理学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和相关康复心理学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以促进康复心理的专业化运作过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引相关部门积极宣传康复心理,让广大公众深入了解这个行业,提高社会认可度,如此才能让更多需要康复的人群得到更好地心理疏导。
四、讨论
虽然我国康复心理学因发展历史较短、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仍存在一些包括康复心理学家的角色定位、康复心理学专业资格归属领域以及康复团队的综合管理的基本问题,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康复心理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巨大改变,他的发展促进了面向伤、病、残等患者之护理工作的逐步完善,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康复心理学的前景抱有充分的信心。既然要发展,我们就应积极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包括迫在眉睫的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以及教育过程中难以兼顾康复服务等问题,只有进而思辨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完善体系才是我国康复心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心身康复服务,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心理学体系,以此为特殊教育乃至融合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提供参考同样需要广大研究学者和一线医护人员长期不懈的摸索。
参考文献
[1]潘威,葛鑫欣.康复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融合教育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1):13-15.
[2]蔡理荣,陈超,毛肖丽,冯婉霞.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02):64-67.
[3]黄刚.康复心理学在我国的现状与未来方向探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6(12):78-82.
[4]林晨蕾.浅析美国医疗费用控制措施——有管理的竞争[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02):6-8.
[5]刘在治,于锡香.我国康复心理学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05):313-314.
[6]刘在治,于锡香.康复心理学之我见[J].现代康复,1999(09):1025-1041.
项目基金: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810228003)
论文作者:孟凡迪,潘炫冰 李艳冰 范博轩 荆佳意 贾旭男 王鹤霏 曹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心理学论文; 心理论文; 患者论文; 医学论文; 我国论文; 社会论文; 医疗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