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改革与发展的力量之源——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重要思想论文,之源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力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世纪到来之时,江泽民同志就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观点:“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的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江泽民同志阐述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实际上涵盖了我们党所要具备的三种资源力量,即物质力量(生产力)、精神力量(文化)和社会力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三种力量对于我们党继续发展和壮大,对于推动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近80年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面向21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党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障。
只有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才能拥有坚实雄厚的物质力量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的论断,高度地概括了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如果没有先进的工业生产力和先进的工人阶级的出现及其不断发展,就不可能有共产党的诞生,也不可能有共产党的进一步成长壮大。由此可见,党的创建,从一开始就是体现和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党要继往开来、立于不败之地,理所当然的就一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党才会拥有坚实雄厚的物质力量。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历史,就是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摧毁了禁锢中国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旧式生产关系和反动的上层建筑,为中国大规模地发展生产力扫清了障碍。在经济上,党实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胜利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倾注了心血。新中国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及时制定了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宏伟目标。此后的30年中,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为我们党再次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他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第27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小平还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生产力的变化与飞跃,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先进的生产力就是高科技生产力,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第279页,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他强调:“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0年代后,江泽民同志认真贯彻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技问题放在突出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根据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成就与趋势,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作出许多深刻的论述,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重视和切实加强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注:《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民日报》1991年8月9日。)“党政第一把手都要抓第一生产力。”(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1995年6月5日。)
毋庸讳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唯生产力论”,搞“贫穷的社会主义”的严重错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国民经济差不多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样的教训从反面告诫我们,如果背离了发展生产力的方向,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人民怨声载道,我们党就难逃失败的厄运。
我们正在跨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更加汹涌澎湃,万千气象。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生产力,包括信息、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海洋、航天、环保在内的八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推动人类迈进了高科技社会。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肩负着艰巨的任务。首先,我们要致力于发展高科技生产力,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潮流;其次,要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力,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第三,要根据高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高科技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服务。我们党的干部和党员,要下决心钻研和掌握高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态势及其规律,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成为推动高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和行家里手。
只有始终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才能拥有高尚文明的精神力量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的论断,深刻地表明了我们共产党人不但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强调思想文化问题,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相联系。毛泽东曾指出,新民主主义不仅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为此他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概念,(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指出这是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文化。毛泽东还把“文明先进”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一项基本要求,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 他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692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
中国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途后,在邓小平领导下,我们党更加重视文化建设问题。1979年9月, 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第4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的目标。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1986年)和十四届六中全会(1996年),先后两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决议,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完整部署。
1997,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主要内容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9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江泽民同志还重申了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相继推出许多重大举措,如:切实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起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理顺体制,建立各级领导总负责制;制定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阶段性奋斗目标,将其纳入法制轨道;增加经费开支,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事实说明,共产党所代表的文化是先进的、美好的,但先进文化的获得,不是天然赐予的,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一般人所能创造,而要经过工人阶级优秀知识分子和理论家的艰辛探索。对于一般的工人群众还要进行先进理论的教育、“灌输”。文化的创造和教育工作放松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丧失、革命斗志的衰败,甚至出现依附资产阶级的黄色工会和工人贵族。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1891—1937)认为,共产党要掌握两种领导权:政治领导权和思想意识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本身的优越性表现在两方面:是‘统治’,也是‘知识和道德领导’。”(注:昆廷·霍尔等编译:《葛兰西〈狱中札记〉》第241页, 劳伦斯—威沙特出版社1978年英文版。)为此,葛兰西还提出进行意识形态的“阵地战”和“运动战”,以战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说明,如果丢弃了文化的领导权和建设责任,共产党就将有负于人民和时代。
在新世纪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必须认真研究解决三个历史性课题。第一,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切实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第二,如何在深化改革、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制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总之,我们的文化建设,长期面临着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冲击,面临着能否清除腐败、战胜腐败的严峻考验。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在取得经济建设胜利的同时,取得文化建设的胜利。
只有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才能拥有广泛稳定的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是否成功,工作成效如何,都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终的检验标准。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经济根本利益,二是政治根本利益,三是文化根本利益。党要致力于代表并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根本利益,就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通过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民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要妥善解决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幼有所养,老有所终,人民安居乐业。党要代表并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根本利益,就要支持并全面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要代表并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根本利益,就要保证人民群众能不断吸收到科学的、民族的、健康的文化营养,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享受文艺、卫生、体育等方面提供的优秀成果。
实践证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此为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建设,着力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任何重大的历史关头和国际斗争的风口浪尖上,都能力挽狂澜,度过难关,处变不惊,稳操胜券。
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些惨痛教训,却值得我们反复思考、警钟长鸣。在国际共运史上,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完全丢失政权的曾有过四次,一是129 年前的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只掌握政权72天;二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的巴伐利亚和不莱梅两地区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分别只存在10多天、20多天;三是1975年柬埔寨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支撑近4年被推翻;四是1989年至90年代初苏联、 东欧发生剧变,共产党大面积丢失政权。前两次失败的原因在于新生的共产党政权过于脆弱,处于劣势,遭受到外部敌人残酷的武装镇压。而后两次的原因则发生在共产党内部,是共产党自身丧失了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资格。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说:“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决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当前我们党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我们每一个党员和干部都要认真思考“参加革命为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每一个党员和干部必须过好“六关”:一是“权力关”;二是“金钱关”;三是“美色关”;四是“吃喝关”;五是“亲情关”;六是“晚节关”。能够过好这六关,就能保证我们党的党员和干部能够代表并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在新世纪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作出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新发展。对于我们党的干部和党员来说,必须用“三个代表”的标准经常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真代表了,还是假代表了;是全代表了,还是半代表了;是一时代表了,还是长期代表了。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胜利走向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