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混合所有制与多元化产权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_法人治理结构论文

论混合所有制与多元化产权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_法人治理结构论文

论混合所有制多元产权制度对企业经管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产权制度论文,作用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也就是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理论探讨的深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共识。实践证明,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革,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一条有效途径。而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实现国有资本和民有资本的融合,为企业构建混合所有制多元产权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关于建立混合所有制多元产权制度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深化改革,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法人建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营状况开始出现了全面好转的态势。但是,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所遇到的压力来看,为了使国有企业真正转变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能够成长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进一步突破改革中的难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和难点。

建立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对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制企业在组织形式方面已经做得较完备了,但法人治理结构却无法发挥市场效能。一是股权集中导致非效率的治理结构。国有股代表常为政府官员,决策政企难分;二是代理成本过高,代理效率低下;三是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内部人控制”严重;四是董事会运作失范,新老“三会”混合并存,职能交错不清;五是激励约束不相容,企业家成长困难。

从理论上讲,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为枢纽的。资产所有者或股东选择自己的代表出任董事,并组成董事机构。董事和董事机构接受股东的委托而为维护所有者权益服务。董事机构对股东的资产运营实行最终控制和战略决策,同时又选聘其他经理作为执行自己决策的代理人。经理和经理班子在董事机构的授权范围内对企业经营事务行使管理决策职能,这样,就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

但是,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应有效能,是以两个基本预设前提为假定条件的。第一,所有者或股东的资产委托行为,必须出自完全市场效率动机和完全市场效率偏好。就是说,所有制委托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最大限度的财产增值。他仅仅按照这种动机和偏好的标准来选择资产委托者,也仅仅从这种动机和偏好的角度来衡量和监控资产委托者的动机。第二,作为资产受托者——董事和董事机构的决策行为,必须全心全意对投资者和所有者的资产利益负责,一切为了保证所有者的财产最大限度的增值,并且必须随时用资产运营的效绩来证实自己对资产委托者的诚信和责任。

国有资本的最终所有权在法理上属于中央政府,实际运作意义的所有权则分属中央政府的部门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而政府行为很难出自完全市场效率动机和完全市场效率偏好。同时,作为资产受托者——董事和董事机构的战略行为,也很难做到一切为保证所有者财产最大限度的增值。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董事和董事机构的产生由党政长官的意志而定,对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择无法根据市场机制而挑选,无法克服官员挑选“自己人”的偏好。

国有企业改革由易到难,由外到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到内在的难点时,单独依靠国有经济一个主体已经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时适时引入民营经济共同参与,为突破难点注入了新的力量。如像一些经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同时它也是通过“增量”激活“存量”的过程。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由外在的竞争、示范作用到内在的直接参与产权改革,实现国有资本和民有资本的融合,建构起混合所有制多元产权结构。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它符合改革的宗旨,同时也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对资本社会化、多元化结合的要求。最关键的是,它突破了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难点。实践表明,民有资本融入足够的份额,使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形成合理制衡的混合所有制多元结构,形成多元资本主体之间“产权平等对话”的机制,使其满足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市场效能的两个基本的预设条件,最终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塑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二、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为企业的资本所有者谋取利润和分红,就要确定落实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这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的融合构建起合理的多元产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发生实质性转变。

1.转换选人用人机制。选人用人机制是经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能否做到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命运。首先,在经营者的选择方面,由于民有资本的融入而形成多元产权的制衡,使政府直接干预任命经营者的做法失去依据,而民有资本所有者手中的投票权决不是廉价的投票权,决不会像某些政府官员那样轻而易举地接受一点贿赂而让庸才走上经营者、经理层的位置,更不会让自己投入企业的大量资本被侵吞,被流失。因此,对于经营者(经理层)的选择任用将彻底改变由党政主要官员好恶决定的局面。对经营者的选择真正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竞争的形式在职业经理人员中选用。实际上,正是市场使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造就了一批精干的善经营的民营企业家。虽然总体上他们的综合素质距离真正的企业家的要求还不小,但其中不乏有较高素质者。他们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国有资本和民有资本的融合也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将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其次,企业以岗定员,各种人才的合理使用得到落实。由于体制的原因,过去国有企业从上到下普遍存在排斥异己,任用亲信的现象。民有资本进入后,这些阻碍企业发展,有违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针、策略的现象将难被资本所有者所容忍,资本的性质决定它以追求利润为天性。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人力、人才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资本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员关心的头等大事,企业既不会多养一个庸人、闲人,也不会人为地压制人才。

2.转换激励和约束机制。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受平均主义的旧观念的束缚,企业员工在报酬、收入方面无法真正受到激励的作用。国有企业一般都通过职位和级别的升迁来激励员工,此外还有诸如评优,评先进之类。而职位和级别的升迁主要由上级的好恶,由主管者的意志而定。很多庸才通过阿谀奉承来讨好上级而得到升迁。这样对员工,特别是有才能的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打击。同时,导致一些有技术专长但不适合做经营、做供销工作的人员离开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岗位,拼命挤到经营管理部门,因为这些部门多少都会有获取灰色收入的机会。在民有资本进入后,一旦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资本拥有人坚决杜绝任何灰色收入,转而通过提供报酬、分红等手段来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广西南宁地区某些改制到位的糖厂,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的平均收入是原来的2~3倍,最高的达到5倍,而且普通职工的工资也有大幅度提高。这部分钱并不是从资本所有者的腰包里掏出来的,而是通过严格按岗定员、裁减富余人员,加强控制产、供、销三个环节成本而增值的。此外,对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约束也收到非常有效的成果。资本所有人要求经营决策正规化、公开化,“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得到克服,国有资本和民有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国有资本流失的现象得到制止。这足以证明对国有资本的监督成本大为降低,效果也更好。同时,企业内各项管理制度、规则也真正起到规范员工以及管理者本身的行为的作用,各种懒、散、乱现象随之消失。

3.转换投资、经营决策机制。投资失误,市场开发等经营失误是国有企业的通病,也是导致国有资本沉淀的重要原因。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为了追求“政绩”,不顾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不顾产品的原料来源,等等,盲目决策;而投资项目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字,也容易在“公关”的作用下签下来,项目评估水分多多。这样导致整个投资决策过程徒有形式,没有科学的内涵。有不少企业投资建成后,不是原料供应难、成本高,就是环保费用过高或环保不达标等诸多原因导致投入的收益差,这种由国家承担决策失误的无限责任的时代将因民有资本的融入而一去不复返了。民有资本所有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每投入一个硬币都要索取回报。企业经营者由过去追求“政绩”向追求利润、追求市场份额和追求企业长远发展,一句话,向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转变。因此迫使投资、决策真正向科学化迈进。专家咨询、市场调查和预测就不会流于形式,先拍胸膛,再拍脑袋、最后拍大腿的“三拍”现象就不会发生。

三、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

高效的经营机制必须通过具体的管理工作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离不开管理方法的转变。实事求是地说,国有企业的管理由原来的计划式行政化管理,转向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营销管理、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一些先进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实施管理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海尔集团的“日清日结”;宝钢的“三爱”、“四感”、五种精神的文化建设[1]。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仍普遍存在问题,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如管理粗放,各种成本费用居高不下;一些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出现滑坡;以政代管、以包代管、以股代管、以罚代管现象依然严重等等。有研究人员认为,提高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水平还会遇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有效形式等等[2]。

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动力。也许有人问,前面所述邯钢、海尔、宝钢三个企业的经验不是说国有企业同样能搞好管理吗?对于这个问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是这只是国有企业中的极少数,和国际先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都是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国有股减持、流动也会使上市公司朝资本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会潜藏诸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在极少数情况下能够克服。事实上,体制的缺陷依靠经营者个人的道德觉悟来克服并非万全之策。要想从根本上克服还是要从根源上入手,进行产权改革。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国有资本和民有资本的融合为国有企业构建了合理的产权结构,建立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必将促进国有企业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既涉及到生产力、涉及到生产关系,又涉及到企业文化,员工整体素质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视具体的情况而实施具体的管理方法。在借鉴和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中,不能生搬硬套,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创新。对改制成产权多元化的企业而言,它们的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观念的创新。首先是由重形式到重实效的转变。或者说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函数转变为承担盈亏和社会责任的“市场变量”函数;从不计成本消耗的粗放经营到建立计算投入、产出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投资回报观念。其次,从行政官僚作风或家长制式“一言堂”的作风向科学管理观念转变。再次,由生产管理型的管理观念向市场开拓型的管理观念转变。最后,从忽视企业形象到以建设企业文化为基础、创新企业形象的管理观念的转变。

2.企业组织的创新。管理机构臃肿,副职过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应变能力差,这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构建合理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以后,“所有者虚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组织变革创新的主体到位。经营管理者真正担当起管理创新的责任。经营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方针、策略、新的管理观念等对企业组织进行变革,把那些因人设事的部门科室,为小集团利益而设的附属部门(如服务公司之类)全部铲除;把职能交叉重叠的职能科室、部门合并精简。调整和加强与市场联系密切的供销部门的管理。同时,跟踪科技发展,积极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内的信息沟通和共享,促进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使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销售部门的结构软性化,提高了企业组织的适应性。

3.管理方法的创新。由于选人用人方面的缺陷,国有企业的各种管理规范在实际管理中都会受到“人情”、“面子”的制约,使这些管理方法流于形式。同时,由于管理者的官僚作风严重,不考虑技术、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切实际地搬来一些“先进经验”,结果管理效果很差。由此可见,企业管理方法必须要有企业合理的产权制度为保证。国有资本和民有资本的融合对企业管理方法的创新的促进可以从人、财、物三个方面中体现出来。首先,对人的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对人员的考评注重全面科学的评价,注重对实绩的评价。其次,财务管理向正规化、公开化转变。正规化、公开化可促进职责明确、程序清晰,杜绝做假帐,使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同时实施严格的财务预算制度。最后,从原料进厂,生产流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等实施严格的国家标准化和企业标准化管理,并加强对产品的售后跟踪服务。

标签:;  ;  ;  ;  ;  ;  ;  ;  ;  ;  ;  

论混合所有制与多元化产权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_法人治理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