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取向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取向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导向论文,价值取向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文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影响的二重性出发,从四个方面考察了它的正负效应,对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价值观进行了剖析;针对现实生活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紊乱现象,提出要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设计了一个由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和检测系统有机构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文章认为建构这个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有四项基本工作:一是以立为本,重在教育;二是既要更新观念,又要实施观念调控;三是深入开发、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资源;四是恰当借鉴西方价值理论中的某些积极成果。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价值观 价值效应 价值取向 价值导向 目标系统 检测系统 观念调控 传统文化 西方价值论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关头,正面临着一场价值观念的剧烈震荡和深刻变革。理性地考察和审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碰撞冲突的现状,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中国国情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而健康发展,对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取向状况的理性审视

经济发展与人的价值观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近代以来人们用以进行的社会批判和评判历史进步的主要尺度常以此为主要内容。因此,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和发展时,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就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体制,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有根本区别,但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二重性,即主要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效应。主要表现在:

(一)既有助于形成人的独立人格,又助长了拜金主义价值观的盛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利益,能够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并且在价值规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平等性,是人与人之间经济联系和经济交往的基本原则,它使人摆脱了传统的等级关系、特权关系等,逐步获得了独立的人格。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政府部门与企业“婆媳关系”的解除等,便是具体表现。随着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人的独立平等意识、主体自我意识、自主自觉意识开始觉醒和强化,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成了人们现实的追求,自主、自强、自尊、自信成了人们的价值信条。独立的人格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一个最基本的文化前提,又是人的主体地位提高和人的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标志,这是人自身的一次大解放,是人格的一次大提高。

但是,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的条件下,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又会使人依附于物,受物的主宰。现在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价值观(钱本位价值观)就是确证。拜金主义价值观把人生价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用财富、金钱评判人的价值,把人创造的金钱看作是能支配人的力量来顶礼膜拜,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纯粹金钱关系,用货币的个性来代替人的个性,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至上的、万能的。有些人把人格、良心、权力商品化、金钱化,只要金钱,不要理想、情操,放弃了精神价值追求。“主义不要紧,只要高工薪”、“一切为人民币服务”成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追求。金钱尺度一旦独断化,就会使人变成物的奴隶,成为丧失灵性的纯粹自然人和经济人,逐渐造成人的主体性的全面丧失。

(二)既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价值追求的重视,又导致了人们对精神价值需求的淡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利益激励机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就是要借助利益激励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它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促使更多的人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从事经济活动。近几年中国大地上掀起的“下海热”、“打工热”等就是人们在经济领域寻找自身位置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尝试。这种新的价值追求极大地改变了安贫乐道、鄙视物质利益的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所起的巨大解放作用,首先就表现在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及对人的物质利益的满足方面。这无疑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价值正效应。对人的物质利益及其合理性、正当性的确认,就抓住了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真正自由的内在历史前提。对个体主体而言,这意味自我力量和自我价值的确证;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主体和需要客体的矛盾状态得到克服,有利于实现人自身的价值。

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文化上的世俗化进程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伦理道德滑坡。当人们全力以赴投入市场经济大潮时,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牵引他们自发地专注于物质价值需要的满足,从而打破了物质价值追求和精神价值追求的平衡与统一。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正在威胁我国优秀的精神文化价值和优良的伦理道德。作为负载人类超越指向审美方式的文学艺术,失去了往昔的审美价值,而日益沦为迎合庸俗低级欣赏趣味的“文化快餐”;救死扶伤加上了金钱的前提条件,变成“红包医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念似乎也已失去了神圣性。精神产品的商业化和功利化,伦理道德的沉沦和滑坡,是市场经济给人们价值观所带来的最明显最突出的消极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但也要强调理想、道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只讲金钱需要,不讲精神需要,最终只能成为片面、畸型发展的人。

享乐主义价值观(欲本位价值观)就是只要物质享乐不要精神追求的典型。这种价值观把寻求肉体感官享乐看作人的本性,视人生目的即为了追求个人物质享乐。这是一种腐朽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物质享受,但反对纵欲式的享乐,反对将感官享乐视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享受,而不是少数人的穷奢极欲,更不是靠剥削他人、掠夺他人劳动成果而进行的享乐。

(三)既促使了人的思想解放和活跃,又造成了人的价值取向的紊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它要求人们放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下,人们逐渐树立和增强了商品观念、利益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自主观念、效益观念、效率观念等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人们的思想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由封闭僵化转为开放活跃。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人的思想解放和思想活跃,一方面打破了独断信条对人的思想禁锢,使人获得了理性判断力,为人的自我发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它又使人的目光由外在偶像转向人自身,表现为主体精神的觉醒和深化。可以说,人的思想解放和活跃是主体精神觉醒与深化的前提。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主要由价值规律来调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多元化。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多种性质不同的价值观,主要有集体主义价值观(民本位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拜权主义价值观(权本位价值观)等。然而,承认价值取向多元化现象的现实,并不意味着多元价值取向都是合理的正确的。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打破,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冲击、冲淡或曲解,而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却泛滥成灾。这种价值取向的紊乱状况,使一些人是非模糊,思想混乱,削弱了凝聚力,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四)既促进了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又诱发了一些人陷入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模式,借助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为群体和个体发挥创造力提供条件。市场经济正在逐渐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不敢冒尖、不敢冒险的中庸之道和“枪打出头鸟”的社会心态,逐渐克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惰性,使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得到充分发挥。创造力是人的素质高低和对社会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是一种综合的从旧的价值体系向新的价值体系的变异。人的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将改变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不断开辟着人类新的生活航道。

但是,市场经济在重视个人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时候,却诱发了一些人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倾向明显向个人本位偏移,忽视集体的作用。据对武汉地区高校640名大学生和600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选择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占81.4%就很能说明问题。①一些人甚至陷入了“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这些人强调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把自我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为了个人私利,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弄虚作假,坑害人民,损害国家;为了填充私欲,贪赃枉法,弄权渎职,走私贩私,行贿受贿;为了个人享受,明抢暗偷,杀人越货,等等。

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同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根本对立的。它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和危害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主体权利和主体义务的统一,是奉献和索取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中才能实现。

综上可见,市场经济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力地斩断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羁绊,劈出了一片新天地,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另一方面,它又击碎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割断了一些优良的传统,从而使一些人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误区。在我国现阶段,从总体上看,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积极效应是主要的,消极效应是次要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另外,消极效应也不完全是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是由市场经济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远来看,作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可以凭借自身的优越性,将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价值效应限制在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的。在现阶段,要消解阻扼市场经济的消极价值效应,除了加快建立和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外,还必须依靠经济以外的努力。市场经济的局限,社会要给予匡正;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要给予调控。这种匡正和调控,就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积极地进行价值体系的建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导向

如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必定引起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由于正确的导向乏力,触及人的灵魂的价值观念的变革,出现了多元并存的取向,呈现出扑朔迷离的紊乱状况和滞后与错位并存的复杂态势。如何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抵制腐朽消极的价值观,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价值观体系,就成为我国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

(一)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整体的价值追求目标。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也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使它能在整体上统摄民族精神并成为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我们认为这个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生活呈现的多层次的利益关系,要求有多层次的价值导向;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的参差不齐,应该有不同层次的价值导向要求;价值观念本身是多层次的,任何一个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既不可能远离现实,又不能永远停留在最低目标和要求上。

1.最高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是最进步、最崇高的理想,具有至善至美的特征;它正确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必然性。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等等。因此,共产主义价值观应当是现时代人类的最高层次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其它较低层次的价值规范起着统帅的作用。它代表了人类价值观完善、发展的方向,“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恩格斯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以这种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的最高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要求社会各阶层成员都立即接受和确立共产主义价值观。因此,还需确立其它层次的价值目标。

2.主导目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三者统一于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它们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的主导目标,成为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我国社会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应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它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万众一心,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人类追求的崇高价值目标。它也是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艰难曲折作出的伟大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和思想升华。邓小平告诫说:“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②自然谈不上民族的振兴。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导向的基本原则。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就是要引导人们更好地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内涵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某些变化,比如规范化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互利互惠与合作的经济方式,表现在价值观上,过去那种片面强调个人奉献的集体主义就应该也必须融入互利互惠与合作的内涵中。这样才能使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目标真正贴近现实的社会生活,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和自觉践履的基本价值目标。这样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不损公肥私,不害人利已,遵守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先公后私,先人后已,必要时舍已为人,为集体、为国家多作出贡献;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等等。正是集体主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能有效地调节复杂的社会矛盾,形成强有力的道义力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它不仅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我们“真正的优势”。重振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的中心环节。

3.基本目标——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目标系统的重要层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人们处理个人同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还不能达到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标准时,我们提倡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去处理这些关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人,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关心人、同情人和帮助人,实行扶危济困、救死扶伤、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违反人道原则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倡导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三层次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我们作这样的区分,其意义在于,面对无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价值导向的选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既要激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克服过去价值导向目标单一化的倾向,避免产生价值观的社会提倡与人们实际生活所践履的准则之间发生严重的分离,以适应社会不同层次主体的性质和特点,达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有必要指出的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自主经济、平等经济、效率经济和开放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展开市场活动的基础条件和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导向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一特点,才能找到价值目标系统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切入点。我们认为,目前这些切入点是:以尊重劳动为中心的劳动本位经济价值观;以弘扬科学理性为重点的政治价值观;以艰苦创业为灵魂的精神价值观;以进取、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人生价值观;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

(二)价值导向的检测系统

价值导向的检测系统解决的是价值导向目标及具体操作正确与否的判断尺度问题。正确的价值导向应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现实生活的必要性和社会成员的应然性,有利于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检测价值导向的尺度是:

1.“三个有利于”是价值导向检测的根本尺度。邓小平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结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③这“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拓展和深化,也是检测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正误的根本尺度。“三个有利于”的检测尺度是一个整体。其中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首要前提和基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出发点和归宿,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必要环节。“三个有利于”体现了唯物史观和人民本位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它为根本价值尺度。

2.社会贡献和社会责任是人生价值导向检测的直接尺度。任何个人的存在都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个人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同他人、集体和社会发生关系。这些关系就是他的社会生命的形式。因此,衡量其人生价值的直接尺度,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确定。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贡献大,人生价值就大;贡献小,人生价值就小;没有贡献,也就没有价值。就这方面来说,社会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但社会贡献不完全由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努力来决定,还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甚至先天条件的制约。贡献大的人,应当受到钦佩和赞扬;贡献一般的人,只要他们进行诚实劳动,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应得到社会的肯定,他们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因此,人生价值尺度的第二个方面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这是人生价值尺度的内在标志。一般说来,社会贡献和社会责任是一致的。人的行为形成他的人格,而人格又推动其行为。但人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也是有的。因此,必须全面慎重地运用这两方面的标准。

3.是否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价值导向检测的最高尺度。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状况,是评价社会完善程度的尺度,也是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否健康的尺度。“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依据其指向对象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学科的多维视角作出不同的阐述。马克思指出:“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这种发展,当然就不难设想,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④可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个人价值的社会化。这不仅是人自身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形态和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社会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促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价值导向当然也不能例外,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检测价值导向正确与否、进步与否的最高尺度。

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的两个系统及其诸层次,便构成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建构这个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必要探求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途径和方法。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途径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不可能依靠自发的力量来实现,而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找到正确的途径和采取有效的方法。

(一)以立为本,重在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思想条件和精神动力。

1.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干部和群众认真学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包含了中国社会当前价值变革和价值导向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其中,关于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最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即培养“四有”新人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价值取向的理论,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等思想理论,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价值观教育应抓住的核心内容。

2.应坚持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如前所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因此,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应当成为宣传文化事业始终要抓住的时代主题,应当列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应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运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3.应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素有“见贤思齐”、“思齐成德”的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孕育和不断涌现的英模人物身上,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徐洪刚、白雪洁、包起帆、叶乔波、张鸣岐等等先进人物的那种见义勇为、舍身为公、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我们应及时抓住先进典型,大力宣扬他们的事迹和思想,给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学习的先进榜样。

4.应有层次性的要求和采取层次递进的方法。对于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应当是高标准、严要求,必须时刻以最高价值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一般群众则可以要求从基本的和最低的价值目标做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就不致模糊先进分子和普通百姓的界限,也为人们价值取向的进步提供了不断升华的台阶。此外,对于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也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和层次递进的具体步骤。

5.应同行为规范的培育结合起来。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正式颁发了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有的地方也制定了“村规”和“居民公约”等等行为规范,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我们认为,各种社会群体、各行各业都应由国家权威机关制定和颁发统一的《行为规范》。它们也应像《中学生行为规范》那样,贯穿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使它们在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上形成整体效应。在培育和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其中,使之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更新观念,实施调控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既要促进观念更新,又要防止观念误解和观念滥用,自觉实施正确的价值观念调控。所谓价值观念调控,就是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和政策手段阐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批评抵制市场经济中自发形成以至泛滥的错误价值观,矫正价值取向的片面性,以保证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牢固确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价值观念调控的直接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世俗价值和理想人格价值的基本协调和和谐统一。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调控,应正确处理和协调以下几个关系:

1.竞争原则和互助原则的关系。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和基本原则。发展市场经济,应当增强人们的竞争观念。但是,我们在提倡增强竞争观念时,也不能走向极端,把竞争误导成弱肉强食的自存斗争,排斥互助和协作,以至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漠视和互相敌视。人们的互助和协作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因此,在提倡增强竞争观念的同时,需要提倡树立互助观念和协作观念。在我国现实条件下,不公平竞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它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极大的阻碍和腐蚀作用。因此,为了确保竞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不能一般地笼统地提倡增强竞争观念,而是要具体地明确地提倡树立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2.利益原则和道德原则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存在“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现象,一种解释为,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应付出的必要代价。我们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确存在利益和道德的排斥和冲突,因此才有必要进行调控;但是利益和道德又有着一致性,因此才有可能实施调控。利益和道德的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马克思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追求经济利益,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它不是以个别人的私利为出发点和归宿,它要求遵循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自然可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道德。其次,还表现在道德可以并应当为正确理解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就可以抵制市场中自发滋生的利欲薰心、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错误利益观,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

3.经济效益原则和社会效益原则的关系。经济效益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增强经济效益观念。但是经济效益原则不能泛化和独断化。不适当地强调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和损害了社会效益,就会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尤其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它一方面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相联系,确有一个经济效益问题;另一方面,精神产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的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在这个领域内,我们一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三)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包含的价值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发展市场经济不能相容,这有失偏颇。只要深入发掘和重新审视,就不难发现传统文化中蕴藏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积极意义的丰富的价值资源。这里只论及四点:

1.整体本位价值观。中华民族素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社稷为本、民众为本的传统。从《书经》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到贾谊的《治安策》主张“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死,而忧其国之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共同倡导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这是一种整体本位、民众本位的价值观。如果剔除其中包含的某些狭隘的阶级内容,实为传统价值观的精华所在,它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基本价值导向的深远思想渊源。

2.义利统一价值观。时下不少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重义轻利、以义代利的倾向,这不全面。就儒家而言,孔子虽然“罕言利”,却并非绝对排斥功利。他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主张正当谋利,鄙视以损害道德正义而谋取私利。其实,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义利观,既有维护封建阶级整体利益和漠视个人正当利益的局限性,又有积极的合理的成分;首先,强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这仍然不失为一条合理的解决义利关系的普遍性原则;其次,与利相对的“义”,虽可作多种解释,但有“公”益、公利的含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人民的利益在内;第三,儒学在其后发展中形成义利统一观,强调“利者义之和”、“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义利双修”等等,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过去义利观上的片面性,这是我们可以继承的。

3.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是传统道德的“五德”之一。信即信用、信誉、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恪守诺言;信是一项不带有阶级性的基本道德。当今企业界流传一句箴言:“商海无涯‘信’作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信誉尤其是产品质量信誉的好坏,决定企业的兴衰和存亡。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市场机制正常运行,要抵制假冒伪劣和欺诈等不良现象,就大有必要阐扬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追求高尚人格的价值观。儒家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格尊严,宣扬“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⑥强调个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孟子进一步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人格的尊严。在他看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承认别人的人格尊严,这就是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他倡导的人格操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在肯定个人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仍然要倡导追求高尚人格的价值观,它将有力抑制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滋生的个人利益至上、物欲横流、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国人的精神境界。

(四)恰当借鉴西方价值理论的合理成份

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包括价值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自然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不能全盘肯定;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共性,因此西方价值理论的某些积极成果,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构仍有借鉴意义。这里仅提及三点:

1.功利主义的合理价值因素。功利主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形成系统的哲学伦理学说,正是适应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功利主义的实质是利已主义,但是其中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其一,提出“最大的福利原则”。边沁提出这一原则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原则,穆勒对此作了重要发挥。他不仅主张个人追求快乐和幸福,而且认为要关心别人和大多数人的幸福,甚至肯定为别人幸福而作出自我牺牲的行为值得赞美。他们的“最大幸福原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能流为带有欺骗性的空话,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有现实的根据和合理性。其二,试图把德性和功利协调起来。穆勒认为,德性(美德)和幸福是同一的,追求德性也是追求幸福。他认为有教养的人需要享受物质快乐,更要享受精神的快乐。德性是人们要追求的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快乐。穆勒把美德消融到功利主义之中,虽有其弱点,但是探求美德与功利结合的可能性,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是有启发的。

2.人道主义在价值观上的可取成份。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价值体系,从一开始就具有资产阶级性质。但它毕竟包含有一些合理成份:第一,早期人道主义复兴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地位的种种努力,促成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当时人类思想的解放;第二,作为对人道主义内容的阐发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口号,也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价值导向;第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形式的原则,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表现了较大的普适性,仍在发挥实际的积极作用。这些合理成分,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价值体系的建构有一定借鉴意义。

3.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论的参考价值。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我们不能接受。但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其中有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的东西。例如,它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危机,并把它归结为人的危机和文化危机;提出“重估一切价值”,要求限制人的过度贪欲和对自然界的粗暴掠夺;关注科学技术的人道化等等。这些见解虽然基于维护资本主义的长远利益,但对于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避免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某些负效应,也不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再如,它们注重研究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及人的主观领域,对个人的需求、欲望、意志、情感、直觉、心理体验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对于其中的非理性主义、唯意志论等唯心主义倾向,我们必须批判。但它启发我们要重视研究个人、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包括非理性方面),这对于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会有一定作用的。

注释:

①《中国教育报》1994年1月19日。

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6、3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页。

⑥《论语·子罕》。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取向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