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新突破——滨海县探索村村联合设置党组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滨海县论文,党组织论文,新突破论文,基层党组织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村经济及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滨海县,有一部分先进村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项目等方面聚合了一定的优势;也有一部分村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未能抓住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滞后。为此,该县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共同发展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优化资源配置,村村联合设置党组织
近年来,为了加快后进村的转化进程,滨海县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与探索。如通过多种途径,不断优化后进村的干部队伍;选派有经济实力的县直单位包村;利用省及盐城市帮扶机遇,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优先向后进村倾斜等,但有些后进村存在的问题自身难以解决,抑制了他们进一步发展。一是人才匮乏,村干部难选。有的村因规模小,人才选择余地狭窄,本村难以选到合适的村干部人选,村干部配备不得不“矮子当中选将军”。如淤尖乡孙圩村有410口人,仅有9名党员,都轮流做过村支书,结果无一人能把工作干好。二是非生产性支出大,农民负担重。村不论大小,一些固定费用必须开支,如报刊订阅费、村干部学习培训费和各种管理费等。这些对于经济实力强的先进村来说不算难事,而对于经济薄弱甚至负债的后进村或小村来说则不堪重负。三是组织能力弱,自然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由于后进村、经济薄弱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党组织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致使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县委感到,现有的“一村一支”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它在巩固、稳定农村基层政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现有党组织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固定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相适应,不利于强村的优势向弱村扩展,拉大了弱村与强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为促进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县委针对村级组织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在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实践中,按照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通过开展村村联合设置党组织,推行以强村带弱村的发展模式。
1996年,县委在淤尖乡堆西、孙圩两村开展联合建立党组织试点,由领导力量强、工作基础好、实力雄厚的堆西村帮带人才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工作比较后进的孙圩村。在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堆西村派出一名副支书兼任孙圩村支书,帮助解决了土地、财务等方面的遗留问题,较好地改变了孙圩村的落后面貌。1998年,县委在全县作了统一部署,提出具体要求,使村村联合建立党组织工作真正摆上各级党组织的议事日程。目前,滨海县24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推行了村村联合设置党组织;在574个行政村中,有48个弱村同42个强村联合建立党组织,其中1村带4村的1个,1村带2村的3个,1村带1村的38个。
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联建工作
淤尖乡闸北村原有6个生产组、349口人,1998年底,由淤尖村党支部书记兼任闸北村支部书记,实行统一领导。2000年初,经村民同意,将原6个组合并为2个组,直接并入淤尖村,使两村融为一体。
在突破村域界限,重新架构村级党组织设置的过程中,滨海县把推行村村联合建立党组织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种新尝试,他们精心组织,硬化措施,保证了村村联合设置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原则,科学结对。坚持巩固和加强村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有选择地把后进村向经济发展速度快、党组织战斗力强的村挂靠,并逐步联合建立党组织,提高党组织领导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能力。坚持联建条件,实现优势互补。凡联合建立党组织的村与村要地域相邻,便于工作;被帮带的后进村在人口、土地规模上一般相对较小;村与村之间要有较大的互补性,先进村必须具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拥有一个工作经验丰富、敬业奉献精神强、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党组织负责人;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帮带实力和帮带能力,能充分发挥先进村的优势,有能力帮助后进村改变面貌。坚持顺乎民意,保持农村大局的稳定。在调整村级组织设置时,认真听取党员干部,特别是村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凡是有悖于大多数干群意见的,不搞“拉郎配”。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设置村级党组织。由于农村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而他们在提高村级组织设置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多样性上做文章,能联合建总支的联合建总支,能联合建党委的建党委。
——区别情况,分步实施。滨海在推行村村联合设置党组织工作中,坚持因村制宜,灵活掌握,能一步到位的,直接在村与村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原二罾乡撤并后,原10个村被合并成3个村,党组织随之作出调整。对暂不具备条件联建的,分三步实施,逐步到位。第一步,结对帮扶。强村和弱村结对,但两村党组织保持现状。东坎镇有6个村党组织进行相互结对,镇党委明确结对目标,落实结对帮扶任务,强化考核。第二步,交叉磨合。对已具备条件的强村和弱村联合建立党总支或党委,强村选派经验丰富的干部到弱村去任职,弱村也选派有能力的干部到强村任职。八滩村党委选派两名党委委员分别兼任王桥、桥东两村支部书记,而南河村的支部书记则兼任八滩村党委委员;淤尖乡被帮带的东风村会计到新河村兼任会计,村与村之间的干部交叉任职,工作上逐步磨合。第三步,适时合建。两村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磨合后,在履行法律规定程序的基础上,撤销弱村,并入强村。
——注重方法,理顺关系。首先是理顺乡镇党委与改革后村党组织的关系。改革后的村不论是联合建总支或村党委,其人事管理的范围和权限不变,不因为弱村由强村帮带而削弱乡镇党委的领导权。其次是理顺弱村与强村的工作和产权关系。弱村和强村联合建立党组织后,按照“四统一分”的要求进行运作,即在工作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在产权上,实行各自建帐,分开核算,双方的产权不平调、不转移。再次是理顺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凡未履行撤村手续的,原有村的行政隶属关系、行政区划不变,村民自治性质不变,但村民自治组织要服从调整后党组织的领导,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保证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
狠抓重点,保证强村带弱村出实效
八滩村党委注重加强弱村党建制度建设,推行党员思想汇报制度、党员意见会办制度、特殊党员管理制度,确定每月25日为党小组活动日,30日为支部活动日,使党员活动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为保证改革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康、协调运转,着力提高强村带弱村的实效,滨海县在村村联合设置党组织工作中始终做到。
——加强工作指导。县委提出改革村级党组织设置的明确要求,由各乡镇对照条件筛选联建对象。在改革前,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运筹,因村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改革中,严格把握程序,坚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调整后的党组织工作进行跟踪督导,适期交流经验,积极示范引导。县委组织部根据乡镇党委的请示,及时审批党组织调整设置方案。
——落实激励措施。每多带一个村就多一些矛盾,多牵一份精力,没有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县委组织部的同志认为,实行跨村设置党组织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强村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能否敢于勇挑重担。因此,他们一方面对帮带实绩显著的党组织负责人提高政治待遇,该表彰的表彰,该提拔的提拔。另一方面,他们提高村干部的报酬标准,增强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全县已有4名强村的党组织负责人因帮带工作实绩显著,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
——突出帮带重点。按照“五好”要求,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强村带弱村,关键是在“带”字上下功夫。一是带好队伍。通过与强村联合建立党组织,强村干部的领导方法、管理经验、经济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弱村干部,激发了弱村干部的经济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二是带好路子。淤尖乡友爱村是一个班子硬、经济实力强的村,而邻近的楼东村是一个赤字严重、经济发展滞后的村,联合建立党组织后,在一个党总支的领导下,对经济发展实行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2000年帮助楼东村开发废黄河荒滩150亩,亩平承包金达185元,仅此一项,预计增加集体积累2.77万元。三是带好村风。一些强村的干部一方面狠抓财务管理,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扎实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另一方面勤奋工作,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弱村干群作出表率。淤尖乡下派干部贾寿祥兼任美垛村和靠圩村党组织负责人,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两年来,不仅未花两村一分钱招待费,而且个人还贴补集体4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