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档案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设置论文,高校论文,档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特点,档案教育应当进行必要的改革,这已成为档案教育界的共同认识。就高校档案专业教育而言,任何改革思想或改革措施的实现,最终都是由开设的课程来具体体现的。因此极有必要对高校档案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高校档案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等三方面阐述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高校档案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高校档案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应依据于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一)对档案专业内涵的认识。我国的档案工作同历史研究有着几千年的密切联系,档案专业最初是作为历史学的辅助专业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档案学一直被作为历史学下的三级学科,从属于历史文献学。基于这种认识,档案专业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在按照史料管理人员的标准培养档案人员,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史类课程较多,专业课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档案原件的管理和保护。随着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国际档案界普遍认为:档案专业拥有两个广泛而持久的活动领域,一是各类现行机关或组织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效率而进行的文件管理活动,二是对档案这种特殊的信息资源进行的管理、开发和服务活动,而这两类活动的实质都是对信息的管理。显然,与现实工作的密切结合和信息管理特性的日渐突出,使得现代档案工作已不再主要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作,而成为国家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信息管理的角度认识档案专业的内涵,并在档案教育中重视和突出信息管理这一专业特性,应当成为高校档案专业课程设置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对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有两种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1)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文件与档案在国家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人们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层次要求日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档案人员特别是现行机关的档案人员要对文件与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并提供有效服务,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各类社会组织的职能活动特点和信息传递模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主要依赖于档案人员所拥有的管理知识。(2)随着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信息工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信息管理活动性质特点的认识日益深化,使得在信息管理领域中各专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淡化,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在这种形势下,只掌握档案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才显然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档案专业教育必须重新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把培养以文件与档案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性信息管理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应当成为高校档案专业课程设置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二。
(三)对高校档案专业教育性质的认识。近年来,档案教育界较普遍地认为:高校档案专业教育必须由职业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然面客观地分析一下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高校档案专业教育既不应该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可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是兼具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双重性质的一种专业教育。一方面,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非通用性,使得培养主要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成为高校档案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根据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后一般不再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因此,较快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应在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这些都使高校档案专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职业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高校档案专业教育培养的是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层次,所谓高层次主要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较快地胜任各种形式的专业工作,而且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使学生掌握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成为高校档案专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和形式的档案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正确地认识高校档案专业教育的双重性质,合理地处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应当成为高校档案专业课程设置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三。
二、高校档案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结合对现有课程的调整,高校档案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思路:
(一)加强基础课程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厚实的基础知识,从而具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是通才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高校档案专业教育中,应着重加强的基础课程有三类:第一类是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思考问题的能力的课程,如哲学、数学等;第二类是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所需基本能力的课程,如外语、应用写作等;第三类是现代信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二)拓宽专业口径
合理地拓宽专业口径,扩大课程的知识覆盖范围,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是通才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对于档案专业来说,专业口径的拓宽主要应由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向管理科学拓展。由于现代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现代机关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各种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档案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因此,系统而全面的管理知识应当成为高层次档案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档案教育中极有必要加强管理科学方面的课程。一般说来,高校档案专业至少应当开设以管理科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学基础”、以政府机构管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学”、以经济活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等三门课程,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两大类主要活动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各高校还可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有选择地开设一些其他管理课程。
二是向相关的信息管理类学科拓展。社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信息管理类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而具备综合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必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档案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开设部分图书情报学方面的课程,实行一定程度的一体化教学。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助于学生建立大信息观念和增强对国家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的宏观了解;二是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文件与档案管理在整个国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三是有助于学生掌握多种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拓宽毕业后的就业范围和渠道。
(三)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课程
深入地研究传统专业课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造,是目前各高校档案专业都面临的一个既困难又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认为,传统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造,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合理设置专业课,消除内容的交叉重复。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内容交叉重复,是传统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应当对问题较多的课程进行调整,以增强专业课设置的合理性。例如,在以往档案专业教学中,平行开设了“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专门档案管理”等三门课程,由于各类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方法是相似的,因而按档案门类纵向设置的三门管理类课程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重复。同时,三门课均从档案收集讲到档案利用,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每部分内容因体系的限制均无法深入。因此,可以考虑以档案工作中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利用服务三个功能模块为依据,对原来的三门管理类课程进行调整,开设“档案管理”、“档案检索”、“档案利用服务”等三门课程,这样既可以消除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又可以保证每门课程的内容均达到一定深度。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内容,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
二是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密切教学与实践的联系。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和滞后,是传统专业课存在的问题之二,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这部分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例如,传统的“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汇编型文献的编制,而在现实工作中,随着档案利用需求的多样化和对档案信息提炼加工程度的加深,报导型和撰述型文献的编制已成为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考虑在现有“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的基础上,拓宽内容范围,充实报导型和撰述型文献编制方面的知识,使之成为一门能够全面反映档案编研工作实践的课程。
三是精减传统专业课。课程过多过细,占用时间偏多,是传统专业课存在的问题之三。根据通才教育的需要,专业课的设置应遵循“宜精不宜多,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目前许多高校的档案专业已开始着手对传统的专业课进行精减和压缩,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在1995年的本科教学方案中,明确将专业主干课定在5门左右,以保证有较充裕的学分开设其他课程。当然,对传统专业课如何进行精减和取舍,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高校档案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方向的需要灵活掌握。
三、高校档案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课程体系的稳定性与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的关系。
在宏观层次上,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相关知识课程群共同构成了高校档案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应着档案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因而应当保持其总体结构的稳定。
在微观层次上,由于档案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具体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应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对三大课程群中的具体课程进行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在相关知识课程群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为相关知识课程群本身就应当是一种动态的组合,学校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专业方向不同,所设置的相关知识课程也不应相同。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课程体系的稳定性与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能够使档案专业的课程体系既保持宏观结构的合理,又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能力,从而始终与档案事业的发展保持协调。
(二)专业课的专业中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应保持合理比例。
近年来在有些高校档案专业的专业课中,理论性课程的数量有所增加,究其原因,一是希望以此促进档案学理论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提高,二是因为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侧重发展理论性课程。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倾向与档案专业本身的特点都是不协调的。档案专业是一个应用性专业,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是专业知识的主体,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务虚的理论性课程应少而精,而务实的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则应加强。当然,在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中,因培养目标的差异,两类课程的比例应有所不同,但应用性、技能性课程是专业课的主体和重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三)课程设置应与国际档案教育的通用准则保持协调。
信息管理领域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国际档案理事会共同制定了《文件管理和现代档案管理课程设置准则》,该准则提出了档案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并拟定了一套基础性课程,其目的在于为各国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文件与档案管理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化。
机械照搬或者全然无视这一国际准则都是不可取的。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在档案教育中树立面向世界和适应国际潮流的思想,课程设置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吸取《准则》中的合理因素,并在基本方面与《准则》的基本原则保持协调。唯有如此,我国档案教育界与各国档案教育界才有进行深层次交流与合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