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心理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浅谈跨文化心理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文化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何谓跨文化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是联系文化变量研究人类心理及行为异同的科学学科,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迅速兴起,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课题、理论日益受世人嘱目,被称为心理学中最有希望、最有意义的新兴研究领域。

在心理学的长期研究中,人们意识到,那种仅以一两种文化为背景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及其结论的外在效度不高,用这种研究的结论推广于解释全人类的行为,是缺乏解释力的。为了克服心理学研究中的这一缺陷,需要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类行为方式的比较来检验在单一文化背景中建立的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从而找出哪些是适用于任何社会或文化背景中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哪些是仅适用于特殊文化背景中人类行为的特殊法则,其研究目的在于查明:人类的心理在多大程度上是以相同的方式发展的;用什么来解释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人们明显的个性和认识特征方面的“差异性”、“类似性”;用心理因素能够解释哪些文化的变异或用文化因素能够解释哪些心理的变异……。由于跨文化心理学的独特意义,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研究者的重视。塞克利斯特认为:跨文化心理学是一种与实验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同样重要的方法,甚至可以取代其它方法,它为心理学的研究拓宽了视野,扩展了从各种角度从事跨文化研究的范畴,成为方法论专家“智囊袋”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起源

跨文化心理学起源于人类学。20世纪前后一大批人类学家的研究对于跨文化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有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巴蒂斯安·本尼西德克、M·米德等。他们把对未开化社会的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建立了文化人类学。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来搜集诸如居住在某个地方的未开化人(如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怎样生活,分析未开化社会中人类的行为。研究对象包括他们的习俗、原始宗教、语言、心理特点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人类学的范围开始分化和专门化,其中一些学者对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类心理的差异更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当时心理学家普遍持有的认为人类的本质在西方社会中已经揭露无余的看法。人类学家从他们自己的研究出发,对所有社会的人类在心理上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假说提出了质疑。例如:米德和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引起了当时心理学界的注意。米德对太平洋中部萨摩亚岛各部族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变化的特点作了调查研究。心理学家们普遍相信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变化,认为青春期普遍地是感情激动、情绪紧张的阶段。但是对萨摩亚的青春期姑娘进行观察和同她们交谈中,米德对这一观点产生了怀疑。萨摩亚姑娘显然没有表现出情感上的冲动和反抗性。这与这些部族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禁忌及他们的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有关。米德的调查不足以推翻心理学关于青春期心理发展变化的理论。但却向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是否在一切社会中都是相同的?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群岛母系社会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观点提出了挑战。弗氏认为:所有的男孩约七岁以前都对自己的父亲怀有敌意,而具有“恋母情结”。马林诺夫斯基经调查指出:非母系社会中的男孩可能会对父亲怀有敌意,但这种敌意是针对父亲的管教的,而不是性竞争的结果。母系社会中男孩对舅舅的敌意比对自己的父亲的敌意更大,因为舅舅是母系社会亲属群中最有权威的角色。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指出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至少是不能适用于任何文化背景中的全部人类。

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虽然涉及大量心理学问题,且对心理学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适用于整个人类行为的法则提出了挑战。但在整个19世纪,他们的研究是片面的,大多属描述性,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自然观察。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社会心理学家加入这一研究行列,他们运用了测量和实验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仅仅限于未开化社会中的人类行为。由于科学方法的引入及人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意义的认识,跨文化心理学在西方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三、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对心理学科的影响

虽然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但是全世界的人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对心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它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一定的文化模式可决定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世界观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价值取向,个体同一定的文化模式相互作用即形成相应的人格特点。人格特点既表现着该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反过来对文化产生影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成心理学的一门专门研究领域。

跨文化心理学不仅包括有明显文化差异的不同国家间的比较,还包括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差异间的比较,它研究的问题对于建立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解释普遍的人类行为、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奥托·克兰伯克曾说过:“我和人类学接触对我所产生的影响有点像宗教的皈依。在心理学家仅仅了解人类的一个部份时,怎么能够谈得上对人类特征和人类行为这类问题有所认识呢?”著名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的道德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柯尔伯格研究了墨西哥、台湾、土耳其等各种文化的儿童,证明了他提出的发展阶段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同时还证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但对发展的速度却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认知发展也是如此。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中成长的儿童,发展的顺序都是一致的,从这一点来看,皮亚杰的理论具有跨文化意义。但各国心理学家在验证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顺序一致性的同时,发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达到各发展阶段的年龄却有较大的差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基诺族、彝族、摩梭儿童与城市汉族儿童的比较研究表明,文化发展较高的城市,汉族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较以上少数民族儿童发展明显快一些。该研究对文化发展较高的城市汉族儿童同文化落后地区的汉族儿童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测五个项目(数目、面积、重量、序列、内包含)中城市汉族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均高于文化落后地区的汉族儿童这更说明认识发展的差异并非种族本身的差异而是文化发展水平的结果。

跨文化心理学如此重要的理论意义,使皮亚杰也不得不说:“在我们这种以一定文化和一定语言为特点的环境中形成的心理学,如果不以必要的跨文化材料加以参校,就基本上是一种猜想。”

跨文化心理学是采取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心理学,这种方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化差异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广阔的自然实验场所和多种环境变量,而这些变量(如文化差异、文化禁忌、不利环境等)在实验室中是无法提供的。它们对儿童发展、人格形成、性别差异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因而要求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心理行为的研究,找出这些影响心理发展的变量,同时对各种理论进行比较校正,对各项研究成果加以审查。

四、跨文化心理学对我国、我省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美国著名跨文化心理学家推蒂斯说:“在得到中国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因为中国人口占了人类很大比例。对于跨文化心理学来说,中国能够从新的背景上重新审查心理学成果,在这样做时,中国的心理学家应该告诉西方同行,哪些概念、重度、文化历史因素可以修改以前的心理学成果,世界不同地区的心理学家的合作是互利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十多亿人口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都有着自己民族的文明和传统。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上极不平衡,各民族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在人口众多的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性。我国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复杂性,为我们进行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心理学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心理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引进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的水平上,引进和模仿的东西是否具有跨文化意义呢?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呢?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其中的部份只具有文化相对意义。从上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发展理论可以看出,西方心理学家研究西方人所得的结果与法则,如果不在中国这一文化背景中加以验证,而将其直接运用于中国人则难免产生偏差。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使中国心理学研究逐渐走出误区,也修正、支持了西方学者的结论,对世界心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的30%以上。民族间、地区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贵州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积累了一些资料,出了一批书籍,为贵州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五、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偏见,然而偏见又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有:研究者本身的问题;文化复杂变量难以控制问题;研究工具的文化偏见问题……。

(一)西方心理学家中有部份人存在种族偏见,否定发展中国家的心理学家进行任何跨文化研究的可能性。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自己的价值观、概念来研究本土文化心理是不科学的。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概念和对问题的理解作为标准和参考框架来判断和评估发展中国家的一切,包括文化与心理需要问题。如杜布在研究阿拉伯的文化时认为正是阿拉伯文化传统导致了阿拉伯的落后。为了促进文化变迁和由传统向新事物转变,必须摒弃这些“传统”。但杜布恰好忘记了正是这些“传统的”阿拉伯人曾征服了西班牙并统治了几个世纪,他们还曾向当时处于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人传播文明。又如一些心理学家对非洲进行的心理研究几乎都是以西方价值取向为基础,研究论文常使用“智力低下”、“天生下等”等贬义词汇……。如不克服这种西方种族中心主义,跨文化心理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就难于获得公正结论。

(二)不同民族,由于其政治、经济、生存环境、宗教、语言、习俗等的不同,其文化也会有差异。所以,同一个概念,同一种行为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范畴内所赋予的意义和解释是不同的。如吃猪肉这一行为,在许多民族是很普通的,但在回族或阿拉伯人那里是绝不允许的,这样就造成民族文化的差异。但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往往只关注给予第三世界的被试们的待遇是否符合科学伦理这类问题,很少重视与当地特定文化意义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忽视自己解释资料时所用的概念和理论结构的涵义,像家庭、现代化、权威、成就、智力等就是经常被某些跨文化研究者随意使用的一些概念。如家庭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时常常涉及的概念,家庭中同辈之间或长幼之间安排精细的权力关系与责任关系、联合家庭中儿童抚养方式等等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但却往往被西方学者们不适当地套用西方家庭关系的框架来加以分析,使得出的结论不符合客观性。在智力问题的跨文化研究中同样存在概念等值问题。我们所熟知的智力定义实际上是西方式语言行为的结构特质之一,以致比埃修维尔指出:智力也许被看作是适应能力更好些,而不是像在西方文化中那样被认为是成功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三)应该指出:文化偏向问题尤为突出地表现在测验工具的使用上。如我国目前的跨文化研究基本上都是运用测验调查的方法,这些测验有文字的、非文字的、操作的、标准化的和自编的。这些测验表大都有明显的西方文化或汉族文化倾向。特别是一些自编的文字测验,运用于那些汉语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儿童,用以比较他们同汉族儿童在发展上的差异,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有一些测验所反映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差别,或根本不熟悉,这并不能判断为智力或认知发展上的差异只能说明儿童文化背景的差异。如测验一儿童:“面包是用什么物质做成的?”若生活在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儿童连面包都没见过,怎么回答呢?

为了提高跨文化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就必须重视克服文化偏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者接受严格的多学科综合训练,掌握互为补充的各种研究手段,在各民族、各地域、各阶层研究者的协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克服各种偏见,更加客观和具有科学性。

标签:;  ;  ;  

浅谈跨文化心理学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