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和固定不同义齿在PD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有效性论文_王卫东

王卫东

(新津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分析活动和固定不同义齿在PD(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PD伴牙列缺损修复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主要为活动义齿修复,观察组38例为固定义齿修复,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 修复后观察组患者SBI状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修复前口腔功能评分并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口腔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PD伴牙列缺损患者进行牙齿修复时,固定、活动两种修复方式有不同优势,均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牙列缺损修复;疗效

Effectiveness of movable and fixed different dentures in repairing PD with dentition defect

Wang weidong

Xinjin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sichuan 6114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dentures in the repair of PD (periodontal disease) with dentition defect. Methods 76 PD patients with dentition defect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38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oving denture by random touching ball method. 38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ixed den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BI statu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ral functio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restoration (P > 0.05); the oral health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t advantages of fixed and movable methods in dental restoration for PD patients with dentition defect, which can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fixed denture; removable denture; restoration of dentition defect; curative effect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009-02

牙周病为口腔科常见疾病,早期病症并不明显因此易被忽视,继而使得牙周组织受到慢性感染,炎症长期发作也会威胁口腔咀嚼系统健康。PD患者常会并发牙列缺损,继而影响发音和咀嚼功能,严重情况甚至会损伤口颌系统肌肉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恢复缺失牙齿生理功能,采用合适方式进行治疗便十分重要[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各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PD伴牙列缺损修复患者76例,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51.54±2.16)岁,患牙43颗,上颌23颗、下颌颗20例;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1.43±2.08)岁,患牙44颗,上颌24颗、下颌颗2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性别、年龄等并无较大差异,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牙周病学》内PD症状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压列缺损、基牙松动度为Ⅱ°或Ⅰ°、X射线检查时显示牙槽骨吸收程度小于根长1/3、缺牙前后均有基牙,间隔缺牙并不多,并无认知障碍、可独立完成有关量表,并无认知障碍。排除标准:排除有糖尿病、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排除未按时复诊患者、排除有活动禁忌以及固定义齿修复禁忌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时对两组患者予以全口牙列、牙体和牙周检查,纳入需进行义齿修复的患者。首先积极为患者进行牙周病治疗,之后方可进行修复。

对照组主要为活动义齿修复,需提前准备好自身所需材料、模型,完成圆锥形活动义齿修复,且依据患者自身状况准备好可携带模型予以调整同时制作内外冠。佩戴后将最舒适内外冠置于硅胶印模并灌注树脂材料并进行安插固定。

观察组患者首先进行固定义齿修复,之后依据患者牙齿松动状况、牙槽骨吸收程度确定牙齿排列和修复体基托。同时取患者缺压牙间隙端天然牙作为固定齿压基,固定义齿定位和人工牙连接为牙基基础上完成,同时通过粘结剂将其固定于患者天然压位置,使得可成为整体。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修复前后龈沟出血指数(SBI),其中共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0~5,0则表示探针不出血且牙龈正常;5为牙龈有自发性出血。等级越高出血状况越严重。主要对比修复前后1年状况。(2)对比两组患者口腔健康状况,OHIP-14量表,主要包含心理障碍、社交障碍、生理障碍、功能限制等方面。其中转换为百分制计分,得分越高状况越差。(3)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好转:牙槽骨吸收状况有显著缓解,且基牙无松动,余留压、义齿并无松动可正常咀嚼;一般:患者有牙周袋同时牙槽骨吸收有显著缓解,基牙有一定松动,义齿和余留压出现松动和移位,无法进行咀嚼;较差: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吸收状况严重,且基牙松动十分活跃,无法正常咀嚼。主要分析治疗后2年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76例数据,以X2检验患者基础性计数资料(%、n),以t检验患者SBI和口腔健康资料(),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修复前后SBI状况

对照组:治疗前(3.62±0.36)、治疗后(1.65±0.27);观察组:治疗前(3.58±0.29)、治疗后(1.21±0.20)。

修复后观察组患者SBI状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两组患者修复前后口腔健康评分

两组患者修复前口腔功能评分并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口腔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3 讨论

PD为牙支持组织出现病变的口腔疾病,主要包括牙周炎和牙龈病。此种疾病常会诱发炎症、牙齿松动和牙周袋、咀嚼物理,严重情况则出现牙列缺损,影响身体健康[2]。该疾病临床修复为重要难题,传统治疗主要分为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两种修复方式。

固定义齿的修复方式为桥梁力学原理为依据的修复方式,主要优势为可恢复缺失牙齿的天然形态以及生理功能,也有良好美观度。活动义齿则为通过卡环固定天然牙齿,采用剩余天然牙、黏膜进行支持,同时在适当位置修复缺失牙齿的咀嚼功能。主要优势在于便于维修同时费用较低,自制过程较为简便,患者可自行摘戴、磨除牙体组织较少同时适用范围也较为广泛。综合分析多数学者研究时可知老年牙缺列患者主要采用摘义齿的方式修复,但此种情况常会引发基托下软组织受力压缩、基牙负荷过大,继而使得软硬组织被吸收或出现萎缩,义齿下沉也会致使基牙过早接触,提升基牙、余留牙齿负担,使得牙周组织出现严重损伤[3]。也有分析认为采用活动义齿修复时极易引发固位力降低、基托折裂、牙周问题、内冠脱落等症状[4]。因此采用活动义齿为修复牙齿的理想方式,但主要问题在于维持治疗效果的长期性较为困难。固定义齿主要采用固定装置、粘结剂、和缺牙两侧准备好的基牙进行连接,进而可起到恢复缺失牙生理功能、解剖形态的最终目的。多数分析均认为对牙齿重度磨损且有牙缺列时可采用咬合重建的方式提升美观度、舒适度,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牙齿功能、咀嚼效果。对固定义齿修复时多数患者需大量磨除牙体组织,进而提升活髓牙漏髓风险,同时患者术后也会出现过敏问题。同时此种修复技术也易于引发粘合剂溶解,基牙和义齿间隙、牙髓炎等各种疾病,因此在疾病知识时需重视粘合剂选择,提升修复技术。

由于现阶段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固定何种治疗方式存在争议,因此需通过合适评价方式进行检测,同时也需考虑长期使用效果。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SBI评价患者牙龈够出血状况,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均有明显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降低状况更为显著。因此可知,采用活动义齿固定时更便于改善患者牙龈状况,减低术后炎症水平。同时本次研究时,也选入口腔健康评分分析患者1年之后口腔健康状况,分析本次研究可知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均较好,固定齿修复患者整体评分显著高于活动修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知,为患者进行固定义齿修复时可提升远期口腔修复质量,同时远期效果更好。分析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总有效率状况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知,两年之后,固定修复术效果更为显著。分析其他患者研究结果可知,采用固定义齿修复时长期效果更好,和本研究结果一致[5]。

综上所述,为针对患者疾病情况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但固定义齿修复可提升患者远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姜华. 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7, 4(9):38-39.

[2]钟广军. 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17):162-163.

[3]活动义齿与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修复中的疗效对比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7):61-62.

[4]邵云杰. 套筒冠义齿修复对老年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患者牙齿松动度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刊, 2017, 44(23):58-61.

[5]王沈生. 可摘式恒久牙周夹板修复牙周病伴牙列缺损在临床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 23(14):104-105.

论文作者:王卫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活动和固定不同义齿在PD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有效性论文_王卫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