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史视域中的艺术史与图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图像论文,概念论文,艺术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概念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18世纪以降,在德国已经存在一种具有自觉性的“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这一术语来自黑格尔。①最早的表述出现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座》,指称考察艺术、法律和宗教的一种历史类型,可以纳入哲学史的范畴,属于18世纪德国“精神史”[Geschichtliche]的传统。精神史通过德国唯心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的改造,用“内在”这一概念将精神与时代、民族或文化统一起来。然而这一具有强烈黑格尔主义传统的精神史研究受到了后来学者的反驳和批判。1927年,以洛夫乔伊[Arthur Oncken Lovejoy]为首的学者创立了“观念史俱乐部”[the History of Ideas Club],这标志着观念史研究的独立。按照洛夫乔伊的说法:“观念史是对个别观念的整个生命史的研究。在这一探究中,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批评文献,追溯其中任何一个观念在历史场景上所扮演的许多角色,它所展示的不同方面,它与其他观念的交相辉映,冲突和联盟,以及不同的人们对它的反应。”②洛夫乔伊引入了观念史的研究对象“单元观念”,③认为思想是不同单元观念的聚集体。洛夫乔伊以哲学家的思考为观念史研究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将观念史从黑格尔以来的宏大时代精神转化为微观独立的单元观念,这也为20世纪之后观念史转向注重语义分析的概念史做了铺垫。
李查·罗狄[Richard Rorty]认为古代和中世纪哲学所关心的是物[tings],17到19世纪哲学所关心的是观念[idea],而当代哲学所关心的重点则是词语[word]。④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把罗狄所列出的后面两个关键词,观念[idea]和词语[word]建立联系的话,便得出了20世纪德国概念史理论的关键:将词语作为观念的载体,或者依照洛夫乔伊的理论,单元观念的载体,通过语义学分析来介入观念史的研究。⑤从语义学出发探索观念的生命史是德国概念史⑥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德国概念史研究的巨著《历史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用语历史辞典》[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共计八卷,由“现代社会史研究小组”主导成员布鲁纳、孔茨和考泽莱克担任主编,于1972至1997年间陆续面世。他们在这一著作中考察了122个词语的概念史,时间跨度从1700年延续到当代,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等诸多领域。《历史基本概念》的成功推出,标志着概念史理论的成熟,并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实践。考泽莱克在该辞典的编纂工作中承担了主要任务,并与布鲁纳合作提出概念史研究中独具特色的分期理论。在里克特[Richter]看来,正是由于考泽莱克在概念史研究中的实践,概念史才获得了具体的研究范式和清晰的理论脉络。⑦概念史研究的理论基于对概念的语义承载能力[semantic carrying capacity]和观念史相关性的预设,“概念”的载体是“词语”,但是概念比词语拥有更强的语义承载能力,概念是对意义的聚集,该意义是历史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和凝聚。一个概念是一个已经“吸收其被使用时的全部意义语境的词语”,因而具有“多种潜在的意义”。⑧概念是历史的,而并非黑格尔精神史的追随者对观念形而上学的非历史建构,一个概念要被运用和理解,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以及文化语境中对某个概念的惯例,约定概念的意义和所指功能是人类社会行动和实践得以实现的场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概念史的研究并非旨在研究具体概念的演变历史,而是要通过概念的历史性来进入具体的社会场域和意识形态之中。概念史强调概念是历史现实和预期的聚合,“视阈”[perspectives]和“诠释”[explanations]的聚合,如果不参照其他概念,不将概念置于一个概念域中我们就无法理解任何一个单一的概念。例如在考察“国家”这一概念,我们需要考察概念域中的诸如“公民”、“民族”、“暴力”、“阶级”等概念。考泽莱克在概念史的研究中反复强调概念的竞争[contlict],他认为概念的理解依赖于它们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它们被视为某些复杂政治斗争的表征。⑨策略性地简化收缩概念的意义的行为并不能掩饰概念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概念史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概念的这个意义会取代其他的意义?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如何竞争并获得认可的?概念史的任务便是恢复被历史遗忘的概念的意义,重现概念竞争的具体语境。概念的语义斗争其实是政治斗争的呈现,政治团体通过对概念的语义暴力来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权力,他们以概念去说服、协商和战斗,而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被大家所认可的概念,遮蔽和抹杀了斗争的过程以及在其中被取代的概念的其他意义。对考泽莱克来说,词语同时是战争的对象和武器:“由政治和社会的立场定义的语义竞争[the semantic struggle]通过给定一个概念以意义来继续和强化这种立场,语义竞争属于这些时代的危机,它就来自于我们所获得的书写文本之中。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并进行了自身结构的转型。”⑩例如考泽莱克考察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staatsbürger[公民]这个概念,他指出正是通过铸造出staatsbürger[公民]这个新概念,作为普鲁士改革家的哈登堡在观念上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预期空间,也即一种平面化的阶级秩序,一个人人身份平等的公民社会,从而启动了普鲁士关于未来社会政治秩序的争论,从而使传统上的那种基于特权的垂直性等级秩序逐渐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11)
考泽莱克将启蒙运动之后从1750年到1850年的一百年称为“鞍型期”[saddle time](12)后来又将其称作“临界期”[threshold time],(13)意象取自两山谷之间的峰峦,来比喻两个大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他认为欧洲在经历了两个山峰之间的低落、过渡之后,欧洲实现了向现代知识的转换。在这段时间内,欧洲社会和政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的政治用语和概念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这些就成为了《历史基本概念》编纂所要考察的重点,一部分传统的词汇例如国家、民族、市民、家庭等概念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一些新的概念,例如共产主义、阶级、帝国主义等等,由于政治的需要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概念史”还进一步对“鞍型期”的概念作以限定:(1)时间化[Verzeitlichuang]:将政治概念和社会概念嵌入历史视域之中的实践,预设概念会按照某种目标进行前进和运动;进入时间模型,赋予了概念史以历史性,也意味着概念也会因为组成概念语境和概念域的时间性变化而改变。(2)民主化[Demokratisierung]:对社会政治概念的使用不再局限在精英阶层,18世纪的阅读行为、阅读对象的扩大化,使得概念为其他阶级所知晓,这也使得他们可以参与到社会政治运动之中。(3)意识形态化[Ideologiesierbarkeit]:概念在语法形式上发生了从复数到单数的变化,(例如各种自由liberties变为自由liberty,各种历史histories变成了历史history),新词得以大量塑造,用以指代刚被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识形态。(4)政治化[Politisierung]:概念成为政治团体、阶级斗争的武器,或成为政治宣传和教化的术语。近年来,概念史的研究方法逐渐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在概念史的理论框架之下,金观涛和刘青峰考察了中国重要政治词汇的形成,他们通过研究也提出了中国当代政治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14)他们通过建立数据库并对相关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借此为研究素材做出分析研究。考察了诸如“公理”、“国民”、“个人”、“权利”、“共和”、“民主”等政治词语概念的形成。概念史的研究依赖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需要建立在对关键词的搜集整理和语义分析之上,这也是概念史一直受到质疑的地方,文献的选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概念史研究结论的形状。(15)尽管如此,概念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将观念的历史落实到词语的层面,通过扎实繁复逐词逐句的分析整理,试图从微观的维度恢复观念史真实的细微之处,在跨语际、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下,显得尤为合适。
二 作为方法的概念史与艺术史研究的结合
美术史者,史之一辐也。虽然,寻繁领杂,务信弃奇,明白头讫,品酌事例,其揆一也;然终以图像为指归,以立载笔之准的。而析理赏览,探赜索隐,又以观念史为羽翼。盖非立言无以明其理,非立言无以测其奥;而言之精粹者,观念也,图像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像不传;臻此极境,洵史之美轮美奂者也。(16)
范景中和曹意强在为《美术史与观念史》的序言中指出了艺术史的观念史倾向,艺术史不仅关心艺术自身观念的形态,而且试图通过图像进入社会观念史的结构之中。1764年,温克尔曼在其所著的《古代美术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艺术史这个学科的名称,他认为希腊艺术的特征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种特质,是希腊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特质和心理状态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艺术内涵精神和观念的预设一直是艺术史学科的一个传统。在洛夫乔伊所列出的观念史范畴之中,我们也能找到艺术史的位置。(17)艺术史和观念史能够拥有共同地带正是因为艺术可以承载观念、表达观念;同时,如卡西尔所言,它和语言一样,也可以作为符号或象征:创造人类的文化和观念。(18)
作为观念史研究方法的概念史目前的研究实践还局限在对社会观念史和政治史的研究之中,社会史和政治史中的概念斗争、变迁、概念化的过程更加符合概念史理论的模型。我们如果要将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应用在艺术史之中,就必须对已有的概念史的理论预设和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地吸收。概念史的起点是对构成日常经验和词汇的概念的稳定性和非历史性进行质疑和批判,并将对概念的分析和批判置于社会和政治场域之中,以获得对社会深处[underlying]结构的理解。(19)如果我们以一个艺术史学者的眼光内省艺术史学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对概念多义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视而不见不仅是社会史和政治史的现象;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不断出现的概念:现代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美术、抽象、表现、文入画、笔墨等等,这些概念构成了我们对艺术以及艺术史的视阈,有关于艺术的思维活动和行动都要依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概念史启发艺术史学者亟需对这些概念进行考察和分析,将其置于艺术史的视野甚至是社会文化的情景中以恢复概念意义的历史性和共时性的多元与关联。这方面,对传统画论中概念的考察已然是艺术史的一个传统,选取古代画论中一个概念,通过画论文本的意义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绘画实践加以研究,叙述该概念的变化以及与绘画实践的映照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的艺术史论文范式。这种研究方法在文本相对单纯稳定的古代画论领域尚可应用,但是如果用来研究现当代艺术的概念就显出其视域的狭隘和方法论的粗糙。以中国现当代美术为例,20世纪初期大量的外来词汇开始进入中国,尤其是在政治领域。“科学”、“民主”、“公理”、“个人主义”等外来的政治词汇进入中国的语境,经过数十年的沉积和淘汰,终于形成了中国本土的政治词汇的稳定意义。西方现代美术概念也在那个时期通过译介进入中国美术史,例如“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现代艺术”、“美术教育”等概念。当一种外来的概念进入不同的文化,而这一概念又背负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类似于箴言式的进步性时,这一关键词在另一种文化现实中的旅行就显得更加艰难和难以捉摸。同时,面对西方的美术概念,中国传统的美术概念也经受着阵痛和转型,这些美术概念在国家民族现代转型和抗战救亡的大背景不断实践和重构。1942年《讲话》的发表则确立了一系列美术概念域,“人民美术”、“阶级斗争美术”、“美术典型”等等新的概念诞生,同时也重新构造了“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等概念。这些美术概念在毛泽东时代也并非稳定,它们虽然都统一于政治和政权,但各个时期的意义都不尽相同,这和考泽莱克所谓的政治概念斗争的概念有着更多相同的地方,只不过是表现在美术概念的斗争和变迁之中。文革之后,也就是学术界默认的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期,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作品进入中国美术界的视野之中,大量关于现代艺术的词汇被翻译到杂志和书刊中,进而进入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表达和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之中。“形式美”、“抽象艺术”、“现代派”、“现代主义”、“后现代艺术”等概念大量涌现,直接构成了当代中国美术的理解视域。这三个时期都是新概念大量出现、原有概念被重新构造、赋予新的意义取代旧意义的时期,类似于《历史基本概念》所提出的“鞍型期”。
需要提及的是,概念史的研究必须要限定其时间范围和文献范围,笔者认为建立文献库作为概念研究的文本基础,并运用统计学对相关关键词进行分析,如此概念史的研究便能够更加接近概念的真实历史,排除研究者个人的主观预设。(20)统计学的方法早已引起史学家的重视,梁启超1922年11月10日在东南大学史地学会所作的《历史统计学》的研究已经对这种方法做了详述,(21)在艺术史的研究中,柯律格曾通过对《甫田集》的题跋的统计,得出了许多文徵明所书的跋文不被认为值得收入《甫田集》,并认为文徵明的名望是通过文字来建立的。(22)“文徵明生前及死后的文字记录如何将他与我们现在所谓的艺术品逐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省略文徵明的其他身份、并使其作品做所以产生的交换情境隐晦不显”。(23)研究艺术史中的概念、尤其是现当代艺术史概念,建立相关文献库,我们可以将美术批判、创作谈、理论文章等等作为一般文本收入文献库,以词语为单位进行搜索,并利用句子和上下文来判断概念的意义和语境。通过对艺术史中关键概念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恢复被遗忘的概念多种含义,揭示它们在艺术史词语域中的实践,从而获得对艺术史深层观念的深刻把握。
三 图像概念史
传统概念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文字资料,对于视觉语言和声音符号等比较忽视,“图像”、“声音”、“肢体语言”等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外。但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言语只是人类符号系统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感性符号,尤其是作为视觉语言的图像在社会交往和构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讨论“图像”能不能作为概念史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必须对“图像”作一描述和限定,从潘诺夫斯基至今,“图像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其自身的历史,以至于“图像”自身的概念如此含混而复杂。笔者更倾向于从研究的可能性出发来界定“图像”的范围,而不必囿于其来源于艺术史中的作品或者是视觉文化中的图片。从概念史视野研究图像的思路应有两种:其一,这一个或者是这一类图像其形式的结构必须相对稳定,和传统概念史研究词语而不是研究句子或文章的道理一样,稳定的图像能指形式在特定的时空中作为整体的单元和要素,其包含的意义相对稳定,易于分析和整理。这一类研究注重的是恢复图像在历史长河中意义的历史,关注其在社会语境中的目的性的意义建构、竞争和取代,关注图像意义的能动和实践性对社会历史的再生产。例如,毛泽东图像就可以作为概念史研究的对象,其图像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但却展现了复杂的意义。我们需要研究毛泽东图像的意义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接受、转移和扩散来揭示其如何成为当下视觉文化中重要概念,讨论影响和形成毛泽东图像概念的要素是什么,概念的含义和这一含义的变化,以及新的概念如何取代旧的概念的。
其二,和词语比起来,图像自身的能指形式的变动则更显得复杂,正因如此才有了沃尔夫林的关注形式的无名艺术史。比方说,我们在考察“太极”概念史的时候可能不用关注词语本身形式的变化,只需去研究其意义层面的变迁以及其与社会文化结构的相关性。但是如果去研究“太极图”的概念史,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理清历史中太极图谱系。我们不妨再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复杂性,如果说传统概念史关注的是词语所指层面的历史的话,那么图像概念史研究则会牵涉到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的复杂变动。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一图像系列所指意义的多义和竞争,还要研究该图像能指形式在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生成、竞争与取代。那么和传统的词语概念史相比,图像概念史则提供另一个进入社会史和观念史的路径:通过图像能指形式的多种形式的竞争和取代来进入这些领域之中。借用考泽莱克的提问方式:我们在这一历史时期为什么选用这一图像形式而不是另一种来表达某种意义?
在明确了对象之后,就要为对象划定研究的范围并建立数据库了,建立数据库是概念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我们如果要研究图像的概念史,则需要建立可供研究使用的图像数据库。早在上世纪70代就出现了以人工标注为基础的图像数据库检索系统,90年代又出现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数据库检索系统,由于采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了图像视觉特征的自动提取,使得大规模图像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更具现实性。(24)近年来,两方图像学研究也开始建立图像数据库,例如荷兰的ICONCLASS系统。(25)此系统主要通过关键字来建立索引系统,(26)关键字其实也是图像系统建立者赋予图像的意义和概念,这和概念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就相互冲突了。对应上文中所提到的两种图像概念史研究的思路,相对应的,应当有两种图像搜索的方式:其一,按照语义来进行搜索,即是通过图像在原来语境中本身包含的文本(例如作品的铭文、题跋,插画中的描述词句,寓言画中的释义等等),如果图像本身没有附带文本的话可以采取相近原则进行关联,或者是由专家赋予描述;其二,按照图像的形式来进行索引,利用图像识别系统来搜索出符合搜索者提供的形式要素和结构的一系列图像。
潘诺夫斯基开创的传统图像学来源于18世纪德国“精神史”[Geschichtliche],(27)潘氏强调艺术品的内在结构是阐释艺术品含义的关键,他的假设同时复活了黑格尔和康德哲学的某种构想。他把假定的概念带到经验中去,并赋予它可理解性。如果说德国概念史是对精神史的厘正的话,那么对图像概念史的研究从某些方面能弥补传统图像学的不足之处。对图像概念史来说,通过统计、分析和研究,它更能展现一个或者一系列图像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中存在的丰富性,对意义先验存在的质疑并将其放置于具体语境的分析之中也更能恢复图像与社会时代的关联。本文从理论上做了抛砖引玉的尝试,尚未导入具体的研究实践。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史的方法适合艺术史和图像研究的某些对象,并能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获得更加接近真实全面的历史信息。
①参见[德]考泽莱克撰,《社会史与概念史》,转引自伊安·汉普歇尔·蒙克编著,周保巍译,《比较视野中的观念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②[美]阿瑟·洛夫乔伊撰、曹意强译,观念史研究方法,载《新美术》,2003年第4期,第56-61页。
③洛夫乔伊在1932至1933年所作的詹姆斯哲学与心理学系列讲座[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 o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中首次陈述了自己的观念史方法论。讲稿于1936年发表,题为《伟大的存在之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在这篇文章中,洛夫乔伊明确提出了观念单元[unit-ideas]:可以说,它(观念史)的初始程序跟分析化学有些类似,尽管这个类比有其危险性。例如,在处理哲学学说的历史时,它切入那些明确的个体体系,并为它自身的目的而将它们分解成它们的构成要素,即分解成我们所说的单元观念[unit-ideas]。
④Richard Rorty,Philosophy and Mirror of Natur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p 263.
⑤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义学[Semantics]是研究语言、语言符号和符号顺序的含义,也即是词语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是探讨词语深层内涵的研究方法。布雷尔[Michel Breal]在他的《语义学论集》(1897)中创造了这个词,作为表示关予意义的哲学研究的一个名词,任何分析我们被语言弄混淆和误导的方式的尝试都可以被说成是“语义学”。
⑥英文译为Conceptual History。
⑦M.Richter,The Histor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4.
⑧Cf.Koselleck,"Einleitung",in Geschichtli che Grundbegriffe,xx,xxif.
⑨Timo Pankakoski,"Conflict,Context,Concreteness:Kosalleck and Schmitl on Concepts",in Political Theory,December 2010 Vol.38 No.6,pp.749-779.
⑩Ibid.,p.767
(11)周保巍撰,《概念史研究对象的辨析》,见《概念史笔谈》,载《史学理论》,2012年第1期,第7-11页。
(12)Reinhart Koselleck,"Richtlinien fur das Lexikon politisch-sozialer Begriffe der Neuzeit," in Archiv fur Begriffsgeschichte 11(1967),p.91.
(13)Reinhart Koselleck,"A Response to Comments on the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in The Meaning of Historical Terms and Concepts:New Studies on Begriffsgeschichte,ed.Hartmut Lehmann and Melvin Richter,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1996,p.69.
(14)金观涛、刘青峰认为中国当代政治观念的形成几乎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洋务运动时期,特点是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的意义进行选择性吸收;第二阶段是从甲午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大量现代新观念进入中国;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第8页。
(15)《历史基本概念》一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为:(1)理论家的论著,(2)政治、社会和法律资料,(3)词典、百科全书、专业手册、职业手册以及类属词典。
(16)范景中、曹意强为《美术史与观念史》一书作的序言,见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参见洛夫乔伊《观念史研究》中所列出的观念史研究范畴的第八条:除了文学以外的各种艺术史,以及这些艺术的趣味变化史。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78,No.2,1938.03
(18)[德]卡西尔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19)Reinhart Koselleck.Futures past.on the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time.Translated by Keith Trib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p.75.
(20)参见金观涛、刘青峰撰,《历史的真实性: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载《清史研究》,2008年2月第1期。
(21)梁启超撰,《历史统计学》,见夷夏编,《梁启超演讲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22)柯律格著、刘宇振等译,《雅债:文徵明的社会性艺术》,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23)同注(22),第216页。
(24)周向东撰,《图像数据库检索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论文,2003年。
(25)ICONCLASS系统全名ICONogrphic CLASsification System,由荷兰艺术史学者凡德·瓦尔(Henri van de Waal)所倡议,20世纪90年代由凡登贝尔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建立起的一套图像搜索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图像关键字、意含或综合语词,搜索出ICONCLASS编目以及其相关文案,并连结上艺术品重要档案以及电子图库。参见http://www.iconclass.nl/home。
(26)关于ICONCLASS的索引系统参见陈怀恩著,《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260-261页。
(27)1932年潘诺夫斯基发表了〈论图像艺术作品的描述与内容意义问题〉一文中推出了三个层次的艺术解释方法总纲,他将图像解释的客观标准的本质意义归结为一般精神史[Allgemeine Geschichtli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