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汉语常用代词变迁研究-以《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训世评话》为中心论文

元明汉语常用代词变迁研究
——以《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训世评话》为中心

张洪健1,2

(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北京 100089; 2.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生部, 重庆 400031)

[摘 要] 元明时期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考察了几组代词在《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训世评话》中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元明常用代词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变化:元代常用人称代词“俺”“咱”“我们”“恁”在明代分别被新的常用代词“我”“咱们”“你”所取代;元代常用指示代词“这”“那”在明代完全取代了“阿的”“兀的”“兀那”,继续成为明代常用指示代词。

[关键词] 元明汉语;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代词;变迁

一、引言

元明时期是汉语词汇变迁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不仅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而且还发生了大量新旧词语的更替现象,“在常用词方面,成批地出现了在历时更替过程中具有主导词地位的词”[1]41。作为汉语词汇家族中比较活跃的成员,代词在该时期也完成了一次新旧更替的变迁过程,同时基本奠定了现代汉语代词的基本体系。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代词都能在元明时期找到相应的形式。借助元明时期语料,描绘出代词的基础面貌及变迁的过程,这对于深化我们对汉语代词系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元明时期保留下的口语文献却很少。即便是保存了一些口语词句的元杂剧与明小说,在语言上仍表现出较强的文言色彩。因此可以说纯粹的口语文献根本没有。但是同时期朝鲜半岛却流传着不少如《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以下简称《训世》)等汉语口语教科书。这些教科书随着当时实际口语的变化而进行了多次修订,不同程度地记录着元明时期汉语词汇变迁的基本过程。因而口语教科书也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利用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研究代词变迁而取得较大成就的研究者主要是郑光、李泰洙、王永超、汪维辉等人。郑光[2]通过对比古本《老乞大》(以下简称《古老》)和翻译《老乞大》两个版本的词汇差异,发现元明之际代词方面的新旧更替十分明显。李泰洙[3]研究了《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人称代词,发现四个版本的代词在使用频率、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等方面有着很多差异。王永超[4]对元明代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提出语言接触对元明时期汉语代词变迁产生过较大影响。汪维辉[5]列出了《训世》《朴通事谚解》《老乞谚解》(以下简称《老谚》)在代词“咱(每/们)、这们、那们、那的”分布上的差异,提出方言因素带来的词汇更替问题。

(3)客家居民点分布密度和河流密度二者具有较高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客家人也是具有“逐水而居”的特点。客家人住宅选址在水源充足的区域,易于为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水源,同时也易于达到客家人对住宅的“前水后山”的风水要求。

表演时绝对要根据规定情境来进行的,不能随心所欲。在规定的情境中交流,这是许多业余演员很容易疏忽的环节。交流有很多种:与对手的直接交流;与观众的间接交流;与一个不存在的对象交流;自己和自己交流。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演员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交流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可以是自言自语。

3.教学活动处理不当。一方面教师对转化体育后进生思想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现今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重,课时多,班级人数多,限于时间和精力关系对体育后进生照顾关心不够;此外,部分体育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学生由于偶然事故受伤,就会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对所有体育活动都存在被动、恐惧的抵制心态。

二、语料的选择

本文主要选择下面三部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为研究语料:

(一)《古老》和《老谚》

“咱”“咱每”在《古老》中分别出现9例和75例,都是复数用法。从用例次数看,“咱每”在《古老》中是常用代词。《老谚》中的“咱”有7例,“咱们”有83例,“咱们”仍为常用词。《训世》中没有出现“咱、咱(每/们)”。“咱们”只存在于北方系官话里,南方系官话没有“咱们”,只用“我们”[7]65。《训世》中也确实出现“我们”6例,这说明《训世》和《古老》《老谚》的方言背景不同,《训世》中应该有南方官话的成分。

本文研究所用《古老》和《老谚》的例句均选自李泰洙博士论文《〈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后面的附录。李泰洙在论文附录中提供了《老乞大》四个版本的文本对照,对于考察《老乞大》词汇演变非常便利。

(二)《训世》

《训世》是朝鲜人李边晚年编写的一部汉语教科书。他之所以要编写这部书,主要是想借此来改变当时朝鲜汉语教教书既非日常所用汉语,又混杂着大量蒙古语的弊病。《训世》采用文白对照形式,“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明初常用词新旧质素的兴替概貌”[1]41。另外《训世》成书时间与《老谚》相差仅十年左右,但二者在代词方面有些差异,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少代词发展与演变的信息。

本文考察的《训世》的语料主要是它的白话部分,文本收录在汪维辉主编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第一册中。

三、从几组人称代词的演变看元明汉语常用代词的变迁

“老谚训”中出现的人称代词主要有“我、俺、咱、我们、俺每、咱(每/们)、你、恁、你们、恁们、他、他(每/们)”等。这些人称代词在“老谚训”里的使用情况见表1:

表1 “老谚训”里人称代词使用情况

(一)我>俺(“>”表示替代或占主导词地位)

受于课时所限,留学生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理解难以深入,这还需要他们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梳理及消化及更多的临床实践。

改革现状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众多院校在该课程的教研教改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俺”(180例)、“我”(84例)都大量出现在《古老》里,而“俺”的使用频率却大大超过“我”,这说明元末汉语中“俺”“我”同时使用,但“俺”比“我”更为常用,是当时的常用第一人称代词。到了《训世》中“俺”的用例却仅有3例,而“我”的用例多达182次,远远超过“俺”,这反映出明初“我”在与“俺”的竞争中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新的常用代词。这一发展态势在《老谚》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我们统计发现,《老谚》中已没有“俺”的用例,《古老》中的“俺”在《老谚》中全部改为了“我”。

左达和徐艺同时笑起来,徐艺最后还是被左达的笑惊呆了。左达笑着站起来张开双臂看着天空,又突然转过头来看着徐艺。

例1.a.俺 从高丽王京来。(《古老》)

由图 9可知,膜蒸馏卤水浓缩实验在进行一段时间后卤水达到过饱和,有部分析晶。所以随着膜 4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膜通量在逐渐减小。因为在实验中,膜被重复使用,膜孔易被堵塞,膜的性能逐渐下降,使水的透过量减小。由图10可知,随着实验在时间上的累积,盐截率变化不大,均达到99%。

b.我 从高丽王京来。(《老谚》)

吕叔湘先生认为“俺”是“我们”的合音,在早期宋金白话文献里主要表示复数。到了元代,“俺”增加了单数的用法。元杂剧中有不少“俺”用于单数的例子。

例2.只愿的南京有俺 亲娘,我宁可独自孤孀。(《全元曲杂剧·铁拐李》)

例3.大哥,俺 是穷货郎儿,那得金银财宝来?(《全元曲杂剧·盆儿鬼》)

“俺”在《古老》中不仅兼有单复数用法,而且单数用法的用例远远超过了复数用法(据李泰洙统计,《古老》中“俺”单数用法占83%,复数用法占17%)。“我”在《古老》中全是单数用法。在《训世》中,“我”虽然以单数用法为主,但却可以与数量短语连用表示复数意义。而且这种用法在《老谚》中仍然得以延续。

例4.这铁牌子只不是哥哥的,天与我两个 弟兄的。(《训世》白46)

例5.着两个看行李,我两个 问去。(《老谚》)

例6.我不惯打水,你先打水去,我两个 牵马去。(《老谚》)

[15]Jeff Larson, et al., “How We Analyzed the COMPAS Recidivism Algorithm”, May. 23, 2016, https://www.propublica.org/article/how-we-analyzed-the-compas-recidivism-algorithm.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在元明汉语代词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借助域外汉语教科书来证实元明汉语代词变迁过程方面尚有可研究的空间。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古老》《老谚》《训世》(以下简称“老谚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定性定量地考察几组代词的新旧更替现象为例,探讨元明汉语常用代词的变迁问题。

鉴于《古老》中的“俺”到《老谚》中都被替换成了“我”(见例7),我们推断“俺”的复数用法基本上传递给了“我”。

例7.a.后头更有几个伴当,赶着几个马来也,你这店里下的俺 么?(《古老》)

b.后头更有几个火伴,赶着几匹马来也,你这店里下的我 么?(《老谚》)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元明汉语人称代词“俺”“我”经历了从元朝“俺”与“我”并用、以“俺”为主导,到明初以“我”为主、全面取代“俺”的变迁过程。另外,“俺”经历了从只表复数到单复数兼具的过程。随着“俺”被“我”的取代,“我”继承了“俺”的复数用法,从而也从最初的表单数发展到明代单复数并用。

(二)咱(每/们)>咱、我们

“咱”初见于宋、金、元的文献,“不见于宋以前的字书”[7]97,在宋元时代的文献中有单数(如例8)和复数(如例9)两种用法。

将箱式电阻炉温度升至500 ℃时,放入有涂层和无涂层的Q235钢片样品,放置一定时间后从炉内取出试样,冷却至室温,称重,以样品氧化增重速率V(O)表征试样的被氧化能力.V(O)值越小,说明试样抗氧化性能越好.V(O)值的计算公式如式 (1).

例9.咱 是他养育父母,他见了他亲娘受无限苦楚,不争你不要他去认呵。(《全元曲杂剧·五侯宴》)

“咱每”,又写作“咱们”,是“咱”的复数形式,较早见于宋元文献。

2.1.1 充分利用草山资源根据草山面积,决定养殖规模,既不能过度放牧,造成草山资源枯竭,甚至水土流失;又要充分利用草山资源,以达到效益最高化。

“恁”的消失可能跟“你”、“恁”用法相似有一定联系。“你”在《古老》中虽然主要用作第二人称单数,但也可以跟带有复数义的名词短语一起合用(见例13、14),具有整合“恁”的用法的潜力。

例11.咱每 三个在这里,厮论做个秋千架,一人打,两人抬。(《全元曲杂剧·琵琶记》)

《古老》成书于高丽末,是目前传世的《老乞大》最早版本。它反映的是元代后期的北方地区官话[6],通过它可以窥见元代汉语的真实面貌。《老谚》大约刊行于1670年,大体反映的是明初北方话的口语。但是《老谚》和《古老》在词汇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因而它能反映明初汉语的词汇演变情况。通过对比两个版本代词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元明汉语常用代词变迁的轨迹。

(三)你>恁

“你”是古代的“尔”,据吕叔湘先生推测,“你”的写法大概出现于南北朝后期。“恁”一般常用作第二人称复数。吕叔湘先生认为“恁”谐“你们”的合音[7]81

《古老》中存在着“你”“恁”共用的现象,但“你”的使用频度大大超过“恁”,据此我们推断“你”为元末汉语的一个常用代词。《训世》中“你”“恁”也都出现过,但“恁”的用例却只有3例,大大少于“你”(183例),从中不难发现“你”已取代“恁”成为常用代词。在《老谚》中,“恁”已经完全消失不见,《古老》中的“恁”在《老谚》全部改成了“你”。

例12.a.伴当恁 从那里来。(《古老》)

第一人称代词“我”来源很早。秦汉以后的口语里很可能“我”已经统一了“吾”[7]2。第一人称“俺”初见于宋词和金人的两种诸宫调。

b.大哥你 从那里来。(《老谚》)

例10. 使刘氏为之,咱每 但有反叛而已。(《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平话》)

例13.你客人每 自做饭吃。(《古老》)

例14.你两家 休争,限十个日头还足价钱。(《古老》)

例8.夜深也咱 独坐。谁想道人瞧破。(《全元曲杂剧·赚蒯通》)

“恁”在《古老》中共出现123例,其中单数用法84例,大大超过复数用法(39例),这说明“恁”在《古老》中已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单数用法。《古老》中“你”“恁”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我们推断也许是这种用法的相似推动了“你”与“恁”的合流,最终导致“你”成为常用代词。

另外,“恁”在《老谚》的消失也可能和《老谚》所记录的北方官话有关。毕竟《老谚》所反映的北方官话跟《古老》所反映的汉儿言语不同。官话的基础方言背景不同,在词语尤其是代词上就很有可能表现出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恁”在《老谚》中消失不见,并不意味着“恁”在明初及其后的汉语中不再使用,《训世》中出现了2例“恁”的用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恁”的消失提醒必须关注明代北方官话来源的复杂性。

四、从几组指示代词的新旧更替看元明汉语常用代词的变迁

元明时期文献中出现的汉语指示代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繁杂。我们仅以“这、那、阿的、这的、兀的、兀那”等指示代词为例,考察“老谚训”中指示代词的新旧更替现象,借此探讨元明时期汉语常用代词的变迁问题。以上指示代词在“老谚训”里的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老谚训”里指示代词使用情况

(一)这>阿的、兀的

“老谚训”中出现的近指代词主要有“这、阿的、这的、兀的”等。“这”在“老谚训”三部教材中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在《古老》出现179例,在《训世》出现335例,在《老谚》出现230例,这充分说明“这”一直是元明时期的常用代词。

近指代词“阿的”在《古老》中仅出现3例,到《老谚》中改为以“这”为主体的复合词“这个、这的、这们的”。“阿的”在“《训世》中也出现2例,都与“便是”同时使用,用来引出后面的格言俗语,是语言中的一种存古现象[8]。“阿的”在《老谚》中并无用例,这说明“阿的”应该不是明元明时代的常用代词。

“阿的”应该是一个北方汉语代词。元代杨瑀在《山居新话》中曾指出,“王衍以铜钱为阿睹物,顾长康画神,指眼为阿睹中,二说於理未通。今北方人凡指此物,皆曰阿的,即阿睹之说明矣”。杨瑀的话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第一,“阿的”在元代北方是一个常用代词,但它在《古老》中用例极少,说明《古老》所反映的语言和元代北方语言是不同的语言。我们推断《古老》所反映的语言应该是北方官话,而非北方方言。第二,“阿的”的意思跟“阿睹”相同。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引》中指出,“王衍呼钱为阿堵物”,从中我们可以推断杨瑀所谓的“阿睹”实为宋晋时代的近指代词“阿堵”的异形词。《滹南遗老集引》中也说,“阿堵如俗言阿底也”,这又给我们提供两个信息:第一,“阿底”可能是“阿的”的异形词;第二,“阿底”在当时可能是一个方言词。我们考察了《康熙字典》中的“的”:“的,后人误音为滴,转上声为底。宋人书中凡语助皆作底。”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元代的“阿的”可能就是宋金时代的“阿底”。也许是因为“阿底”的方言词地位,其异形词“阿的”也就很难见于《古老》《训世》《老谚》等官话教材中。

“兀的”,又作“兀底”。宋人马永卿所撰《马真子》说,“古所谓‘阿堵’者,乃今所谓‘兀底’也”,这告诉我们“兀底”与“阿堵”同义,而且宋代用的是“兀底”。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晋王衍口不言钱,强名阿堵,俗言兀底,律贪之谓也。”这说明“兀底”也是一个方言词。在元代文献中,“兀的”和“兀底”两种形式都较为常见。但在《古老》只有“兀的”出现,没有“兀底”的用例,这也和《古老》只用“阿的”不用“兀底”的情况一致。据此我们推断,《古老》所记录的汉儿言语和宋人所谓的“俗言”应该是不同的汉语系统。另外,“兀的”“兀底”在《老谚》和《训世》中都没有用例。《古老》中的“兀的”在《老谚》中多改为了“这的”。

例15.a.兀的 灯来了。(《古老》)

本实验利用内蒙古传统发酵乳制品奶豆腐,通过初筛和复筛,挑选出16株发酵性能良好的嗜热链球菌(T1~T16),并结合镜检观察、生化试验以及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16株菌发酵酸乳至70°T所需时间为4-8 h,各菌株在产酸、持水性以及蛋白水解能力存在差异。菌株T 9和T16各方面的性能均比较好,具有良好的产酸能力,后酸能力弱,并且持水性和蛋白水解能力均比较好,制备的发酵乳酸奶风味浓郁,口感优越,质地良好,可用于开发具有良好发酵特性的直投式酸奶发酵剂。

b.这的 灯来了。(《老谚》)

从宋代的“兀底”到《古本》的“兀的”再至《老谚》《训世》中“兀的”“兀底”的消失,这反映出《古本》与《老谚》《训世》所记录的汉语系统应该是不一样的。前文提到《训世》和《古老》《老谚》的方言背景也不同,《训世》中有南方官话的成分。据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大敢的假设,那就是《古老》反映的是汉儿言语,《训世》反映的可能是朱明皇朝上层人士所说的口语,而《老谚》反映的也许是普通士人所讲的口语。

8月5日,国际母婴用品专家贝亲在北京BVLGARI酒店举行“My precious臻宝之旅钢琴演奏会暨贝亲&京东母婴奶爸盛典”启动仪式。这场视听盛宴吸引了300组热情前来体验的准妈妈和准爸爸家庭。

(二)那>兀那

“老谚训”三部教材出现的远指代词主要是“那”和“兀那”。远指代词“那”在“老谚训”三部教材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说明它一直是元明时期的常用指示代词。

远指代词“兀那”不见于宋金文献,初见于元代文献。

例16.兀那 厮你端的姓甚名谁?(《全元曲杂剧·东墙记》

例17.兀那 妇人我还你抱将出去。(《全元曲杂剧·五侯宴》

“兀那”在《古老》中出现8例,相比“那”来说,使用频度不高。此外,“兀那”在《训世》和《老谚》中均已消失不见,《古老》中的“兀那”在《老谚》中全部改成了“那”。这说明“那”在与“兀那”的竞争中获得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元明时期一个极为重要的常用代词。

女警官道:“举报者说,被绑架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盗墓者,我们很难找到了;另一位是省城的,叫什么名字,他讲不出来。”

五、结语

元明时期是汉语常用代词变迁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上文考察的几组代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我们发现元代常用的人称代词如“俺”“恁”“咱(每/们)”到了明代逐渐消失不见,已经被新的常用人称代词如“我”“咱们”“你”所取代。另外,在元代已经奠定了主导地位的常用指示代词“这”“那”,到了明代完全取代了“阿的”“兀的”“兀那”等指示代词,继续成为明代常用指示代词。需要说明的是,像“俺”“恁”“咱(每/们)”这类代词用例的减少或消失,只代表它们在官话中失去了常用词的地位,但绝不意味着它们在其他汉语方言系统中也消失了或不再使用了。

[参 考 文 献]

[1]张美兰.明初汉语常用词新旧质素的兴替变化——以《训世评话》为中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1-49.

[2]郑光.{原刊}《老乞大》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

[4]王永超.元朝时期汉语代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汪维辉.《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J].语言研究,2011,(2):18-25.

[6]汪维辉.《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J].中国语文,2005,(6):545-556.

[7]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8]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张洪健(1984-),男,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生部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5823( 2019) 07- 0080- 04

[收稿日期] 2019- 04- 19

[责任编辑:白彩霞]

标签:;  ;  ;  ;  ;  ;  ;  

元明汉语常用代词变迁研究-以《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训世评话》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