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余额调节表中隐藏的“油腻”_银行论文

银行余额调节表中隐藏的“油腻”_银行论文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藏“猫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猫腻论文,余额论文,银行存款论文,表中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转移、截留专项资金。通过对银行对账单本身真实性的核实,查明数字有无伪造。如我们在对某项专项资金的审计中,该单位提供的银行日记账与对账单存款余额相符,我们对提供的手抄银行对账单产生了怀疑,决定延伸调查相关单位,在延伸审计时发现,该单位的拨款金额与收款单位的入账金额不相符,经进一步查实,发现该单位采用支票存根金额多,实际出票金额少的手法,转移截留专项资金51万元,调剂或延期拨款,用于购买办公用房,发放企业贷款24万元,同时伪造虚假对账单,造成银行日记账与对账单存款余额相符的假象。

2.隐瞒销售,偷漏税款;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出借银行账户;公款私存。通过对银行日记账上数额相符的同收同付而日期相差不远或者银行对账单上同收同付而单位银行日记账上无此业务的事项追查,发现:一是将实现产品销售时收到的银行存款不入账,以现金形式从银行全额提出,再以小额现金作为销售收入入账,配合销售发票的大头小尾,隐瞒销售,偷漏税款;同时套取现金,另立账外账,列支回扣,请额、送礼等。二是公款私存。一些经办人员采用银行存款付出、收回不入账的手法,转移公款以私人名义储蓄,到期本金转回,利息或私吞,或放在账外用于非正常支出。三是违规出借银行账户,为外单位套取现金。

3.挪用公款。我们在对某单位审计时,根据该单位银行未达账项多、相隔时间长的现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复算、核实,发现调节表中有的未达账项只记录了发生时间,无支票号码,经逐笔核实,查出出纳会计采取开出支票提取现金,而支票延压不入账手段,1999年11月提取现金5万元挪为己用,直到2002年5月审计发现后才归还入账。

4.贪污公款。根据支票存根与对账单逐笔查对,注意查核银行支票出票号码、金额、用途与单位入账存根的对应内容,发现,某单位现金会计有意混淆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的使用,以及采取提现入账大头小尾,利用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的漏洞,贪污公款13万余元。

5.长期不核实,造成损失。审计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单位虽然按期编制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但也只是止于调平余额,没有认真追查未达账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对银行已付单位未付的部分,隐藏了不少问题。如某单位截止2001年底共有未达账项近90笔,最早的一笔是1989年的,最大金额是30万元。在重点核查银行已付单位未付的未达账项时发现:其中1997年5月银行付出20万元,因账务处理差错多还的贷款,由于长期未追查,对方原领导人及经办人员几经变动,对账困难很大,可能形成损失。

标签:;  ;  ;  

银行余额调节表中隐藏的“油腻”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