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静电预处理技术对番茄保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伍丹[1](2021)在《预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包装对鲜切茄子和橙子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鲜切果蔬营养丰富,同时方便、快捷,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鲜切果蔬经过加工处理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极大的加剧了鲜切果蔬的品质劣变和货架期缩短。因此,具有针对性的开发高效、安全的保鲜技术意义重大。为了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并确定鲜切果蔬微孔气调包装的包装参数,研究了微孔包装的气体交换模型和鲜切果蔬的呼吸速率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微孔气调包装的气体交换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和应用。结果表明,米氏方程中的非竞争性抑制模型和所建立的气体交换模型非常适宜表征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的呼吸速率及其在包装袋内的气体浓度变化。适宜150±2 g鲜切茄子和200±2 g鲜切橙子的微孔气调包装分别为4孔直径103μm和5孔直径207μm的PET包装袋。为了确定纳米氧化锌作为涂膜添加剂时的安全使用剂量,研究了不同粒度的纳米氧化锌的抑菌性和细胞毒性,以及不同浓度和粒度的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对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锌的粒度越小,抑菌作用和细胞毒性越强,且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优于酿酒酵母。纳米氧化锌涂膜时锌的迁移量与其浓度有关,而与粒度关系较小。在锌迁移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抑菌活性(100 nm氧化锌对酿酒酵母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80 mg L-1)、细胞毒性(100 nm的氧化锌浓度≤50 mg L-1)和剂量最低原则,采用400 mg L-1的100 nm氧化锌进行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后续的涂膜处理具有较大的安全性。考虑到鲜切茄子在冷藏期间品质劣变主要表现为褐变和微生物侵染,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100 nm氧化锌400 mg L-1,壳聚糖1.5%,甘油0.45%)结合微孔气调包装(103μm,4孔)联合处理对鲜切茄子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联合处理有效改善了包装袋内的气体环境,显着抑制了鲜切茄子冷藏期间的软化、质量损失(1.21%)、呼吸速率(5.10 m L CO2kg-1h-1)和微生物生长(5.53 log CFU g-1)。同时,有效延缓了总花青素和总酚含量的下降(保留率分别为70.77%和88.88%),有效抑制了鲜切茄子的褐变并保持较高的视觉指数(5.67),使鲜切茄子在15天内保持了较高的品质。考虑到鲜切橙子在冷藏期间品质劣变主要表现为失水、异味和真菌侵染,研究了加压氩气(2 MPa,30 min)与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同上)结合微孔气调包装(207μm,5孔)的联合处理对鲜切橙子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联合处理有效地减少了鲜切橙子的质量(4.23%)和抗坏血酸损失,减少了可溶性固形物的增加,有效抑制呼吸速率(10.51 m L CO2kg-1h-1)及细菌和真菌(5.74 log CFU g-1和4.83 log CFU g-1)的生长,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感官评分和水分均匀性。此外,联合处理的鲜切橙子具有最小的挥发性特征气味,而鲜切橙子冷藏后期的异味与醛,醇,酯和萜烯等化合物含量增加有关。联合处理使得鲜切橙子在16天内保持了较高的品质。
梁秀萍[2](2021)在《乳清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乳液递送体系的设计及其对番茄红素稳态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食品的营养和健康作用广受人们的关注。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属于类胡萝卜素家族的脂溶性色素,在番茄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然而,番茄红素水溶性差,稳定性低,在胃肠道消化条件下易降解,导致其生物利用率低,限制了其在功能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利用不同的递送体系能够较好地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本文首先针对新鲜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利用乳液设计原理对番茄汁体系进行界面修饰,研究食用油、乳化剂和质地改良剂对其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的调控作用;其次,在乳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乳液凝胶体系对纯化的番茄红素进行包封和递送,系统探究乳液凝胶形成机制,最后,从体外消化和细胞水平证明乳液凝胶促进番茄红素消化及吸收的能力。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乳液体系增强番茄浆中番茄红素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的机理:利用乳液设计的原理,在番茄浆中添加不同类型和不同浓度(0-8 wt%)的可食用油脂(橄榄油或玉米油)、乳化剂(乳清分离蛋白,WPI)或质地改良剂(海藻酸钠,SA),并进行均质处理,研究了复合体系的理化性质。这些物质的添加增加了番茄组织中游离番茄红素的释放量。均质过程中,WPI的加入导致乳液形成更小的油滴,使光散射更强,从而使番茄浆更加浑浊。SA的加入增加了番茄浆的黏度,从而增强其均匀性。在番茄浆中添加8 wt%玉米油和1 wt%WPI,番茄红素的贮藏稳定性最好。以6 wt%橄榄油和1wt%SA为添加剂,番茄红素的体外生物可及性最高(61.5%)。(2)WPI乳液凝胶的形成机理和理化性质:基于乳液模板法,采用高能乳化和冷凝胶化相结合,利用交联剂诱导的方法制备了WPI乳液凝胶,评价乳液凝胶的微观结构、流变及加工特性。转谷氨酰胺酶(TG)诱导交联使凝胶形成含有小颗粒聚集体的乳液凝胶,而Ca2+诱导交联使凝胶形成较大颗粒聚集体。乳液凝胶的表观黏度、强度、持水性和硬度在双交联后均有所提高,以上结果表明TG和Ca2+对诱导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空间结构的乳液凝胶具有协同作用。(3)WPI-SA复合物乳液及乳液凝胶构建及其功能性质:设计不同界面结构(层层组装乳液与混合物乳液)并通过TG和Ca2+诱导乳液交联形成乳液凝胶。圆二色谱、SDS-PAGE、微观图像及流变学行为表明预热处理使WPI暴露疏水残基,形成蛋白质聚集体颗粒,与多糖混合后能够形成具有微小孔径的乳液凝胶,双交联进一步使得凝胶强度及黏度提高;而加热WPI-SA复合物后疏水残基未充分暴露,导致凝胶强度稍弱,且以Ca2+诱导交联为主导作用,但其水持力较高。以上结果表明层层组装乳液在同等条件下的凝胶性更佳。(4)负载番茄红素的WPI-SA复合乳液凝胶体外消化及肠道吸收行为:构建温度加速试验和体外消化模型,研究了WPI-SA复合乳液凝胶对番茄红素贮藏稳定性及胃肠道稳定性的影响。与游离番茄红素相比,双交联乳液凝胶显着提高了番茄红素的贮藏稳定性及消化稳定性。MTT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乳液凝胶对Caco-2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负载番茄红素的WPI-SA复合乳液凝胶对细胞的抗炎活性更强;细胞内摄取的番茄红素含量结果证明WPI-SA双交联复合乳液凝胶促进了Caco-2细胞对番茄红素的吸收。综上,通过精细控制乳液设计原则,番茄制品中番茄红素的物理稳定性与生物可及性有所提高;基于乳液模板法,通过TG和Ca2+双交联成功构建了流变及功能特性优良的乳液凝胶;此外,通过WPI-SA复合乳液凝胶对番茄红素进行包封,提高了番茄红素的胃肠道稳定性及其在肠上皮细胞的吸收率,以上结果为提高番茄红素的应用价值提供新的途径。
黄欢[3](2020)在《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质地及风味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超高压技术(HPP)作为一项非热物理加工技术,在有效灭菌的同时可较好地保持食品的营养和感官品质。本文研究了 HPP处理下鲜切马铃薯质地、风味品质的变化,同时探究HPP处理下鲜切马铃薯质地改善;其次从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膜的机械损伤、细胞壁多糖理化性质变化三个方面阐明了超高压对马铃薯质地的影响机制;最后采用电子感官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风味品质进行分析评价。为HPP在鲜切果蔬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影响及质地改善方法探究HPP处理具有保持鲜切马铃薯色泽的作用,但硬度存在显着下降(P<0.05),在压力500 MPa时出现回升趋势,然而相较传统热处理,HPP能够更好的保持马铃薯质地。利用氯化钙结合HPP处理,可以有效改善HPP处理所导致的质地损失。在氯化钙处理中,真空浸渍效果较好,且在钙处理(1.0%CaC12,10min)结合 HPP(300MPa,10min)的处理条件下,鲜切马铃薯平均硬度值最大,为(3284.83±313.81)g。(2)超高压对马铃薯质地的影响机制探究HPP处理导致细胞结构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虽未改变马铃薯细胞壁物质的基团组成,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马铃薯细胞壁相关酶活性及多糖含量,降低WSF含量,促进了纤维素的降解,导致质地存在下降。而HPP相较传统热处理可较好保持质地以及500MPa下的质地回复现象取决于HPP处理后马铃薯果胶酯化度降低,NSF、CSF含量提高。CaC12结合HPP处理可明显抑制HPP处理带来的细胞损伤,提高细胞抗性;且通过抑制纤维素降解,提高CSF含量,来改善马铃薯质地软化这一问题。(3)电子感官结合GC-MS联用技术评价风味品质新鲜鲜切马铃薯口感滋味以咸、甜、鲜味为主,其中(E)-2-壬烯醛对其风味贡献最大;蒸煮后其鲜味响应值有所增大,醛类、呋喃类和酯类相对含量较高,(E,E)-2,4-癸二烯醛对其风味贡献最大。HPP处理中100MPa下生熟马铃薯风味品质均不佳,甚至存在不良风味物质。其余条件HPP处理基本未改变马铃薯中关键风味物质,同时降低马铃薯的刺激气味,增加果香、甜香等愉悦香型。对马铃薯整体风味具有改善效果,且在贮藏期间对风味品质具有保持的作用。
周黎贞[4](2020)在《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细胞壁结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大量文献研究了脉冲电场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细胞膜的“电穿孔”理论认可度较高,对改变细胞壁结构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脉冲电场处理金桔,研究了脉冲电场对金桔细胞壁结构影响,阐述金桔表皮细胞壁“电穿孔”原理,及其在金桔蜜饯浸渍、品质改善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 脉冲电场处理金桔,导致金桔表皮高效穿孔,脉冲电场处理强度1.0 k V/cm、10个脉冲,PEF处理1次条件下金桔样品切片相比对照组形成了17个较大孔,22个尺寸较小的孔,金桔表皮精油腔结构变得蓬松,有裂缝。2. 通过研究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细胞壁组成成份结构影响,发现脉冲电场处理导致细胞壁中初生壁层、次生壁层骨架物质纤维素结构变化:纤维素链间氢键减弱,结晶度、结晶指数和结晶尺寸减小,大原纤维间距离增大,表面结构粗糙,丝状微原纤维暴露,随着脉冲电场强度提高至2.0 k V/cm,30个脉冲,纤维素表面出现许多空隙,结构变得蓬松,尺寸增大,对细胞壁的支撑作用减弱,刚性降低。脉冲电场处理强度为2.0 k V/cm,30个脉冲条件下,细胞壁中半纤维素链间氢键作用力明显减小,结合水性能减弱,C1-H弯曲振动增强,空间结构改变,分子链减短,半纤维素由规则环状结构变成较小的无序颗粒小块状,结构崩塌,表面锯齿状结构变成针形结构,半纤维素对微纤维表面的连接作用减弱,导致细胞壁坚硬的网络结构骨架结构破坏。脉冲电场处理强度度2.0 k V/cm,30个脉冲条件下,细胞壁胞间层果胶分子间氢键伸缩振动峰增强,亲水性能提高,分子量减小;果胶粘度随着脉冲电场处理强度提高而减小,对细胞壁间相互粘连作用力减弱,导致细胞壁骨架松散,空隙变大,从而造成金桔表皮穿孔。3. 细胞壁组织结构决定了植物性食品的质构特性,脉冲电场处理强度为2.0 k V/cm,处理30个脉冲时,新鲜金桔硬度减小了78.89%,粘着性降低了71.06%,咀嚼性从367.63降至157.46。脉冲处理强度为1.5 k V/cm时,新鲜金桔弹性提高50.86%,内聚力提高60.37%,回复性提高了104.70%。4. 本文基于脉冲电场穿孔研究基础上,将脉冲电场技术应用于金桔蜜饯制作工艺中,提高浸渍速率。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强度1.5 k V/cm,处理4次,每次40个脉冲为提高金桔浸渍速率的最佳参数,该条件下金桔浸渍液中糖度下降速率比传统工艺至少提高78.49%,浸渍时间缩短6~7 d。5.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蜜饯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强度为1.0 k V/cm,处理10个脉冲,可以明显提高金桔蜜饯咀嚼性、弹性。相比传统工艺,浸渍第10 d时弹性提高15.33%,咀嚼性提高76.36%。脉冲电场处理减弱了金桔辛辣、苦味口感,提高适口性。此外,脉冲电场处理导致金桔果皮中多糖、维生素C、蛋白质含量减少;随着PEF处理强度提高,多糖、蛋白质含量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趋势,在脉冲电场强度为1.0 k V/cm处含量最高。综合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蜜饯浸渍速率、适口性、色泽和营养素含量维持等方面因素,脉冲电场处理金桔的最佳参数范围为:电场强度0.5~1.0k V/cm,30~40个脉冲。
熊宇飞[5](2020)在《高压静电场结合制冷对刀额新对虾品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压静电场(High-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HVEF)技术是一种非热加工方式,其具有设备简单、能耗低、无污染等特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如冷冻、解冻、干燥和保鲜等食品加工环节。目前,HVEF在果蔬保鲜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但鲜有水产品相关的报道。本文以刀额新对虾为原料,利用自主搭建的HVEF结合制冷辅助保鲜平台,研究HVEF结合冷藏连续处理在刀额新对虾保鲜上的适用性。首先,通过测定刀额新对虾新鲜度变化的指标,说明HVEF在水产品保鲜方面的潜力,并进一步探究HVEF对刀额新对虾肌动球蛋白生化特性以及组织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进而分析HVEF的作用机理,为刀额新对虾的HVEF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拓宽HVEF保鲜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 HVEF处理能够有效延缓刀额新对虾品质的劣变。与对照组相比,HVEF处理组能较好维持刀额新对虾的颜色和质构特性。施加HVEF有利于抑制贮藏期间发生的蛋白质降解、脂肪氧化和微生物生长等生化反应。此外,随着电压值的增大,保鲜效果越好。综合比较分析,HVEF结合冷藏能够延长刀额新对虾货架期2 d以上。2. HVEF能够有效抑制蛋白质的变性,而且随着电压的增加,抑制效果越好。其中,HVEF处理能够显着抑制贮藏期间肌动球蛋白表面疏水性的上升,并有效延缓肌动球蛋白盐溶性、Ca2+-ATPase酶活性和总巯基含量的下降。荧光光谱结果显示,HVEF处理可以较好保持肌动球蛋白的三级结构和构象。由电泳图可知,HVEF处理组的肌动球蛋白重链条带密度明显大于同一时间下对照组,且变化较缓慢。说明HVEF处理可以抑制蛋白质变性和降解作用。3.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四组样品的组织蛋白酶L、B和H的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组织蛋白酶L的活性变化最大,组织蛋白酶H次之,组织蛋白酶B活性变化最小。组织蛋白酶D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酶活性也较初始值略微增加。在虾肉蛋白水解过程中,组织蛋白酶L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此外,HVEF能够有效抑制组织蛋白酶L和B的活性,对组织蛋白酶H的活性影响较低,对组织蛋白酶D的活性基本没有影响。
魏梦霞[6](2020)在《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樟是我国四川宜宾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现今对油樟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于在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油樟精油上,水蒸气蒸馏提取技术具有能耗高、时间长、效率低等弊端。对油樟叶主要活性成分的利用主要集于在精油主要成分1,8-桉叶素,关于油樟叶资源其它活性成分的报道较少,特别是关于油樟叶的绿色化学可持续综合利用方面。因此本文以油樟叶为原料,对油樟叶资源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工艺创新性提取,包括油樟叶精油和油樟叶原花色素的方法创新性提取,精油和原花色素活性成分的创新性应用,以及对油樟叶精油提取剩余物利用,建立了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综合利用工艺路线。提出了油樟精油新型提取方法,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制备方法(HSEMHD),根据酸水解和柱前衍生化分析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结合酶活力大小,确定了高固体系混合酶组成为0.25%果胶酶+0.65%纤维素酶+0.05%半纤维素酶+1.05%木聚糖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出了 HSEMHD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体系高固含量为14%,茶皂素添加量为6 g/L,pH为5,酶解温度为323.15 K,酶解时间为6h,液料比为24.45 mL/g,微波辐照时间为27.41 min,微波辐照功率为540 W,该实验条件下,油樟精油得率为73.21±2.32 mg/g;对油樟精油GC-MS分析,发现HSEMHD提取油樟精油的主成成分1,8-桉叶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叶过程,水资源消耗量较少,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为新型壁材,以油樟精油为芯材,采用挤压法制备了两种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包括挤出机3 mm挤出孔径制备所得的缓释颗粒(3-SRP)和7mm孔径制备所得缓释颗粒(7-SRP)。分析了 3-SRP和7-SRP外观形态,表观密度、载药量、包封率、热稳定性等;随时间变化,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的油樟精油累积释放率变化过程符合Avrami’s方程;在低温条件下(277.15 K和293.15 K),缓释颗粒的精油释放过程为扩散-限制释放和一级动力学释放相结合的释放过程,在高温条件下(333.15 K)为一级动力学释放过程;将缓释颗粒应用于西红柿储藏过程,对西红柿的品质特性进行动态监测,包括果实硬度和果肉硬度,可溶性果胶含量和非可溶性果胶含量,果胶甲脂酶(PME)活性和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发现缓释颗粒的加入有效的延缓了西红柿的品质下降趋势;经实验证明,缓释颗粒化油樟精油后,油樟精油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以天然高聚物杜仲胶为植物精油新型环保可降解壁材,制备所得精油缓释颗粒对精油具有较好的控释性,控释长效性,因此,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可广泛推广用作其它植物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壁材。通过氯化氢催化法和置换反应制备了绿色溶剂甘氨酸乙酯硝酸盐([GlyC2]NO3)离子液体,以新型绿色安全[GlyC2]NO3离子液体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法同时提取了油樟叶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对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进行了 FTIR、DSC、1H-NMR分析;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方法简单,操作性强,产物的收率和纯度较高;以2%[GlyC2]NO3离子液体用作油樟叶原花色素提取溶剂,当液料比为20 mL/g,微波功率为540 W,辐照时间为30 min,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和高聚原花色素(PPC)总得率为11.37±0.44 mg/g,提取液分级、纯化后,分离PPC和OPC的回收率分别为59.98%和40.02%,平均聚合度分别为2.49和12.48;70%乙醇与2%[GlyC2]NO3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传质过程相似,因此[GlyC2]NO3离子液体有潜力作为乙醇的替代溶剂或助溶剂用于植物活性成分提取过程。以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制备纳米钯(PdNP)。确定了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的最佳方法:当OPC和Pd2+体积比为60:40,流速为1 mL/min,超声频率为45 kHz,功率为200 W,温度为333.15 K时,Pd2+转化量高达89.39%;制备所得PdNP结晶性良好,呈现不规则多面体形态,粒径为202.86±24.99 nm,纯度为80.94%;制备所得PdNP吸收和存储氢能力较强,对光催化降解染料甲基橙(MO)和次甲基蓝(MB)效果较好;以油樟叶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制备过程连续可控,还原条件温和,无需添加其它还原剂,纳米颗粒稳定性好,制备PdNP纯度较高,有机还原制备PdNP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良好,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无相同报道。分析油樟叶高聚原花色素(PPC)对染料的吸附行为。对影响PPC吸附的实验因素,以及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孔雀石绿(MG)初始浓度越高,温度越高,PPC对MG的单位平衡吸附量Qe越大;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FTIR分析表明MG吸附于PPC表面主要依靠静电力(1586 cm-1)和氢键(3390 cm-1)作用;油樟叶PPC是一种良好的环境污染物吸附剂,该研究有效的拓展了油樟叶资源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领域。制备磁性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多孔微粒(Fe3O4@CLR),并讨论了其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染料的吸附行为。采用浸泡预处理结合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吸附剂Fe3O4@CLR,表征分析结果表明Fe3O4@CLR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强大的磁场响应能力,较大孔隙率和比表面积;Fe3O4@CLR磁性粒子对MG的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以N2-MG水溶液-Fe3O4@CLR磁性粒子为三相体系,采用气液固磁稳定流化床(MSFB)分析Fe3O4@CLR对染料的动态吸附行为,当MG上样浓度为500 mg/L,上样流速为8mL/min,Fe3O4@CLR磁性粒子的上样量为20 g,磁场强度为42.87 Oe,平衡时,Fe3O4@CLR对MG的吸附量可达201.07±10.05 mg/g;Fe3O4@CLR磁性微粒回收并重复使用多次后,仍对MG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磁性多孔结构吸附剂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其它种类生物质酶解剩余物资源利用;吸附过程结合MSFB,在磁场中磁性吸附剂吸附后可实现较易分离,吸附剂可回收和再利用。本研究在油樟资源的应用领域率先强化了油樟叶资源的绿色化学应用,以化学过程和终端低排放、低污染为目标,实现了油樟叶中目标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及绿色化学应用,为油樟叶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及技术支撑。
郭韵恬[7](2019)在《基于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绿色保鲜包装薄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塑料包装造成的资源压力及其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天然高分子材料以其原料来源广泛、安全无毒且零废弃等特点,成为食品、药品包装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也因具有机械强度低、耐候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包装领域的广泛应用。因而需以应用为导向,对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及其机理展开研究。本文一方面从番茄皮渣中分离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T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TIDF),并提出对TIDF酸解改性制备微晶膳食纤维(TMCC)的方法,旨在研制一种新型来源的,可用于天然高分子薄膜性能优化的微晶纤维素材料。另一方面,本文创新性地以壳聚糖(CS)和TSDF为基材,TMCC为添加剂制备绿色包装薄膜,系统探讨TMCC和薄膜基体间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正交、响应面等统计学方法优化薄膜的配方与性能,旨在开发番茄皮渣膳食纤维在绿色包装领域的新型应用技术路线,同时为同类膳食纤维的改性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以番茄皮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碱法制备TIDF和TSDF。红外分析表明TIDF的主要成分为β-构型纤维素,其粒径分布集中且中位径较大(249.75μm)。而TSDF中含有α-糖醛酸、呋喃糖等多种糖类,其中位径较小(186.87μm)且粒径分布较为分散。TIDF和TSDF形貌呈块状至片层状,TIDF表面粗糙且出现分丝帚化现象,而TSDF结晶较有序,表面较平整。正交分析得到提取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 g:mL、NaOH浓度5%wt、反应时间50min和反应温度60 oC,此条件下TSDF得率为25.93%,TIDF得率为59.46%。(2)以CS、TSDF、TIDF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制备壳聚糖-膳食纤维复合膜(CS-TDF),响应面优化设计得到复合膜的最优配比为:TSDF浓度1.6%wt,CS浓度4.1%wt,TIDF添加量21%wt,甘油添加量10%wt。表征分析结果说明复合膜的结晶结构符合半结晶聚合物的特征,各组分共混成膜的过程中因氢键作用,使得CS分子的排列规整度提高,复合膜的结晶度增加。(3)利用超声波协同TIDF脱色和酸解制备TMCC。结果表明,超声波通过空化机制提升了TIDF的脱色效果和TMCC的得率。TMCC制备最优工艺参数为:盐酸浓度8%wt,超声功率306 w,反应温度82 oC,反应时间62 min,在此条件下TMCC得率为55.07%。表征分析可知酸解作用仅针对TIDF无定形区的溶解和分子链的水解,TMCC形貌呈5070μm的短粗棒状,其表面粗糙并伴随分丝纵裂现象。(4)将TMCC加入CS与TSDF混合膜液中制备壳聚糖-微晶纤维复合膜(CS-TMCC膜)。表征结果说明,TMCC在膜基体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二者相容性良好,且材料的结晶度增加。包装性能分析结果说明:TMCC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对膜的阻隔性能和热封性能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TMCC添加量为7%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吸湿机理分析表明,B.E.T模型和G.A.B模型分别良好拟合了水分活度(aw=00.35)和水分活度(aw=00.9)范围内复合膜的吸湿行为。阻隔机理分析表明,复合膜透氧率与环境温度之间呈指数关系,TMCC添加量为7%时,材料透氧活化能最高(20.527kJ/mol);透湿率则受到环境温、湿度的交互作用影响,经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得到了三者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热封性能研究结果得到复合膜最佳热封工艺为:热封温度150 o C,热封压力0.4MPa,热封时间5 s。(5)考察CS-TMCC膜对樱桃、双孢菇的保鲜效果;同时通过对SD大鼠进行经口毒性测试,初步研究CS-TMCC膜的生物安全性。保鲜效果研究表明,相较于普通PE膜,CS-TMCC膜有效控制了樱桃、双孢菇贮藏过程中水分的散失、微生物的滋生、营养成分的分解和品质的下降,对樱桃、双孢菇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CS-TMCC膜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SD大鼠经CS-TMCC膜及其主要组分灌胃14天内,均未出现毒性反应。同时,CS-TMCC膜中的膳食纤维因具有较强的持水力和膨胀力,能降低大鼠的进食量,控制大鼠的体重增长,同时也使得大鼠粪便中的含水量增加。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食品废渣来源膳食纤维的功能化改性和利用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方法和可靠数据,对于提高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综合性能,拓展其在包装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于晓龙[8](2019)在《空间电场对土壤含水率及电导率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水资源的供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的问题更加严峻。利用空间电场进行聚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项农业新型节水技术。本文利用空间静电技术对土壤施加高压直流静电场,研究了不同电压下的空间电场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了在空间电场与大气电场的分别作用下各个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每12h 土壤整体的平均水分变化情况,同时对不同电压的空间电场作用下的各个土层的土壤电导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施加空间电场可以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并测试了在不同电压的空间电场(20kV、-25kV、-30kV)的作用下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揭示了在异极距为2.Om时,施加电压为-25kV时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最好。并发现空间电场对土壤的电导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当电压为-25kV时,空间电场试验组土壤电导率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大气电场试验组,约为大气电场试验组的2.2倍。结果为空间静电技术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相关数据。
段伟文[9](2019)在《应用低压静电场与气调包装进行凡纳滨对虾保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资源丰富,产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虾类。其死后极易在捕捞、运输、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受细菌侵袭而迅速变质,有效的延长该类产品的货架期始终是重中之重。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物质需求,改良现有的保鲜技术,更好的利用凡纳滨对虾的资源,本文以生鲜凡纳滨对虾为原料,研究了不同低压静电场强度对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的保鲜效果;分析了包装材料、气体与物料比例、不同CO2与N2比例下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品质的变化;探究了冰温、低压静电场和气调包装三者相结合下凡纳滨对虾的品质变化及水分子的稳定性;对3种条件下贮藏终点的凡纳滨对虾优势腐败菌进行分离与鉴定,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生鲜凡纳滨对虾为原料,比较不同静电场强度(1.5,2.5,3.5kV)对凡纳滨对虾冰温[(-1±1)℃]贮藏期间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冰温条件下,静电场处理的凡纳滨对虾的PPO酶活有所抑制,感官色泽等指标明显优于单纯冰温样品。贮藏后期,虾肉中菌落总数因电场的作用得到抑制,TVB-N值与K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减缓,虾肉的汁液流失率在贮藏后期也保持在较低水平,虾肉软化也有一定的延缓。总体上,2.5kV静电场处理保鲜效果较优,可延长凡纳滨对虾货架期至8 d。2)研究了包装材料、气体与物料的比例对生鲜凡纳滨对虾保鲜效果的影响,试验确定包装材料为铝箔袋,气体与物料的比例为6:1(v:w)。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CO2与N2比例(普通空气、25%CO2/75%N2、50%CO2/50%N2、75%CO2/25%N2)结合冰温对凡纳滨对虾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5%CO2/25%N2保鲜效果最佳,可延长冰温凡纳滨对虾至10 d。3)研究了低压静电场(2.5KV,50Hz)结合气调包装(MAP,75%CO2/25%N2)下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间的保鲜效果及水分子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低压静电场结合气调包装,对凡纳滨对虾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货架期可达14 d,比空白组延长了8 d。低压静电场结合气调包装能显着抑制贮藏期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且能延缓核苷酸的降解,色泽和感官评分良好,汁液流失率保持在3%以内,并有助于延缓贮藏期的虾肉软化。贮藏期间虾肉的水分迁移均有所增强,水分变化差异在贮藏第3 d开始可通过核磁成像伪彩图明显区分,低压静电场结合气调组能较好减缓样品的水分迁移与流失速率至贮藏第12 d。4)研究了经过冰温、低压静电场和气调包装联合处理后的优势腐败菌的种属。通过有氧平板培养,对低压静电场结合冰温气调包装贮藏终点的虾肉主要的腐败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特征及16S rDNA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优势腐败菌进行分类与鉴定,并对优势腐败菌的致腐性能力进行验证。试验发现:低压静电场结合冰温气调包装贮藏终点的虾肉的腐败菌有: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白色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 sp)、玫瑰假单胞菌(roseomonas gilardii)、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主要优势腐败菌是黄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希瓦氏菌,其比例分别为17.02%、25.53%和22.34%。
李金娜[10](2019)在《温度结合低压静电场对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灵武长枣(Zizphus jujuba Millcv.LingWu changzao)是宁夏特产的鲜食红枣品种,亦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但灵武长枣鲜果常温条件下货架期短、贮藏保鲜难,成为宁夏灵武长枣向全国发展的难点。本文以灵武长枣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0±0.5℃,静态贮藏温度;5±0.5℃,物流贮藏温度)结合低压静电场对其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开展研究。通过测定两种低温条件下灵武长枣果实表面色泽和理化指标,分析灵武长枣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确定最适贮藏的果实表面成熟度,并对两种贮藏温度结合低压静电场处理对灵武长枣的保鲜效果进行研究,为生产实践中灵武长枣的贮藏保鲜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及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结果表明,0土0.5℃静态贮藏与5±0.5℃物流贮藏条件下,与全红(FR)和三分之二红(THR)的灵武长枣相比,二分之一红(HR)的长枣感官评价最高,其硬度、总酸(Titrate acid,TA)、V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均显着优于其他两组,0±0.5℃静态贮藏耐藏期为62-65 d,5±0.5℃物流贮藏期为30 d。因此,两种低温贮藏条件下,确定二分之一红(HR)的灵武长枣为其最适贮运的表面成熟度。2.与对照相比,低压静电场(LVEF)处理有效延缓了贮藏后期果实的转红、硬度的下降、总酸消解和Vc的氧化分解,有效抑制了贮藏期灵武长枣果胶含量的消耗和淀粉含量的转化,而其中,200mv的低压静电场(LVEF)处理效果最优,灵武长枣的耐藏期延长至68-70 d。表明0±0.5℃贮藏条件下,低压静电场(LVEF)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灵武长枣的贮藏品质,其中200 mv保鲜效果最佳。3.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电场强度为100 mv与200 mv的低压静电场(LVEF)处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而电场强度为300 mv低压静电场(LVEF)处理有效延缓长枣的后熟,抑制了贮藏期灵武长枣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和纤维素酶(Cellulase,Cx)的下降,灵武长枣的耐藏期延长至35-38d。表明5土0.5℃作为贮运温度,结合300 mv的低压静电场(LVEF)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灵武长枣的贮藏品质。故0±0.5℃静态贮藏温度和5±0.5℃物流贮藏温度,对适宜灵武长枣采收的表面成熟度影响不显着,RH的灵武长枣的耐藏性均为最佳。而两种低温贮藏条件下,最适宜灵武长枣贮藏的LVEF强度却不同,其保鲜效果亦大不相同。因此,以表面成熟度二分之一红(HR)的长枣为试材,0±0.5℃静态贮藏温度结合200 mv的低压静电场(LVEF)适宜灵武长枣静态保鲜;以二分之一红(HR)的长枣为试材,5±0.5℃物流贮藏温度结合300mv的低压静电场(LVEF)适宜灵武长枣的冷链运输,为后续的灵武长枣贮运研究奠定基础。
二、高压静电预处理技术对番茄保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静电预处理技术对番茄保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预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包装对鲜切茄子和橙子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鲜切果蔬保鲜研究现状 |
1.1.1 鲜切果蔬的概述 |
1.1.2 鲜切果蔬的品质变化 |
1.2 鲜切果蔬预处理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可食用涂膜 |
1.2.2 纳米氧化锌涂膜 |
1.2.3 加压气体处理 |
1.3 鲜切果蔬气调包装研究现状 |
1.3.1 气调包装 |
1.3.2 微孔气调包装 |
1.3.3 气调包装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微孔气调包装气体交换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2.1 微孔气调包装适用性 |
2.2 材料、设备与处理 |
2.2.1 材料及处理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鲜切果蔬微孔气调包装气体交换模型的建立 |
2.3.1 鲜切果蔬呼吸模型的确立 |
2.3.2 微孔气调包装气体扩散机理 |
2.3.3 微孔气调包装气体交换数学模型 |
2.3.4 鲜切果蔬微孔气调包装气体交换模型 |
2.4 实验方法 |
2.4.1 实验设置 |
2.4.2 顶空气体分析 |
2.4.3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微孔参数 |
2.5.2 呼吸速率模型的建立 |
2.5.3 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微孔包装气体交换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氧化锌的抑菌性、毒理学及其复合涂膜锌迁移量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设备与处理 |
3.2.1 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4 纳米复合涂膜液的制备 |
3.2.5 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涂膜处理 |
3.3 实验方法 |
3.3.1 抗菌活性测定 |
3.3.2 毒理学分析 |
3.3.3 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锌(Zn)含量的测定 |
3.3.4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抗菌活性 |
3.4.2 细胞毒性 |
3.4.3 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中Zn含量的变化 |
3.4.4 纳米氧化锌添加的安全剂量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结合微孔气调包装对鲜切茄子的保鲜研究 |
4.1 前言 |
4.2.1 材料 |
4.2 材料、设备和处理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4 壳聚糖和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液制备 |
4.2.5 微孔气调包装处理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设置 |
4.3.2 指标测定方法 |
4.3.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顶空气体分析 |
4.4.2 呼吸速率 |
4.4.3 质量损失率和硬度 |
4.4.4 褐变度和视觉指数 |
4.4.5 总酚含量和总花青素含量 |
4.4.6 细菌菌落计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压氩气与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结合微孔气调包装对鲜切橙子的保鲜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设备与处理 |
5.2.1 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4 加压氩气处理 |
5.2.5 纳米氧化锌复合涂膜液制备 |
5.2.6 微孔气调包装处理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设置 |
5.3.2 指标测定方法 |
5.3.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顶空气体分析 |
5.4.2 呼吸速率 |
5.4.3 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含量 |
5.4.4 质量损失和NMRI结果分析 |
5.4.5 电子鼻分析 |
5.4.6 感官分析 |
5.4.7 微生物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乳清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乳液递送体系的设计及其对番茄红素稳态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
1.1.1 番茄红素的结构及性质 |
1.1.2 番茄红素的消化、吸收及其生物利用率 |
1.2 番茄红素递送体系的研究进展 |
1.2.1 乳液 |
1.2.2 纳米脂质载体 |
1.2.3 水凝胶 |
1.2.4 脂质体 |
1.3 蛋白质-多糖凝胶及凝胶化机理 |
1.3.1 蛋白质凝胶 |
1.3.2 多糖凝胶 |
1.3.3 蛋白质-多糖复合凝胶 |
1.4 食品级乳液凝胶的研究进展 |
1.4.1 乳液凝胶的形成及控释机理 |
1.4.2 乳液凝胶的制备方法 |
1.4.3 调控乳液凝胶的影响因素 |
1.4.4 乳液凝胶的微观结构与相互作用 |
1.5 本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本研究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利用乳液设计原理提高番茄浆中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番茄的预处理 |
2.2.4 番茄浆和乳液的制备 |
2.2.5 颗粒大小及电位分析 |
2.2.6 番茄红素的含量 |
2.2.7 浊度 |
2.2.8 微观结构 |
2.2.9 色度 |
2.2.10 番茄红素在番茄乳液中的稳定性 |
2.2.11 番茄乳液的体外消化 |
2.2.12 番茄红素的生物可及性 |
2.2.1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番茄浆的粒度分布 |
2.3.2 番茄浆的表面电位 |
2.3.3 番茄浆中游离番茄红素的含量 |
2.3.4 番茄浆的浊度 |
2.3.5 番茄浆的微观结构 |
2.3.6 番茄乳液的粒度分布 |
2.3.7 番茄乳液的表面电位 |
2.3.8 番茄乳液中番茄红素的含量 |
2.3.9 番茄乳液的浊度 |
2.3.10 番茄乳液的微观结构 |
2.3.11 番茄乳液的色度 |
2.3.12 番茄红素在乳液中的稳定性 |
2.3.13 体外生物可及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交联对乳清分离蛋白凝胶的结构、流变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乳液的制备 |
3.2.4 水凝胶和乳液凝胶的制备 |
3.2.5 乳液粒径及电位的测定 |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2.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3.2.8 差示扫描量热 |
3.2.9 傅立叶红外光谱 |
3.2.10 流变学行为 |
3.2.11 水持力 |
3.2.12 冻融稳定性 |
3.2.13 凝胶强度 |
3.2.1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凝胶及乳液凝胶的颗粒特征 |
3.3.2 凝胶的宏观及微观结构 |
3.3.3 差示扫描量热 |
3.3.4 傅立叶红外光谱 |
3.3.5 流变学特性 |
3.3.6 水持力 |
3.3.7 冻融稳定性 |
3.3.8 凝胶强度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乳清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构建的结构化乳液及凝胶:理化性质与成胶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2.3 乳液的制备 |
4.2.4 复合乳液凝胶的制备 |
4.2.5 颗粒的结构表征 |
4.2.6 乳液的粒度分布及电位 |
4.2.7 复合颗粒、乳液及凝胶的SDS-PAGE |
4.2.8 冷冻扫描电镜 |
4.2.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4.2.10 复合乳液及乳液凝胶的流变特性 |
4.2.11 复合乳液凝胶的水持力 |
4.2.1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复合颗粒的圆二色谱及傅立叶红外光谱 |
4.3.2 粒度分布及电位 |
4.3.3 复合颗粒、乳液及凝胶的SDS-PAGE |
4.3.4 复合乳液的微观结构 |
4.3.5 复合乳液凝胶的表观图像与微观结构 |
4.3.6 复合乳液及凝胶的流变特性 |
4.3.7 复合乳液凝胶的水持力 |
4.3.8 复合颗粒、乳液及凝胶的形成机理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交联复合乳液凝胶对番茄红素消化、吸收及抗炎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2.3 负载番茄红素WPI-SA乳液凝胶的制备 |
5.2.4 乳液凝胶中番茄红素的贮藏稳定性 |
5.2.5 模拟体外消化及生物可及性 |
5.2.6 粒度分布、电位和激光共聚焦扫描微观图像 |
5.2.7 细胞活力检测 |
5.2.8 炎症模型的建立及细胞活力检测 |
5.2.9 番茄红素的细胞摄取情况 |
5.2.10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贮藏稳定性 |
5.3.2 模拟样品消化过程中的粒度分布和电位 |
5.3.3 样品消化过程中的微观形态 |
5.3.4 体外生物可及性 |
5.3.5 乳液凝胶的细胞毒性分析 |
5.3.6 乳液凝胶中番茄红素的抗炎活性 |
5.3.7 乳液凝胶中番茄红素的细胞摄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质地及风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鲜切果蔬概述 |
1.2 鲜切马铃薯概述 |
1.2.1 鲜切马铃薯的特点 |
1.2.2 鲜切马铃薯的研究现状 |
1.3 果蔬品质变化及影响因素 |
1.3.1 果蔬质地及其影响因素 |
1.3.2 果蔬风味及其影响因素 |
1.4 超高压处理技术对果蔬品质的影响 |
1.4.1 超高压对果蔬质地的影响 |
1.4.2 超高压对果蔬风味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鲜切马铃薯的制备流程 |
2.2.2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色泽、硬度的影响 |
2.2.3 氯化钙结合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质地改善的探究 |
2.2.4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质地影响机制的探究 |
2.2.5 细胞壁各组分多糖物质性质及结构的测定 |
2.2.6 电子感官结合GC-MS对鲜切马铃薯风味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色泽、硬度的影响 |
3.1.1 超高压对鲜切马铃薯色泽的影响 |
3.1.2 超高压对鲜切马铃薯硬度的影响 |
3.2 氯化钙结合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质地改善的探究 |
3.2.1 钙处理方式对鲜切马铃薯硬度及Ca~(2+)含量的影响 |
3.2.2 氯化钙溶液浓度及浸泡时间对鲜切马铃薯硬度的影响 |
3.2.3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质地影响机制的探究 |
3.3.1 不同处理对鲜切马铃薯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2 超高压对鲜切马铃薯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3.3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细胞壁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3.4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细胞壁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5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果胶酯化度(DE)的影响 |
3.3.6 不同处理下鲜切马铃薯细胞壁多糖的中性单糖组成及含量 |
3.3.7 超高压处理后鲜切马铃薯细胞壁红外光谱分析 |
3.3.8 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质地影响机制的结果讨论 |
3.4 电子感官结合GC-MS对鲜切马铃薯风味的分析 |
3.4.1 经超高压处理后鲜切马铃薯的电子舌滋味响应值比较 |
3.4.2 经超高压处理后鲜切马铃薯的电子鼻PCA结果 |
3.4.3 GC-MS测定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细胞壁结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细胞壁主要组成成分概述 |
1.1.1 纤维素简介 |
1.1.2 半纤维素简介 |
1.1.3 果胶简介 |
1.2 脉冲电场概述 |
1.2.1 脉冲电场在食品灭菌中的应用 |
1.2.2 脉冲电场在果蔬干燥、保鲜中的应用 |
1.2.3 脉冲电场在果蔬品质提升中的应用 |
1.2.4 脉冲电场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
1.3 金桔概述 |
1.3.1 金桔简介 |
1.3.2 金桔产品开发现状 |
1.3.3 金桔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细胞壁结构影响 |
2.1 引言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脉冲电场设备介绍 |
2.3 实验方法 |
2.3.1 生物电子显微镜观察金桔表皮方法 |
2.3.2 扫描电镜观察新鲜金桔表皮方法 |
2.3.3 金桔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提取与分离方法 |
2.3.4 金桔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结构表征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表皮结构影响 |
2.4.2 脉冲电场处理对纤维素结构影响 |
2.4.3 脉冲电场处理对半纤维素结构影响 |
2.4.4 脉冲电场处理对果胶结构的影响 |
2.4.5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质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电场在金桔蜜饯制作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糖度测定方法 |
3.3.2 脉冲电场处理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脉冲电场处理个数对浸渍液中糖度变化率的影响 |
3.4.2 脉冲电场处理次数对浸渍液中糖度变化率的影响 |
3.4.3 脉冲电场处理强度对浸渍液中糖度变化率的影响 |
3.4.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蜜饯品质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质构分析方法 |
4.3.2 金桔蜜饯感官品评方法 |
4.3.3 金桔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
4.3.4 金桔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 |
4.3.5 金桔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蜜饯质构影响 |
4.4.2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蜜饯品质影响 |
4.4.3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多糖含量影响 |
4.4.4 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维生素C含量影响 |
4.4.5 脉冲电场对金桔蛋白质含量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高压静电场结合制冷对刀额新对虾品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刀额新对虾 |
1.2 对虾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2.1 低温保鲜 |
1.2.2 气调保鲜 |
1.2.3 化学保鲜 |
1.2.4 生物保鲜 |
1.2.5 超高压保鲜 |
1.2.6 辐照保鲜 |
1.3 高压静电场技术研究现状 |
1.3.1 高压静电场概述 |
1.3.2 高压静电场辅助保鲜 |
1.3.3 高压静电场辅助冷冻 |
1.3.4 高压静电场辅助解冻 |
1.3.5 高压静电场辅助干燥 |
1.4 本课题研究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压静电场对刀额新对虾贮藏期间新鲜度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高压静电场结合制冷辅助保鲜平台的搭建 |
2.3 实验方法 |
2.3.1 色差的测定 |
2.3.2 质构的测定 |
2.3.3 pH值的测定 |
2.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
2.3.5 TVB-N值的测定 |
2.3.6 TBA的测定 |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静电场表观电场强度和分布的模拟计算 |
2.4.2 不同电压处理对刀额新对虾色差的影响 |
2.4.3 不同电压处理对刀额新对虾质构特性的影响 |
2.4.4 不同电压处理对刀额新对虾pH值的影响 |
2.4.5 不同电压处理对刀额新对虾菌落总数的影响 |
2.4.6 不同电压处理对刀额新对虾挥发性盐基氮值的影响 |
2.4.7 不同电压处理对刀额新对虾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静电场对刀额新对虾贮藏期间肌动球蛋白宏观及构象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主要实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设计 |
3.3.2 肌动球蛋白的提取 |
3.3.3 肌动球蛋白盐溶性的测定 |
3.3.4 总巯基含量的测定 |
3.3.5 Ca2+-ATPase活性的测定 |
3.3.6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3.3.7 荧光光谱分析 |
3.3.8 SDS-PAGE电泳 |
3.3.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肌动球蛋白盐溶性的变化 |
3.4.2 肌动球蛋白Ca~(2+)-ATPase活性的变化 |
3.4.3 肌动球蛋白总巯基含量的变化 |
3.4.4 肌动球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
3.4.5 肌动球蛋白荧光光谱的变化 |
3.4.6 肌动球蛋白的SDS-PAGE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静电场对刀额新对虾贮藏期间组织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主要实验材料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处理 |
4.3.2 粗酶液的提取 |
4.3.3 组织蛋白酶L、B、H的活性测定 |
4.3.4 组织蛋白酶D活性测量 |
4.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4 结果和讨论 |
4.4.1 组织蛋白酶L的活性变化 |
4.4.2 组织蛋白酶B的活性变化 |
4.4.3 组织蛋白酶H的活性变化 |
4.4.4 组织蛋白酶D的活性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油樟起源和地理分布 |
1.2 油樟叶成分研究进展 |
1.2.1 精油 |
1.2.2 原花色素 |
1.2.3 其它成分 |
1.2.4 提取剩余物 |
1.3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
1.3.1 传统提取方法 |
1.3.2 新型提取方法 |
1.3.3 酶预处理提取 |
1.3.4 酶在高固体系中的应用 |
1.4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 |
1.4.1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用途 |
1.4.2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
1.4.3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4 杜仲胶(反式聚异戊二烯)作为缓释壁材的可行性 |
1.5 原花色素提取 |
1.5.1 传统提取方法 |
1.5.2 新型提取方法 |
1.5.3 提取溶剂 |
1.6 低聚原花色素作为生物还原剂的应用 |
1.6.1 纳米贵金属催化作用 |
1.6.2 低聚原花色素用于纳米贵金属制备 |
1.6.3 连续流微管反应 |
1.7 高聚原花色素作为染料吸附材料的应用 |
1.7.1 染料水污染处理现状 |
1.7.2 天然有机吸附材料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7.3 磁稳定床及磁性生物吸附剂 |
1.8 绿色清洁化学过程 |
1.9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1.9.1 研究背景 |
1.9.2 研究内容 |
1.9.3 研究意义 |
2 高固体系辅助酶解预处理及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酶活力测定 |
2.2.2 柱前衍生化测定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 |
2.2.3 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
2.2.4 实验优化设计 |
2.2.5 GC-MS分析油樟精油组成 |
2.2.6 提取动力学分析 |
2.2.7 混合酶回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
2.3.2 PBD筛选影响显着因素 |
2.3.3 BBD优化最佳条件 |
2.3.4 验证实验 |
2.3.5 酶的回收利用 |
2.3.6 提取动力学分析 |
2.3.7 GC-MS精油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杜仲胶-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表征及控释效果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制备 |
3.2.2 油樟精油GC-MS成分分析 |
3.2.3 1,8-桉叶素标准曲线绘制 |
3.2.4 缓释颗粒物化性能分析 |
3.2.5 缓释颗粒表征 |
3.2.6 缓释效果分析 |
3.2.7 缓释颗粒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精油成分GC-MS分析 |
3.3.2 缓释颗粒物理参数分析 |
3.3.3 缓释颗粒表征 |
3.3.4 缓释特性 |
3.3.5 缓释颗粒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微波提取油樟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的制备 |
4.2.2 离子液体表征 |
4.2.3 离子液体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离子液体表征 |
4.3.2 影响因素分析 |
4.3.3 不同功率下的提取动力学分析 |
4.3.4 不同提取方法下的提取动力学比较 |
4.4 原花色素分级和聚合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低聚原花色素为还原剂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 |
5.2.2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
5.2.3 钯离子转化率的定量测定 |
5.2.4 纳米钯制备影响因素分析 |
5.2.5 超声连续制备纳米钯的表征 |
5.2.6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特性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制备纳米钯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2 纳米钯制备机理分析 |
5.3.3 制备所得纳米钯的表征 |
5.3.4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效果分析 |
5.3.5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高聚原花色素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试剂 |
6.1.3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高聚原花色素吸附染料影响因素分析 |
6.2.2 吸附过程分析 |
6.2.3 吸附前后高聚原花色素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影响因素分析 |
6.3.2 吸附过程分析 |
6.3.3 PPC吸附前后表征 |
6.3.4 吸附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磁修饰及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实验试剂 |
7.1.3 实验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制备过程 |
7.2.2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表征 |
7.2.3 气液固磁稳定床冷模实验 |
7.2.4 MSFB实验操作 |
7.2.5 磁性吸附剂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静态吸附过程 |
7.3.2 吸附等温线 |
7.3.3 吸附动力学 |
7.3.4 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 |
7.3.5 动态吸附过程 |
7.3.6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表征 |
7.3.7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绿色保鲜包装薄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天然高分子绿色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天然高分子绿色包装材料的定义与特点 |
1.2.2 天然高分子绿色包装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
1.2.3 壳聚糖绿色包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1.3.1 膳食纤维的定义 |
1.3.2 膳食纤维的分类与组成 |
1.3.3 膳食纤维的制备与改性 |
1.3.4 膳食纤维在绿色包装材料中的应用 |
1.4 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1.4.1 我国番茄皮渣加工利用现状 |
1.4.2 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1.4.3 番茄皮渣在绿色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TIDF、TSDF的制备、表征与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步骤 |
2.2.4 表征与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2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3 TIDF和 TSDF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4 TIDF和 TSDF的粒径分析 |
2.3.5 TSDF和 TIDF的 SEM表征 |
2.3.6 TSDF和 TIDF的理化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S-TDF复合膜的制备、表征与配方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步骤 |
3.2.4 表征与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S-TDF复合膜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2 CS-TDF复合膜制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3 CS-TDF复合膜的FTIR分析 |
3.3.4 CS-TDF复合膜的XRD分析 |
3.3.5 CS-TDF复合膜的热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辅助TMCC的制备、表征与工艺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步骤 |
4.2.4 表征与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超声辅助脱色机理与结果讨论 |
4.3.2 TMCC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3 TMCC制备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4 TMCC的 FTIR表征结果与分析 |
4.3.5 TMCC热重表征结果与分析 |
4.3.6 TMCC的 SEM表征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S-TMCC复合膜的包装性能和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实验步骤 |
5.2.4 表征与检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CS-TMCC复合膜的FTIR分析 |
5.3.2 CS-TMCC复合膜的XRD分析 |
5.3.3 CS-TMCC复合膜的SEM分析 |
5.3.4 CS-TMCC复合膜的吸湿特性和机理分析 |
5.3.5 CS-TMCC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5.3.6 CS-TMCC复合膜的阻隔性能及其机理分析 |
5.3.7 CS-TMCC复合膜的热封性能及其工艺参数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S-TMCC复合膜的保鲜性能和安全性初探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设备 |
6.2.3 保鲜实验材料准备与检测 |
6.2.4 安全性实验动物准备与检测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CS-TMCC复合膜对黄樱桃的保鲜效果分析 |
6.3.2 CS-TMCC复合膜对双孢菇的保鲜效果分析 |
6.3.3 CS-TMCC复合膜的安全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空间电场对土壤含水率及电导率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旱地聚水技术的发展状况 |
1.1.1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技术 |
1.1.2 从空气中获得水分的技术 |
1.2 国内外高压静电场技术的研究概况 |
1.2.1 静电选种 |
1.2.2 静电种子处理 |
1.2.3 静电喷雾技术 |
1.2.4 果蔬静电保鲜 |
1.2.5 静电场用于食品 |
1.2.6 静电除尘 |
1.2.7 静电技术用于促进植物的生长、防病及畜禽舍的杀毒 |
1.3 本文研究目的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空间电场对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特性的影响过程及实验系统 |
2.1 空间电场对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特性的影响过程 |
2.2 空间电场发生装置 |
2.3 实验仪器 |
3 空间电场和大气电场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3.1 土壤水分转化与蒸散量的计算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条件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数据采集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空间电场对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的影响 |
3.3.2 空间电场作用下沿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规律 |
4 不同电压下空间电场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4.1 试验系统 |
4.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3 数据采集与电导率的测定 |
4.1.3.1 仪器的校准 |
4.1.3.2 待测土壤的制备与数据采集 |
4.2 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应用低压静电场与气调包装进行凡纳滨对虾保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凡纳滨对虾简介 |
1.2 凡纳滨对虾保鲜方法概述 |
1.3 电场保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1.3.1 电场保鲜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3.2 电场保鲜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3 低压静电场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 气调包装在水产品保鲜方面的应用研究 |
1.5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2.低压静电场对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PPO的影响 |
2.3.2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白度值的影响 |
2.3.3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感官评分的影响 |
2.3.4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菌落总数的影响 |
2.3.5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 |
2.3.6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pH值的影响 |
2.3.7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汁液流失率的影响 |
2.3.8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K值的影响 |
2.3.9 低压静电强度对凡纳滨对虾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气调包装对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3.1 样品预处理 |
3.3.2 试验设计 |
3.3.3 试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包装材料的筛选 |
3.4.2 气体与物料的比例的筛选 |
3.4.3 CO_2与N_2比例对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感官评分的影响 |
3.4.4 CO_2与N_2比例对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物理指标的影响 |
3.4.5 CO_2与N_2比例对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化学指标的影响 |
3.4.6 CO_2与N_2比例对凡纳滨对虾冰温贮藏期菌落总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低压静电场结合气调包装对凡纳滨对虾冰温下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贮藏期间的菌落总数变化 |
4.3.2 贮藏期间的TVB-N变化 |
4.3.3 贮藏期间的pH值变化 |
4.3.4 贮藏期间的K值变化 |
4.3.5 贮藏期间的汁液流失率变化 |
4.3.6 贮藏期间的白度值变化 |
4.3.7 贮藏期间的感官评分变化 |
4.3.8 贮藏期间的流变学变化 |
4.3.9 贮藏期水分子稳定性的作用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5.经过冰温、低压静电场和气调包装联合处理后优势腐败菌分离与鉴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试验原料处理 |
5.3.2 腐败终点的判定 |
5.3.3 优势腐败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学观察 |
5.3.4 优势腐败菌的鉴定 |
5.3.5 无菌虾的制备 |
5.3.6 腐败能力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腐败终点的判定 |
5.4.2 腐败菌的分组及形态学特征 |
5.4.3 16 SrDNA鉴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
5.4.4 腐败菌致腐性能力测定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温度结合低压静电场对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图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灵武长枣概述 |
1.2 灵武长枣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
1.3 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果蔬贮藏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5 静电场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两种低温贮藏条件下不同表面成熟度的灵武长枣耐藏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0±0.5℃结合低压静电场(LVEF)处理对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5±0.5℃结合低压静电场(LVEF)处理对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高压静电预处理技术对番茄保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包装对鲜切茄子和橙子保鲜效果的研究[D]. 伍丹. 江南大学, 2021(01)
- [2]乳清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乳液递送体系的设计及其对番茄红素稳态化的机制研究[D]. 梁秀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超高压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质地及风味品质的影响[D]. 黄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脉冲电场处理对金桔细胞壁结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D]. 周黎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高压静电场结合制冷对刀额新对虾品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D]. 熊宇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D]. 魏梦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绿色保鲜包装薄膜的研究[D]. 郭韵恬.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7)
- [8]空间电场对土壤含水率及电导率影响的试验研究[D]. 于晓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应用低压静电场与气调包装进行凡纳滨对虾保鲜的研究[D]. 段伟文.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10]温度结合低压静电场对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D]. 李金娜. 宁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