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向何处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联合国论文,何处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高耸立的联合国总部大楼侧面犹如一座巨型丰碑,而联合国大会厅则像一个埋葬战争亡灵的坟墓,独具匠心的设计旨在让惨遭两次世界大战涂炭的人类永远铭记战争的痛苦,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中,联合国在缓解地区冲突、帮助殖民地独立、推动裁军及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霸权主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联合国。去年12月,美英未经安理会授权,对伊拉克发动了“沙漠之狐”行动,这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甩开联合国的第一例。今年3月,北约又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借口, 对南联盟进行了持续78天的狂轰滥炸。5月8日,当5 枚导弹轰向受外交公约保护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举世为之震惊。面对联合国边缘化的危险,人们对联合国的感情在失望与希望之中跌宕起伏。联合国究竟何去何从,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这个话题多了几分凝重。
联合国虽然是目前最权威的国际组织,但它既不是世界政府,也没有与任何主权国家签订过主权让渡的协定。联合国的主人是世界188 个成员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和声明等都来自成员国的共识,如果成员国出现意见分歧或遇拥有否决权的五大常任理事国看法相左,联合国要么变成“哑巴”,要么无所作为。在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要求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但实际上,不仅要求通过安理会决议是不现实的,就是通过一项安理会主席声明也困难重重。根据议事规则,任何声明都必须是成员国协商一致。美国等国根本不愿看到任何被谴责的字眼,在中国代表反复斗争的情况下,安理会成员国才不得不作出妥协,终于在举行正式会议时迫使美国等国的代表向中国死难者默哀。
应当看到,在当前世界格局中,强国主导联合国的局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任何一国在联合国内的声音大小、影响力强弱,直接反映了它的综合国力。在联合国的3年间, 记者无数次目睹了世界媒体的聚光灯热衷于聚焦世界级大国的大使们,有意或无意地冷落了第三世界的穷国、弱国和小国。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外国记者们对中国的声音有了更多的关注,在联合国大厦内记者们打听中国立场的例子明显增多,新崛起的国家对霸权主义者的牵制作用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感到,联合国不再是它得心应手的工具。虽然美国长期拖欠联合国会费,一再要求削减联合国会费,但面对日益增多的跨国问题,美国人也很清楚,交纳给联合国的会费远比自己搞单干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即使是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最终还是回到联合国,希望为他们的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如果说联合国可有可无,美国大可不必跑到联合国盖这个图章。从这个角度看,科索沃危机并不能证明联合国的失败。这场灾难之后,世界在反思,美国也在反思。克林顿在今年联大发言时再次强调联合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霍尔布鲁克最近在华盛顿记者俱乐部的讲话也重申,联合国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仍不失为美国实现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工具。
各国都希望利用联合国这一多边国际舞台服务于自身的利益,而联合国的发展方向则取决于各国间相互依赖与相互合作的意愿与程度。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联合国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安理会改革是联合国改革的重中之重。安理会改革的初衷是改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但德日两国先声夺人,使安理会改革的目标出现错位。发展中国家占多数的联合国如何在这种斗争中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影响联合国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千年世纪大会在即,联合国新世纪的角色定位必将成为争论的热点。联合国的成立是为了防止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但现在世界上的冲突大多从一国内部开始,进而波及到邻国,这给联合国和地区组织出了新课题。安南秘书长在今年联大会议中有意引进“人权高于主权”的话题,但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主权是保护弱小民族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在人权和主权之间寻找平衡点,事关联合国的未来。和平与发展从来都是世界稳定基石的两面,联合国在维和的同时,如何帮助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官方援助日益下降的趋势已无法逆转的情况下,联合国更需要有新的思维。千年世纪大会为这些课题提供了对话和寻求答案的机会。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有一点是可以预料的:随着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大国间的相互牵制、相互妥协机率明显增大,而联合国发挥作用的空间也理应得到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