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科技期刊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十年,随着我国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进入各行业。在出版业的技术装备方面,由于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研制出计算机排版系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书报刊的排版工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手工铅字排版系统正在被先进的计算机排版系统所替代。计算机排版系统具有体积小、易操作、效率高和功能强的特点,它可以进入编辑部,可以由编辑人员自行操作,可以满足科技期刊编辑与排版的各种特殊要求,从而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提供必需的技术条件。
1.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就是编辑工作的计算机化。要实现编辑工作的计算机化,必须具备两点:一是编辑人员自行操作电脑,二是有适宜的软件支持。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可以这样描述:编辑人员采用先进的排版软件,将科技论文稿件输入计算机,然后在计算机屏幕上完成对文稿编辑加工的全过程。由于计算机是编辑人员自行操作,因此,对稿件的编辑加工,包括改错、增删、调整、规范化标准化处理、绘图制表,以及版面设计和版面处理等,均可按照编辑人员自己的思路和意图,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加以实现,而不需要任何间接环节。在主编(编辑主任)的主持下,编辑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分别完成各自负责稿件的输入、编辑加工和版面处理,最终经主编(编辑部主任)审阅后汇总拷贝在软磁盘上。这种以计算机及其排版软件为工具,集编辑与排版为一体的编辑工作模式,编辑加工、版面设计和版面处理同步进行,同时完成,其最终结果,是一份拷贝在软磁盘上的大样文件,经激光印字机输出大样后,即可直接用于制版印刷。
2.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性
根据上述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编辑人员利用先进的输入软件和排版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工作,在完成编辑加工的同时也完成了版面设计和版面处理,这正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的意义所在。传统的期刊出版工作中,由于铅字排版工艺的限制,排版属于印刷厂的工作范围,编辑人员对稿件的加工和版面要求,是通过在稿件上修改、标记和校对排样来实现的。由于科技稿件中有形式多样的公式、图表、专业术语和表示各种意义的符号,这些符号又有大小写、正斜黑白体、上下角标位置的区别,尽管编辑人员事先在原稿上作了详细的说明性标记,排版人员在理解上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误解,排错率高,校对工作量大。计算机排版替代铅字排版,虽然使排版人员从笨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排版效率和版面质量,但如果仍由印刷厂来操作,对于科技期刊来说,排错率高的问题并未解决,编辑人员仍然要在稿件上加工和作标记,仍然要化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排样进行校对──严格按照规范化要求来校对排样,完成一篇科技论文排样的校对,至少要对照原稿一字一符地校对三五遍。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自行操作电脑,边审读稿件边向计算机输入,然后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编辑加工,并同时完成版面设计和版面组合,直接生成排版大样。这样,编辑人员掌握了排版的主动权,不仅省去了原稿上的修改和标记工作,避免了印刷厂排版这个中间环节带来的各种麻烦,而且由于计算机屏幕对版面显示的快速与直观,编辑人员可以十分方便地在屏幕上进行编辑加工、版面设计及其方案比较,以获得最优编辑效果和最佳版面组合。随着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将直接用计算机撰写研究论文,向科技期刊投稿时除提供电脑输出的打印稿外还提供软磁盘,编辑人员就可以用作者提供的磁盘直接上机进行编辑加工。因此,编辑工作的计算机化,可以大大缩短科技期刊的出版工艺流程,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效率和版面质量。
另外,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在运用计算机对科技文稿进行编辑加工的同时,还可进行信息加工。我们知道,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大力发展的时候。这个时代的特点必然是动态的,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促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种发展日益依靠着最新信息的搜集与利用。由于科技文献数量的与日俱增,科技信息的加工仍由图书情报部门来进行越来越不能适应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就对作为科技文献主要生产源之一的科技期刊提出了编辑加工与信息加工的双重任务。实际上,科技期刊文献的信息加工由编辑人员来进行是十分合理的,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对自己所加工的科技论文最最了解,可以从中提炼出准确、可靠的信息。如果所有的科技期刊都做好信息处理工作,那么,大量的科技信息将会随着科技期刊的出版而及时的、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情报部门只需将这些信息汇集起来便可提供检索服务。我国正在建设中的第一个国家级的外向型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就是采用“统一规范、分散加工、集中处理”的技术路线,要求入库的科技期刊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各自发表的科技文献进行信息加工并拷贝在软盘上提供给CSTA数据中心,经CSTA数据中心汇总处理后,通过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对外进行学术交流。可见,信息加工已成为当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技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必须用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只有实施编辑工作的电脑化,才能在编辑加工的同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
3.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可行性
科技期刊是周期性的连续出版物,所刊载的文章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科技论文,文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文章的加工可以单篇分散进行,因而在编辑工作的安排上比较灵活。在主编的统筹下,编辑人员可以分别承担部分文稿的编辑加工。编辑任务分工后,以季刊为例,一个出版周期中,除调研、选题、组稿、审稿、稿件处理,以及其它编辑活动外,每个编辑人员用于编辑加工稿件的工作量大约五六万字,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工作,每个编辑人员每期(出版周期)向电脑输入文稿的工作量为五六万字。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这些特点,有利于编辑工作计算机化的实施。关键是编辑人员必须熟练地运用电脑及其排版软件。
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都是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科学知识和科技出版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程度不同地具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通过自学和互教互学,能够较快地掌握计算机及其排版软件,只要坚持实机操作,就可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与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比较,计算机化的编辑工作中虽然增加了“输入”和“排版”,但输入的过程也是详细审读文章的过程,而排版则是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完成的,编辑加工与排版工作一体化,大大缩短了出版工艺流程和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编辑人员的总体工作量并不增加多少。因此,在节约排版费用和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实施编辑工作的计算机化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实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计算机化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我国的计算机排版系统中,方正、华光、4S和科印四种软件系统,已达到相当先进和实用的程度,它们各有优点,各具特色,在文字和版面处理方面均有较强的功能,能够满足科技期刊编辑与排版的各种特殊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计算机化的软件配置,可以选择这四种系统中的任何一种。
硬件配置比较灵活,可以由微型计算机、针式打印机和激光印字机组成的一个全功能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完成原稿输入→编辑加工与版面处理→激光输出制版大样的印前全部工作;也可以由微型计算机和针式打印机组成一个小系统,在这个小系统上完成原稿输入→编辑加工与版面处理,其结果拷贝在软磁盘上,通过外协(编辑部以外的同类系统)激光输出制版大样。前一种硬件系统,可以配置上述四种软件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后一种硬件系统,其软件配置则必须与外协激光输出系统的软件兼容。由于激光输出是在整个编排工作结束后进行的,占用时间很少(仅几个小时),且可以外协完成,因此,在硬件系统中,激光印字机是否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配置计算机,应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配置性能良好的计算机,其档次以386兼容机比较适宜。这样选择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快的工作速度,较强的文图处理功能,以及考虑到软件操作环境的进一步开发,足够的存储空间是必要的。一般来说,一个科技期刊的编辑系统中,配置2~3台计算机,每2个编辑人员合用一台,不仅能够满足编辑工作的需要,而且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先进的排版软件来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计算机化,是完全可行的。计算机化的编辑工作,既包含编辑加工,也包含排版,编辑工作与排版工作一体化,编辑人员掌握了排版的主动权,不仅可以解决科技期刊排版难和校对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大大缩短科技期刊的出版工艺流程和提高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效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计算机化,还有利于科技论文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因此,实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计算机化,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