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合理选择与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基本能力。过度地装饰,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渲染气氛,会抢占了语文课堂的位置,显得华而不实。在使用过程中,要讲究时效性,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多媒体课件的位置。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生的“润滑剂”,确实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活力实现最大优化呢?
一、突破时空,诱发兴趣
“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求一堂课应达到“大容量”、“快节奏”、“气氛活”等教学效果,在教学前,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生动形象的图片、声情并茂的视频、旋律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情感上的铺垫、氛围上的渲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为了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我播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然后再追问: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如《庐山的云雾》是描绘了庐山那绚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象,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大部分同学都没有亲眼见过,尽管课文描写的非常美,尽管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形容、讲述,可是学生的脑海里没有这样的图画,因此兴趣不高。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可突破时空限制,把庐山的“秀丽”,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恰当的解说,同学们顿时就被深深吸引住,特别是当多媒体展现云雾“瞬息万变”的画面时,同学们高兴的直拍手,嘴里不禁的说:“庐山的云雾真神奇呀!我恨不得马上就去庐山看看。”就这样同学们主动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深刻的体会课文,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二、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情感却很丰富。在传统教学中,为了说明或阐述一件事物,我们往往千方百计地根据课文内容用口头语言结合身体语言进行描绘,顶多制作图形或简易的模型来做辅助,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古人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语文课的教学,由于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捞铁牛》一文中,教学难点之一就是有条理的复述捞铁牛中的准备过程和打捞过程。我精心设计了捞铁牛过程的动画课件,一边点击“并船搭架”“船装河沙”“潜水摸牛”等环节,一边让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复述课文。通过一遍遍的演示,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的培养和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教学《丰碑》这一课,在导入重点段后,我用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在富有感情的朗读声中,我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模拟过程,事半功倍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我运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定格放大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文理解更为深刻透彻了。
例如,我在讲授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拓展阅读时,出示了杨慎的《临江仙》,并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当屏幕上出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画面时,学生的情绪倏地就被带到了三国时期那万马奔腾、狼烟四起的古战场。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苏轼“气势磅礴”、“豪迈奔放”的词作风格。接着,我变换远景、近景,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等场景一一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了一个气势雄伟、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情境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信息整合,高效课堂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显示质量高等特点,能够充分显示语文课堂的“大容量”、“高密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文字的能力,做教学内容上的补充、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上接触大量的信息,见多识广,长期积淀,自然成就高效课堂,造就真正人才。
如《长城》一课,我在长城全景图上,制作动画,让蜿蜒曲折的长城与龙的图像重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城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心同其情”地学习语文。这就是在虚拟课文情境上的独特作用。
在《别董大》古诗教学中,我在总结全诗后出示了一道小练笔:讲《别董大》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是学生写来写去,都是把这首诗的意思铺展开来,没有一点“故事”味,小练笔的有效形式触礁了。这时我出示了“北风呼呼、黄沙漫天、大雪纷飞的旷野上,诗人和董大依依惜别”的动画,学生从这凄凉悲怆的画面中,对诗人和友人分别之时的场景所感染,有的同学泪眼花花,只听见“沙沙”的书写声,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篇篇感人的小练笔诞生了。这样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语文。能够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将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但多媒体技术决不是简单的拼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一切以语文教学目的为出发,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意义上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有力的的臂膀,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姓名:马海英
工作单位:石嘴山市第二十六小
邮政编码:753200
联系电话:13895066959
论文作者:马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文论文; 庐山论文; 铁牛论文; 多媒体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