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班集体管理的辩证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集体论文,当代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8-6641(1999)03-0005-03
笔者在大学就读期间,曾担任过数种班级管理工作,毕业后,又担任过班主任工作。近两年有机会结合工作研读有关教育科学理论,同时得到许多老前辈的指点、帮助,对当代大学班集体管理及其新特征产生了若干思考。现将有关认识简述如下。
一、社会化与个性化——班集体的社会职责
个体社会化是指主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与社会一致的社会态度、价值观、信念及人格特征,遵循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成长为社会的积极成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是一个逐步类化的过程。大学生这一年龄段正处于个体“预期社会化”的最后阶段。然而,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习得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还应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经验,形成和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大学学习阶段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化与个性化在其内涵、侧重点及指向上不同,然而两者又统一在个体社会化的同一过程中。社会化并不是要把人变成一模一样,而应是同时使人的个性获得完善发展;个性化也并不是把人变成脱离社会的超人,而是同时使之成为社会的具体成员。社会化与个性化对立统一,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大学班集体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准则,承担公民义务与责任,甘愿为社会服务,培养人与人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精神,避免个人只顾自己需要的满足,甚至产生违法的反社会行为,出现人格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改善人际环境,促进大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失败、愉快、痛苦等,学会爱、理解、宽容,逐渐完善各具特色的个性,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模式。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集体的教育内容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并以科学教育为基础,而科学教育中揭示的人文精神又使科学教育更有价值和活力。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大工业时代,科学教育逐渐占主导地位,自然知识的工具职能越来越显著,并且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不同步增长。长期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形成了道德危机、拜金主义等等社会弊端。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受教育者不应再被生产成“标准件”。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要重视人的内心的自由,要体现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市场经济不仅需要知识丰富、能力强的劳动者,更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的现代人,从而有效地排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冲突。
作为一名大学班集体的管理者,从教育观念上要把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集体活动中保持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必要的张力,使之不走极端。
三、传承与创造——集体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文化发展与生物发展有不同的规律。生物的发展是通过遗传、变异而实现;文化的发展则是通过传承和传播而实现。教育是实施文化传承的主要机构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基层单位——大学班集体对文化的传承作用不容轻视。
世界自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科技革命兴起,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更新和转变;至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及通讯已成为主导产业。新技术为知识的吸收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层出不穷。“教育第一次面向一个未来社会”已成为一句名言。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是教育不能仅止于将已有的文化知识移植于人脑之中,不能仅仅按已有的模式去塑造人。换言之,不能按传统的理解来认识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而应在教育的文化传承中产生新的功能,即形成人的文化再生和创造的能力。如果说教育历来是解决“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的话,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则要加上“知识创新”(亦即是文化创新)。在一般观念中,教育总能培养人的创造性,至少对人的创造性的形成有帮助。事实上,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应试教育中的弊端便是重要的佐证。
文化传承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文化创新则是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识文化传承与创造这一矛盾的特殊性,对教育改革,包括改进大学班集体的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大学班集体的指导工作应把握好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并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尝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使班集体折射出时代的声音。
四、规范性与选择性——集体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规范性功能是教育与社会内在联系这一基本规律的必然反映。一个社会重视教育事业,首先是通过教育目的来体现社会的制约性;其次通过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再次是通过日常的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管理、服务工作等来体现社会制约性。作为高校的大学班集体,要通过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培养社会角色等来落实教育的规范性。
关于大学班集体的选择性功能,拟作如下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班级作为正式组织有相应的正式制度。通过这种班级制度,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分工的需要,进行筛选和分类,将学生推荐、分配到社会适当的位置上。同时,在班级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代表社会的需要,也在区分、甄选学生学业成就的优劣,预期不同学生的身心潜质,逐步完成职业的指导任务。另一方面,值得强调的是,作为几年中相对稳定的大学班集体,它是一个有清晰的架构、明确的目标、具有相当沟通性、凝聚力的集体。这样的集体理应充分发挥选择性功能。在掌握集体成员的身心条件、素质状况、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在社会选择个体时作出恰当的双向选择,使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得到有机统一,从而完整地体现出教育的工具职能与固有职能。如果我们的教育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对顾及并悉心关怀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这一重大问题上仍表现得过于迟缓,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被扭曲成了强加于人的一种精神因素。长期的传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重视规范性功能,轻视选择性功能;在选择性功能上,又重视社会的选择,漠视作为独立性主体的人的自身选择。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应克服这种倾向。否则,将束缚和制约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提升和作用的放大,也将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五、共性与特色——集体自身的属性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指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地组织起来从事共同活动并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成员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年龄相仿、专业相同的大学班级理应具有上述集体属性。而事实上,一般的大学班级群体还够不上称之为真正的集体。习惯上笼统地把大学班级称为班集体,其实是模糊了一般群体与集体的严格界限,将日常概念混同于科学概念。在此,为了便于探讨问题,不妨把大学班集体的共同属性简要地归纳为四点:一有明确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二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共同的活动;三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四在交往中成员间形成了集体主义与同志关系,团结程度较高。这是就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作的抽象概括。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师生有意识地逐渐创建。如果上述本质属性残缺不全或相差一大截,那么不无遗憾地说,这样的班级是徒有其大学的基层组织架子,而不能胜任自身担负的任务。因此,班级建设应明确指向集体的共性,并尽可能地缩短群体向集体发展的过渡时间。
集体一方面具有构成其内在质量的共同属性,而现实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生动丰富的集体,则总是有区别于其它集体的特殊性,即个性特色。由于成员的构成情况迥异,组织机构的结构、功能不同,集体的自我管理水平有高下,学习、文体等各类活动及其组织程度存在差异,人际的心理气氛有好差、凝聚力有强弱,集体舆论的健康程度和纪律的自觉性程度不同,以及集体在创建过程中形成的惯例、传统不一样,因而集体之间的差异性、集体的风格面貌各具特色就显而易见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班级管理者要真正从理性上认识集体特色是集体的生命力所在。它表明集体的成熟,且使集体显现出辐射力、吸引力。从而,在管理实践中精心培植,使其对集体成员发挥长期功效,甚至促进其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和人格的完善,使其终生受益。由此可见,没有共性显然算不上是集体;而缺乏特色,则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活生生、永具魅力的班集体。
对当代大学班集体管理的辩证思考,拟概括为以下内容。跨世纪的大学班集体在新形势下,管理者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其指引下做到集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职责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内容相兼;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重在创新;不忘教育的规范性功能,又要发挥、完善选择性功能;创建过程中指向集体的共性,又要循此继进,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一个具有社会功能又各具特色的教育实体。
标签:社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