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视野论文,儿童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的施教对象是儿童,施教内容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儿童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儿童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才能走进儿童心中的世界。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
(一)“儿童本位”意识缺席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拿到一篇课文,先想想可以教什么,再看看怎样教方便,然后才可能想到儿童是不是能够接受。至于所教的内容儿童是否真正需要、每个儿童的需要又有何差异,教师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换句话说,儿童充其量只是教师设计教学并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语文教学并没有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出发,把儿童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的现象更是令人惊心,集中表现在教师以教得顺畅、学生配合默契为评价自身教学成功的标准,以课堂发言热烈、“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为教学能把全班学生捆绑着齐步向前走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当头棒喝,无视生成只管预设,热衷“教过”却漠视“教会”。教师眼中有自己,有教材,有课堂,却少有儿童,少有“这一个”儿童。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难以切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没有激情投入,无法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如此语文当然远离儿童,如此课堂必然高耗低效。
(二)“伪儿童化”泛滥成灾
所谓“伪儿童化”,就是表面儿童化、虚假儿童化,看似尊重儿童,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出发,实则是让儿童扮演群众演员,配合教师顺利推进课堂教学,在教师大“秀”课堂教学的技巧的同时,学生几无所得。有的教师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热热闹闹,语言文字不见踪影;有的教师让学生拓展资源,“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拓展内容与文本的教学相去甚远;有的教师无视儿童错误的价值取向,对“白骨精孝敬父母”这类生成拍手叫好,将儿童引入歧途;“有的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在引导中添加了许多附加条件,有的硬要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走,有的苛求答案的标准、统一,只要回答不是教师的预设就是错误的……”[1]
(三)教学目标定位失当
儿童是成长中的“这一个”,他们存在无限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所以教学提倡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进而抵达儿童的“最优发展区”。
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教师在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的文本内容上转圈圈,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例如,一位教师讲授《小动物过冬》一课,除了学习几个生字,就是带着学生学习文中几种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另外再补充介绍其他几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让学生了解——美其名曰:拓展阅读。[2]至于阅读这类童话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学生则不得而知。今后学生再遇到这样的童话,还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乐于阅读、自主阅读、读有所获!
与之相对,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喜好“深挖洞”“求新异”,仿佛自己的教学不比别人挖得深,不与众不同,便不足以显示他们过人的教学水平。他们为此不遗余力,奉行的首要原则是“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高度”,但他们忘记了,文本解读为何深,又深到何种程度?课堂教学为何高,又高到何种程度?评判的不二标准应该是儿童的需要和成长,否则便是吃力不讨好。
儿童不用跳也能摘到桃子和儿童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都是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语文教学出路审视
(一)教科学的语文
用“科学”来界定语文,似乎并不科学,这种认识正是造成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需要感悟、品味,但并不代表语文教学就不需要精确和科学,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确和科学的。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一个比喻句教了12年,学生高考时仍然写不好呢?比喻句知识的教学不精确难道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吗?
教科学的语文,就是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挖掘教材中“真”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引领儿童逐步认识教材本真的面目,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形成鉴赏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被编者作了删改,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难度,甚至会引起误读。新教育研究中心干国祥在反复研读老舍的《草原》时发现,《草原》第一段描述的草原景色,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美,语言美,语言传达的风景也美,但“并不茫茫”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查了老舍先生的原文,发现原文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干老师蓦然醒悟,原文中老舍先生写景,围绕“天不苍苍,野不茫茫”展开,没有了原文中第一句话,对第一段的解读就少了贯穿全段的线索,课堂上就会对“草原美”泛泛而谈,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底说什么要么忽略,要么误读。[3]
教科学的语文,不仅是引领儿童品味文本“真”的语言,也是帮助儿童获得“真”的思想与情感。一位教师教学《匆匆》,抓住文中问句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聚焦到问句这一语言训练点:由文中的12个问句感受到作者的困惑、彷徨,再聚焦到第四段的6个问句,播放音乐,6次引读,巧妙地将学生带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带入朱自清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情感中,促使学生深刻领悟问句的含义,真切体会问句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游戏的语文
语文课的下课铃敲响时,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我的这节语文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上得成功吗?有哪些环节处理得很好,还有哪些环节没有把握好?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上享受到了什么?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儿童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儿童感到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在游戏中儿童享受着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游戏是儿童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游戏就是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杭州蒋军晶执教《麋鹿》,学习课文后出示一张麋鹿图,让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有效”输出。这时他采取了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争当导游进行介绍,从“一级导游”到“高级导游”再到“特级导游”,层层推进,吊足胃口,其中还穿插“导游”与“游客”的对话。在这堂课上,游戏与学习无缝对接,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使教学过程趣味盎然,达到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说明事物特征的训练目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活泼。
(三)教自由的语文
自由的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师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时空,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只有自由的学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发展学生的心智。
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时问学生:“如果我们现在要给詹天佑塑铜像,你觉得在詹天佑周围应该布置哪些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建筑或者物品?请你为詹天佑塑一铜像。”学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没有受到限制,因此他们思维空前活跃。有学生觉得在詹天佑周围画“人”字形线路,因为这是他最伟大的设计;有学生说画“一把水壶”,以说明他与工人一样艰辛;也有学生说应该根据他爱国的特点来设计,等等。[4]这堂课迸发出学生自由创造的活力。
有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肢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四)教有用的语文
当下的语文教学,“实用主义”仍然大行其道,教师在应试的藩篱中无法突围,甚至不愿突围,因而大量围绕“陈述性知识”的训练(生字词语的固化讲解、课文读背的反复操作、练习试题的铺天盖地)强占了儿童的时间与空间,使儿童思维僵化,能力停滞,不能感受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并不是说生字词语和课文读背不再重要,而是这些内容的教学一定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合宜的情境,使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由分析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简言之,语文教学要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教语文”。
一位教师教学《恐龙》,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最喜欢什么恐龙,然后介绍。一学生说:“我喜欢雷龙,它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而且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教师:“读得真动听,你把雷龙的特点都读出来了。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A.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B.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你们觉得哪个句子好?”学生:“我觉得B句好,因为B句把雷龙和大象作比较,在我们看来,大象已经很重了,雷龙竟然胜过六头大象,难怪说它是‘庞然大物’,果真名不虚传。”教师:“对,刚刚你提到了‘作比较’,这是一种说明方法。”
《恐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这位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介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课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上,而不是详细地向学生介绍关于恐龙的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教阅读”的理念。教有用的语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