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_素质教育论文

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_素质教育论文

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要以什么样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李岚清同志强调指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关系科教兴国、国运兴衰的大事,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

一、建动力机制——转变思想——转向素质教育的基点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治校办学的灵魂。转向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而教育思想的落后,是我们教育内部的危机所在。因而这种变革要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基点,以产生巨大的动力,增强转向的自觉性、坚定性。

1.率先转变思想

学校能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校长的教育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校长率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尽管1905年就废除了科举制度,然而延绵1300余年的科举教育的负面影响,仍残存在人们观念之中。升学竞争演变为分数竞争,从高中蔓延到了初中、小学,因而我们也曾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怎样片追有利就怎样管理。学校出现了智实、德虚、体弱、劳美空的现象,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难道就这样造就一代新人?”

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本质上是科举制度的翻版,是一种淘汰式的选拔教育。中学追求升学的百比分,小学追求应试的高分率。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分数的奴隶、应考的机器。沉重的负荷,压抑了个性,扼杀了灵性,厌学、辍学的增多,大部分学生的心身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无论对人的发展和对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是极不利的。

同时我们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规格、多层次的。基础教育是面向儿童少年的国民教育,不是什么选拔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合格的“毛坯”。现在的“毛坯”,将来的精品,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发展功能,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我们一方面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从思想上与之决裂;一方面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转变狭隘的人才观,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2.确立办学思路

衡量一所学校转向素质教育的标志是什么?柳斌同志强调,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全面发展;三是生动活泼。我们要根据这三个要义,从总体出发,进行总体设计,追求整体效益来确立办学思路。

纵观全国,我们很多知名的中小学校的校长,有的从人才的标准上确立“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思路;有的从办学标准上确立“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规范加特色”的办学思路;这都是切实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模式。

在毛主席关于要“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地、生动活泼地都得到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学校领导工作的实践中,我们经历了多年的摔打、思考、探索,乘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的东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于1990年春在南昌市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现场会上推出了“六要四园”的办学模式。“六要”是: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要有团结的领导班子,要有敬业的教师群体,要有合格的教学设施,要有全面的教育质量。“四园”是:把学校办成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明确响亮地提出“要分数不唯分数”,不搞“单打一”,不抓“一点红。变片追高分率为素质的全面提高。正确的办学思路,支配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学校的面貌为之一新。

3.统一教师思想

“片追”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表现在学校,根源在社会,扬起板子打谁,谁都说冤枉。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然而“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方向是办学的根本,校长的天职。也只有用素质教育的思想统一教师的认识,才能把办学的思路变为全校教师的统一意志和教育行为,在我们学校这块小天地里,形成转向素质教育的小气候。

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是落实“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方针是我们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以立法的形式写进了教育的根本大法——《教育法》之中,朱开轩同志曾指出“不按教育方针办事,不仅是办学指导思想问题,而且是违法。”因此我们以学教育方针为主线,运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培养的人才规格是什么?怎样落实“两全”?为什么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我校怎样转向素质教育?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教师激烈的思想碰撞。碰撞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深刻反思,对素质教育的积极追求。大家认识到:教学不等于智商,智商不等于分数,分数不等于质量。纷纷表示要为转向素质教育,实现“六要四园”的办学模式献计出力。要为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好成才的基础。

二、建导向机制——改革评价——转向素质教育的起点

应试教育的要害在于单纯以考试分数为尺度评价学生,单纯以任教成绩为标准评价教师,单纯以升学率为目标评价学校。因此,转向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从改革评价系统入手,建立有效可行的导向机制,为素质教育鸣锣开道。

1.改革学生评价

为引导师生和家长从片追分数中解脱出来,把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我们于1990年秋改《学生成绩报告单》为《学生全面考评报告单》。

《学生全面考评报告单》运用目标分解法,确立了德、智、体、美、劳五项一级指标,31项评价要素,最后得出某生五育的综合评分与等第的评价结论的指标体系。它的特点是追求“全面”。整体素质上追求思品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单项素质也是如此,如德育追求知行的统一:分思品认识(平时成绩、面试成绩、笔试成绩)和思品行为。从规范中精选出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基本的10项行为规范列为评价要素,有利于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智育追求双基与智能的统一:分智能状况(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学科成绩。保留了学科的考分,分数还是要讲的,但淡化了分数唯一的观念,有利于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控制考试的消极影响。……总之它强化素质的整体性,育人的全面性,成为新的“指挥棒”,引导着师生和家长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2.改革分数评价

升学考试中的一分定终身的选拔方式,是当今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现实,分数仍是测试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志。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分数论英雄却是错误的,升学中高分低能者有之,分高德下者亦有之,只学会不会学者则多之,不能简单地把分数与智育、与质量划等号。同时我们要看到分数评价有激励督促、自我认识、诊断反馈能力。不应把评分看成是目的,应是转向素质教育的手段。

改革分数评价,首先要求教师面向全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让后进生抬起头来走路,帮助他们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改变喜尖子生、厌后进生的情况。其次,不把分数当成控制学生学习的法宝和惩罚学生的手段。变控制因素为激励因素,只要不是竞赛性选拔考试,在诊断性或激励性的单元测试中,在日常的书面作业中,教师评分要有弹性,把分数用活。后进生题目做错了,允许订正,订正后取消先前的评分,重新给予高分,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最后在终结性评分时,要兼顾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起点低但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评分应反映出学生最后达到的实际水平,对优生可免试升级。

3.改革教师评价

“以分数论教绩”是教师头上的“紧箍咒”,逼着教师背离“两会”,只追分和率,因此,转向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我校实行了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的教师管理。1989年实行了教师评价,在制订方案时,注重在指标体系的要素上、评价要素的权重上,体现素质教育导向要求,着眼于教师功能的整体性,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解出重要的、显见的三级指标20项要素,总分为100分,每学期末综合全面地考评一次,60分为及格,不奖不罚,从65分开始,5分为一档,每个档次不限定人数,下学期每月按档次发放奖金,引导教师以评价要素为目标,不断完善自己,争做合格教师、优秀教师。

一级指标“绩”的要素设置上,体现三个特点:一是既有教书成绩更有育人成绩。如绩的评价要素中就有班队管理、个性发展两项;二是变成绩标准为效率标准。教书成绩中就有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批改辅导、教学成绩四项。体现了向40分钟要效益的精神;三是教学成绩的指向上面向全体,如该项考评的具体标准是:学生愿学、勤学、乐学、会学,及格率达96%。

三、建制约机制——常规管理——转向素质教育的支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会受到应试教育惯性作用的冲击,需要摒弃应试教育那套管理制度,建立有力的素质教育制约保障机制,克服随意性。常规规范着师生的教育行为,应该做什么,不得做什么,指引、制约、激励大家的行为有规可行、照章行事。因此,建章立制,强化常规管理是转向素质教育的支点。

1.课程全优化管理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课程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在课程计划使全体学生既全面发展,又各有所长的思想指导下,课程设置上构建了全优化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性课程、双休课程的课程结构模式。

学科课程,开齐开足课程与课时,配齐学有专长的音、体、美专职教师,严格按课表上好每一堂课。语、数学科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挤占其它学科的课时或超时授课,上课不晚堂、不空堂、不乱堂、不拖堂。要以“省时、启智、轻负、高效”为目标,优化教程、教法,努力做到既重双基教学,又重双力培养;既教学生学会,又教学生会学;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活动课程,是儿童成才的沃土。学校建立以晨会、班队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传统活动、文体活动为框架的活动课程体系,纳入课表,做到组织、导师、时间、场地、内容、制度六落实。在实践性、创造性、自主性、趣味性上花功夫,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潜性课程,创设情景,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形成文明礼貌、勤奋向上的氛围。在教师、家长中开展“我做孩子好榜样”,强调“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家长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做的,教师、家长必须不做”,产生示范效益。双休课程,开展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过健康、充实、轻松、愉快的双休日。通过提高休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

2.德育全方位管理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的任务”。为坚持德育为首,我们从小学德育的基础性、启蒙性的特点出发,定位未来,立足现实,着眼远、起点低,使德育看得见、摸得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学生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的各项常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中国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学生的品德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多渠道教育影响的合金。为保德育到位,讲求实效,实行德育全方位的规范管理,坚持抓好六发挥:发挥思品课的传授作用,发挥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少先队的自主作用,发挥班主任的形成作用,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追求德育的整体效应。

如在发挥班主任的形成作用中,我们实行语文教师任班主任,数学教师任少先队辅导员,两位主科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的德育工作,同时增加班贴、增设队贴,每月进行“班队管理月评”,每学期进行“德育实效总评”,把每个班队工作的绩效与津贴奖励挂钩,两人共享,这样规范管理的结果,德育由虚变实,德育工作成了硬任务,促使语、数教师在建设优良班队集体上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克服了重智育,轻德育,丢体育的现象。

3.教学全过程管理

教学质量是经过一系列的教学程序创造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逼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整个阶段、全部环节的工作质量上,实行全过程管理。

一是抓好小学整个阶段。学生进校到毕业要经过五年学习,如果有一个年级学生知识“夹生”,欠帐很多,到毕业时搞突击、抓追肥、拔苗助长,能行么!为做到高、中、低段一起抓,好、中、差生一起抓,我们为每个年级语、数两科各配备一名把关教师,班科教师实行新老搭配、年级组优化组合,形成人才与人和的最佳结构,领导分别蹲点指导,做到抓起始年级带二年级,抓过渡年级带四年级,抓毕业年级带全校,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年级都学得扎实。

二是抓好教学全部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靠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来实现的,要改变陈旧的练、练、练、考、考、考的管理方式,在教学全过程的环节上,规范为教学“五要”——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过关考核要严。按每个环节质和量的规范性的要求,环环相扣,步步落实。

“五要”中特别强调功在课前、效在课中。功在课前,要抓住备课这个起关键作用的基础环节,带动、促进后几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钻研教材要深,强调集体钻研单元的领头篇(语文)、领头例(数学),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及关键,搞好单元教学总体设计。效在课中,就是课堂教学要实,做到教学目标要吃透两头,依纲扣本。学科知识点,智能训练点,德育渗透点,目标明确具体,教法上要善于点拔、启发、引导,讲在点子上,练在刀口上,精讲巧练,有讲有练,既教学会又教会学,落实教学目标。

收稿日期:1997—12—18

标签:;  ;  ;  ;  

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