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运行特点与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发展经济论文,经济运行论文,举措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用赴日参加日本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AOTS)组织的中国贸易促进研修班进修的机会,笔者从行政管理的视角,对日本的经济运行状况和日本中央政府及地方自治体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作了粗略探究。
一、日本经济运行的特点
1.日本经济是外向型经济。
日本经济是强大的,又是脆弱的。说它强大,是从经济总量、市场发育程度、技术开发能力、消费水平讲的。这几个方面,日本都是世界一流的。日本GDP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日本年人均收入3.6万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到2001年9月,日本外汇储备达到3950亿美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说它脆弱,主要是讲日本对海外市场依附性太强。日本国土面积仅37.8万平方公里,却有1.24亿人口。日本国内的资源及市场容量都是极其有限的。1999年,日本出口4170亿美元,进口3100亿美元。日本每年出口货物(以高技术产品为主)1亿吨,进口货物(以工业原料和日用品为主)7亿吨。离开巨额进出口,日本就困死了。世界风云稍有变幻,对日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2.日本经济是高成本经济。
日本的生产企业,绝大多数原料依赖进口,加上劳动力昂贵,生产成本很高。日本是一个高消费国家,其物价一般是我国的8-10倍。日本劳动力昂贵,以纤维产业每小时工资为例,2001年4月,日本是26.1美元,台湾地区7.23美元,香港地区6.1美元,韩国5.32美元,中国大陆地区0.69美元,中国大陆是日本的三十八分之一。这是日本企业从国内生产转向海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所在。
3.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尚待时日。
从1997年开始,日本经济走入历史上第三个低谷,目前还看不到复苏的迹象。经济复苏,需要新兴产业的牵引。日本走出第一次经济低谷,纺织业起了牵引作用,还有钢铁、煤、造船业的带动;第二次走出低谷,靠的是家用电器和汽车业。现在,新兴产业之花还没有开出来,仅仅是有的产业刚刚现蕾,比如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然而这两方面估计要到4-5年以后才能见效。而且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日本又面临着来自美国等西方科技大国的严峻挑战。估计日本经济可能还会在一个平台上爬行几年。
4.日本企业与政府互动性强。
日本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主要是通过通产省制定产业政策来实现的。日本企业界对政府的产业政策能自觉去实施。再加,日本为了避免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对美出口采取小步慢跑的稳定增长策略,多年来日本对美出口增长率都保持在1%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政府通过各行业协会把策略主张传递给企业,企业一般不会因为追求局部短期利益而置长远大局于不顾。这种互动性无疑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其文化根源,与日本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由此形成的团队精神是有关联的。
5.日本微观经济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日本企业的组织制度(或称管理模式),有人总结为日本式的经营方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终身雇员制度;二是年功序列制度,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越长,工资和职位越高;三是禀议制度,遇决策事项,层层盖章上报,效率不高;四是企业内福利制度;五是劳动工会。这些制度过去对日本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西方文化理念的引入,技术产业的兴起和知识经济的冲击,这些制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冲击,而新制度的建立尚有一个过程,这也是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二、日本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举措
1.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
医治经济低迷,日本政府基本上是采用凯恩斯的药方。具体讲,一是减税,以提高国民购买力;二是公共投资,增加投资需求;三是降息,刺激即期消费。日元的汇率调整,是日本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由于日本对美国经济依存性、互动性强,为支撑美国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主动提升日元币值。日本经济走入低谷,为刺激出口,日元持续贬值。另外,如前所述,日本的产业导向也是日本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
2.政府出资兴建商业基础设施。
日本政府很重视物流、商流对资金流、人流的带动作用。日本与我国一样,也在建设经济开发区。但日本对开发区经济的启动,不是靠优惠政策的吸引,而往往是政府率先出资修建大型商业设施,低价出租甚至无偿提供给商家和投资者使用,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比如在大阪关西经济开发区,1997年建成35000平方米的关西临空物流中心,大阪府出资占150亿日元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关西临空商务中心是一座高256米的大型建筑,为大阪府全资修建。日本政府出资兴建商业基础设施,政府不直接参与建设和营运,而是通过政府下面的政府独资公司去出资、参股,政府的独资公司行使股东权利。
3.充分发挥贸易振兴会的作用。
日本贸易振兴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振兴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日本战败后生产力降到战前的十分之一以下。当时,日本实行配给制,吃穿用都凭票供应,通货膨胀也很厉害。日本官方、民间一致认为只有出口赚取外汇,才能振兴经济。而在1949年底以前,日本在美国为中心的联合国军队管制下,进出口由联合国军管制。1950年元月,日本才有自己管理的进出口口子。战败后,日本企业在国外的事务所几乎都撤回去了,信息不灵。1952年,日本的商工会所与政府协商,由政府组织设立了“海外市场调查会”,1958年更名为“日本贸易振兴会”。日本贸易振兴会在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调查分析海外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信息,再就是把日本产品运到海外去展示,主要任务是促进出口。从1978年开始,主要任务转移到促进进口。这种转变,一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日本企业了解外部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二是招揽更多的外国出口商涌入日本争夺市场,以便日本企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买到质优价廉的进口商品。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日本于1948年在通产省设置中小企业厅,在各都、道、府县的通产局设置中小企业课,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经营者,协调政府间各部门的政策,扶植中小企业发展。日本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是以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完善信用补助制度为中心实施的。日本经济总量的80%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5.限制进口保护农业。
日本市场大米价格是我国市场的10倍,每公斤约40元人民币。如果不是日本政府的进口限制,我国大米出口日本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去年二季度,日本政府启动临时保护措施,限制从我国进口洋葱、香菇、蒲草,将这三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分别由3%、4.3%和6%增加到206%、206%和140%。虽然我国这几种商品占日本的市场份额都不到40%,但由于议员选举的需要,自民党政府还是采取了保护措施。我国采取的报复性措施让日本蒙受了比我国更大的损失。日本经济学界也普遍认为日本政府这种举措是得不偿失的,但从中可以看到日本对农业的保护意识。
三、几点启示
1.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协力。
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早已成为历史。政府虽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政府宏观的间接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与企业的协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实体登上世界经济舞台,一个国家的经济角色又是靠众多行业和众多企业共同扮演的。尤其是我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通过规制政府行为达到协调经济利益的目的,而这种协调最终必然落实到产业和企业身上,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与企业的联合互动显得更为重要。各级政府及公务人员要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企业要树立长远、整体观念。政企联动,才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2.政府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管理经济,除了宏观管理,还必须着力发展环境的优化。笔者曾将发展软环境细分为法制政策环境、行政服务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随着中国入世,外资企业外销商品的限制和障碍比过去小得多,更重要的是我国具有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和劳动力价廉的优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抓机遇,要从改善发展环境入手,以降低生产要素的进入成本,增加资本获利的机会。目前,改善发展环境,一是增大对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改善发展环境。西部地区,重点是改善交通状况。二是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核心是转换政府职能,减少准入审批,提高公务员素质。三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可以仿效日本贸易促进会的做法,降低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四是在经济开发区和城市新区,政府可以通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出资兴建中心商业设施,然后低价出租或无偿让商家使用,这也应当是筑巢引凤。
3.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实施西部大开发,应当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增强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推动西部农村工业化、城市(镇)化,促进西部市场发育的主要战略措施。就政府而言,一是设立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负责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及时反映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带共性的问题,研究制定扶持政策,组织大专院校或专家对中小企业经营、技术开发、发展方向给予辅导,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二是提供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顽症。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担保体系。可以设立西部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各国有商业银行要提高西部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商业银行向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其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可适当提高。三是完善西部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