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文明建设--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论基础文明建设--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试论基础文明的建设——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试论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基础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重申并强调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就基础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方针的关系,作一论述。

我们的国家到底处于社会发展的什么阶段?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对于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长期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人们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大家都承认中国是“一穷二白”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是在三中全会以前的一段时期里,对于什么是“不发达”,什么是“发达”,什么是现代化,缺乏准确的把握。而且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以为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新的图画,期望凭借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全盘的计划经济,依靠群众性的生产运动在一个短时期里很快地改变“一穷二白”的状况。于是提出了许多超越历史阶段的任务和政策,造成了许多的失误。 小平同志总结了历史经验, 在1979年就指出“底子薄”“人口多”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必须看到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为贫穷落后的国家。建国后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来直到去年的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但是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他强调“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2〕。小平同志的论述使人们清醒地面对现实, 开始从超越阶段的幻想中解放出来,从天上回到地上,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小平同志又总结了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在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并且把它当作十三大的一个主要精神。他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3〕。 以后的十年,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又使人们对什么是“不发达”、什么是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的认识也有了发展。十五大的报告对此作了深刻的全面的论述。对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纠正种种片面的认识,澄清社会上的种种疑虑,具有重大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着重指出了,初级阶段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发达”,特别是“生产力不发达”。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这对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报告还以宽阔的视野全面地阐述了由“不发达”这一最基本的特征所带来的初级阶段的具体的特征和发展目标。

首先,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并且把摆脱不发达的首要目标规定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十分重要的论断。

这就把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比重较大、农业人口占多数同生产力的不发达联系在一起,作为初级阶段基本的国情;把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同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联系在一起,作为初级阶段发展的目标。如果说对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工业化,人们在以前还有所认识的话,那么,对于自然经济的认识则是相当的模糊,对于市场化,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前,更是存有种种疑虑的。南巡谈话带来了思想解放,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才使这一问题得到澄清。十四大以来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开始认识到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经济体制分不开的。而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经济的发展,是发展生产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环,本身是同工业化的过程不可分割的。这是摆脱不发达状态所不可逾越的历史进程。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不发达状态,它同农业社会是结合在一起的。停留在这种状态,是无法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工业化的。市场经济是人类在发展经济、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积累的积极的成果。其特点之一,就是经济的社会化,它不仅表现在社会化的大生产,而且表现为经由市场而形成的社会化的大流通,把各行各业、各地区纳入一个统一的社会化的大市场之中,并且与国际的大市场逐步接轨。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赶上不断在发展的现代化的进程。十五大报告对我们认识的这一深化,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

其次,将经济的不发达同科技教育文化的不发达联系在一起,将经济和文化的不发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还不完备联系在一起,作为基本的国情;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同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联系在一起,作为发展的目标。这样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在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以“不发达”为基本特征的初级阶段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基础文明建设的任务繁重。

所谓基础文明建设,是指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培育适应于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首先是发展文化事业。最重要的是教育和科学,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这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中,教育尤为根本,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4〕。像普及义务教育、 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等等,都是涉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性的建设。由于近代以来,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虽然建国以后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任务还是极其繁重。必须提高对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的认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国家、地方、企业以及民间和个人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使现代化的经济的建设得到智力的支持,使国民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一个牢固的知识和文化基础。

然而,国民的素质的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改变那些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行为习惯和观念。

一是培育与工业化经济相适应的工作场所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工业化的经济(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与分散的小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很多人集中于同一个工作场所从事生产劳动或其他的工作,需要许多人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由于工业化的经济是以精确的技术为基础,因此对于各个岗位的工作,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纪律要求。如果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不能适应这些要求,就无法获得经济效益,还会酿成各种事故。随着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工作场所的行为方式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花大力气来克服小生产的积习、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是培育与市场化的经济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现代的市场是一种制度化和组织化的交易,因此在市场交往中对当事人的行为也有相应的要求,像遵守市场规则,特别是遵守由法律所规定的那些基本规则,尊重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价交换、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等等。由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所形成的观念长期存在,由于建国以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人们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往往容易陷入误区(一度在社会上流行的“市场是人们相互欺骗的场所”的观念,就是一例),需要有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至于在行为方式上,养成遵守游戏规则,遵守信约,讲求信用,遵守法律,开展正当的竞争,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各种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等等的习惯,等等,更有赖于长期的教育和培育。如果没有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序运行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必须把它视为基础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是培育与社会化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公共意识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市场经济是同经济的社会化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市场经济意味着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社会化的大流通,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比,具有极其发达的社会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较以往规模更大,也更为频繁,因此更需要有一整套的公共生活规则来维系其秩序。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除了发达的市场之外,还需要一个由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来主持的发达的公共事业,生产和维系众多的公共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诸如道路、环境、卫生、通信等等。这些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大都是非市场的,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共用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更是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它必须通过国家的财政,来发展公共事业,调节经济收入,以实现合理的分配,达到社会公平。此外,人们生活的社区也形成了一定的公共的生活服务体系,它是带有公益性的,也是非市场的。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公共生活的规则的重要意义更为突出。而这些规则要得到普遍的遵守,就必须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培育起公共意识,养成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国民素质。为此就需要改变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下长期形成的许多不文明的行为的习惯,如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卫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公共场所的起码的规则,等等。然而,要改变这些行为习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谈到克服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时就指出,“这些都是群众脑子里的敌人”。“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5〕。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尤其需要“由群众自己下决心”, “自愿实行改革”〔6〕。建国以后,公共意识的培育, 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人们的公共意识集中在由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的体系上,主要是处理垂直体系中上下级的关系和个人同垂直体系中的单位的关系。横向的公共交往关系,发育程度较差。相应的行为规范,也不甚明确。加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往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因此,公共意识和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确立,仍然是基础文明建设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们之所以把上述内容称之为基础文明,首先是因为这些文明素质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经济所必不可少的;它是我们的社会从不发达到发达,实现现代化,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所必备的最基础性的条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研究表明,凡是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基础文明建设都有相当的基础。即使经济一时受到挫折,也能较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相反,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注重基础文明的建设,即使经济能有一时的较快的发展,也会因为缺乏后劲,形成泡沫,而受到挫折。在理论上,许多不同的学科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这一问题。比如制度主义的经济学派就突出地提出了法律、习俗、惯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其他的学科也分别提出了文化对经济的制约,文化在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等问题。像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等影响甚广的著作,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经济的现代化与基础文明的关系问题。

其次是因为,上述文明素质涉及到社会的全体成员,是每一个劳动者、每一个公民不论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觉悟程度如何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所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它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能否广泛地培育这些素质,涉及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尺度。近年来我们的实际生活,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往往和基础文明的薄弱有关,许多在数量众多的人群中习以为常的不适应现代化的陈规陋习,以及公共意识的薄弱,等等,常常使一些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新的公共设施受到破坏,或者迫使公共当局不得不加大投入,进行管理,不但大大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而且使一个地区的文明形象受到了损害。此外为人们所担忧的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的道德失范,有相当大的一个部分表现为基础文明所包含的工作场所的行为失范,市场行为的失范和公共生活所必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失范。另一方面,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则告诉我们,通过广大群众的自愿参与,“从我做起”,从最基本的文明行为入手,增强公共意识,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改善生活环境,就能大大地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我们之所以把这些文明素质的培育,称之为“基础文明”,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倡导和推行社会主义的价值方针的基础性工作。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不能停留在基础文明的建设上,必须用共同的社会主义的理想来团结全体人民。小平同志在阐述培养“四有”新人这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时,深刻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7〕。他还指出,在当前的历史阶段, “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8〕。共同理想的建立,需要做许多的工作, 尤其是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教育人民,要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正确的世界观的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文明的建设。列宁早就指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时又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扎实的知识,那就根本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9〕。这是至理名言。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 也强调只有学好文化,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10〕。因此,只有加强基础文明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才能为确立共同的理想,提供必不可少的文化条件。同时,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同他的基本的道德素养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想象,一个缺乏起码公共意识和公益精神的人,一个不能遵守基本的工作场所的行为规范的人,一个在市场中不能遵守由法律规定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人,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基础文明的建设,将有益于共同理想的形成,将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1〕的原则。用社会主义的价值方针来统率基础文明的建设。“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12〕。

注释: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8页。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页。

〔5〕〔6〕《毛泽东选集》,1964年版直排本1964年版,第1009、1011页。

〔7〕〔8〕《邓小平文集》,第3卷,第190、209页。

〔9〕《列宁选集》,第4卷,第287页。

〔10〕《毛泽东选集》,直排本,第820页。

〔11〕〔1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第21、40页。

标签:;  ;  ;  ;  ;  ;  ;  

论基础文明建设--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