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面对挫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随时随地论文,挫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抗挫折教育受到大力提倡,是因为人们担心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太优越,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却不懂得这一切来之不易,需要辛劳的付出;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稍微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脾气,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抗挫折教育。但是,日常平静的生活似乎确实缺少吃苦和挫折的感觉,于是出现了一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抗挫折教育”。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无独有偶,11月8日,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安排学习较差的初三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考试时正值立冬,气温骤降,校方称安排这些学生在外面考试是为让他们在外面吃点苦,懂得学习的艰辛。
这些“抗挫折教育”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抗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吃苦、受刺激吗?无端的抗挫折教育有必要吗?真正的抗挫折教育是什么?
教育不当反遭孩子逆反
抗挫折教育有必要,但什么是抗挫折教育?一位妈妈说:“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抗挫折教育不是很清楚,但我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安排和帮助下顺顺利利地生活,一般来说,没有经历过任何失败,也经不起失败。所以我想我们还是给孩子一次接受失败的机会,也许在逆境与困难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经得起磨练。”这位家长的想法很真诚,但是对抗挫折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孩子的现实生活并不是“没有经历过任何失败”,也并非天生就“经不起失败”,而且抗挫折教育并非是“给孩子一次接受失败的机会”。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是家庭溺爱的结果,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头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孩子聪明会思考,他们未必吃这一套。
有一位妈妈对7岁的女儿说:“我才6岁的时候就帮爸爸妈妈做饭、洗衣、拔草了。”女儿用怀疑的语气问:“妈妈,姥姥和姥爷为什么那么对你啊?你不是他们亲生的吧?”女儿的反应让妈妈哭笑不得。妈妈说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很忙,在外边上班,家里的农活都是母亲撑着,所以每天放学回来一进门就要马上做家务。那时候自己虽然年纪小,却懂得为妈妈分担,可是现在的孩子每天早上闹钟响后还赖在床上不起,嚷着非要妈妈陪她穿衣,早饭做好后牛奶凉了还喝不下去,还说:“你为什么要让我喝啊?你不能自己喝了?”一周的零用钱一天就花个精光。如果妈妈讲道理,女儿就振振有辞地说:“妈妈,你们当初那么穷,你不是也感叹吗?为什么你还要让我也那么穷?”妈妈无奈地感慨:唉——悲哀啊——孩子什么时候会懂事呢?
孩子的反驳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和孩子过得物质上越来越富裕,精神上越来越舒心,如果每天能轻轻松松、自由快乐的,为什么还要苦难一番呢?可见,把抗挫折教育简单化为吃苦教育并不能达到最终目的。
还有的家长认为抗挫折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或者逆着孩子,这些做法也可能事与愿违。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还很脆弱,常常不能理解家长的“苦心”,反而把家长的严厉和惩罚理解为是自己没有能力,从而丧失自信心;或者理解为家长不爱自己了,从而丧失生活的安全感,所以,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挫折是有害无益的。至于家长故意逆着孩子,不让孩子顺心,也不会带来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抗挫折教育观点,即让孩子在不断的挫折中接受教育,似乎孩子经受的挫折越多越好,这也是一种误区。挫折终究是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消极的情绪状态绝不该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挫折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安全感,变得胆怯、退缩和自卑,因此,抗挫折教育无论是数量和程度,都不应该超过合理的限度。
抗挫折教育有度生活随处可见
科学的抗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越过一个不高不低的跨栏,目的是培养孩子敢于面对困难、乐于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这样的抗挫折教育只需要孩子的日常生活环境就够了,不必准备额外的“苦差”。家长减少包办代替,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积极引导孩子遇到困难不躲避、不依赖、不矫情、不懒惰,就能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天气越来越冷了,又没来暖气,早晨真不愿意起床。上学的时间到了,女儿还不肯穿衣服,每天早晨妈妈不知道要催促多少遍。一天,女儿又起床晚了,洗脸还磨磨蹭蹭的。爸爸说,既然你迟到了,就别在家吃早饭了,领着孩子就走了。爸爸把孩子领到学校门口说:“因为你赖床,爸爸也要迟到了,所以你必须自己走到班级去。”孩子慢慢往前蹭,回过头瞧瞧,爸爸已经拐出路口看不见了。学校里静悄悄的,孩子害怕迟到,但是这次她必须自己面对迟到的后果,经过这一次后来女儿早晨就很少磨蹭迟到了。可见,家长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生活中随处可以实施的抗挫折教育。
当然,这种教育未必都是有挫折感的“冷酷”教育,也可以是充满鼓励的“温暖”教育。
一个男孩子才10岁,暑假快结束了,男孩要从郑州回北京。姥爷想锻炼外孙子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就让外孙子自己到车站买票。孩子在售票台前说不清楚票的时间、地点、车次,就用求助的眼神看姥爷,姥爷教他说一句,他就给售票员阿姨重复一句,孩子很勇敢,在姥爷的帮助下,克服胆怯心理,完成了买票任务。然后,这个男孩子自己坐车回北京。他牢记家长的嘱咐,中途不下车,到了北京站,等着妈妈到站台来接。儿子在车上发短信一会儿说过黄河了,一会儿说遇到老外坐对面。更让孩子兴奋的是这次车费和在车上买食品的钱都是他自己挣的。妈妈接了一本百科全书类的图书编写工作,她想锻炼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就说这本书的审读费是万字5元,他读完了给妈妈提意见,就可以得到500元审读费,这笔钱由他自己支配。儿子高兴地接受了这份工作,得到500元的报酬,他用200多元买了北京至郑州的火车票,还用这笔钱买了一些吃的。
可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有许多问题需要孩子逐步学会面对与独立解决,只要家长用心,挫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时时刻刻都可以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