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中心幼儿园 441122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前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幼儿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笔者将先立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些具体表征,重点分析其成因,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一个应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教育 学前教育 小学化
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而言,学前教育对培育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幼儿的认知水平、逻辑推理能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表现
1.影响幼儿身心正常生长,损害幼儿大脑发育。首先,学前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教学实际,也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忽略了幼儿这一学习“受众”的接受能力。从身体素质而言,幼儿处在身体发育的初始阶段,由于其肌肉的收缩力不强,过劳容易引起肌肉的劳损;加之骨骼的硬度不大,弹性较成人而言相对大,过劳后易扭曲,给孩子成长发育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
在儿童的幼儿时期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其学习的方式、内容、强度达到小学的水准,甚至于要求其像高年级的学生一样久坐,这会使幼儿的身体“不堪重负”。从这个角度而言,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害无利。
2.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造成幼儿亚健康心理问题。由于受到其自身发展的生理特征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尚处于初期,所以他们的记忆特点是直接的而非间接的,他们的认识活动是无意的而非有意的。适度的、愉悦的情绪能够帮助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好的水平。幼儿教学过早的“小学化”使幼儿的学习压力过重,通常还伴随着对知识机械式的记忆。与此同时,幼儿园还采取同小学一样的“考试”模式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幼儿一方面过早面临着学校里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过早承担来自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在“两座大山”下,幼儿尚未体会到学习乐趣,却早已尝到了来自于学习压力的“苦头”,以至于一些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其实是幼儿心理活动亚健康的表征,如果没有较早的心理干预,极有可能对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3.束缚幼儿的快乐天性,压抑幼儿的个性发展。布鲁斯的“内模仿”说提出,儿童在“移情”的游戏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这无疑是儿童本真的天性的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弗洛伊德的三层人格结构中的潜意识,即本我,便是指代人类儿童时期的心理特点,儿童依循“快乐原则”做事。如婴儿饿了要吃奶,完全是依循内心需要,完全不会考虑母亲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地让幼儿对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剥夺了孩子爱玩的个性。教师决不能因为强行树立道德观、灌输知识而去破坏孩子“绝假纯真”的天性。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方法
1.提高师资力量。解决过度衔接问题的最佳方案应从师资途径作为切入点,而提高师资力量的重中之重则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应具备在大小班之间从容变换角色的能力。目前在大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下,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教学中角色的转化已展露出一些成熟的手段,这是值得我们去参观学习的。
2.提高家长思想认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家长这一教育的重要维度,积极地、及时地同家长沟通,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也破除家长旧的、急功近利式的教育观和攀比心理。在正确引导家长教育观的基础之上,尽量减少幼儿厌学心理情况的出现。家长们将会成为对抗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有力的武器。
3.加强法律保护。法律是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的屏障。通过颁布明确的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能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法律手段是应对传统教育观最有利的手段。为了将政策有效落实,可以在家长中成立稽查小组,从自身内部管起,定期或间隔着来幼儿园视察监督,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同时规避攀比心理等不良因素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
4.加大社会管理力度。眼下学前教育“小学化”势不可挡,对其治理也应当加大社会管理力度。首先要加强宣传报道的力度,通过这一手段带动社会自上而下全面认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弊病。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形式丰富,同时还要加强对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监督力度。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幼儿园办园者要妥善落实好国家政策,同时解决好幼儿教师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拓展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定期同不同地区、学校开展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知识、道德水准、职业素养,从而真正实现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家雄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J].幼儿教育,2012,07,(31),23-24。
[2]闫芃 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2,06,(21),56-57。
[3]陈纳 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0,(05),112-113。
论文作者: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幼儿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小学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幼儿园论文; 家长论文; 儿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