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出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管理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论述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安全标准化对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一岗双责;安全标准化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们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一天有生产一天就不能放松安全工作,生产活动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各类人员,由于受各类环境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类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这就要各级管理人员要多督促、多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单靠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它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外,本人认为还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
企业安全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文化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态度,而安全文化建设强调的正是以人为本,强调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要为广大职工熟知并形成自觉行动,也就是要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根植于每一名职工心中。把“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经营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形成“遵章守法,关爱生命”的生产工作氛围,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的全员文化,要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引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通过对员工进行灌输教育、导入培训和广而告知,形成浓厚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可以组织开展以安全文化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等活动。使全体员工在各个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安全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最后形成自觉的个体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全体员工形成新的安全价值观。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企业的每一项具体规章制度、政策、规范、标准和要求中去,使员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受到企业安全文化的引导和控制,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示范者,承担起在塑造企业安全文化中过程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完善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责任制
企业的安全管理仅仅靠人的意识还不够,需要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完整的法规,切实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大安全生产问责力度,切实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 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1、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督促各单位、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职责,自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现场作业人员签订安全承诺书,层层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职责。严格安全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加大对安全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和事故单位领导管理责任的追究,做到违章必处罚,失职必追责。
2、加强企业的“双基”(基层、基础)安全建设,全面落实强化班组安全管理。车间安全工作实行车间主任负责制,明确车间主任是强化班组安全建设责任人。督促班组开好班前会,落实好安全确认制度;要求车间领导每月不少于一次参加班组班前会;车间每季度组织和指导班组开展一次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实施现场“5S”定置管理,完善班组岗位作业环境;开展安全示范班组评比,推进强化班组安全建设工作。
3、完善企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实行公司按单位、单位按车间逐一排查作业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堵塞安全漏洞。各单位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做到闭环管理,要建立安全隐患排查登记和报告制度,根据各单位排查整改情况,公司安全部门进行督促抽查;对排查治理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和从严考核。并定期组织公司内部的安全专家从专业角度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4、加强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结合国家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及时修订完善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各级应急预案培训学习,使应急预案涉及的部门和人员都能熟悉和掌握相关应急职责内容;要按照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完善应急物资的配备。
三、加强安全培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安全培训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宗旨是指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要做好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各有关专业人员进行授课,采取知识培训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对工作进行上岗、转岗前的安全培训,特殊工种实行持证上岗,对培训不合格无的人员坚决不准上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加强安全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墙报专栏、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方式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对各时期、各阶段的安全工作主题开展宣传,重点抓好安全周、安全月以及百日无事故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3、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首先,要大力推广效果最好,最能“立竿见影”的现场手指口述培训学习方式,提高安全培训实效,切实提高员工安全风险识别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训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举办各种类别的安全知识培训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知识竞赛、岗位练兵、事故案例教育、事故应急演练等活动,帮助员工掌握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再次,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积极推广班前宣誓、员工互检等方法,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人性化教育培训,使广大员工能熟练掌握岗位安全技能,筑牢安全责任、铭记安全事故的危害,做到知其任、明其责、尽其职,使“我要安全、安全为我”成变成广大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从而形成有效的、可持续的教育机制。
四、认真做好企业的安全检查工作。
安全检查是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通过查组织、查思想、查隐患、查管理、查制度、查整改,通过检查情况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做出评价,督促企业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检查是及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因素从而保障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生产在进行、在发展,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变化中,这就需要对安全生产进行动态管理。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检查,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才能将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
查思想,就是检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规程的理解和贯彻的情况,查企业职工是否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当生产、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各有关部门及人员能否做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查组织,就是在检查一个单位是否有专门的领导机构,领导对安全生产是否重视;是否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生产效益的关系;能否坚持“三同时”、“四不放过”的原则办事;企业的安全经费是否保证;企业是否制订了安全规划和年度计划等;
查制度,就是查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是否建立健全,各岗位的操作规程是否上墙,员工是否掌握、内容是否完善、是否能够严治执行,是否存在选择性执法的现象。
查管理,即检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安全教育安全技术措施 伤亡事故管理的实施情况。
查隐患,就是深入生产作业现场,查管理上的漏洞,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通过检查工人的劳动条件、生产设备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员工在生产中是否存在不安全行为等,从而查出隐患和不安定因素,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查整改即检查对已经发现的隐患是否已经采取了措施、效果如何,员工是否已受到教育,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警惕性是否有所提高。
通过反复不断的检查活动,在员工中树立安全生产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从重处罚“三违”人员,根治各种图省事、嫌麻烦、贪图方便的侥幸心理,使员工养成“我要安全”的良好习惯。
五、安全工作要实现专业化、标准化。
安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多除了要有丰富的安全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可以很好地从专业化、标准化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安全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和监控企业重大危险源,建立安全预防、预警机制,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使生产各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料、法、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全员、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标准要求函盖了安全生产的主要方面,牵涉到企业的全体员工,必须全员参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中去。要建立安全标准化的责任考核制度,要通过制度来保障安全标准化的贯切实施,使广大员工都成为企业标准化创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安全作业的标准内容点多面广,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实施企业标准化一定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应该经常组织学习,在实践运用中领会、精通标准,让员工真正弄清楚安全标准化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活动,树立员工“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遵守安全标准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
六、结束语
安全是保证我们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法宝,是我们取得效益的前提。我们不能只把“安全第一”放在口头上,只做成标语写,要体现在我们要实实在在行动上,我们要建设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企业安全文化,以制度为依托、以安全检查和安全标准化为手段,创新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论文作者:杨岳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8
标签:企业论文; 安全生产论文; 员工论文; 工作论文; 班组论文; 文化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