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常心理的初步认识论文_王楠,岳婷,徐晓芳,许存

对异常心理的初步认识论文_王楠,岳婷,徐晓芳,许存

王楠 岳婷 徐晓芳 许存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近几年,由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频发,人们逐渐更加关注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发展。异常的心理状态不仅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隐患,同时也给其家人带来经济和情感的负担。但是心理咨询理论认为“一切症状都是美丽的”,面对异常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对其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应对,这样才能面对应激和危机事件时妥善处理,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关键词】心理;行为;异常心理;鉴别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012-03

2015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异常心理人数在1亿以上,大概每13人中就有1人心理异常。但公众对异常心理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2013年5月1日,酝酿了2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第一次从法律意义上给异常心理予以关注,使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在社会工作和事务中,科学认识异常心理,了解异常心理的成因,能够及早发现异常心理并作出正确应对,对我们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1.人类对异常心理的早起关注

人类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发端于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的身体中流淌着四种不同的液体,由于四种液体所占的比例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性格。对于那些心理和行为异常的人,希波克拉底把他解释为有害的液体流入大脑造成了“疯狂”。这种观点用我们现代医学来看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是这种解释的视角却折射出人类对心理的客观属性的追寻。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宗教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心理异常被看作是魔鬼附身,为了对付或赶走心理异常的人身上的“恶魔”,黑暗的宗教势力对这些病人采取饥饿、拷打、火烧、水淹、开颅等残酷刑罚,使成千上万人惨死在刑罚之下。

心理异常者的这种悲惨的命运直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才发生了改变。17世纪中叶,对异常心理的超自然解释开始下降,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人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异常心理现象,将精神病人从酷刑中解放出来。这种认识上的飞跃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布洛卡区的发现。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接收了一个在车祸中脑部受到撞击的病人,发现该病人在其他创伤治愈后,能够看书和阅读,能理解文字,却不能够用语言表达,也不能进行书写。等到这个病人去世后对他进行解剖发现该病人脑部有一区域受损,在日后的研究中又发现这块区域掌管着言语运动性的功能,随后这块区域以布洛卡的名字命名。至此,人类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解释才又回到客观的、唯物论的解释上。

从人类对异常心理的早期认识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到事物的认识随着社会的更迭、时代的变化是迂回、往复,但又正向前进的,正如人类认识其他一切事物规律一样。到了现代,学术更加开放和自由,对心理异常的解释,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即有了对心理异常的现代说明。

2.对异常心理的现代说明

1879年以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就是从那时起,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流派,比如现代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和精神分析流派,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常心理现象做出了解读。由于精神分析学派临床经验最为丰富,应用和影响最为广泛,因此精神分析理论是用来解释异常心理的一个重要理论代表。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异常心理之所以产生,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命题之上的:1.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理论;2.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2.1 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依德认为心理发展都是动力性的,这种动力从何而来呢。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有两种:一种是死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驱动力,比如说攻击、破坏。如果这种攻击和破坏指向自己就自虐,如果指向他人呢就是虐他。死本能的之中极端的形式就是战争。另外一种本能是生本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与性本能有关的驱动力,是个体生存、心理发展的基本能量,弗洛伊德把它起了名字叫做“力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出生不久,力必多就开始发展,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这种能量投射到人身体的不同的区域,根据这些区域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成不同的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和性器期。在不同的时期,在力比多的推动下,每一个阶段都有他面临的主要矛盾和要完成的主要任务。0~18个月婴儿时期的,他这个时候的心理需求主要是通过口腔的满足,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心理成长的任务就是获得安全感,我们发现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和母亲在一起并且抚养人频繁更换的化,那么孩子成人后可能会在安全感上有所缺失。在2~3岁,成人开始对幼儿进行一种排泄的控制,在这个是还幼儿形成的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那些在成人时自我控制能力极差、自由散漫的人可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问题。3~6岁,儿童开始获得性别角色,对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逐渐的认同。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方有些父母喜欢女孩,就把男孩扮作女孩来抚养,给他穿女孩的衣服、留女孩的发型,这种教养方式就很容易使孩子在成人后出现性别角色的扭曲和倒错。在6~12岁的潜伏期,内心冲突较少,主要是面临获取知识的任务。在12岁之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个体通过和异性的交往获得心理的满足,在这种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性心理的社会化和道德化。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投射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适时的、恰当的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就能顺利的平稳的度过这各个时期的危机,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面临每个阶段出现危机,父母过度满足或满足过少时就会出现性心理发展受挫,出现心理问题。比如在口唇期,刚才我们说到,这一时期婴儿的通过口腔活动来获得心理满足。如果这个时候满足过多,一直在被满足,会有什么结果呢。他会特别留恋这个阶段的体验,成人之后就会形成纠缠或依赖的人格。若满足或关爱过少就会形成一种紧张和不信任的人格。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咬笔、啃指甲、嗜烟酒、唠叨、谩骂。弗洛伊德把这这种现象称之为“固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某一个阶段力比多受到某种原因的阻碍而没有得到合理释放而潜伏卷曲于某一方面。这种固着就像在人生心理发展的链条上打了一个结,如果他日后没有重大的危机或刺激,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这种固着仅仅体现在他的性格或人格上,可是一旦日后有重大的危机,这种固着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那么这种潜在的危机是如何引发的呢。

2.2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依德把心理分为三部分:一个是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一个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一个是自我,它面对本我和自我的冲突,采取一种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的需要。正如古语中讲到“发乎情、止乎理”,这情和理之间怎么调和就要靠自我来处理。

在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来看,在本我欲望和超我标准之间有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而且这种冲突通常会引起一种弥漫性的恐惧感,弗洛伊德将它称为焦虑。举个通俗的例子,比方说有个人外出逛街,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墙角有张百元钞票,当他向前走一步把他拾起来时候,心理就开始有活动了:本我认为,意外收获这100元钱,正好可以让我今天改善改善伙食,超我说,把别人的钱占为己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两个我的矛盾就体现在自我的焦虑上。但是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不会允许这种焦虑长时间存在,会无意识的让自己更好受一些。比如说刚才那个正在焦虑的人,可能把钱偷偷放在了自己的口袋,这样解释:说不定是哪个大款丢的呢,对于他来说100元也不算啥,这就是合理化。他也许会这样想“才100,我才不稀罕呢,要是1000我就留着”然后忿忿的把100元上交了,这种防御机制叫做反向作用,想拿没拿,但是对自己的本我和超我都有一个交代。再比如说升华的方法,钱该交交,我得靠我自己的努力正更多的钱。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否认、投射、退化等。弗洛伊德把这种由个体自发的形成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来缓解焦虑的方法叫做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运用不是能主观意识到的,如同我们身体中的免疫系统一样,是在无意识之下,个体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如果面临的现实冲突很严重,一般的防御机制已经瓦解或不起作用了,再加上童年期在某个阶段形成了固着,这个在童年时期埋藏下的隐患就会爆发出来。比如说一个在口唇期发展出现问题的人,由于在这个阶段心理满足过少,他就会在对外界的信任上打个结,影响他成年后的人格。假如这个人成人后和朋友合开公司,正在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合伙人欺骗了他携款而逃,他将面临倾家荡产甚至牢狱之灾。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刺激事件,让他产生了极端的心理体验,这个时候他启动一般的防御机制已经不起作用了,他已经形成的这种固着就会从潜意识中上升,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他可能开始向外人不停的诉说他的遭遇、不停的痛斥他的合伙人,最终开始怀疑所有的人,认为别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针对他,别人的每一个微笑都是对他的嘲讽,吃饭怀疑被人投毒,他用一种歪曲的心理来解释这个世界。这种应对的方式,恰恰是他在口唇期的心理固着,通过口来表达不满,最终在对外界的信任上出现扭曲,产生了异常的心理。

基于弗洛伊德的这两个理论,用一句话来解释异常心理的形成就是:如果一个人在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出现固着,成人后遇到某种巨大的刺激,防御机制无法缓解焦虑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童年期固着下来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来应对现实,产生异常心理。

3.心理异常的初步鉴别

心理正常和异常其实是一条线上的连续的两种状态,中间的连接处其实是一种灰色地带。要完全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需要心理测量、诊断甚至是脑神经的检查来确定。我们探讨对异常心理的初步筛选和区分,这种区分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识别出一个人没有异常心理,他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往往通过一般的心理咨询能够解决,如果是异常心理,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精神科或精神科的大夫进行治疗,甚至需要使用药物辅助。为了给我们在日常的管理的教育工作中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下是对异常心理进行初步筛选的三个标准:

3.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一致

一个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一旦主观和客观世界不统一了,我们就说他出现的心理异常。这种不统一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症状,一个是幻觉,没有现实刺激,却有知觉体验。比方说幻听,老是听见门外有一群人在嘀嘀咕咕的议论我,可是外面什么人也没有,再比如说幻嗅、幻视等。主客观不一致的另外一个典型症状是妄想,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妄想也有不同的类型,比方说被害妄想、钟情妄想、疑病妄想等。幻觉和妄想是主客观不一致的两个典型症状,一旦出现可以判定他是异常心理。

3.2 内在心理活动不协调

人类的心理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不是这样,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3.3 人格稳定性被打破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稳定的人格性被打破,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比如说一个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人,突然变得异常亢奋,见了大家滔滔不绝,甚至拉住路边不认识的人还在滔滔不绝、手舞足蹈。或者是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把银行里的钱全取出来,发给路上的陌生人,说是要献爱心,帮助别人。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出现了异常心理。

这三种标准可以说是对异常心理进行一个初步的识别和筛选,如果要进行确诊或者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量化评估。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在心理学上也有这样一种观点,一切症状都是合理的。我们认识异常心理,学会对这种情况进行最基本的识别和处理,为我们有效地处理一些应急和危机事件提供一些借鉴,也希望社会对异常心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能够给与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强丽.对大学生异常心理干预防控的几点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62-66.

[2]唐平,张涛,宋丽娟.异常心理的相对性问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11-713.

[3]魏荣.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对异常心理的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16)129-130.

[4]Robert DN.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M].石林,袁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谢爱武.心理异常的精神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5)125-127.

[6]劳伦?B.阿洛伊.约翰?H.雷斯金德.玛格丽特?J.玛诺斯.变态心理学[M].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王楠,岳婷,徐晓芳,许存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对异常心理的初步认识论文_王楠,岳婷,徐晓芳,许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