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论文,多民族国家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62/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4)01-0110-03
民族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世界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各有不同。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正确,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国家就安宁;反之,就会引起民族不和、民族冲突、民族战争,甚至使国家分裂。对世界多民族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国泰民安;以错误的理论作指导,民怨国乱
民族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论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着。它不仅存在着,而且还发生着各种作用。但是,有的国家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客观存在的民族,或者只把它当作国内主体民族的分支,或者认为它们不具备民族的条件而称其为其他族体,或者以不平等的态度予以其他称谓。前苏联依据斯大林“民族不是普通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民族的”,和他所说的四个特征都具备才算是民族,只要缺一个也不可能称其为民族的理论,把前资本主义时期已存在的民族称作“部族”。这不仅仅是个称谓问题,而是体现民族政治地位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对待他们的民族感情的问题,这必然引起被称之为“部族”的民族的反感、不满、抗议。
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形成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既不能人为地阻止其发展,也不能人为地加速其消亡。前苏联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正向共产主义迈进。这种超越实际的错误认识,表现在对民族发展的认识上,认为苏联各民族应该融合,而且已经出现了新的人们共同体——“苏联人民共同体”。这种错误理论表现在民族工作中,不注重民族特点,抹杀民族差别,工作模式化,引起其他民族的不满。再如对国内不同民族的称谓上,由于指导思想不同,其称谓也就有别。罗马尼亚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对国内人数较少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20世纪70年代后,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社会同质化”理论。依据这一理论,把“少数民族”改称为“共居民族”。齐奥塞斯库人为促进民族融合的作法遭到国内少数民族的反对。
原南斯拉夫建国初期,对国内除人口最多的塞尔维亚外,都通称作少数民族。但后来,把国内民族分为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这不只是个称谓问题,而是民族权利问题。因为被称为主体民族的有权建立共和国,成为联盟的一员;而被称作非主体民族的,不管其人口有多少,都不准成立共和国,也就成不了联邦政府中平等的一员。
二、实现政党、军队的非民族化,使其不为民族主义所左右
马克思列宁主义历来重视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团结。恩格斯指出:“既然各国工人的状况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又有同样的敌人,那么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就应当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1]。列宁指出:“为了同一切民族中的各种民族主义胜利地进行斗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组织的统一”[2]。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中也特别强调党的不分民族的统一和团结。他说:“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各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3]。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不分民族的建党原则,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胜利的根本保证。
非洲有些国家,由于实现政党、军队民族化,加之外部力量的渗透和插手,致使内战连绵,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许多人死于非命,安哥拉的内战是最为典型的事例。安哥拉有30多个民族,830多万人口。20世纪50~60年代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以民族为基础成立了政党和军队。奥文本杜族成立了“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安本杜族成立了“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人运),巴刚果族成立了“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简称解阵)。这三个民族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在反抗葡萄牙统治的斗争中并肩战斗,取得了反殖民统治的胜利。就在各族人民分享解放胜利喜悦的时刻,由于三大民族政党政客的弄权之争,加之外部势力的插手,安哥拉政局突变。“人运”率先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随后“解阵”和“安盟”联合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国”。一国之内出现了两个国家政权,苏联、古巴、美国、葡萄牙、扎伊尔、南非、欧盟为各自的利益纷纷插手安哥拉,使内战时断时续打了20多年。直到1995年6月,在国际社会、非洲有关组织的干预下,才实现了停火。据粗略统计,内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多亿美元。
坦桑尼亚是另一种情况。现在坦桑尼亚的执政党革命党,是在1977年由坦噶尼客非洲联盟与非洲设拉子党合并而成的,革命党奉行“革命党领导一切”的建党思想,反对政党民族化、军队民族化的主张。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剧变之后,西方大国在非洲强行推行多党制,谁不实行多党制就对谁采取经济制裁。非洲国家多是国家小、人口少、国力弱的国家,抗不住西方的经济制裁,出现了多党制风潮,以族体为依托的政党纷纷登台亮相。今天的民主刚果,有大小政党274个,民间协会、群众团体6000多个,党派林立,民族主义泛滥,相互间争斗,局面混乱。
多党制的风潮当然也吹到了坦桑尼亚。1992年坦桑尼亚革命党全国执行委员会举行特别会议,同意在坦桑尼亚实行多党制。但同时又规定,新成立的政党必须是全国性的,而不是以地区、民族、宗教、性别、职业、肤色为基础的派别集团。所有的政党,必须担负维护坦桑尼亚统一的历史使命。任何政党如果不是族际性的,就不允许其存在。不论政党或个人,谁破坏联合,谁就被判处叛国罪,就要被处死。
三、以正确的理论和政策对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使其破坏性减到最低程度
列宁说,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对工人阶级争取自由的事业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它会使无产阶级斗争的事业遭受极大的损失;它还有很大的欺骗性,“它在最漂亮和最好听的借口下,例如在保护‘民族文化’利益,保护‘民族自决或独立’等等借口下鼓吹无产阶级实行分裂”[4];它还具有极大的顽固性,“在民族问题方面,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比在其他任何方面都具有生命力。所以更具有生命力,是因为它们有可能用民族外衣很好地伪装起来。”[5]正因为如此,对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以正确的政策对待之。前苏联和原南斯拉夫,在对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原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族关系较缓和。从1966年批判副总统科维奇的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开始,揭开了民族失和的序幕。为了限制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1968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使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两个自治省享有了准联邦单位的待遇,1974年又使其升格为联邦单位。这样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法令时必须征得下属两个自治省的同意,而这两个自治省的议会通过法令时却无需征得上级行政单位的批准。不仅如此,1974年宪法还规定,南斯拉夫联邦的各种机构普遍实行由共和国派同等数量的代表组成;凡属重大决策,必须由6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一致同意方可生效。南称其为表现民族平等的对等原则,其目的是限制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但导致南斯拉夫分裂的却首先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地方民族主义分裂活动。
苏联的解体以及俄罗斯联邦内民族矛盾的激化,都与民族主义思潮泛滥有直接关系。大俄罗斯主义一直是毒化苏联民族关系助长离心倾向的因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搞“民主化”和“公开性”,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对苏联民族工作的全盘否定,对苏共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全盘否定,从而助长了地方民族主义。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主义组织打着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旗号利用“公开性”和“民主化”大搞民族分离活动。戈尔巴乔夫对这种民族分离活动采取了支持态度。他想利用地方民族主义的泛起来推动他的改革运动,但事态的发展未能如其所愿。地方民族分离倾向非但未能推动改革进程,而是变成了一股不可扼制的摧毁苏联的分裂势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恶性膨胀,极端民族主义者公开承认自己是黑帮的继承者。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泛滥,又激起了地方民族主义的反弹,使俄罗斯的民族关系并未因苏联解体而得以缓和,而是分离倾向更加严重。
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中观察分析民族主义的作用,它是一种难以驾驭的既非人道又非正义的“潘朵拉魔盒”。它不以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为分野,哪里有民族不平等,哪里就会有这种“魔盒”。它一旦被打开,就会使亲朋反目、杀戮无辜。波黑内战,车臣分裂运动均已证明之。
四、周全平衡、一视同仁是民族和睦的重要保证;因族而异、厚此薄彼必然制造民族不和
坦桑尼亚是一个种族复杂、民族众多,民族历史传统、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各异的国家。全国有2300多万人口,126个民族,93个县。其县界与大民族分布划分大体吻合。按坦议会选举法,每个县拥有一个议员席位。这保证了各民族在议会中的代表达到周全平衡。
坦桑尼亚的地方政府下设五级,即省、县、乡、村、片。乡、村、片的负责人由当地人中产生。县、省两级负责人实行他族主政,即由外地族人当政。而当地产生的议员到其他民族行政地方担任职务,他们的调动任免由总统决定。县、省两级干部经常调动,且简便从速,不准兴师动众。其出发点有二:一是随时撤换不称职的领导,二是避免干部充当当地民族主义的代言人。坦桑尼亚一视同仁、平衡周全的民族政策,协调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顶住了多党风潮的冲击。
而有的国家对国内的民族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因族制宜,厚此薄彼,引起了民族不和。斯里兰卡1956的大选时,班达拉奈克为了赢得占人口多数的僧伽罗民族人民的支持,他提出了“只要僧伽罗”的口号。班达拉奈克选举获胜后,立即通过了只要僧伽罗法案。这个方案伤害了国内另一个主要民族泰米尔人的民族感情,同时也煽起了僧伽罗人的民族主义烈火。厚此薄彼的民族语言政策引起了两大民族的相互仇视。无独有偶,缅甸1960年大选时,政界领袖吴努为了取得佛教的支持,在竞选演说中许诺:如果由他组阁政府,他就把佛教定为国教。吴努当选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吴努的做法引起其他宗教徒的强烈不满。
在多民族国家,任何当政者必须注意的问题中,民族问题都应占重要地位。宣布国内某一民族的语言为国语,或宣布某种宗教为国教,并排斥其他民族语言、其他宗教徒,都会带来民族不满和摩擦,甚至兵戎相见。
五、坚持爱国主义,增强国民意识,维护祖国统一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了增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力宣扬爱国主义,增强国民观念,淡化民族意识。中欧的瑞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瑞士,无论是官方政府还是民间百姓,对操不同语言、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居民都不用“民族”去称呼他们,甚至讨厌“民族”这个字眼。虽然以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为母语的居民实则为德意志民族、法兰西民族、意大利民族,但他们从不这样称呼自己,除在特殊场合分别称作德裔瑞士人、法裔瑞士人、意裔瑞士人外,平时他们只称自己是瑞士人,并以瑞士国民而自豪。瑞士人淡漠民族意识,强化国民意识,使这个国家不受邻国政局动荡的波及,得益匪浅。
尼日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民族因素作用,从1965年至1983年的18年间,发生了7次军事政变。1983年巴班吉达上台后,一再呼吁克服民族主义,淡化民族意识,以国家利益为重,树立国家观念,增强国民意识。他的呼吁为越来越多遭受战乱之苦的国民所响应,出现了民族关系日趋缓和、政局日趋稳定的好兆头。
六、正确对待民族间的历史积怨
凡是多民族国家,都有一个如何对待民族间历史积怨的问题。由于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故意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仇恨,因此这一问题对摆脱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国家尤为重要。如果各民族能够捐弃前嫌,平等相处、合作共勉,则民族团结,国家安宁;如果昔日的被压迫民族耿耿于怀,以图一报,或者昔日的压迫民族时刻想重演历史旧剧,则民族仇视,国无宁日。
七、防止民族问题人为化、国际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天然的民族感情”早已不存在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民族间成员个人与个人发生的矛盾一般不具有民族问题的性质,但是,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往往利用一切可乘之机,把一些纯属个人之间或不同人群之间的矛盾,硬说成是民族问题,肆意煽动,酿成大祸。对此,任何多民族国家的人民,都应予以警惕,防止上当,并及时揭露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阴谋,维护民族团结。
[收稿日期]200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