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作为伤面子行为的会话佐证论文

请求作为伤面子行为的会话佐证

于国栋

摘 要: 面子是交际者在言谈应对过程中考虑的社会因素之一,当交际者执行伤面子行为的时候更是如此。作为社会行为的请求在本质上是一种侵害交际对方消极面子的起始行为,那么请求者是否会在话轮设计方面有具体的考量和体现?区别于现有的传统语用学对执行伤面子行为语用策略的探讨,本文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请求者在执行相邻对前件时展现出来的侵害交际对方消极面子的具体言语表现。这些言语表现是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执行请求的会话常规,如通过讲述困难而获得对方的给予或帮助、通过前序列确认请求前提的存在、权衡请求行为背后的损益关系、对请求作出解释、以给予的方式执行请求等。这些会话常规是请求者对请求行为损害被请求者消极面子属性的自我适应,是请求者对请求行为社会属性的构建。从会话分析视角研究面子体现的是面子的互动观和步骤过程法。

关键词: 请求;消极面子;会话常规;步骤法;会话分析

请求(request)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社会行为,社会成员可以通过请求直接获取其他社会成员的帮助。长期以来,请求都是语言哲学(Austin,1962;Searle,1969/1975)、语用学(Blum-Kulka,1987)、心理治疗(Labov & Fanshel,1977)以及会话分析(Curl & Drew,2008)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从会话分析的视角出发,探究交际者在言谈应对过程中通过话轮设计(turn design)(Drew,2013a)考量请求行为威胁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具体言语表现。笔者认为请求的伤面子属性不是交际过程中的隐性秩序,而是交际者动态构建的、并可以在言语交际层面展现的显性秩序(Livingston,2008)。

一、作为社会行为的请求

“请求”指交际者通过语言、非语言、副语言等手段来让(ask)他人为自己做事情从而获取他人帮助的社会行为。从执行请求的手段来看,语言是我们执行请求的传统手段,比如,“Could you hand me 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非语言手段执行请求(Drew & Kendrick,2018),比如,被请求者正往自己的茶杯中添加茶水,作为请求者的我们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茶杯推向被请求者而成功让对方为我们的茶杯添加茶水,这个请求行为的执行就没有借助任何语言。副语言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执行请求行为,比如,交际者A 努力尝试搬动一件大行李,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而且A 在努力的过程中还发出了某种表示自己努力的声音,在场的B 听到这个副语言后,可能会主动给予协助。所以说,执行请求的手段相当丰富,在会话分析研究日趋使用录像材料且关注全身体交流(embodied communication)的今天,其研究对象也日趋丰富。

请求与其他几个相关行为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建议(suggestion)、提议(proposal)、给予(offer)等,因此,清晰界定请求需考虑这些行为的执行者(agent)或施益者(benefactor)以及行为的受益者(beneficiary)(Couper-Kuhlen,2014:634),如表1 所示。

与具象美术、意象美术不同,抽象美术完全不对应于现实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想象的,虚拟的,装饰形式或者画面是来源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抽象美术不再是写实写意,他是介于自然之外的精神追求,一般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心境,或者对宇宙浩瀚的敬畏,也可能是对社会风气的讽刺。艺术家往往是通过装饰形式,笔触,色彩来表达。

表1 给予、请求、建议的区别

上述四种社会行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涉及的都是将来的某种行为,不同点在于施益者与受益者方面的差异。就请求而言,其行为主体或者说施益者是被请求者,即“Other”,而受益者是请求者,即“Self”。通过请求,请求者直接把其需要表露给了被请求者,同时也把被请求者置于一种被动执行请求内容或事项的境地。面对请求,被请求者很可能要改变甚至放弃自己原本的行为过程或安排,而专门为请求者提供某种协助或完成某项事情。于是,被请求者的行动自由或者说消极面子便受到了威胁,所以说请求在本质上是一种伤害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社会行为。

请求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体现了语言学研究中语言维度与社会维度的统一与结合。因为执行请求行为的规约手段是语言,而请求者与被请求者通过言谈应对执行请求/给予(拒绝)的动态过程是对他们所在社会文化下社会规范(norm)的具体构建和动态体现(running index)(Garfinkel,1967)。本研究所涉及的社会规范是被请求者的消极面子,对于消极面子(行动自由)的理解是请求者和被请求者共享的社会常识(shared common sense)(同上),对于消极面子这一社会常识的共享是请求者执行请求这一社会行为、被请求者理解该行为并作出回应的基础,也是交际者通过言谈应对建构无处不在的社会秩序(order at all points)(Sacks,1984)的具体表现。

二、“请求”的研究:从关注交际结果到关注交际过程

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学派对请求的研究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于语言功能的看法,Austin(1962)和Searle(1969/1975)的言语行为理论让人们认识到说话不仅能够传递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够执行行为。遗憾的是言语行为理论对请求以及其他言语行为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交际结果(product)的关注上,没有把交际的具体过程,或者说交际者对具体言语行为的执行与理解过程纳入研究范围,且“言语行为的适切执行受限于规则”(Drew & Couper-Kuhlen,2014:4)的理解也有悖于交际的本质。这些规则——包括言语行为的命题条件、准备条件、真诚条件和基本条件——很难把某种行为与相关行为(如请求与建议)区分清楚。言语行为理论对认知因素的考虑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其仅仅关注真诚条件下心理认知因素的做法更是令人遗憾。因此,言语行为的研究由于缺乏实证语料、概念僵化、忽视交际的序列语境(Levinson,1979/ 1981/2013),在20 世纪70 年代进入了一种停滞状态(Clayman & Heritage,2014)。

上述这两个例子表明,请求者可以通过请求前序列为请求行为的执行确立前提条件,在鼓励性回应后提出的请求往往会被对方答应,因为在这个序列位置作出的请求对于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威胁相对较小。

三、会话分析研究与面子理论

1. 会话分析

从会话分析研究的知识脉络来讲,其创始人Harvey Sacks、Emanuel Schegloff 和Gail Jefferson 主要继承了Goffman(1967)和Garfinkel(1967)的思想,具体来讲包括Goffman 提出的“交际/道德秩序结构观”(structural conception of interaction order)以及Garfinkel 提出的社会成员“共享的常识推理观”(shared common-sense reasoning)。但会话分析研究并不是简单整合了Goffman 和Garfinkel 的学术思想,它对录音/录像资料创造性的使用以及独有转写体系的提出,都极大地增强了其观察力和解释力。

从研究方法来讲,会话分析在本质上采用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naturalistic)、描写性的定性研究方法。会话分析研究者的任务是发掘并描写常识推理以及社会行为在言谈应对中的运作过程,而不是在具体描写和分析之前就作出主观解释。会话分析研究的自然性一方面体现在语料的收集和使用方面,即收集使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言谈应对,绝对不使用任何人为操控手段获取语料;另一方面体现在语料分析过程中,即研究者分析的是交际者客观展现给彼此的、他们各自通过话轮构建成分执行的社会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构建所体现的社会常规,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不能有任何主观揣测或臆断。会话分析根本上属于典型的定性研究,研究者通过客观描写分析语料来揭示社会规范。

从研究内容来讲,会话分析研究揭示的主要是社会成员用来执行社会行为的规范性民俗方法(ethonomethods)和步骤过程(procedures)。从序列组织(sequence organization)角度开展的会话分析研究能很好地揭示社会成员在言谈应对中执行社会行为的过程。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某一特定话轮执行的社会行为、行为所处的序列位置、行为的话轮构建等。

1.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油田企业的部分管理人员认识上有误区,忽视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认为合同管理只是合同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订立合同也仅仅是“走形式”、“跑过场”、“结算挂账的需要”。

2. 会话分析视角下的面子研究

请求行为把请求者的需求暴露给被请求者,同时也把被请求者置于某种被强加或被限定的境地。那么请求者在执行伤害对方消极面子的请求时如何维护和建设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和谐(social cohesion)与社会支持(social solidarity)?或者说请求者在话轮设计中如何体现自己对于请求行为伤面子属性的考量?请求者对于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考虑,一方面降低了请求对于被请求者行动自由的侵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被请求者答应执行被请求内容的可能性。这样的结果就是出现“请求/给予”这样的序列组织,或者说,在请求之后出现被请求者答应执行请求的优先行为,从而维持交际者之间的和谐与支持。

现在的会话分析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且独特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受互动语言学(Clift & Raymond,2018)等学科的滋养,会话分析的研究内容已经突破了对会话机制(conversational machinery)的关注,进入了更具有社会实用价值的领域(李枫、于国栋,2017)。

与上面强调请求对请求者益处的做法不同的是,请求者可以强调被请求者执行请求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多的付出,所以该行为对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威胁也同样弱化。在例6 中,妈妈在读故事前要求孩子先去冲澡,妈妈通过词汇选择“hop”来表示冲澡是个简单而短暂的事情(Clayman & Heritage,2014)。这样的词汇选择说明孩子并不需要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所以这个请求对于孩子消极面子的威胁也就微乎其微了。

从会话分析角度开展面子研究需要采用真实的言谈应对为语料,分析交际者在言语层面展示出来的对彼此行为的理解(participants’ displayed own understandings),而研究者的任务仅仅是通过分析来客观展现交际者的理解和互动。请求行为作为相邻对前件(First Pair Part of Adjacency Pair)是一种危害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伤面子行为,理论上属于非优先行为(dispreferred action)(Pomerantz,1984;Pomerantz & Heritage,2013),那么请求者究竟如何通过话轮设计来执行这样的非优先行为,或者说威胁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社会行为呢?本研究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真实语料,总结归纳请求者执行请求的某些会话常规。笔者认为这些会话常规是请求者执行请求行为的语言模式,这些模式反映的是请求者对于请求的伤面子特性的考量与建构。

从会话分析视角开展面子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面子的互动观,即从交际者的来言去语中利用步骤性的研究方法(procedural approach)来挖掘交际者对于彼此面子的自我适应(orientation)和处理。

预测作为一种技能,在阅读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一幅熊猫哭泣的图片和课文前的一组数字进行预测,引出重、难点单词famous、popular、bamboo、endangered、protect等,这些词汇都是本课的生词,这样的铺垫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词汇的学习,为语篇阅读扫清障碍,帮助他们积累英语写作素材;同时,顺势提出熊猫濒临灭绝的话题:“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pandas.”为语篇阅读和后续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3.请求作为伤面子行为的会话佐证

在继承Goffman(1967)思想的基础上,Brown & Levinson(1978)提出的语言和语言形式中的礼貌也同样体现在社会交往的有序性方面,礼貌是“社会和社会交往的基础”(Brown & Levinson,1978:1)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请求这一社会行为而言,它在本质上属于伤面子行为,因为它威胁了被请求者的消极面子,即被请求者不受侵扰的需求。面对伤面子行为,交际者可以通过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等多种语用策略来执行伤面子行为,甚至放弃执行伤面子行为。Brown & Levinson(1978)的礼貌理论系统分析了执行请求与面子/礼貌之间的关系,把社会维度纳入了语言选择与语用策略的研究中。遗憾的是,他们所使用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人造的语言,并没有把研究内容放入语言的自然栖息地,即真实的自然言语交际中。这种做法的最大危害在于研究者的分析代表的仅仅是研究者的理解和观点,而不能展示交际者在具体情境下对社会行为的执行和理解。这样的脱离真实交际的人造语料牺牲了言谈应对的可能性以及言谈应对与语境、尤其是序列语境的互建互动过程。

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美托洛尔治疗,药物口服,每天用药1次,每次剂量为47.5mg,治疗1周后,若患者的血压水平未改善,则增加剂量为95mg。

(1)通过讲述困难而获得对方给予

交际者讲述自己遭遇的困难(Jefferson,1988),实际上是把自己的需求间接告知了交际对方。面对这样的困难讲述,交际对方可以主动提供帮助(offering),从而避免困难讲述者自己提出请求。当然面对困难讲述,交际对方可以把困难讲述仅仅处理为讲述,而避免提供帮助。所以说,通过讲述困难而获得交际对方的主动帮助,不仅能够避免伤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同时也很好地避免自己面子可能受到的伤害。在英语中,由困难讲述激发的给予通常由“I will X”来执行(Drew,2013b)

在这个例子中,Emma 在第1~3 行讲述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她原本指望丈夫开车把女儿Barbra 送到洛杉矶的公交车站,但是由于丈夫不能去送,Emma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面对这样的困难讲述,Lottie 在第7 行直接给予了帮助。通过讲述困难而直接获得交际对方的帮助,避免了困难讲述者明确提出请求,避免了对交际对方消极面子的威胁。Lottie 主动提供帮助也体现在了她的给予与Emma 在第6 行讲述出现的重叠话语。

Donny 的车抛锚了,他打电话给同事Marsha 寻求帮助。Donny 在第3 行讲述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即他的车抛锚了。面对困难讲述,交际对方Marsha 可以进一步询问抛锚的细节,甚至像例1 中的Lottie 一样直接提供帮助。但是我们看到当Donny 第3 行的话轮构建成分(Turn Constructional Unit / TCU)(Sacks,Schegloff & Jefferson,1974)到达了话轮转换相关处(Transition Relevant Place)的时候,并没有实现话轮转换,因为Marsha 没有接替话轮,而是出现了0.2 秒的沉默。在这个沉默后,Donny 通过扩展TCU(increment)提供了汽车抛锚的具体位置。在这个更为完整的困难讲述后,出现了第二个Marsha 主动提供帮助的序列位置。而Marsha 作出的回应仅仅是表达知识状态改变的“oh”(Heritage,1984)。之后,尽管Donny 试图在第11 行明确提出请求,但是他并没有完成该TCU,也就是说放弃了明确提出请求。

交际者讲述困难是间接执行请求的会话常规,这样的会话常规避免了把被请求者置于被动提供帮助的位置,从而避免了伤害交际者对方的消极面子。尽管困难讲述不能保证讲述者获得对方的帮助,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它获取对方主动提供帮助的潜势。

(2)通过请求前序列确认请求行为前提的存在

Gordon 在第3 行询问Norm 当晚是否去参加活动,这是一个前序列(presequence)(Schegloff,2007),也是一个提问/回答相邻对的前件,对于该相邻对前件的回应会决定根相邻对前件的出现与否。Norm 在第4 行的回答“Mm”属于鼓励型回应(Go-ahead),也就是说这样的回应为根相邻的出现扫清了道路。于是我们看到Gordon 在第6 行明确提出了请求,而这个请求的提出对于对方消极面子的威胁非常小,因为Gordon 已经通过第3~5 行的请求前序列确认了自己请求行为之前提的存在:既然对方要开车去参加同一个活动,那么他提出搭车的请求也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对方的行动自由。由此可见,请求前序列是交际者考量请求行为对被请求者消极面子造成影响的具体体现(刘蜀、于国栋,2018)。

Fred 在第1 行通过明确自己将要执行行为的实质而执行了请求前件之前件前序列(pre-pre)(Schegloff,2007),对于这个相邻对前件,Laurice 作了鼓励型回应。接着在第3 行,Fred 发起了提问,询问对方是否记得多年前对方给自己织的一件衣服,Laurice 在第4 行给予了确认。于是Fred 通过讲述困难进行了请求。由于Fred 在第1 行已经明确自己需要对方帮忙,所以其第5~6 行的请求行为相对明晰,而Laurice 对对方请求的回应也相对较强,因为她表明自己在当时就告诉过Fred 她会负责修补扣眼的:这样的帮助不仅适用于这一次,而且是一直适用。

近年来,会话分析作为一种关注交际过程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关注交际序列语境的微观(emic)研究方法也越来越被证明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从会话分析角度开展的有关请求的研究把交际的过程以及交际者对社会行为的执行与理解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比如:Wootton(1981)的研究发现儿童对执行请求的语言选择反映了他们对先前序列和当前序列所完成行为的理解;Curl & Drew(2008)的研究不仅关注了执行请求行为的权力问题,而且关注了请求被给予或拒绝的可能性(contingency)因素。从会话分析角度开展的请求研究很好地反映了语言形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充分再现了请求者执行请求以及被请求者回应请求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展示了交际者通过言谈动态体现社会规约的序列展示,以及交际者通过交际行为构建社会秩序的微观过程。

(3)权衡请求行为的损益关系

从付出与受益的维度来看,请求者是请求行为的受益者,被请求者是请求行为的施益者。当然,请求行为所要求的付出会因为请求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请求对方帮忙扶门把手,请求对方借给自己十万元人民币等。然而,即使请求行为要求对方付出得不多,请求者依然会在话轮设计中体现其对请求行为损益的考量。

强调请求行为对请求者的益处(Clayman & Heritage,2014)实际上强化了该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因此,请求行为对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威胁也就变得可以接受了。在上面的例子中,Gordon 在第1 行请求他妈妈带封信到大学,考虑到他读书所在的城市与妈妈生活的城市不在一个地方,这个请求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Curl & Drew,2008)。我们看到,在第2 行妈妈没有对此给予回应,而是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之后,Gordon 进行了话轮构建成分扩展(于国栋,2015),即添加了一个小句,明确了请妈妈来看他的时候把信带过来。即便如此,他还是在13~15 行,把请求妈妈带信来学校对于他的益处明示了出来。这样一来,即使妈妈需要花时间找到Gordon 需要的信件,并且把它带到学校需要付出诸多努力,但是考虑到该信件对于Gordon 的益处,这个请求行为对妈妈消极面子的威胁也就微不足道了。所以,妈妈在第16 行简单直接地答应了Gordon 的请求。

《公共关系基础》作为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拓展课,特别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平衡付出与受益同样也是请求者执行请求行为的一种常规(Clayman & Heritage,2014)。Virginia 在1~2 行的请求包括两个TCU:第一个TCU 执行了请求行为,即请求哥哥帮助她说服妈妈多给她零花钱;第二个TCU 许诺哥哥以后她也会帮哥哥来对付妈妈。前一个TCU 执行行为的受益者是Virginia,付出者是哥哥Wesley;第二个行为的执行者是Virginia,而受益者却是Wesley。这两个行为很好地平衡了兄妹俩彼此间的付出与受益。

(3)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方式,结合TCCI、TCS、TCL的发展规律,对TCCI进行了归百化处理,建立了对应的百分制评价指标TCEI,并初步确定了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横向裂缝评价标准及维修标准。

(5)以给予的方式执行请求

由于请求内容的执行者是被请求者,被请求者自然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通过话轮设计,对请求给予解释(account)(Robinson,2016 ),尤其是说明请求是基于客观原因的无奈选择,从而让被请求者明白该行为面子威胁的可理解性,也就降低了请求的伤面子程度。

Leslie 打电话给Bathwick 请求更改送货时间,这个请求出现第11~15 行。然而在这个请求之前,她在第8~9 行对自己还没有出现的请求首先给予了解释。这个解释属于客观事实,而并非她的主观意愿。因此,随后提出的更改送货日期的请求也是出于无奈。这样的以客观事实为内容的解释使得请求的出现成为合理的事情,从而一方面降低了对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威胁,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方给予帮助的可能性。

正如Schegloff(2007)所言:请求行为通常都伴随着解释,而且解释出现在请求之前。这些解释通常都表明了请求者的不得已,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请求对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侵害。

(4)对请求作出解释

请求者执行请求行为的另外一种会话常规是把请求的话轮设计伪装成给予(Kendrick & Drew,2014),这样的话轮设计让被请求者在言语层面从施益者变成了受益者。

思想政治课教师看时事新闻就是备课。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每天收看新闻,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天看中央电视台的早上7点的“朝闻天下”,中午12点的“新闻30分”,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倡导和坚持这种“7-12-7”天天备课法。同时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关注“两报一刊一网”(《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半月谈》新华网)等,要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及身边事。

试验组生猪入舍头数为30头,发病数为4头,发病率为13.33%。对照组生猪入舍头数为30头,发病头数为7头,发病率为23.33%;试验组生猪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10个百分点,降低了42.86%,差异极显著(P<0.01)。

父亲在第1 行问孩子Tim“you wanna pass down the string beans”,其中的“you wanna do X”是讲英语的交际者用来进行给予的语法结构(Drew,2013b),这样的话轮设计就让Tim 成为了整个话轮所执行行为的受益者。在父亲第1 行的话轮到达可能结束处(possible completion)的时候,也就是说父亲的话轮在语法、行为和结构层面都完整时,Tim 并没有马上接替话轮,而是出现了短暂的停顿,这个停顿也许是父亲用给予的会话常规执行请求而造成的理解困难。停顿之后,孩子在第3 行对父亲以给予形式执行的请求作出了拒绝。之后,父亲在第7 行进行了话轮设计方面的改变,他用请求的语法结构执行请求行为,并且明确地使用了“please”,不过这个请求还是被孩子拒绝了。

Lottie 在这个例子的第1 行询问Emma“Don’t you want me to come down get you tomorrow and take you down to the beauty parlour?”,这个语法结构同样是英语中用来执行给予的一种会话常规,对于这个给予,Emma 在短暂的停顿后在第4~5 行作出了拒绝,而且她的拒绝是通过取消对方给予的前提完成的,因为Emma 刚刚做了头发,看上去非常职业,所以她不需要去美容院。Lottie 接着在第7~8 行进行了第二次给予,这个给予同样被Emma 在第13 行拒绝,她拒绝中的极致表达更是没有给Lottie 留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连续两次断然拒绝对方的给予破坏了Emma 与Lottie 之间的和谐关系,于是在第14 行出现了0.9秒的沉默。在这个沉默之后,Emma 说“If you want me to go the beauty parlour I will.”,这句话把Lottie 之前的给予从根本上进行了变更,也就是说Lottie 之前实际上是在执行请求,对此Lottie 作出了接受。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请求者把请求伪装成给予的做法可以在语法层面减免对被请求者的消极面子威胁,但是这种做法一旦被被请求者识别出来,对方往往会通过回应指出请求者实际上执行的社会行为是请求。

结语

我们通过实例分析归纳总结了请求者用来执行请求的五种会话常规,这五种会话常规展现了请求者对请求行为伤害被请求者消极面子/行动自由的考虑。这五种会话常规的存在并不表明所有的请求行为只能通过这五种方式执行,实际上请求者完全可以不考虑被请求者的消极面子而直接进行请求。

作为社会成员的交际者共享其所在社会的各种常识,这些常识是交际者执行社会行为、理解其他社会成员所执行行为进而作出回应的基础。社会成员共享的常识当然也包括他们对于“面子”的理解。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请求者执行请求时话轮设计所体现出来的“面子”敏感性,即请求者对于被请求者消极面子的考虑,以及请求者与被请求者之间的社会和谐等。

虽然急性肩锁关节损伤发生的概率不高,约3~4/100 000左右,但急性肩关节脱位占所有肩关节损伤的12%[1],占人体所有关节脱位的8%[2]。如对肩锁关节脱位的处理不当,则可能会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尤其对运动员及高强度劳动者。本科室于2014年6月~2015年11月采用TightRope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32例,与2008年10月~2010年3月采用肩锁钩治疗的32例患者[3]进行早期临床疗效的比较。

会话分析研究对于面子的关注是以交际细节为依据的,所有的发现必须基于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在言语层面展现出来的理解和执行的行为,研究者只能对交际者展现的理解和执行的行为进行描述和分析,而不能把主观揣测强加在交际者身上。“面子”作为一种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规范,与交际者的具体行为之间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社会规范的存在和共享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影响,它能否在某个具体的交际环节发挥作用完全依赖于交际者通过言谈应对所建构的这个社会规范,也就是所谓的显性构建。这样的构建正是会话分析创始人Sacks 提出的“社会秩序无处不在”的佐证。

首先,根据模糊数学理论,采用1~9标度法(2,4,6,8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把抽象的理论判断转为定量化[10]。然后,采用专家评分法(Delphi),要求专家依重要性程度对一级指标层的各指标分别赋值,结果见表2。

黄世平指出,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具有两种衔接功能,即照应和连接。定语从句关系词照应先行词,构建了定语从句修饰限定先行词的逻辑衔接;定语从句关系词连接了主句和从句,表明了从句内容是对主句的信息补充和评价的逻辑关系。因此,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不仅具有语法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语篇意义,它对实现主句和从句的连贯有重要作用。以下参照黄世平的方法,对例句中定语从句进行衔接分析: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Blum-Kulka S. Indirectness and politeness in requests:Same or different?[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7,11(2):131~146.

[3]Brown P &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C]//Goody E N.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311.

[4]Clayman E & Heritage J. Benefactors and beneficiaries:Benefactive status and st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offers and requests[C]//Drew P & Couper-Kuhlen E. Request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4:55~86.

[5]Clift R & Raymond C W. Actions in practice:On details in collections[J]. Discourse Studies ,2018,20(1):90~119.

[6]Couper-Kuhlen E. What does grammar tell us about action?[J]. Pragmatics ,2014,24(3):623~647.

[7]Curl T S & Drew P. Contingency and action :A comparison of two forms of requesting[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08,41(2):129~153.

[8]Drew P. Conversation analysis[C]//Fitch K L & Sanders R 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5:71~102.

[9]Drew P. Turn design[C]//Stivers T & Sidnell J. 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 Oxford:Wiley-Blackwell,2013a:131~149.

[10]Drew P.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social action[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13b,36(3):2~19.

[11]Drew P & Couper-Kuhlen E. Requesting - from speech act to recruitment[C]//Drew P & Couper-Kuhlen E. Request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4:35~54.

[12]Drew P & Kendrick K H. Searching for trouble:Recruiting assistance through embodied action[J].Video -based Studies of Human Sociality ,2018,1(1):1~15.

[13]Garfinkel H.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M]. Cambridge:Polity Press,1967.

[14]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M]. New York:Doubleday,1959.

[15]Goffman E.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 [M]. New York:Anchor Books,1967.

[16]Heritage J. A change-of-state token and aspects of its sequential placement[C]//Atkinson J M & Heritage J. 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 :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299~345.

[17]Jefferson G. On the sequential organization of troubles-talk in ordinary conversation[J]. Social Problems ,1988,35(4):418~441.

[18]Kendrick K H & Drew P. The putative preference for offers over requests[C]//Drew P & Couper-Kuhlen E. Request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4:87~113.

[19]Labov W & Franshel D. Therapeutic Discourse :Psychotherapy as Conversation [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

[20]Levinson S C. Activity types and language[J]. Linguistics ,1979,17(5-6):365~399.

[21]Levinson S C. The essential inadequacies of speech act models of dialogue[C]//Parret H,Sbisa M & Verschueren J.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Pragmatics.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1:473~492.

[22]Levinson S C. Action formation and ascription[C]//Sidnell J & Stivers T. 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 Boston:Wiley-Blackwell,2013:103~130.

[23]Livingston E. Ethnographies of Reason [M]. Burlington,VT:Ashgate,2008.

[24]Pomerantz A. Agreeing and disagreeing with assessments:Some features of preferred/dispreferred turn shapes[C]//Atkinson J M & Heritage J. 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 :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57~101.

[25]Pomerantz A & Heritage J. Preference[C]//Sidnell J & Stivers T. 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Oxford:Wiley-Blackwell,2013:210~228.

[26]Robinson J. Accountability in Social Interactio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

[27]Sacks H. Notes on methodology[C]//Atkinson J M & Heritage J. 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413~429.

[28]Sacks H, Schegloff E A & 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it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Language ,1974,50(4):696~735.

[29]Schegloff E A.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0]Searle J 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31]Searle J R. Indirect speech acts[C]//Cole P & Morgan I L.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ume 3 :Speech Acts .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59~82.

[32]Thomas J A.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New York:Routledge,1995.

[33]Wootton A J. Two request forms of four year old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1,5(6):511~523.

[34]李枫,于国栋. 介入:会话分析应用研究的新视角[J]. 外国语,2017,40(2):39~50.

[35]刘蜀,于国栋. 汉语言语交际中前序列与前序序列的会话分析研究——以请求行为为例[J]. 外语教学,2018,39(2):30~35.

[36]于国栋. 话轮构建成分扩充的会话分析研究——与李民博士商榷[J]. 外国语,2015,38(1):64~71.

Conversational Practices as Evidence for Taking Request as a Face Threatening Act

Yu Guodo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622100, China)

Abstract: Face is a deep-rooted concept for interactants to consider in interactions, and it is even more inportant when interactants are involved in a facethreatening act, such as request. Request could threaten the face of the requester and/or the requeste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a request could infringe or impose on the freedom of action of the requestee and threaten the requestee’s negative face while the requestee’s refusing a request could damage the requester’s positive face. Many pragmatic researches have probed into the strategies that communicators could adopt to do face threatening acts. The present research, taking conversation analysis a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nvestigates the conversational practices that interactants could adopt to make requests. For example, requests could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requester, turns can be designed to discount the cost to the requestee, something could be given in return, and pre-sequences might be used to delay the occurrence of a request or even trigger an offer. The conversational practices that a requester adopts sufficiently explain that requests are endogenously understood by both the requester and requestee as a face-threatening act which is a dispreferred initiative action in nature.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al concept of politeness and the procedural approach to face.

Keywords: request; negative face; conversational practice; procedural approach; discour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H030

DOI: 10.12002/j.bisu.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19)04-0003-17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言语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项目编号:15BYY84)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18-04-08

作者信息: 于国栋,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22100,研究方向:会话分析。电子邮箱:guodong_yu@hotmail.com

标签:;  ;  ;  ;  ;  ;  

请求作为伤面子行为的会话佐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