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富裕论文,来源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尤其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和目标,进行了长达6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个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思想不断深化。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特别对其后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从《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大同”社会的设想,再到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憧憬的“世外桃源”,乃至到中国近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理想的期盼与追求。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人们不停地追寻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大同”思想、“均贫富”思想以及“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因而,在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为占总人口中的极少数剥削阶级所占有的情况下,富裕也只可能是对大多数人进行剥削的少数人的富裕,绝大多数人只能是贫穷或不富裕,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更多的只可能是一种“空想”的愿望,这种美好的愿望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后,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才可能使共同富裕理想成为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最终落脚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上来,即使他们没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但在他们的著作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毫无疑问,在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里,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达到了高度而完美的结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就预言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奴役性的分工消失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消失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就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而人人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在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了因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最后导致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思想。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描绘了一个初步轮廓,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只是在理论上经过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只能把它作为实践上的原则指导。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各国的具体实际进行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也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就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③除了这些具体的论述之外,列宁还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制度设计,他在1902年就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④而斯大林则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他的共同富裕的思想。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⑤但是,由于列宁过早地离世和斯大林及其后继者在共同富裕内涵和实现手段上偏离了最初的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强化了斯大林模式,没有实现苏联人民生活的富裕和幸福,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近代以来,中国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同富裕的论述及思想的影响,因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先是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但在发现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之后,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1953年12月,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就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1955年,毛泽东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⑥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毛泽东还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工业化道路,但一定要防止和警惕两极分化现象。中共八大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共同富裕,但在随后的实践中因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情况,共同富裕理想并没有实现。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伊始,再度唤醒共同富裕的理想。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吸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失成败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并逐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在重要的公开场合论述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⑦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他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⑧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论述了共同富裕,他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⑨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那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⑩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因而要准确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在制度保障上,邓小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1984年6月,邓小平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11)对于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邓小平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性的论述还有很多。例如:改革开放中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南方谈话中他还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防止两极分化等。在发展方式上,邓小平还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路径,那就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在缩小差距上,对于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极分化的问题,邓小平也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防御对策,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13)除此之外,他还谈到了其他解决两极分化的对策,例如:发达地区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对先富起来的人征收所得税加以一些限制;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钱出来办教育、修路等等。邓小平所谈的共同富裕不是要求大家“齐步走”,也不鼓励吃“大锅饭”,而是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因而,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邓小平允许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但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他认为在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时间安排上,为了逐步实现这个共同富裕,他还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先后由解决温饱走向小康再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时间跨度上,这个“三步走”就要七八十年的时间,因而,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大跃进”式的跨越。在实现前提上,邓小平还告诉我们,共同富裕必须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的前提之上,离开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有可能会走上“邪路”,中国社会也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状态。
正确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或是平均主义。邓小平在1986年3月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是吃过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14)第二,共同富裕需要勤劳致富,合法致富。1983年1月,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等单位负责人的谈话中提到:“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15)第三,共同富裕既是物质上的共富也是精神上的共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富裕,他还十分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裕和社会的和谐。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致祝词时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6)邓小平突破了传统共同富裕概念的片面性,赋予了共同富裕概念以物质和精神富裕相统一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准确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并为共同富裕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新转变做出了勇敢的探索,为共同富裕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持。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出现相对快速发展和稳定的势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如果不能够体现出与资本主义的相对比较优势,社会主义很可能就会陷入更深的低谷甚至是被颠覆,共同富裕也就会失去制度根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更深一步探索与创新。党的十四大提出:“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7)江泽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既要强调公平,更强调效率,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该报告还指出要把缩小地区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再次强调要以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避免造成收入差距悬殊扩大以造成严重后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第三代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例如:1994年通过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先后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保障下岗职工的利益;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共同富裕就是其中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8)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历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共同富裕的水平需要向更高的阶段进发。但与此同时,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实现共同富裕的考验也越来越严峻。
2003年,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又一次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9)科学发展观不仅在理论上对共同富裕思想有所发展,还在实现手段上也提供了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做到“五个统筹”,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的路径。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0)把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提出来,凸显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认识,也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1)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述,“唤醒了人们对‘大同’社会的久远向往,又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条件共同富裕充满了现实的希望”。(22)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改善了农村生存环境,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农村向共同富裕迈进。在实施统筹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党中央大力推行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政策。
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经过我们党和全国人民6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道路越走越宽广,目标越来越接近。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③《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0页。
④《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⑤《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7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页。
⑦⑧⑨⑩(11)(12)(13)(14)(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142、364、373、64、374、374、155、23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17)《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1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3页。
(19)(2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9页。
(2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51页。
(22)孙业礼:《共同富裕: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追求》,《党的文献》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