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路径选择_国际市场论文

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国际市场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商品与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全球性串流日益活跃;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努力实现着与国际市场接轨。不论是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还是准备步入国际市场的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拓宽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

依据不同的标准,市场方式的分类也不一样。通过根据成本、风险和控制三要素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分为三种,即出口进入方式、合同进入方式和投资进入方式。一般而论,市场方式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运作效绩,也影响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国际化企业所面对的最复杂的决策课题,市场方式的选择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1 方式选择的系统性。每个企业自身的条件、 企业本身所处的环境、所欲打入目标国家的环境是不同的,对一种产品或一个市场最适合的打入方式,对另外一种产品和另外一个市场来说就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此,企业在选择方式时,需要对各种因素以及每个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1.2 方式选择的目的性。企业向外扩张,是为了实现许多目标。 这些目标有传统的市场和利润目标,也有涉及面宽的战略目标和竞争目标。这些目标必须影响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因此,选择正确的打入方式必须联系企业的目的,并对目的进行科学的论证。

1.3 方式选择的复杂性。不同的市场方式意味着不同的成本、 收益、风险和控制程度,而且每一种市场方式都有其内在的优点和缺点,故选择过程中将受到许多相互矛盾力量的影响。如母公司高控制程度的打入方式将比低控制程度的出口打入方式需要更高的成本和有更大的风险,高控制程度和低成本、低风险两者往往不可兼得;出口适用于快速打入一个市场,却不适合长时期发展,因为长期发展需要产品的地方生产和售后服务。所有这些,造成了方式选择的复杂性。

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行为方式需要借助相应的科学方法才能实现。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方法:商务策略法、发展理论法和经济学方法。

2.1 商务策略法

该方法是由儒特最先提出的。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淘汰掉不可能的进入方式;其次是把全部可行的进入方式进行利益收益、风险成本和非利润目标的对比分析;第三,决定正确的进入方式。

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形成影响的外部因素有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及本国的因素;内部因素有企业产品因素和企业资源因素。正确进入市场方式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2.2 发展理论法

这一方法由布科最早提出,他认为打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机会在不断增加,当某种方式不成功、不能带来盈利时,或由于企业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原方式不太有效的时候,就应转向另一种进入市场的方式。显然,在这里,发展理论法牵涉到从一种方式转到另一种方式的时机把握问题。维农模型、白克莱和凯森的模型,为我们寻找市场方式转换的界点提供了参考。

维农模型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提供了方式转换的界点:在产品投入期或成长期,多以国内生产销售为宜;产品成熟期,一般应在国内大规模生产、内销和外销并举;而在产品衰退期,一般应通过组织跨国生产来设法延续产品的生产周期,因为该产品在其它国家所处的周期也许正是投入期或成熟期。如目前我国纺织、机电等部门的一些产品也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我们应把握时机,由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转化到对其直接投资,以更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

白克莱和凯森的模型则从成本的角度提供了出口向直接投资进行转换的最佳界点。基于成本因素,当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就应当及时转换市场方式。这一理论针对我国一些大型企业或集团,由外资出口型转为直接投资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化总公司自1987年“由进口交易向国际贸易转变、由商品贸易向多功能经营转变、由对外贸易公司向跨国公司转变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印证了企业市场不断扩大时,适时对市场进入方式作出转换的重要性。

2.3 经济学方法

事实上,对国际市场拓展方式的讨论在经济学中早就开始了。洛默和全德伯格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阐发了“企业特定优势”的概念,即企业只有在某些方面具有垄断性优势时,才可立足海外市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其理论核心“三优势模式”,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出口、合同和投资等方式选择的方法。

企业在进行打入国际市场方式选择时,应注意“三优势”的情况,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优势。如果没有区位和内部化优势,仅存所有权特定优势,则企业难以在内部利用,又不能对外直接投资,只能将无形资产转让给别人;如果仅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没有区位优势,则意味着缺乏有利的国外投资场所,企业只能在国内实行内部化,即在国内生产,再行出口;如果上述三项优势同时具备,则可从事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

“三优势模式”的经济学方法,可以指导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拓展市场时进行不同方式的选择。以纺织行业为例,中国企业如果有先进的纺织技术及在研究开发方面的高投入,从而具有所有权及内部化优势,再加上东道国的优惠政策,选择直接投资是不成问题的。

需要说明的是,邓宁的经济学方法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实质上是一种静态的方法。当所有权优势等发生变化且彼此相互影响时,就要求对方式选择进行动态分析。

比较前面三种进入国际市场方式选择的方法,经济学方法和发展理论法都属于比较理性的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方式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而且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多种目标也存在多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倘若采取经济学方法和发展理论法来选择市场方式,就显得比较困难。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商务策略法更具普遍性和适用性。

在描述商务策略法时,儒特曾画图表明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内外因素(见图一)。但是,展示给我们的图案中却存在一个缺陷,即它没有明确指出企业经营目标也是影响其国际市场打入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前面我们曾提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许多目标,且目标之间有矛盾,如短期利润目标和长期利润目标之间的矛盾。最适合的方式是使企业的多种目标或绝大多数目标都能达到的方式,包括盈利和非盈利的目标也要尽可能明晰。

图一

据此我们认为,应给影响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内部因素中再加上企业经营目标这一框架。同时,还要建立一个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方式选择模型(如图二)

图二:

这样,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可分解为五步:

1.确定进入国际市场应实现的主要目标,包括短期、长期目标,盈利和非盈利目标以及战略目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目标可简单分类为:利润导向目标、市场导向目标、竞争导向目标(如回击竞争者等)和战略导向目标(如市场开拓是为了取得技术)等。

2.对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如美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目标主要是获得高额利润;而日本企业的首要目标则是占有市场份额,其次才是利润目标。

3.企业对不同的市场方式与目标实现的可行性的相关度进行估计与分析。

4.对可选择模型进行排序,这将表明不同的市场方式在同时达到企业各种目标时所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与成本相比较。

5.重新开始评价可选方案。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目标、方式等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以企业目标为考察对象的模型量化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方式的选择目前尚处于理性分析阶段,甚至有不少主观决断,还缺少很明晰的量化分析。作者撰写此文旨在拓展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选择的视野和科学性。

标签:;  ;  

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路径选择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