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化论文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化论文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商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儒商”的界定

学界和媒体关于“儒商”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者经商;再有一种是:有道德、有文化,以“诚信”为本的企业家。

我觉得第一种理解比较狭窄,第二种理解全面、确切,而且其中也包含有第一种理解。

《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简章》中开宗明义写道:“当代儒商是具有较高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并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这个界定很贴切,揭示了当代儒商的最本质的方面。我想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此界定作一些诠释。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儒商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其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应当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其中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丰富多彩,博大厚重。文明中包含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如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书法绘画艺术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文化的多样性中有统一性。什么是她们的统一性?我想,也许可以这样去表述: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探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并追求这二者的统一、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可称为“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文化。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精髓。

在西周典籍《周易》中有这样的话:君子应当学习两门学问,一门叫“天文”,了解季节和时序的变化,把农业生产搞好。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资料,至今已有七八千年历史。还要学习“人文”,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了解人自身,将社会治理好。在中国文化中总是将“天文”与“人文”并提。学习天文,了解“天道”;学习“人文”,了解“人道”。二者缺一不可。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

古代的道家学派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天道”自然而然。日出日落,自然而然;春夏秋冬,自然而然。与此相应,人道应当自然而然,不做假,不矫饰,不自以为是等等。

古代的儒家学派认为“天道”是“人道”的放大,知道什么是人道就懂得了天道。人道是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第一位就是做人,做有道德的人,有爱人之心的人,做有善良本性的人。天道可亲,因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

“天道”、“人道”内容十分丰富。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有许多读书人在思考、探索,有没有一个范畴、一个概念、一个名词能把“天道”与“人道”联结起来?

三、“诚”——中国文化精髓的最精炼的表述

这个范畴、这个概念、这个名词找到了。《礼记》是儒者探讨礼制的一本论文集,共49篇,其中有一篇叫《中庸》,为战国时孟子的老师子思所写。“中庸”是孔子用过的词,内容是:对人对事都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符合分寸。《礼记》中《中庸》篇把这个意思引申开来,给天道下了一个定义:“诚者,天之道也。”《孟子》书中也有这样的命题。这里的“诚”既是自然化的,也是道德化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按规则运行,这是“诚”。天道不偏不私、光明磊落、表里合一。什么是“诚”?《说文》:“诚,信也”。

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读了《中庸》,觉得其中用“诚”来说明天道,十分深刻,激励人们奋进向上,他对《中庸》给予很高评价。从此,《礼记·中庸》篇的地位提高了。历经北宋时几位思想家的阐发,到南宋时大学问家朱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提取出来,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为《四书》精心作注,称为《四书集注》,产生过很大影响。

《中庸》称“诚”为天道,什么是人道?《中庸》和《孟子》书中这样说:“诚之者,人之道也。”大意是: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人道大体上有这样四方面内容:第一,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第二,天道不息,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第三,人要讲“诚信”,不欺人,不自欺,自尊、自信、自爱。第四,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即所谓“仁民而爱物”。这里“物”是代词,指万物,包含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朋友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哲学范畴的内涵是多么丰富,一个“诚”字含天道与人道;在人道方面则具有诚信、自强不息、泛爱万物多种含义。

现在应回到本题上来,何谓儒商?可以这样回答:以诚信为人生准则的企业家是儒商。在这里我对《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简章》中的第一句话作了这样的诠释,不知是否准确?

这里我想提到,不久前在《中国改革报》今年第6期上看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同志的一篇题名《老秤与星座》的文章,从老秤上的星座说到我国古代商人诚信的行为准则,写的生动、深刻,朋友们如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上海《报刊文摘》今年6月26日在第1期对此文作了摘要转载。

四、“诚信”原则的哲理

古代哲人对“诚”、“诚信”曾经作过深入的剖析,均带有促人思考的哲理。我想选择其中几条,略加发挥,供参考。

第一,中国文化的精华有很大的包容性,力求全面,防止片面,这值得后人加以继承发扬。举例来看,如何看待富、贵?富指财富,贵指社会地位。孔子说,人人皆求富贵,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必须取之有“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诚信经商而得到。孔子还说,不符合“道”的富、贵,他是不屑一顾的。

过去有人有过误解,仿佛古代的儒家人物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君子。事实上不然,孔子很有人情味,说话近情理。他还说“邦有道”——一个国家政治清明、道德风尚好,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上进心的人应当富且贵。相反,一个国家的政治混乱,道德沦丧,一个人如果富且贵,可以肯定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耻也,不可取。

孔子讲的道理,已有2500多年,其中许多话今天听来,仔细一想,觉得不错,有教育意义。举一个例子。儒家提倡人人学圣贤。问题是:是否人人皆可为圣贤?有没有先天注定,不管他怎么学也学不成圣贤的人?没有。孟子说,经过刻苦学习,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说,经过刻苦学习,涂之人皆可为大禹。这些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胸怀、伟大气魄。明代大儒王阳明和他的学生讨论有没有人根本不可能学做圣贤,如小偷。一天,抓住一个小偷,王阳明让他脱衣,小偷死也不脱内衣。阳明说,小偷还有一点知耻之心,还可以学好。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之发生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是否人人都有佛性?是否人人皆可成佛?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中国传统文化谈人性,并不把它抽象化,承认人性中包含喜、怒、哀、乐等感情内容,并不认为感情要不得,只主张感情应该用道德加以约束,使之合情合理,不要使感情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泛滥。在中国语言文字中“性情”连用,找不到禁欲主义的教条,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

注意包容性,注重全面性,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联系到商道,就形成这样的共识:讲“诚信”原则,遵守国家法规,符合道德规范,成为富有者,这是值得鼓励的,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好事。不但今天这么看,古人中有眼光的人也是这样看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写得清清楚楚。近代海外华人在商道上取胜,不但表现了华人的刻苦敬业的精神,而且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就是包容性。再问什么是儒商?也可以这样说: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薰陶,具有广博胸怀的企业家。

第二,讲“诚信”原则,必须刻苦学习。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没有理性的深刻思考,没有感情上的疏通,要做到出自内心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学习。《中庸》谈学习很有深度,很全面,认为学习共有五个方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广博地学习,不但学商道,还要学文道、学科技之道、学管理之道等等。“审问之”——详细地向别人请教,请教的方式很多,例如论坛就是一种相互请教的好方式。“慎思之”——周密地思考,不思则不得。“明辨之”——清楚地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美丑等等。“笃行之”——切实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要只说不做。“诚信”原则经过以上五方面的学习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孙中山先生很赞赏《中庸》谈学习的五个方面,手书赠给中山大学,希望这五条成为中山大学师生的座右铭。在今天,我们可以根据中山先生的介绍,将这五条作为儒商践履“诚信”原则的信条。

第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体验方法。儒商日常接触的大都是实证性知识,而且是数字量化的。我觉得只有实证性知识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手段,似乎还不够,需要加上另一方面的修养,这就是自我体验。人的理念、思想感情、精神世界并不都是可以加以实证和量化的。比如一首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展示出深远的意境,使人的精神开阔。这是不能实证,也不能量化的。如果要问:云有多深?怎样才能找到药师?那就成为笑话,成为诗盲了。

我想举些例子来说明体验的方法。儒家提倡“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体验别人的难处和顾虑。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种设身处地体验中得出的普通而又深刻的哲理。道家认为一个人在某种条件下是某个角色,在其他条件就成为另外的角色。庄子在其名篇《齐物论》中说,庄周梦见自己化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翔,多么轻松愉快!一会儿醒了,不知道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一个人可以是主体,在另外条件下也可能成为客体,用今天话说叫做“角色转换”。在商道的角色转换中才能深切地体验到顾客之所想、所需,体会到诚信、信誉才是商道的生命线。

我还想提到庄子,他暗示,当人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将自己降低到猴子那样的水平,就会酿成闹剧甚至悲剧来。庄子说了一个故事:老者沮公养了一群猴子,喂猴子吃松子,“朝三暮四”——早上喂三升,晚上四升,猴子们觉得太少,要求增加数量,沮公改为“朝四暮三”,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兴奋不已。庄子嘲笑猴子说,名实未亏,喜怒为用呀。后来,人们借用庄子的这则故事说商家应当尊重顾客,不要把顾客当成猴儿耍。西方没有这类故事,他们直截了当地说顾客是上帝。总之,沮公骗猴,猴子轻信,这二者都不好。至于商道,要讲“诚信”原则,结合时代精神,积极培育信用经济时代的楷模。

科学上必须讲实证,没有实证方法便没有科学道理。但在道德和精神世界里,需要体验。儒商是最能体验顾客心理的人,是最懂得“人”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总之,儒商们在“诚信”的原则上要有深刻的切身体验,体验得越深,行动起来就越加有力。以上我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商的内涵作了一些说明,请大家指正。

最后请允许我用《中庸》中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我的小文,让我们共同迎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民族伟大复兴日子的到来!

标签:;  ;  ;  ;  ;  ;  ;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