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的初步构想_劳动价值论论文

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的初步构想_劳动价值论论文

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的初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微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有关劳动价值论现代化和微观化的理论方案。现代化是指将现代边际分析方法引入劳动价值论,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相吻合,并成为它的理论基础;微观化是指拓展劳动价值论的微观基础,从微观主体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出发,研究价值形成过程及其规律,使之成为单个商品生产者可以直接操作的决策工具。当然,这一方案毕竟是初步的,只能涉及现代微观劳动价值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和基本框架等一些基本问题。

一 逻辑起点:微观劳动的内在矛盾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永恒主题。马克思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传统,并以商品为对象,从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的原素形式出发,不仅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区分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进而令人信服地证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深刻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价值规律,使劳动价值论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变革,确立了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

尽管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变革,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终极劳动价值论。首先,他只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解决了价值的本质、源泉、量的规定性和价值规律问题。而没有从抽象到具体、一般到个别、本质到现象进一步解决劳动究竟是如何创造价值以及劳动怎样才能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量的问题。其次,他十分注重价值源泉的劳动一元性,反复强调和论证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对影响价值量的因素却分析不够,尽管他已经意识到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并提议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但并没有展开这些研究。最后,他非常喜欢和善于运用社会平均分析方法,既研究了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也研究了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却没有用微观边际方法研究价值量和个别劳动时间及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样就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领域留下了一些思维空档和认识盲区。

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价值量虽然是由提象劳动创造的,是人的大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单纯耗费,不包括任何一种使用价值的原子和具体劳动的成分。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劳动又不能孤立地、赤裸裸地存在,它总是采取某种具体劳动的形态,并与商品生产者所采取的生产资料及其科学技术相联系。不仅如此,价值虽然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以个别劳动时间为基础,并始终存在于个别劳动时间之中,是存在于无数个别劳动时间之中的社会客观必然性和抽象市场值。因此,一旦我们反观现实,并从单个单个商品生产者的微观行为和实际操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就不能不面临和需要解决这样一系列矛盾:

矛盾之一;价值源泉的一元性和影响价值量因素的多元性。价值就其源泉来说只有抽象劳动一元,但抽象劳动存在于具体劳动之中,并与其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科技因素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这些因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毫无作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使用生产资料,并孜孜不倦地追求新技术呢?如果这些因素在价值形成中有作用的话,其作用的本质、功能和效应又怎样呢?实际运行状况和规律又如何呢?

矛盾之二: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但与个别劳动时间则未必成正比。如果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费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则只会增加劳动消耗而不会增加价值。

矛盾之三: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从而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则只会降低和减少生产单位商品个别劳动时间,而不会影响价值量。这正是所有商品生产者总是努力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机所在。

上述矛盾实际上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社会劳动和个别劳动的矛盾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宏观总量和微观个量矛盾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反映。解决这些矛盾既不能简单地以本质代替现象,用抽象取消具体,化一般为个别,从宏观结论直接推导微观结论,也不能借现象否认本质,因特殊放弃一般,以微观结论否认宏观结论。合乎理性的选择应当是在坚持马克思已经揭示的价值本质、源泉和价值量的规定性的一般结论和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微观主体个别劳动创造价值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拓展微观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领域,进一步研究微观主体即单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如何和怎样创造价值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由此形成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

二 研究对象:价值的生产函数

界定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对象,首先必须明确三个特点:

第一,现代微观劳动价值必须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它把抽象劳动作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始终把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视为不变的公理和研究的前提,唯其如此,才能称之为劳动价值论。

第二,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只研究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经济行为。这里所说的单个商品生产者是与社会商品生产者相对应和相区别的。社会商品生产者是无数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经济行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总体,具有社会总量平均性质,抽象了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性差异,是社会宏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不在我们的考察之列。单个商品生产者只是社会商品生产者的构成分子、联系纽结和中介,既有社会商品生产者的一般属性,又有它作为个体的特殊属性,是微观经济主体,其行为属我们的研究范围。因此,这种理论称之为微观劳动价值论。

第三,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只解决单个商品生产者价值最大化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它不再研究价值的本质,也只将价值量的规定性作为必要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专门研究个别商品生产者调节自己的微观行为,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在这里我们将视价值量为因变量,视影响价值量的因素为自变量,以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由于这种分析可以而且必须与边际分析结合在一起,具有现代特征,因此称之为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

基于这些前提,微观商品生产者要创造价值,首先必须耗费劳动并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至于这些劳动和物质条件及智力因素的耗费,最终能否真正形成价值和实现价值最大化取决于两类基本因素:一是单个商品生产者之外的社会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素质、强度和熟练程度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虽然是无数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的社会平均值,从而是无数个别商品生产者相互作用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但不受单个商品生产者的支配和控制,因此可称之为微观不可控因素。二是个别商品生产者内部的微观因素,包括单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生产条件,个别的劳动素质、强度和熟练程度以及工艺技术管理等。这些因素决定着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或个别价值,并受单个商品生产者的控制和支配。因此可称之为微观可控因素。

单个商品生产者创造价值的程度和效果,取决于它的微观可控因素投入、配置及其使用的情况与微观不可控因素即宏观因素的相对状况,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相对比率。这种比率我们称之为价值率,用公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式来表示即价值率=──────────。根据这一公式,在社会必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率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当微观不可控因素既定,从而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不变。在这时,如果单个商品生产者调节微观可控因素,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可以创造出较多的社会价值,实现价值最大化。

单个商品生产者调节微观可控因素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这种投入产出关系,从狭义来看是投入活劳动产出新价值的关系,从广义来看是投入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转移旧价值和产出新价值的关系。研究单个商品生产者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就要研究这种投入产出关系。如果我们将价值产出量视为因变量,将投入的活劳动、物化劳动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因素视为自变量,我们就可以将这种投入产出关系看作是一种函数关系,如果套用西方经济学通行的生产函数概念,那么这种函数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价值的生产函数。区别仅仅在于,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专指物质产出量与生产资料和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而价值的生产函数则用来指价值产出量和影响价值产出量的那些投入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对于马克思已有的劳动价值论而言,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有如下独特的功能、价值和意义:第一,从思维过程来看,弥补了马克思已有的劳动价值论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认识过程的不足,开拓了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宏观到微观再现价值形成过程内在联系的新思维和新思路,具有思维过程的完整性;第二,从功能来看,它不仅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价值本质、源泉和价值量规定性的科学结论,而且将深入探索劳动创造价值的微观条件和方法及运行规律,可以为商品生产者提供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决策依据。具有实际运用的可操作性;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它可以而且能够引进国际通行的边际分析方法,为劳动价值论的数量化和最优化奠定基础,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理论,使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牢固立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创造了条件,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通用性。

三 基本框架:价值生产函数的构成要素

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是价值生产函数的展开和具体化。它将分别研究价值量与影响价值量的各种具体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动趋势,并由此找出规律,以确定单个商品生产者的行为规则。

1.短期价值生产函数理论

对价值生产函数的分析,是对单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投入和价值产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影响价值量最基本的因素。劳动投入,首先是活劳动的投入。价值产出,首先是新价值的产出。分析价值生产函数,首先必须分析活动劳动投入和新价值产出的数量关系。在这里,我们将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已知和生产资料数量不变的前提下,以个别劳动时间为自变量,价值量为因变量,研究个别劳动时间变动对价值量的影响及其规律。由于生产资料不变,活劳动可变,属短期经济现象。故我们把单纯分析活劳动变动对价值量影响的理论,称之为短期价值生产函数理论。

2.价值转移函数理论

从广义上说,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投入,不仅有活劳动的投入,而且有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投入。其价值产出,既包括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也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撇开活劳动和新价值的投入产出关系不说,生产资料价值的投入和价值的转移也是一种函数关系。价值转移函数理论就是分析生产资料的价值投入和价值转移的理论。按理说这种价值投入和价值转移应当完全一致,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首先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创造某种价值,投入的生产资料是由这种商品本身的技术性质和商品生产者自身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素质决定的,物质条件越优越,技术素质越高,生产某种商品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越低,反之则越高;其次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则取决于生产某种商品社会必需投入的生产资料量和必需耗费的生产资料量,这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社会平均的生产条件和平均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单个商品生产者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能否转移,以及转移多少,取决于它的投入量与社会必要的投入量的相对比率。所以分析价值生产函数,不单要分析短期价值生产函数,而且要分析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函数,它包括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条件、程度,以及生产资料投入量、投入方向变动,对生产资料价值转移量的影响及其规律。

3.长期价值生产函数理论

从长期来看,个别商品生产者不仅可以调节活劳动的投入量而且可以调节生产资料的投入量。生产资料数量变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也能影响价值量。为此,我们将在假定劳动量不变的前提下,分析生产资料投入量变动对新价值产出量的影响及其规律。由于生产资料量变动属长期经济现象,所以这种理论称之为长期价值生产函数理论。

4.技术变动的价值效应理论

这里所说的技术变动,一是指生产资料技术性能的变动,二是劳动力技术素质的变动,两者均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单个商品生产者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性能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可以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其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个别劳动量不变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价值量。用马克思的话说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倍加的劳动,因此,它所创造的价值也应当有倍加的性质。可见价值量既是劳动时间和生产资料变动的函数,也是科学技术变动的函数。技术变动的价值效应理论,就是分析技术变动对价值量的影响及其规律的理论。

5.价值创造方法的决策理论

既然影响单个商品生产者价值出量的因素,不仅有活劳动,而且有生产资料数量和技术水平变动等,因此,单个商品生产者为了增加价值量,实现价值产出的最大化,实际上面临四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增加劳动量,二是增加生产资料量,三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四是综合利用上述因素。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究竟采取哪种方法,不仅取决于各种因素变动的可能性,而且取决于各种投入因素变动对价值量的影响程度、变动趋势,以及对各种方法价值产出量和因素投入量的比率关系的比较分析,在这里价值产出量是收益,因素投入量是成本,因此问题也就归结到各种方法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价值创造方法的决策理论就是权衡各种方法的利弊得失从中选出最优方法的理论。

以上就是我们研究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的初步设想和基本思路。毫无疑问,要将这些设想和思路充实为完善的理论和完整的体系,尚有一段艰辛的历程,还须我们奋力劳作,辛勤耕耘,但我们相信,种子既已播下,离收获就不会太远。

收稿日期:1998年5月11日

标签:;  ;  ;  ;  ;  ;  

现代微观劳动价值论的初步构想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