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经济功能_套期保值论文

论金融衍生市场的经济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能论文,金融论文,经济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批衍生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率,这些衍生合约的经济功能是使以前被绑在一起的风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而把一部分风险转移给那些最愿意承担和管理这些风险的人……”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格林斯潘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部分资产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风险。金融市场对供求关系的变化特别敏感,所以,大部分金融资产都是程度不同的风险资产。收益与风险的组合特性是金融产品的最基本特征。金融衍生市场在过去20年获得了爆炸性增长,根本原因在于它满足了一种重要的商业要求:为公司、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了以较低成本管理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金融风险的有效工具,在商品市场之外的资本市场中形成了一个具有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独特功能的另类市场,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衍生市场的经济功能。

一、金融衍生市场的基本功能——风险转移

风险作为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按照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长期以来,人们在与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的斗争中,一直把保险作为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货币经济进入金融经济,保险服务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强大需求,于是人们开始探索适应金融经济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方式。一般来讲,风险管理的思路有两种: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所谓风险分散,就是运用“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理来管理风险。这种管理方式的基本依据就是著名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以股票为例,为了避免只买卖一种股票,如其下跌会千万大量损失的结果,投资者可以买不同的具有盈利前景的股票。这种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但是,这种风险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证券投资组合本身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则无能为力。而在证券市场上,系统性风险约占50%以上。这就意味着风险无法规避大部分市场风险。风险管理的另一种思路是风险转移。一般来讲,许多投资者都不喜欢风险,但现实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风险的厌恶者(Risk Adversion)。有的投资者愿意承担风险并赚取风险利润。风险转移就是将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或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但是,这种转移不是无偿的,而是以付给对方风险报酬为条件的,金融衍生市场就是一种风险转移市场。

(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解捆特性

在衍生工具出现以前, 传统金融工具或原生资产(UnderwritingAsset),如股票、债券等, 都带有原始发行这些金融工具的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难以分解处理。金融工具所包含的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相互交织,捆绑(Bundled)在一起,这样, 金融机构进行信用交易时,就不得不承担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这些风险构成了信用交易的副作用,并因此约束了金融机构进行借贷与投资的水平。同时也将金融机构的杠杆限制在较低的水平上。金融衍生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原来与金融工具结合在一起的财务风险进行解捆(Unbundled),即通过衍生产品交易使风险分散化或形成新的组合,再利用多种衍生工具转移风险,为金融机构提供冲抵不希望承担的附加风险的途径。把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基本的构造材料,可以把风险剥离和合成,进而创造出经过精心“剪裁”的风险来,形成复杂的金融策略。例如,投机者可以对德国马克和美元的利率差别作出判断,如果他认为利差在逐渐缩小,他就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建立头寸,只对在这个范围内的利率波动进行套期保值,而不考虑这个范围以外的利率波动的可能性。如果他对市场走势判断不清楚,不知利差是缩小还是扩大,他就可以使用期权帮助自己获得机会。当利差变化有利于期权购买者时,就执行期权合约;否则,就放弃执行。用支付期权费的方式,避免利率不利变化所带来的损失。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一是可以把金融风险分散化;二是可以把金融风险有限化,通过衍生产品交易把风险限制在愿意承担的范围内;三是可以把内部金融风险外在化,即把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移出去。这就是衍生产品交易的解捆特征。

(二)衍生市场是风险转移市场

美国经济学家米勒教授曾经指出:有效的风险分享(efficientrisk sharing)功能是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创新的根本要点。所谓衍生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是指风险厌恶者可以在金融衍生市场上通过一定的市场价格将不愿承担的风险转移给“风险爱好者”(投资商)。当一位投资者通过衍生市场将一笔浮动利率债务互换为固定利率债务时,就等于是将一定时期内利率波动的风险转移出去了。在某种意义上讲,金融衍生市场就是一家提供价格保险服务的保险公司。它通过各类衍生工具将金融风险进一步细分,使无限风险有限化,并逐步建立起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风险转移机制,从而营造一个更便利、更低成本、具有更大选择空间的投资环境。风险转移市场的业务主要是大量的交易衍生产品和衍生工具。参与风险转移市场,交易衍生工具的主体按交易目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保值者,为避免因为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造成过大损失而买卖衍生工具;二是套利者,主要利用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性不均衡套取无风险利润;三是投资者,利用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行投资(机)活动。一般大多数交易的目的是综合性的。在衍生市场上,投机者有着承担风险和制造流动性的作用。

(三)衍生市场的风险转移机制

最简单地讲,衍生产品交易是原生资产或标的资产的交易者通过采取与其在原生资产市场上相反的行为来转移风险的。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市场主要是通过提供套期保值业务来发挥风险转移功能。所谓套期保值,也称套头交易,就是在衍生市场(如期货市场)上买进(卖出)与原生资产市场(现货市场)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衍生产品合约(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买进)衍生产品合约,补偿因原生资产(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衍生市场上的套头交易之所以能够达到避险的目的,其内在逻辑或原理在于衍生产品价格与标的资产价格受相同因素影响,其波动方向与幅度大致相同,且由于套利机制的作用,使衍生产品价格与标的资产价格在合约到期时趋于一致。

套期保值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 )传统套期保值理论。代表理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希克斯的观点,认为套期保值就是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交易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交易部位。即“相等且相反”公式。(2)现代基差保值理论。20世纪五、 六十年代,美国的期货专家沃金(H·working)在其所著的《套期保值市场上的投机》一书中提出了基差保值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的结果不一定会将风险全部转移出去,保值者要承担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变动不一致的风险。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实际上是转移了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这一较大风险,而接受了基差变动这一较小风险。(3 )选择性套期保值理论。约翰逊(Leland Johson)和斯坦(Jerorie Stein)认为,套期保值者与其他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一样,都是为了在一定风险水平下获得最高收益,而不满足于零利润。因此,他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期货交易头寸,买卖期货合约的数量不一定与现货交易数量一致,其最终目的是取得最大投资收益,最小程度承担风险。这一理论不仅突破了传统保值理论“相等且相反”的模式,而且扩大了套期保值的范围。传统理论认为,投机交易与套期保值交易构成衍生市场最基本的风险分担框架。事实上,套期保值交易与厌恶风险之间的联系并不象人们认为的那样清楚。在可能的套期保值交易中,交易者不仅要付出一定交易成本,而且要为回避不确定风险付出等量或对称的代价,加之期货价格体现交易者总体对未来价格的心理预期,那么,在保值者与投机者之间的交易,实质上形成双方互施、互担风险的相互转移与承担关系。于是,衍生市场风险转移机制就演变为:“在任何交易状态,为全体空方承担风险的是全体多方,与此同时,为全体多方承担相反方向,但出现概率相同的风险的是全体空方。”

(四)衍生市场风险管理实例

金融衍生市场作为风险转移市场,具有独特的管理风险的效力。在衍生市场出现之前,管理金融资产价格风险是通过不断调整标的资产组合(portfolio)来实现的。但是, 资产负债头寸的经常调整会加大金融资产的风险暴露,不可避免地要付出较大的交易成本。随着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使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投资者可以方便地对冲标的资产组合的风险,所涉及的交易成本却很低。在这个意义上讲,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则可以有效低廉地管理风险。

1.利用期货或远期合约转移汇率波动风险

一个美国进口商需要对暴露在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波动状况下的头寸进行风险管理。在7月12日,进口商签订一个从日本购买价值25,645 万日元商品的合同。当时即期汇率是143.50∶1。然而, 合同条款要求进口商在10月28日(107天后)进行支付。 进口商可以立即在即期市场上购买日元并持有日元直到要求的支付日。但是,进口商不愿意以这种方式占用资金,同时,进口商不愿承担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的风险,他必须考虑套期保值方案。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有日元期货交易的合约,交割月份分别为3、6、9、12月。此外,在OTC市场上还有远期外汇合约。这样,美国进口商可以有三种方案选择:第一种方案,他可以用9 月份期货作套期保值,但该合约到期后,直到10月底未能保值,进口商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处于无对冲的风险暴露状态。第二种方案,进口商用12月份期货作保值,到10月底对冲合约。但由于期货套头的到期日与实际需要的日期不匹配,进口商要承担额外的基差风险。第三种方案,进口商可以和银行谈判,签订一份购买107天远期日元兑美元的合约, 成交额为25,645万日元,按照银行107天的远期日元利率成交(假定为142.15∶1)。这三种方案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而且远期合约可以实现完全保值。

2.利用期权管理持股风险

股票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当股东认为风险大于收益时,他就会放弃所持有的股票。由于大多数股东是风险厌恶者,在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一个公司要增强股东对公司的信心,继续持有公司股票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93年,法国国营企业Rhone Ploulence(R-P)化工公司在实施私有化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一难题。而以买卖金融衍生工具著称的美国信孚银行则借助期权工具完满地使问题得以解决。

1993年初,法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推进国营企业私有化政策。在私有化进程中,一方面,政府希望被出售的公司股票尽可能分散化;另一方面,法国向来缺乏个人持股习惯,对股票风险深为担心,致使分散股权计划难以实施。例如,R-P化工公司对外发行股票,为鼓励雇员购买,给予10%的折扣优惠。然而,雇员反映十分冷淡,只有20%的人参与购买股票。为了既能降低雇员持股风险又不增加公司额外成本(即不以更大折扣鼓励雇员购买股票),美国信孚银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思路:由信孚银行出面负责给予安排购股融资:每个雇员凡购买1股, 一家法国银行可借予资金再购9股,股票认购后需至少持有5年。5 年后若股票市价下跌,低于其购买原价,信孚银行将以原价收购,若股价上涨,涨价收益的2/3归持股人,另1/3归信孚银行所有。信孚银行以借贷员工所购的RP公司股票作抵押,向法国银行申请贷款,5 年后若股价下跌至原价以下,信孚银行承诺补偿跌价部分。实际上信孚银行对法国银行只需赔偿价格差额。

信孚银行如何规避股票价格跌至原价以下的风险呢?它可以根据资产组合理论的规则,在股票市场上运用避险技术来对冲风险,但R-P股票并非信孚银行所有。 信孚银行则通过创造“合成股票”(SyntheticProduct)解决了这一难题。信孚银行与法国证券市场中希望拥有R-P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签订合同,双方就这种合成股票进行交易,一切操作与真正的R-P股票交易完全一样。信孚银行通过这种衍生工具代替股票交易,达到避险的目的。

在这一金融工程运用中,雇员放弃1/3的股票溢价,得到最低收益率25%的保证,这样等于通过出售买权(call option )而买入卖权(put option)。而R-P公司利用信孚银行这一金融中介来管理雇员股票投资组合,而不用承担股票下跌风险,并因通过鼓励雇员持股,激励员工勤奋工作,有利于公司开发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信孚银行借助于衍生工具而保证R-P股票发行的净成本没有超过起先给予的折扣优惠10%的成本,又得以贯彻其避险策略。

3.运用期权规避投资风险

一般来讲,扩大项目投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怎样才能实现不增加原始投资,不承担市场风险,又能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呢? 美国TVA 电力公司运用“电力买入期权”(calloption on power)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994年,TVA电力公司预测三年后该地区将达到用电高峰,但要增加足够的电力供应,该公司在六年内每年要投入到核能发电项目的投资将是17亿美元, 而国会对TVA公司项目融资的限额是300亿美元,至1994年已达到260亿。因此,随后六年内要增加总额100多亿项目投资国会不会批准。 为了既不超出国会对该项目的融资限额,又满足本地区对电力的需求,TVA 购买了“电力买入期权”,这就相当于拥有了一种在未来时间内,以一定约定价格从其他电厂购买电力的权利。这样,公司可以结合客户各时期的需求状况和自己的生产能力,确定购入不同期限的期权合约数量。同时,公司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价格情况,决定是否履行期权合约,如果市场预测有偏差,届时电力需求较低时,TVA 可以放弃执行一部分期权合约,而损失的仅是部分期权金,如果实际电力需求多时,则可选择履行全部期权合约。

实践证明,金融衍生工具是风险管理的有效且低廉的工具,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更好地满足了投资者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对金融企业稳健经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金融衍生市场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风险避风港。

二、金融衍生市场基本功能——价格发现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自身的特点。场内交易合约的标准化,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加之很高的透明度和极强的流动性,使衍生市场成为更为有效的价格发现制度。所谓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市场参与者根据自己了解的市场信息和对价格走势的预测,对衍生产品进行反复交易的结果,能够形成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具有竞争性、预期性和世界性特点的价格体系。根据美国学者约翰·梅瑞克(John Merrick)的研究发现,1985年前,相对于股票指数的期货市场,现货市场统治价格发现过程;但在1985年后,随着期货市场交易量大大超过现货市场,S&P500期货市场扮演了主宰价格发现的角色(注:John·J·Merrick:《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1987.3。)。

金融衍生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借助于交易的这种完全由供求法则决定的有组织的市场形态来实现的。交易所将众多的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集中于交易场内,通过公开叫价拍卖程序或电子计算机撮合交易模拟这一过程,将众多因素的信息转化为某一特定衍生产品(期货或期权合约)的价格。这些价格信息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各种因素对所交易的某一特定金融产品的影响和供求双方对其价格走势的预期。换言之,各种影响金融资产供求关系的因素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通过衍生产品价格的升降反映这些因素作用的大小与强弱,形成统一的价格体系,并传递给原生资产市场。衍生市场成了市场价格变动的晴雨表和导向标。

(一)从原生资产市场与衍生市场的比较看衍生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价格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之一,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而价格变动的基本规律是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将会上升;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将会下降。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如图所示:

在上图中,供给曲线表示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在市场价格高时,提供的数量就多;反之,就少。而需求曲线表示在一定价格条件下,买方愿意从市场上购买的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越低,对商品的需求量越大;反之,则越小。两个曲线的交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在这一点上,供给与需求数量相等,市场处于出清状态。市场机制的功能之一就是形成和“发现”这个均衡价格。

原生资产市场或现货市场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市场。它的基本特征是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通过“一对一”的谈判确定商品价格,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进行货币和商品的交换。在现货市场上形成的价格具有如下特点:(1)滞后性。当市场供求发生不均衡时, 商品生产者进行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由于生产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存在时滞,价格调节供给作用的发挥就具有一定滞后性,并导致市场供求之间由相对均衡到失衡的循环往复的波动。生产调整需要一定时间,这一技术性原因是价格调节滞后性形成的物质基础,而由这种滞后性引起的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真正根源则是“只有单一现货市场价格的不完善的价格机制”。(2)不完全性。现货市场价格反映的只是某一时点、 某一空间上的市场商品供求关系,而无法反映潜在的供求关系变化,因而它包含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由于存在着信息收集范围的限制、信息传递中的隔绝和阻碍、市场分割等不利因素,现货市场价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失真的。

与现货市场相比,衍生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交易所进行的衍生产品交易采取公开竞价的独特交易形式和严密的组织制度,集中了大量的交易者和众多信息,较充分地保证了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衍生市场集中交易形成的价格具有如下特点:(1 )时间上的连惯性和超前性。衍生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的运作实际上检验了众多交易者对未来供求状况的预测,其价格较能反映价格的动态走势。与现货市场通过个别交易、分散谈判、间断成交订价的方式不同,衍生市场价格是众多交易者在当前现货市场价格基础上,按照自己对未来供求量的预测,采取公开竞价方式确定,并随着供求量的变化,由参与交易的各方不断进行修正。由于衍生产品合约具有不同的交割月份,最长可达数年。它们的价格有机地、动态地、连续地反映着当前、变化中的及变化后的供求关系,表现出价格形成上的连贯性和指示调节作用上的超前性。(2)形成上的竞争性和充分性。 衍生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通过各自的经纪人在交易所通过公开竞价的方法最终确定的。参与交易者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力图以对自己最有利的价格成交,并完全根据价格变化来采取行动,而且由于在衍生市场上交易者不知道对手是谁,因而也不存在因某种偏好一定要向某人购买或出售。这就保证了衍生市场价格的高度竞争性。而通过合约的方式来实现金融资产所有权转移,使得交易更为广泛。大量市场信息在场内聚集、产生、反馈、扩散,这就使在大量高质量的信息流基础上形成的衍生产品交易价格能客观地、充分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3)空间上的统一性。 衍生产品交易双方通过公开的价格竞争形成统一的结算价格,而且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易所立即向外界公布成交价格,使市场参与者能及时获得不同地区某种衍生产品的价格信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交易者会选择更为有利的交易所进行交易。这就使得各地交易所的价格差别得以很快消除,使衍生产品价格具有统一性。正是衍生产品价格的上述特征,使其能够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

(二)衍生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

认识衍生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必须分析与描述原生资产市场(现货市场)价格与衍生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在价格体系中引入衍生市场(如期货)价格后,在供求均衡的静态市场上,衍生市场价格(F )与原生资产市场价格(P)和储存成本(R)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F=P+R。而在动态的市场上, 原生资产(现货)市场价格的决定则遵循下式:P=F-R。这里,衍生市场价格成为影响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 在这个意义上,衍生产品交易成为市场价格的决定机制。比如,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期货价格成为现货价格的基准价格;在国际商业谈判中期货价格被作为基准价格广泛运用;在金融市场上,某种衍生产品价格,如标准-普尔500被作为开展互换业务的参照系。

金融衍生市场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必须有一种机制把投资者共同预期的最新信息从价格发现市场传递给现货市场。这个机制就是套利机制。如前所述,衍生市场(期货)价格F和现货市场价格P是通过储存成本联系起来的,如果衍生市场和原生资产(现货)市场价格的偏离高于储存成本,套利者会采用套利策略,最终促使两个市场价格恢复均衡。正是由于这一机制,保证了原生资产(现货)市场价格能够反映出衍生市场中已经收集到的信息。

从理论上讲,衍生产品市场价格存在一个均衡价格,即能够消除无风险套利的价格。这一均衡价格又叫做理论衍生产品(期货)价格。就金融期货合约而言,理论期货价格可用下述公式F=P+p(r-y )表示。理论期货价格可能是现货市场的溢价(F〉P),也可能是现货市场的折价(F 〈P),这取决于p(r-y)。(r-y)反映的是融资成本和资产的现金收益之间的差额,即融资净成本(net financing cost)或简称为储存成本R。正的储存成本表示所得收益高于融资成本(借贷利率),负的储存成本则表示融资成本高于所得收益。而当储存成本为0时,期货价格等于现货价格,即当交割日即将来临时,储存成本趋于0,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吻合。

理论期货价格是在若干假定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实际的期货交割偏离理论价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期间现金流量的变化,借贷利率的差异,交易成本,等等。在实际中,不存在理论期货价格。但存在一个介于理论期货价格上下之间的范围,实际的期货价格由于套利者的作用而位于这个范围之内。

投机与套利对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投机者和套利者的买卖行为,为达到市场的均衡价格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他们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的多种信息和价格走势的预测,买卖衍生产品,制造市场流动性。他们不仅仅是风险承担者,而且是价格的真正发现者。

(三)市场效率——衍生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检验

按照理查德·R·韦斯特的观点, 有效的资本市场可划分为两类市场效率,即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定价效率(注:理查德·R ·韦斯特:《 两类市场效率》,《金融分析家杂志》1975.11-12。)。定价效率是指市场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充分反映与价格相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尤金·费马(Eugene Fama)把市场的定价效率划分为三种形式:弱型、 半强型和强型。弱型效率(weak efficiency )是指市场价格反映了过去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半强型效率(semi-strong efficiency)是指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强型效率(strong efficiency )是指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和不公开的信息。

有效竞价理论认为,投机者和套利者利用信息和扭曲的价格关系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所带来的市场压力会保证竞争性的市场任何时候在信息方面都是高效率的,即所有的市场价格都完全及时地反映了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如果这样的话,人们就不可能获得比预期收益更高的利润。多年来,许多专家对定价效率进行了无数次的实证检验。美国经济学家通过考察是否产生异常利润(abnormal returns)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进行了检验。所谓异常利润是指从投资策略中得到的实际利润与预期利润的差额。经验检验中使用的预期利润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市场模型中得到。如果减去交易成本后的实际利润减去预期利润之后,产生正的异常利润就认为存在定价的无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是弱形式有效率。至于半强形式的有效率的证据是混合的,因为发现了无效率的情况,这些市场异常包括小公司效应、低市盈率效应、被忽视的公司效应和日历效应。强式定价效率的经验检验揭示出两组结果:对专业货币管理人的业绩的研究表明他们没能超过市场的表现;对内幕人士的活动分析通常发现他们一贯超过市场的表现(注:《三种形式定价效率的检验研究》,见《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第13章。)。

80年代初, 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Grossman )和斯蒂格里茨(Stiglitz)对定价效率理论的逻辑基础提出质疑,他们指出,市场效率理论有两点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市场的有效率性是投机和套利的产物,而投机和套利都是有成本的活动;另一方面,因为市场是有效率的,所以投机和套利是得不到回报的。如果投机和套利得不到回报,这些活动将会停止,而一旦没有投机和套利,就无法实现市场的有效率。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承认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效率的。也就是说市场会偶尔地无效率。而这种无效率足以为投机和套利提供一定收益。当投机者和套利者利用市场的无效率赚取利时,他们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使市场变得更有效率。这种市场的偶然的无效率作为一种激励因素,促使人们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并运用新的投资策略。有关研究表明,确实存在着很小的可利用的机会。比如,当期货刚刚引入时,市场上存在着大量频繁的现货和期货间的套利机会。但当金融工程师推导出复杂的定价公式,开发出必要的数据处理软件后,现货指数与指数期货间的偏离就因套利而逐渐消除。过去理论价格与实际价格间的偏差曾达200个基本点, 现在采用程序化交易策略消除价格偏差后,偏差很少超过10个基本点。类似地,当互换刚刚问世时,交易商进行一次有效匹配的互换交易可以很容易地赚到150个基本点,而现在连10个基本点也是困难的。这却表明金融衍生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在正常发挥,定价效率在不断提高。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经济功能_套期保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