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新一代_精神文明论文

高校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新一代_精神文明论文

高校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塑造一代新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在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新人论文,高校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这里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说明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党和国家在精神文明方面对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各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分析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认清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研究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塑造一代新人的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有起有落,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向上的,并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校园内精神文明一度出现滑坡。其表现如下:一是共产主义理想淡薄了。高校学生正处青年前期和中期,各方面尚未成熟。世界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前所未有的低潮。国内,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运行,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涌进大学校门,一时间,校园里社会主义观念动摇了,精神支柱弱化了。二是精神污染腐蚀着校园人的心灵。近几年,社会上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不良风气有所发展,淫秽书刊、录音、录像泛滥。大学校园里,舞厅、卡拉OK厅、录像放映厅里低品位的东西存在。各种“精神鸦片”走进了校园,毒化着校园学子心灵。三是道德观念出现错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涌进了校园。社会上,有人曲解物质利益原则,推崇“金钱万能论”,表现为物质的欲望日益强烈、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校园里学生下海,打工经商风刮起。以“我”为中心,以“钱”为中心的事情时有发生。考试可以作弊,补考可以花钱买分。有的人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在公与私、个人与集体、是与非面前找不到坐标原点,道德的天平失衡。四是校园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不优。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等,校园里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但是,政工干部的人数没有相应增加,政工干部的职称没有真正兑现;政工干部的培训没有切实强化。造成政工干部素质欠佳,“兵力”不足,出现“政治优势不优”的局面。五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工程思想认识不够。在有的教师看来,只要认真传授知识可以不管其他,好象学生有了知识就一定有了道德、文明。有关人员对如何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没有进行辩证的思考,科学的操作。六是领导精力投入不足。全国高校大多数的领导班子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有的班子,结构上趋于老化,活力不足;工作上缺乏创新,限于维持。另外,从学校小环境看,校园里基础文明建设不够,硬件不足,软件也差。再就是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也很大,不容忽视。这一切无不说明当前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

二、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抓好,两手都要硬。既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空谈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会自然而然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硕的智力支持,并保证它正确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是高文化、高科技、高级专门人才汇萃的地方。它的根本使命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的教育与教学,不仅传递着人类社会先进的生产经验、技能和科学知识,在劳动力的再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传递。高校是人类文明最集中、最先进的地方。它所传袭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人类文明的全部精华。所以,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力量、强大的依托。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或法律约束所不能替代的。这不仅是由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决定的,也是由高等教育的属性所决定的。

第一、育人性。教育是对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递知识、培养技能、塑造品德的实践活动。高校的教学、科研、政治理论教育,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项工作都是围绕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为目的。这一目的也是出自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完全一致的。

第二,时效性。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需经过十七、八年的学校生活,约占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大学毕业后还要进行继续教育。所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对青年人从学校大门走向社会之前进行的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政治、科学、智力、技能、人文知识兼而学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是对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时期的青年学生进行的针对性很强的“高”而“专”的时效性教育。

第三、科学性。高校的教材、实验设备和教学手段,无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积累和丰富、更新和完善。加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一般都受过严格的训练,“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因而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构成了良好的专业结构和科学的研究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和道德品质。用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教育、培养、影响着一代新人。

第四、传递性。人类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管理知识的继承、发展和传播,都有赖于学校的教书和育人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物质生产和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成熟。因此,无论就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人类自身生产而言,也无论是从文化或文明角度而言,高校教育都具有特殊意义。

总之,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直接传播着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也直接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所以,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三、高校建设精神文明的内容和途径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关系等等。”高校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必须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缺少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不正确的。那种认为精神文明仅是指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或者仅是指思想品质、道德伦理的观点是都片面的。所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十分清楚的。这里应该指出的是,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塑造“四有”新人是要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养成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达到目的的。问题不在于知道这些途径,而在于如何辩证地认识和具体地运用好这些手段和途径,这才是真谛所在。

第一、知识传授途径。知识既是文明的内容又是文明的基础。只有传播和继承人类全部的知识,人类才能更加文明。教学是高校的中心任务。知识的传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的。首先是“两课”的教学。“两课”即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两课”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的教育,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进行近代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形势教育、法制教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所以“两课”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任何削弱“两课”教学,忽视“两课”作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其次是自然科学知识的传递。自然科学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与人们的精神观念密不可分。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天然同盟军。自然科学每经历一次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便发生一次大的解放,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自然科学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和坚持真理,敢于同谬误和迷信作斗争的革命精神。使人们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因此,传授自然科学也是树立新的道德情操、风尚品德的过程。另外,文史知识是国家、民族的历史遗产与文化传统。文史课教学,继承传播这些知识,本身就具有政治、道德、哲学观点的教育。高校通过教学不单是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具有教人做人的功能。所以课堂教学是塑造学生成才的主渠道,任课教师人人有责。

第二、能力培养途径。现代科学知识发展迅猛,呈几何级数增长,新知识的巨流排山倒海般涌来,一个学生即使拼命攻读,耳目所及也不过沧海一粟。“授人一渔,不如授人一渔”。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套必须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想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当然首先要具备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然后能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才是一个有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人,一个有解决实际问题本领的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

第三、科学研究途径。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任务。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有力手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流的新形势下,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首先,进行科研的人员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得出正确的结果,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它揭示的真理、成果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证实,是对“两个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

第四、组织管理途径。对大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特别是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系、班组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遵守公德,形成人与人之间一种融洽、互助、真诚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校的管理工作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对培养和教育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纪律地学习和生活,自觉遵纪守法,遵守公德,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至关重要。

第五、养成教育途径。养成教育是按一定的客观规律,使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自觉养成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胸怀宽广,品德高尚,自觉养成遵守法律、遵守纪律、遵守公德的品质;自觉养成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美德;自觉养成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这对塑造“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六、校园文化途径。校园文化对培养和塑造人才的关系极为重大。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首先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它潜移默化,无处不在。要通过高层次的、阶段性、科学性、长期性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坚定立场,增长才干。其次是校园文化的休闲功能是实实在在的。它丰富多采,讲求高雅。当前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丰富闲暇活动的内容,提高闲暇的利用质量是很有意义的。引导学生把休闲方式、审美水平、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和闲暇价值联系起来,增强闲暇时间的自主性,学会闲暇的社会交际和文体娱乐技能、欣赏和鉴赏技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理想和信念带来更多的收益。

第七、社会实践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是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学会观察与思考,增长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大学生多是从校门走向校门,对于我国的历史——过去和现在,知之不多。他们往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发展和变化、进步和提高不知道肯定,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困难和挫折,个别的现象和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深入实际,了解社会的极好机会,他们通过社会考查、勤工助学、家教和社会服务等形式去观察社会、思考世界、体查国情、了解民意、接受教育,以工农为师,锻炼成长,使其理性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并在实践中学会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长判别是非的能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以上这些教育、培养学生的途径,是高校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认真加以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这些工作真正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轨道,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塑造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才能得以实现。

标签:;  ;  ;  

高校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新一代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