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一例报告

星座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一例报告

一、星座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郑冬美[1](2021)在《成人脓胸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估成人脓胸的临床特点、病原谱分布以及治疗效果,着重分析脓胸患者中单一感染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与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的临床表现差异,分析肺炎并发脓胸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早期诊断与有效抗感染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诊断明确及资料完整的194例脓胸患者。结合患者临床数据资料,并以单一感染G+与G-分组,通过统计软件SPSS26.0筛选有利于判断成人脓胸的临床特征与鉴别G+与G-脓胸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探讨肺炎并发脓胸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194例脓胸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总结出以下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4.4:1,平均年龄59.67±13.61岁,好发于年轻老年人(60-74岁),占40.7%,首诊科室前三位为呼吸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主要病因为肺部感染(48.5%)与非肺部感染(51.5%)所致脓胸相仿,后者主要是胸腹部术后原因29例(14.9%)。2.临床症状:以发热(96.9%)、咳嗽(77.8%)、呼吸困难(72.2%)、胸痛(62.9%)为主要表现,最高体温平均值为38.614±0.736℃,以中等度热(52.1%)常见。3.实验室检查:以下指标均较升高:纤维蛋白原平均值6.2±2.3g/L,余外周血中位数为:白细胞计数13.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4%,乳酸脱氢酶199U/L,D二聚体3.24ug/m L,降钙素原1.29ng/m L,C反应蛋白140mg/L,而血清白蛋白稍低(中位数29g/L)。胸腔积液指标中:透明度以浑浊(89例)多见,外观以黄色(74.8%)常见,白细胞计数、多个核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升高,中位数分别为22217×10^6/L、95%、6769.5U/L,胸水白蛋白(20g/L)及葡萄糖(1.22mmol/L)明显降低。4.病原检测结果:检出病原体患者共90例(46.4%),单一细菌感染73例(G+53例,G-20例),真菌感染2例(星形诺卡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厌氧菌感染1例(牙髓扑啉单胞菌),混合感染(≥两种致病菌)14例。90例患者共检测出118株致病菌:细菌106株,真菌11株,厌氧菌1株。细菌以G+多见,占61.32%,其以27株米勒链球菌群常见,而38.68%的G-以14株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分离真菌11株,以6株白色念珠菌常见。5.单一感人G+组与G-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在年龄分段、Fbg、PCT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6.治疗方法与转归:以抗生素与胸腔引流为基础,根据病情分期,48.5%联合胸腔冲洗,11.3%联合外科手术,3.6%四联治疗。治疗无效(3.6%)。7.肺炎并发脓胸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发热、呼吸困难、胸痛、乏力、纳差、WBC、Fbg(P均<0.05)与肺炎并发脓胸相关,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痛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胸患者好发于年轻老年人,以男性多见,主要就诊于呼吸科,病因肺炎常见,其次为胸腹部术后因素,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常见,以中等度热为主,炎症指标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轻度升高,血清白蛋白轻度降低。胸水中,透明度以浑浊多见,外观以黄色常见,胸水白细胞计数、多个核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胸水白蛋白及葡萄糖明显降低。病原菌以细菌检出率高,其以G+为主,以米勒链球菌群居多,而G-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G+与G-两组之间临床资料后发现:G+组以年轻老年人多见,Fbg高于G-组,PCT低于G-组,而G-组以青年人多见,有利于为早期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依据。治疗上抗生素联合胸腔引流为基础,根据不同疾病阶段,辅以联合胸腔冲洗或(和)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尚可。胸痛是肺炎并发脓胸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露[2](2020)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儿童Hp感染率高,且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急剧增长。Hp感染除了会引起胃部疾病外,还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多数医学领域学者主张儿童Hp感染需进行治疗。目前抗Hp治疗主要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结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2周,然而大量长期广谱抗生素的治疗会产生胃肠道菌群失调等副反应,反复根除治疗还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问题;同时,由于儿童对药物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Hp感染根除率偏低。儿童Hp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大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出现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不良后果。目前对于哪个年龄段对儿童进行Hp根除治疗仍无定论。欧洲流行病学数据也表明,Hp感染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且与炎症性肠病呈负相关。因此,在临床中急需寻找更有利于儿童Hp治疗的方案。目前关于Hp感染与肠道菌群方面研究越来越多,国外有动物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发现Hp感染可引起未发炎的胃肠道远端肠道菌群明显变化。而Hp感染与人粪便肠道菌群研究也发现与Hp阴性相比,Hp感染样本中α-多样性显着增高、梭状芽孢杆菌及厌氧菌丰度下降、乳杆菌的丰度增加等。成人Hp感染与肠道菌群关系或动物科研试验比较多,而儿童研究尚少,本研究分析儿童抗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Hp感染家庭肠道菌群特征,以期发现儿童Hp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特征菌,指导抗Hp益生菌治疗方案,协助提高儿童Hp根除率,改善患儿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根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目的:1.探讨儿童Hp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特征菌标志物;2.进一步在肠道菌群层面上了解儿童Hp家族易感性及与其关联的特征菌群;3.解析Hp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征,以期指导益生菌治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4至14岁消化不良儿童及其父母粪便标本,纳入消化不良儿童进行13C呼气试验、腹部彩超、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胃镜及组织病理等检查,初次以病理结果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阳性确诊Hp相关性胃炎的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胃炎组(HPG),而病理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均提示Hp阴性,且胃镜下确诊胃炎的儿童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组(HNG),患儿父母依据13C或14C呼气试验判断Hp情况,同时采集患儿基本信息、病史、家庭信息等。患儿及其父母Hp检测均阳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阳性家系(HP-P家系),反之Hp检测均阴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家系(HP-N家系)。并对Hp胃炎儿童进行一线三联疗法根除治疗,治疗药物及剂量为奥美拉唑(0.6-1.0mg/(kg.d),2次/d)、克拉霉素(15-20 mg/(kg·d),2次/d)、阿莫西林(50 mg/(kg·d),2次/d)或甲硝唑(20 mg/(kg·d),2次/d),对青霉素过敏的儿童需换用甲硝唑,总疗程为2周。随访Hp胃炎患儿治疗后2周、6周粪便标本,并评估根除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同期留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儿童粪便标本,健康对照儿童应用13C呼气试验判断Hp检测情况。该研究已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QLCH-ET-2017-06,并且参加项目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儿童及其父母大便标本收集并保存在-80℃冰箱并提取DNA,后期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做以下对比分析:1)将HPG、HNG与HCG肠道菌群两两比较;2)对Hp阳性儿童与Hp阴性儿童、Hp阳性父母与Hp阴性父母、Hp家系与Hp阴性家系肠道菌群进行对比。3)将根除治疗前(W0)、治疗后2周(W2)、治疗后6周(W6)粪便及健康对照(HC)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第一部分研究的患儿病例数154例,包括50例HPG患儿、42例HNG患儿及62例HCG儿童,结果显示(1)这三组,尤其是HPG,HNG和HCG中的β多样性分析存在显着差异;(2)与HCG对比,HPG和HNG中的F/B(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均显着降低,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丰度相对较高,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相对较低;(3)与HNG相比,HPG中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的丰度较高,而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的丰度较低。(4)通过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HPG和HNG中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等代谢途径增加。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78例家系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例HP-P家系,38例HP-N家系。(1)HP-P与HP-N家系组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着,HP-P家系父母、儿童均可见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增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或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减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父母标志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及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而在儿童肠道菌群变化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差异为主;(2)本研究同样进行两组家系间对比,发现HP-P组家系中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 parainfluenzae)丰度增高,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降低。3.第三部分研究Hp儿童根除治疗后随访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该研究留取W0 25例粪便标本,治疗2周后W2 23例粪便标本,治疗后6周W6标本留取16例粪便标本。发现根除治疗后2周肠道菌群变化显着,以拟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变形菌门升高为主,且在停药4周发现,F/B值较前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持续下降,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变形菌门中的奈瑟菌属(Neiss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假单孢杆菌目(Pseudomonadales)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儿童Hp感染及胃炎可引起显着肠道菌群变化,儿童胃炎主要引起肠杆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改变,而Hp感染引起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巨球形菌属丰度差异。Hp感染可加重胃炎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而这些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抗生素耐药、药物及营养物质代谢有关,有可能影响Hp感染和胃炎临床治疗效果,这提示了抗Hp感染中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的重要性,且为开展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和开发益生菌治疗策略打下了基础。2.Hp感染导致家系内肠道菌群显着变化,且HP-P家系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各有特点。该研究表明Hp不仅引起家族各成员感染也同样引起各成员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抗Hp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提倡全家一起根除治疗策略,降低Hp感染率。3.儿童Hp根除治疗可短期显着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主要以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及变形菌升高为主,且在短时间未恢复至治疗前。对于临床益生菌种类及治疗疗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李刚,郭睿,王文,殷国民,周晓燕,贾伟[3](2020)在《2014-2019年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57例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患者中,平均年龄(55.1±17.9)岁;男40例,女17例;89.5%患者体温升高,大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升高。71.9%患者住院期间行侵袭性操作,多数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如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来源于颌面间隙感染、腹部感染、肝脓肿等,复数菌感染共14例,以合并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肺炎链球菌为多见。血培养分离得57株咽峡炎链球菌群,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氯霉素耐药率均<5%,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均>50%。结论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患者大多与侵袭性操作有关,可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临床治疗中,应评估患者手术指征,减少侵袭性操作次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

李越[4](2020)在《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结核病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常见的表现为咳嗽、发热、咯血和消瘦等。肺结核患者免疫力低下,营养状况差,容易合并其他感染。肺结核合并其他感染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给临床治疗增加难度,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大多选取的是痰样本,而采用BALF作为样本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依据BALF来研究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同样都是肺结核患者,但是部分患者会有致病菌的产生,而有些患者则没有致病菌的产生,具体哪些因素会影响BALF中致病菌的产生也是本研究的关注内容。研究方法:收集天津市海河医院在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收集BALF的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一方面收集致病菌的数据,结合临床和检验经验,进行分布特征的分析。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对象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基础疾病。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共纳入2575名肺结核患者,检出248例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占9.6%。革兰阴性菌187株(75.4%),其中肺炎克雷伯菌86株(34.68%)和铜绿假单胞菌34株(13.71%)最为常见;革兰阳性菌28株(11.3%),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5.24%),肺炎链球菌3株(1.21%)和溶血葡萄球菌3株(1.21%);真菌33株(13.3%),以白色念珠菌21株(8.47%)为主。(2)依据BALF培养结果,将纳入研究的2575名肺结核患者分为有致病菌生长组(248例)和无致病菌生长组(2327例)。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男性、年龄≥42岁、体质指数<18.5kg/m2、吸烟、体重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营养不良有统计学意义。将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2岁和合并糖尿病是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以革兰阴性菌(75.4%)为主,真菌的比例(13.3%)高于革兰阳性菌的比例(11.3%)。革兰阴性菌仍是检出的主要菌,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而革兰阳性菌的比例低于以往关于痰样本中致病菌分布特征的研究,主要还是BALF样本自身的特点,减少了口腔中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包括链球菌、丝状菌等的污染,降低了革兰阳性菌的比例。(2)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42岁和合并糖尿病。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合并致病菌。糖尿病患者本身容易合并感染,且糖尿病会影响患者的代谢状态和血糖水平,从而影响器官微循环的状态,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感染。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病人重点关注,加以防治,改善患者的预后。

邓思拓[5](2020)在《豕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1例报告》文中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1月前因右下腹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数次,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阑尾炎,输液治疗(具体药物和剂量不详),治疗后疼痛缓解,未手术治疗。入院前2天右下腹疼痛再次发作,并逐渐加重,伴恶心,无呕吐,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收住入院。查体:体温38.6℃,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

薛婷[6](2019)在《肺孢子菌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肺孢子菌(Pneumocystis)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且体外培养较困难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其宿主广泛,可存在于人及多种动物肺内,但具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感染人的肺孢子菌称为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irovecii),可引起严重的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PJP or 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PJP/PCP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接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先天或后天免疫机能受损者。近年来,PJP/PCP的发生率在非HIV感染者中如炎症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等患者中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外,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机体中,特别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内,P.jirovecii的定植现象(colonization)非常普遍,故有学者认为P.jirovecii的定植可能与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目前,两者的因果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确定。深入研究P.jirovecii定植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对探究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控策略与治疗措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PJP/PCP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P.jirovecii的定植状态虽不引起临床症状,但具有传染性,是更危险的传染源,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因此,及时诊断PJP/PCP患者和发现P.jirovecii携带者以及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追溯其传染源,预防PJP/PCP的传播和控制院内感染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建立检测P.jirovecii基因的新方法,对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P.jirovecii基因进行检测,调查其阳性率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分型;通过建立PCP动物模型并收集P.jirovecii基因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Pneumocystis的定植或感染所导致的肺组织病理特征、炎性细胞反应及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分析Pneumocystis致病特点及其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临床P.jirovecii定植的检测及PJP/PCP的诊断提供先进的方法;为P.jirovecii的分子流行病学提供可靠的资料;为P.jirovecii的致病作用研究开拓新思路,为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提供新途径。研究方法:1.Nested PCR体系的建立及其特异性敏感性检测建立检测P.jirovecii线粒体大亚基mt LSU rRNA基因的巢式PCR体系,并与其他呼吸道常见真菌、细菌进行特异性检测;构建mt LSU-pMD18T重组质粒并倍比稀释,进行敏感性检测。2.实时荧光LAMP方法的建立及其特异性敏感性检测首先建立检测P.jirovecii 18s rRNA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并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建立实时荧光LAMP方法并进行进一步优化,应用其他常见呼吸道真菌、细菌作对照,进行特异性检测;构建18S rRNA-pMD18T重组质粒,倍比稀释后,进行敏感性检测。3.P.jirovecii与COPD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收集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用Giemsa和GMS染色法检测P.jirovecii包囊,分别采用PCR、Nested PCR、实时荧光LAMP分别检测P.jirovecii基因,根据基因检出率分析P.jirovecii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研究P.jirovecii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4.P.jirovecii ITS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将前述方法所得源于我国东北某地区和华北某地区HIV阴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P.jirovecii基因阳性标本,以P.jirovecii ITS(ITS1-5.8S rRNA-ITS2)为靶基因,对临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检测出的P.jirovecii ITS基因进行克隆、测序,与GenBank上已登记的基因型进行比对,比较不同地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基因型多样性,分析鉴定其基因型,期望为我国P.jirovecii的基因型分布特征提供可靠信息,P.jirovecii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推断PJP/PCP的感染源和传播机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而为PJP/PC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5.Pneumocystis致病性及其与COPD相关性实验研究通过建立PCP动物模型,制备PCP大鼠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其肺组织是否存在与COPD相似性的病理学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PCP动物模型BALF和脾组织中炎性细胞的变化,以及RT-q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明胶酶谱法,ELISA等方法研究观察PCP大鼠模型肺组织中与COPD发生发展相关因子MMPs(MMP-2,MMP-8,MMP-9,MMP-12)以及热休克蛋白HSP-27的表达情况,研究肺孢子菌的致病机制及其与COPD的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1.Nested 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建立了检测P.jirovecii mt LSU基因的Nested PCR的体系,分别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真菌或细菌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仅肺孢子菌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常见呼吸道真菌和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肺孢子菌mt LSU基因的Nested PCR体系特异性强;构建mt LSU-pMD18T重组质粒,比较普通PCR与Nested PCR进行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普通PCR与Nested PCR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04 copies/μl和102 copies/μl,即Nested PCR比普通PCR的检测敏感性高100倍,表明本研究建立的Nest PCR体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实时荧光LAMP方法的建立成功建立了检测P.jirovecii 18S rRNA基因的LAMP及实时荧光LAMP方法,分别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真菌或细菌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仅肺孢子菌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常见呼吸道真菌和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LAMP及实时荧光LAMP检测肺孢子菌特异性强;构建18S rRNA-pMD18T重组质粒,比较普通PCR方法与LAMP及实时荧光LAMP方法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普通PCR、LAMP及实时荧光LAMP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04 copies/μl、50copies/μl和10 copies/μl,表明本研究建立的LAMP及实时荧光LAMP与普通PCR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3.P.jirovecii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共收集HIV阴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403例,分别应用PCR、Nested PCR、实时荧光LAMP进行P.jirovecii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患者的P.jirovecii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0.45%(163/403),58.56%(236/403),69.73%(281/403);仅有1例Giemsa与GMS染色为阳性0.25%(1/403);PCR与实时荧光LAMP检测P.jirovecii基因阳性符合率为100%;Nested PCR与实时荧光LAMP检测P.jirovecii基因阳性符合率为87.59%。收集患者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并分析临床各参数与P.jirovecii基因检测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HIV阴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P.jirovecii定植或感染与1,3-β-D-葡聚糖、CRP、CD4+T淋巴细胞计数、HRCT、肺功能FEV1/FVC等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尤其是HRCT、FEV1/FVC,提示P.jirovecii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P.jirovecii ITS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结果3中403例HIV阴性呼吸系统疾病P.jirovecii基因阳性者呼吸道分泌物经Nested PCR扩增的ITS1-5.8S rRNA-ITS2基因,25例患者的序列符合P.jirovecii ITS基因型分析;分别经TA克隆,筛选,测序,共获得139条克隆序列。根据ITS1-5.8S rRNA-ITS2基因结构特征,每条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根据其分型命名标准,进行序列分析和分型,共获得19种ITS基因序列,包括5种已报道ITS基因型和14种为ITS新序列组合;其中Bi型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基因型。东北辽宁某地区和华北山西某地区最常见的ITS基因型分别是是Bi型和Eb型,Eb型华北地区患者和东北地区患者中共同出现。因此,我国不同地域P.jirovecii ITS基因型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5.Pneumocystis致病性及其与COPD相关性实验研究结果(1)PCP大鼠模型的肺组织病变:肺泡腔融合甚至萎陷;肺泡壁断裂,肺间隔增厚,肺组织增生;肺泡腔内充满粉色泡沫样渗出物;肺泡间质呈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呈肺泡腔全部萎陷,肺组织实变;与曾报道的香烟烟雾诱导COPD大鼠模型肺组织病变十分相似。(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流式细胞术检测PCP动物模型BALF和脾组织中巨噬细胞、CD8+T淋巴细胞、粒细胞水平均升高(P值均<0.01),CD4+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PCP大鼠模型中与COPD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RT-q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研究观察PCP大鼠模型肺组织中MMPs以及HSP-27 mRNA水平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有所增高;明胶酶谱法结果显示MMP-2与MMP-9在PCP大鼠肺脏组织活性较空白对照组增强。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检测P.jirovecii mt LSU基因的Nested PCR体系,应用该技术检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P.jirovecii mt LSU rRNA基因,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比普通PCR敏感性高等优点,且发现患者的P.jirovecii定植率较高(58.56%)。2.本研究自行设计建立了检测P.jirovecii 18S rRNA基因的实时荧光LAMP新方法,并证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适用于临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P.jirovecii基因的检测,且发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P.jirovecii的定植率较高(69.73%)。3.P.jirovecii定植或感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1,3-β-D-葡聚糖、CRP水平的增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HRCT出现GGO、肺功能FEV1/FVC的降低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HRCT出现GGO、肺功能FEV1/FVC的降低对于P.jirovecii定植或感染的临床辅助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4.我国不同地域P.jirovecii ITS基因型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我国P.jirovecii ITS基因型存在遗传多样性。5.Pneumocystis定植或感染与COPD相关因子的表达呈正相关,表明二者可能存在某种关联。

任宏娜,李静[7](2018)在《肛周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肛周脓肿病原学检测和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方法对唐山市中医医院145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5例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09株,阳性率为75. 2%,均为单一性感染,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5株(68. 8%),以大肠埃希菌(39. 4%)和肺炎克雷伯菌(16. 5%)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25. 3%;革兰阳性球菌32株(29. 4%),以肠球菌(11. 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 4%)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44. 4%;白假丝酵母菌2株(1. 8%)。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率较高,依次为81. 4%、62. 8%、58. 1%,未发现碳青霉烯类、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菌株;肠球菌属对红霉素、苄青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依次为92. 3%、84. 6%、69. 2%,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结论肛周脓肿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各病原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刘琴,冯习坤[8](2018)在《星座链球菌致肺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1例》文中认为1例患有混合结缔组织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56岁女性发生肺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致病菌为星座链球菌,经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后好转,序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至总疗程4周,感染完全控制后出院。

赵界,何正光,杨艳,邱容,罗文,杜芝洋,罗丽,李蓉[9](2018)在《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顽固性发热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感染是支架植入术后的致死性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是其死亡率高达75%。巨大瘤体及植入支架长期压迫附近的肠道及血管,导致肠道局部黏膜缺血、坏死,严重者发生腹主动脉肠瘘,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移位,引起患者免疫能力低下及植入物感染。广谱抗生素的长时间使用常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微生态紊乱,破坏肠道屏障,并发二重感染,最终出现难以控制的感染。本病

关东[10](2018)在《吉林左家、河北昌黎两地乌苏里貉三种血液病原菌检测及致病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粘质沙雷氏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均是条件致病菌,粘质沙雷氏菌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草绿色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长期以来,由它们引起的疾病并不常见,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有益菌,因此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相关报道也日益增加,许多病原菌引起疾病的发病情况、病情表现十分相近,且许多是混合感染,导致医生经验用药的情况持续发生且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十分普遍,造成医药费的严重浪费,由此许多病原菌在机体内发生变异,耐药性及致病性都有所增强,甚至有许多病原菌已出现多重耐药的情况。以上三种病原菌分别引起的疾病在临床医学上也越来越常见,近年相关文献报道逐渐增加,以上三种致病菌在健康人及动物体内存在,使人身安全受到潜在威胁。感染这几种菌有许多相似的病症,如宿主出现局部脓肿、发育不良、肺炎等,这给疾病诊断带来一定的干扰,也冲击养殖业的发展。作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在医学、兽医学领域意义重大。在对僵化乌苏里貉、病死乌苏里貉(以下称僵貉、病死貉)的研究中发现了以上三种菌。因此,急需开展对健康动物血液病原菌的检测调查,完善相关文献报道。鉴于以上原因,本研究第一部分对吉林左家养殖基地、河北昌黎两地共采集到的153份乌苏里貉进行血液进行病原菌检测调查(其中包括解剖收集6份僵貉、7份病死貉肝脏,其余均为健康乌苏里貉血液)。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特异性扩增方法检测血液样品,对阳性样品克隆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探寻每种病原菌的同源性差异;第二部分对检测到木糖氧化无色杆菌的僵化貉和病死貉肝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培养,将分离到的木糖氧化杆菌菌株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及分析,为预防吉林、河北两地毛皮动物因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引发疾病提供一些参考。1.吉林左家养殖基地、河北昌黎县散养户乌苏里貉血液病原菌的调查及系统发育分析在两地共选取153份血液样品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阳性样品(1500bp左右)经克隆测序得出有草绿色链球菌4.58%(7/153)、节杆菌1.31%(2/153)、木糖氧化无色杆菌32.68%(50/153)、粘质沙雷氏菌5.23%(8/153)、微杆菌1.31%(2/15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1%(2/153),其中在河北昌黎散养户中检测到以上6种菌,吉林左家养殖基地只检测到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检测阳性率排前三的分别是木糖氧化无色杆菌、粘质沙雷氏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将以上三种测序结果结合参考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初步确定木糖氧化物色杆菌属于无色杆菌属;粘质沙雷氏菌属于沙雷氏属;草绿色链球菌属于链球菌属。2.动物致病性试验应用在僵貉、病死貉肝脏中分离出的木糖氧化无色杆菌,给小鼠腹腔注射进行动物致病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48小时内吉林、河北两地共有8株组别致小鼠死亡,占总分离菌株61.54%。其中吉林地区致小鼠死亡情况较河北严重。

二、星座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座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脓胸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相关资料定义:
        2.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2.5 分组原则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194例成人脓胸患者的临床特征
        1.1 194例成人脓胸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1.2 194例成人脓胸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3 194例成人脓胸患者的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分析
    2 G+组与G-组成人脓胸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2.1 G+组与G-组成人脓胸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2.2 G+组与G-组成人脓胸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2.3 G+组与G-组成人脓胸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比较
    3 肺炎并发脓胸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肺炎并发脓胸的单因素分析
        3.2 肺炎并发脓胸多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脓胸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1 前言
        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本情况
        1.1.2 肠道菌群及检测方法
        1.1.3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菌群关系
        1.1.4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关系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结果
        1.3.1 样本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1.3.2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1.3.3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
        1.3.4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差异菌分析
        1.3.5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 前言
        2.1.1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2 儿童肠道菌群与家庭关系
        2.1.3 家系肠道菌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2.3.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影响
        2.3.3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差异
        2.3.4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2.3.5 家系内儿童与父母肠道菌群相似度分析
        2.3.6 家系内父母与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前言
        3.1.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3.1.2 根除治疗中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3 根除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3.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3.3.3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
        3.3.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
        3.3.5 动态观察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3.4 讨论
    3.5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一
附英文论文二

(3)2014-2019年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药敏结果
    2.3 不良预后
3 讨论

(4)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1.3 致病菌的培养与鉴定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肺结核患者BALF有致病菌的影响因素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临床资料的获取
        2.1.2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2.2.2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2.2.3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
        2.2.4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基础疾病分析
        2.2.5 BALF 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2.3 讨论
        2.3.1 肺结核患者 BALF 中有致病菌生长相关的影响因素
        2.3.2 其他因素的分析
        2.3.3 研究限制
    2.4 小结
三、年龄≥42 岁和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 BALF 中致病菌分布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年龄≥42岁的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
        3.2.2 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 BALF 中致病菌的分布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病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豕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2.1大菌落鉴定
    2.2 小菌落鉴定
    2.3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6)肺孢子菌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肺孢子菌定植/感染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配制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CP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2.2.2 疾病的筛选和患者标本及临床资料的收集
        2.2.3 DNA的提取
        2.2.4 Nested PCR体系的建立
        2.2.5 LAMP方法的建立
        2.2.6 实时荧光LAMP方法的建立
        2.2.7 患者标本涂片肺孢子菌病原学检测
        2.2.8 患者标本肺孢子菌DNA的检测
        2.2.9 肺孢子菌基因阳性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
        2.2.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CP动物模型结果
        3.1.1 PCP动物模型一般状况
        3.1.2 PCP病原学鉴定
        3.2 临床患者标本的收集
        3.3 Nested PCR结果
        3.3.1 Nested PCR检测PCP动物模型结果
        3.3.2 Nested 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3.3.3 Nested 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3.4 LAMP结果
        3.4.1 LAMP扩增产物结果分析
        3.4.2 LAMP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的优化
        3.4.3 LAMP敏感性检测结果
        3.4.4 LAMP特异性检测结果
        3.5 实时荧光LAMP结果
        3.5.1 实时荧光LAMP产物结果分析
        3.5.2 实时荧光LAMP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
        3.5.3 实时荧光LAMP敏感性检测结果
        3.5.4 实时荧光LAMP特异性检测结果
        3.6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患者的实时荧光LAMP检测与分析
    4 讨论
        4.1 LAMP及实时荧光LAMP方法的评价及体系中各成分的优化分析
        4.2 4种检测P.jirovecii方法比较及评价
        4.3 P.jirovecii基因携带者临床资料分析
    5 结论
第二部分 :人源肺孢子菌P.jirovecii ITS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配制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CP Wistar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2.2.2 疾病的筛选和患者标本及临床资料的收集
        2.2.3 DNA的提取
        2.2.4 ITS1-5.8S r RNA-ITS2 基因扩增
        2.2.5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2.2.6 目的基因的序列编辑、对比及分型
        2.2.7 ITS基因型系谱分析和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ITS1-5.8S r RNA-ITS2 基因的扩增
        3.2 TA克隆菌落PCR鉴定结果
        3.3 ITS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3.3.1 ITS1 基因分析
        3.3.2 ITS2 基因分析
        3.3.3 5.8S rRNA基因分析
        3.3.4 ITS序列分析
        3.3.5 ITS系统进化发育树图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肺孢子菌致病性及其与COPD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配制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PCP Wistar大鼠模型的建立
        2.2.3 解剖大鼠及组织病理取材
        2.2.4 PCP大鼠模型的病原学鉴定
        2.2.5 病理切片及HE染色
        2.2.6 RT-qPCR
        2.2.7 流式细胞术
        2.2.8 Western Blot
        2.2.9 明胶酶谱法
        2.2.10 免疫组化法
        2.2.11 ELISA
        2.2.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CP动物模型一般状况
        3.2 肺组织印片病原学鉴定结果
        3.3 肺组织大体外观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4 两组大鼠肺组织中MMPs和 HSP-27 mRNA的表达水平
        3.5 大鼠BALF及脾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计数
        3.6 大鼠血清与BALF中 MMPs和 HSP-27 的表达
        3.7 两组大鼠肺组织中MMPs和 HSP-27 蛋白的表达
        3.8 两组大鼠肺组织中MMP-2和MMP-9 蛋白活性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肛周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2.2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分析
    2.3 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8)星座链球菌致肺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2 讨论

(9)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顽固性发热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简介
2讨论

(10)吉林左家、河北昌黎两地乌苏里貉三种血液病原菌检测及致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貉简介
        1.1 貉概述及生物学特性
        1.2 貉经济价值
        1.3 我国貉饲养发展现状
    第二章 貉血液几种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2.1 貉血液中几种病原菌的简介
        2.2 貉血液中几种病菌引发疾病及其危害
        2.3 貉血液中几种病原菌流行病情况研究
    第三章 貉血液病原菌的鉴定方法
        3.1 传统鉴定方法
        3.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第四章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貉血液病原菌的检测调查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分离鉴定及动物致病性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星座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脓胸的临床特征分析[D]. 郑冬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D]. 杨露. 山东大学, 2020
  • [3]2014-2019年咽峡炎链球菌群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J]. 李刚,郭睿,王文,殷国民,周晓燕,贾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05)
  • [4]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D]. 李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豕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1例报告[J]. 邓思拓. 甘肃医药, 2020(04)
  • [6]肺孢子菌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薛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7]肛周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任宏娜,李静.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6)
  • [8]星座链球菌致肺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1例[J]. 刘琴,冯习坤. 安徽医药, 2018(08)
  • [9]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顽固性发热一例[J]. 赵界,何正光,杨艳,邱容,罗文,杜芝洋,罗丽,李蓉. 海南医学, 2018(11)
  • [10]吉林左家、河北昌黎两地乌苏里貉三种血液病原菌检测及致病性分析[D]. 关东.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星座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